《雍正王朝》雍正请年羹尧吃饭提了三件事,为什么年羹尧敢全否?

老人头侃史



第221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

因为年羹尧在作死,其实换个角度来看,年羹尧最后的下场是符合雍正王朝的改革主题的,支持改革,下场都还可以,反对改革的,下场多是凄惨的。

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雍正王朝电视剧之中,雍正在九子夺嫡之中,爆了最大冷门逆袭成为皇帝以后,是对内以老八为首的八爷党不服,对外是西北之乱愈演愈烈,登基以后又发生了科场舞弊案和山西藩库案,搞砸了两件事,这皇位是岌岌可危。还好年羹尧平定了西北之乱,可谓是使雍正坐稳了皇位。

在年羹尧离京前夕,雍正亲自宴请送别,提出了三个条件,年羹尧却一一拒绝,这是为什么呢,想必很多人比较疑惑。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年羹尧自认为是雍正的恩人,想成为西北的土皇帝,把西北当成他的一亩三分地了,所以不允许包括雍正在内的任何人染指。

当然这个原因简单,背后的寓意却很是意味深长了。


宋安之先来说说为什么年羹尧把西北视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才拒绝的雍正。

其实年羹尧这个人早在九子夺嫡时期,就可以看出是个头角峥嵘之人,属于枭雄式的人物。两次想转投如日中天的老八门下,被老四给收拾的服服帖帖的,但那颗枭雄的心并没有被磨灭。

在平定西北之乱以后,雍正激动之下称年羹尧为“朕的恩人,大清的恩人”。年羹尧也就真的当真了,回京以后,先是对百官跪迎视而不见,又是面对雍正没有礼节,用孙嘉诚的话来说,就是“毫无人臣之礼”。

年羹尧后面做的更过分,雍正要求将领卸甲,年羹尧给了雍正一个下马威,让将领们只听他的,对雍正说道“他们只知道军令,不知道皇上”。而且还大搞年选。

其实年羹尧的行为,已经是触及到雍正的底线,不然他也不至于不敢对年羹尧发火,晚上跑年羹尧妹妹年妃那里大喊着“卸甲”来发泄。但雍正并没有收拾年羹尧,是想着毕竟年羹尧立这么大的功劳,自己现在收拾他,不是卸磨杀驴吗,而且老八等人又可以借此发难了。还有就是西北需要年羹尧,毕竟还有叛军残部在。


在年羹尧离京时,雍正请年羹尧吃饭,依旧还是朴素的饭食,年羹尧感叹道“皇上的膳食还是这么素俭”。

雍正一看,马上说道“你知道联在这些上面,历来没有什么要求,何况大战下来国库空虚呀”。这是借机说出国库的空虚,说说自己的难处。

铺垫完以后,雍正说道“西北是不是还需要十万兵,能不能再裁减一些”?

年羹尧答道“不能再减,罗布藏丹增和阿拉布坦,一定在暗中积蓄力量,伺机再起,十万兵分布在几千里的战线上,己经是很吃力了。意思叛军还有残部,是个很大的威胁,以这个拒绝雍正。

雍正第一个要求被拒绝以后,接着说出第二个要求“那这每月一百五十万两的军需开支,能不能再紧缩一些”?

根据之前伊兴阿的密折来看,年羹尧很是铺张浪费,雍正提这个要求也是合理,没有直接说破年羹尧,都是给他面子了。

年羹尧又拒绝道“回皇上一百五十万两,己经是最低的限额”。


雍正继续追问“那么这一百五十万两,能不能都在西北四省解决,不要朝廷再另外筹款了”?意思是我不管你铺张浪费与否,西北交给你了,你看着在西北自给自足吧。

年羹尧再次拒绝“西北四省太穷,仅青海一个省十年都很难恢复元气,根本无法承担十几万大军的开支”。

年羹尧被赐死之前,雍正曾问过张廷玉意见,张廷玉说过年羹尧光是贪污一项,就贪污了460万两,相当于西北三个月的军饷,还真是黑心。

雍正说出了自己最后一个要求,其实这个要求才是真正的目的,说道“朕准备在西北推行火耗归公,这样每个月可以从火耗中,省出五十万两银子,另外呢再筹措一下,我看这西北的军饷啊,也就相差不多了”。

年羹尧却直截了当的继续拒绝“大仗之后,西北的官员们,吃了这么多年的苦,刚想过上几天舒心的日子,这个时候怎么能从他们需里掏食,皇上臣知道您很难,可是西北更难”。

这次雍正彻底怒了,毕竟火耗归公是他新政的一部分,年羹尧这个奴才最应该支持他,没想到年羹尧却是直接拒绝。雍正便问道“你说的难指的是什么”?


年羹尧说道“处处都难,更重要的是缺少能干的人手,臣准备物色一些人,到西北去帮我”。年羹尧简直是死猪不怕开水烫,拒绝雍正的三个要求,还借机要求掌握西北的人事任免权。

其实年羹尧一点都不难,西北的人事任免权早在他手中了,只不过现在想公开化罢了。在平乱过程中,年羹尧罢了陕西巡抚范时捷,参了不少官员,其实就是有意识的清理掉不听话的官员,换自己的人上去,可见年羹尧的心思还真是缜密。

雍正叹了一口气,显然对年羹尧很失望,苦笑着说道“就是这一点,咱们君臣算是想到一块儿去了,朕已经给你物色了一个理财的能手”。

雍正说道进来吧,接着孙嘉诚就进来了。

年羹尧想借机要下西北的人事任免权,而雍正早有准备,以孙嘉诚去西北来牵制他了。

当然雍正不提前叫孙嘉诚,而是一直到现在才叫孙嘉诚出来,说明他并没有确定叫孙嘉诚去西北。而是等年羹尧想要下西北人事任免权时,才把孙嘉诚叫出来,显然对年羹尧很失望,所以要在年羹尧身边安插孙嘉诚,来分年羹尧的权。


而年羹尧为什么要拒绝雍正的三个要求呢,当然是将西北当成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了,所以不允许任何人染指。

最后再说说这背后的深意。

众所周知雍正王朝电视剧的主题是“改革”。围绕着主题当然是发生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情。

那么改革的发起人是雍正,为什么要改革呢,是雍正认清了社会的弊端所在,所以要改革。在这个过程中,老十三与雍正是一起走过来的,当然支持改革。老八为首的八爷党,当然可以视为守旧派。

而下面的大臣呢,张廷玉可以视为守旧派,后来被雍正所争取,支持新政,得以位极人臣。还有支持新政的田文镜和李卫,想田文镜身为酷吏,搞的河南生员罢考,天下震动,却没有事。李卫小乞丐出身,最后成为了两江总督。

雍正曾想通过李卫在江苏试行摊丁入亩,田文镜在河南试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年羹尧在西北试行火耗归公。结果李卫和田文镜办的是有声有色,年羹尧却是拒绝了。


而且年羹尧不仅是拒绝了,还将雍正派到西北试行火耗归公的孙嘉诚给杀了,这说明年羹尧不只是容忍不了孙嘉诚分他的权,更是一个巨大的守旧派。

年羹尧的做法,自始至终就是守旧派的做法,身为雍正身边的人,又如此反对雍正的新政,最后自然是下场凄凉了。

以电视剧的角度来看,那就是支持新政,是好下场。反对新政,就是老八和年羹尧这种下场。就像光明最终会战胜黑暗一般,年羹尧这个守旧派的代表之一,最后自然是被消灭了。

我是宋安之,主打历史文章和分析经典电视剧中隐藏的人生道理。故事在笔下,我们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这么有缘分,正好让你看到我的文章,那么还请继续这种缘分,点个赞关注一下吧!

第221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

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宋安之


西北一场大胜,让刚接位的雍正稳固了朝廷的局面和自己的地位,也让打了胜仗的年羹尧成了满朝文武里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但是,面对年羹尧打仗回来的时候,明面上干的两件事和私底下干的一件事,雍正却彻夜难眠,忧虑非常!

年羹尧打了胜仗,便立刻显露出其跋扈专横的一面,其表现有三点,两个是明着的,一个是暗着的。

明着的两件事,一是见君不立即下马,这件事发生在雍正和满朝文武亲自去迎接打仗回来的年羹尧时发生的。年羹尧的做法,搞得满朝文武对他恨之入骨,连张廷玉都看不下去了。

二是在朝堂上,雍正还没说话呢,年羹尧就要论功行赏,还自己准备了一个有功人员的名册,打开一看,好几米长,雍正忍了。

让雍正难忍的是,雍正接见了几个有大功的将领,让他们卸甲,他们竟然需要年羹尧的首肯,在他们眼里,年大将军比皇帝还大,满朝文武更恨年羹尧了。气的雍正跑去年羹尧的妹妹年妃那里撒气。

这两件事,也是孙嘉诚参年羹尧的肇始。从此二人结下了仇怨。

这两件明面上的事倒还罢了,无非是功臣居功自傲,嚣张了一点。问题的关键是年羹尧私下里干的一件事,那就是“年选”。

什么是年选?也就是朝廷的命官由他年羹尧来选,他说让谁去哪里任职就去哪里任职。

在此之前,清朝还有过平西王吴三桂的“西选”,在此之后,清朝还有过隆科多的“佟选”。年羹尧有兵权,如果西北的地方官再由他选,这还了得?那整个西北,不就成他年羹尧的天下了?

因此雍正一定要想办法削他的权,防止其坐大,所以才有了雍正请年羹尧吃饭,以国库空虚为由向他提了三个要求。雍正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这三个要求,来削年羹尧的权。

第一个要求,压缩西北大军的数量。这个要求,年羹尧以两个理由给拒绝了。

一是西北叛军罗布臧丹增和阿拉布坦虽然被打败了,但是没有被消灭,还在暗中积蓄力量,这时候裁军,叛军杀回来怎么办?

二是西北战线太长,有几千里之广,以现有的兵力来防守,已经捉襟见肘了,如果再裁军,更加防守不力了。

不得不说,年羹尧这两个拒绝的理由是合理的,换了其他人,也会说出这两个理由。雍正也了解西北的状况,所以年羹尧说出他拒绝的理由以后,雍正不好再逼迫。

第二个要求,减少西北大军的粮饷。年羹尧以一百五十万两已经是最低额度为由拒绝了。

雍正帝这一招很厉害。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任何时候,打仗打得都是后勤,如果在后勤上卡住年羹尧的脖子,年羹尧就算手里有大军,也不敢轻举妄动。雍正以前就是用年羹尧做西北大军的粮草转运官,卡住了老十四的脖子。

然而,年羹尧以西北大军的军饷已经是最低限度为由拒绝了。这次拒绝,年羹尧回答得很干脆,甚至没有解释具体的缘由。

年羹尧为什么敢拒绝?因为他拒绝的理由是合理的。你让我打仗,不给我军饷,打了败仗怨谁?士兵没有军饷,一旦哗变了又怨谁?所以雍正也只能不再逼迫。

如果是一般人看到这里,他们肯定希望雍正跟跟年羹尧掰扯一下这些军饷具体用在哪里了,看看哪些不必要的支出可以压缩甚至干脆停掉。

可惜,这就是一般人不如雍正的地方,如果雍正跟年羹尧掰扯,一方面显得雍正这个皇帝当得太小气,另一方面显得雍正这个皇帝不够顾全大局,分不清轻重缓急,这不是把自己的弱点暴露给手下的权臣吗?

雍正早就料到年羹尧会拒绝,所以他给这个问题留了两个后招,也就引出了雍正的第三个要求。

第三个要求,西北的军饷既然不能压缩,那只让西北四省来承担吧。如果西北四省有困难,那我就在西北四省搞火耗归公,我把解决问题的方法都给你年羹尧想出来了。

前面说过,年羹尧会拒绝压缩军饷,雍正地早已经料到。所以他准备了两个后招。

第一个后招,你不是不愿意压缩军饷吗?没问题,我给你,但是,这些钱不能再有全国所有省份出了,我只让西北四省出。

雍正这个要求解决了什么问题呢?解决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以前你年羹尧在西北打仗,我全国都被你调动了,全国的封疆大吏都给你准备军饷,而且你毫不客气地把朝廷命官说杀就杀。雍正不能允许年羹尧再这么干了。

现在,西北四省负担西北大军的粮饷,有两个好处,一是,西北再有战事,牵扯的也只有西北四省,其他各省该干嘛的就干嘛,不受影响。二是,西北再有战事,你如果要增加军饷,得求着朝廷拨款了,其他的省份你调不动了,相当于朝廷从后勤上卡住了年羹尧西北大军的脖子。

雍正这一招厉害啊。年羹尧听了,赶紧解释,西北太穷了啊,这几个省根本筹措不到军饷啊。青海都被打烂了,十年都恢复不了,哪里有钱给西北大军军饷啊。你看,东南的两湖两广都多富有,为啥不让他们筹措。

雍正早料到年羹尧会拒绝,他早已胸有成竹,所以电视剧里,雍正胳膊往桌子上一放,对年羹尧说,你别急,我早知道西北四省穷,我已经给你找到方法了。

雍正就是要在西北四省搞火耗归公,把这些火耗钱从西北的贪官污吏那里夺过来,每年能弄五十万两,还不用再加重老百姓的负担。

在这里要说一下火耗归公是怎么回事。老百姓要交税,官府收上来的都是碎银子,要入国库必须是整齐统一银锭,把碎银子用大火熔铸成银锭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损耗,为了使铸成的银锭足两,收税时地方上就以火耗的名义多收了一部分,这多收的税这就是所谓的火耗。

这部分损耗当然由老百姓出,但是,一般都被地方衙门收去了,现在火耗归公,也就是把火耗的钱收归国有,地方衙门不能再私吞了。

年羹尧一听急了!

一则是,这么干,西北四省还真的能解决西北大军的粮饷问题,那么他的西北大军的后勤恐怕要被朝廷卡脖子卡定了。

二则是,如果在西北搞火耗归公,他的“年选”选去西北的官员就没法捞好处了。那么,就没人再巴结他了。他就没法控制西北的地方官了。

年羹尧立刻以西北太难,百废待兴,还需要官员励精图治,不能从他们嘴里掏食为由,拒绝了雍正这个要求。雍正当然明白年羹尧话里有话,年羹尧的意思是,西北本来就穷,没人去那里当官,你再把他们仅有的这点油水搞掉,更没人好好给朝廷效力了。万一出了乱子还不得我管,到时候朝廷还不得听我的,给我筹措军饷。

便面上看,年羹尧拒绝的很硬气,实际上,走到这一步,年羹尧处处落在了下风,处处落在了雍正的意料之中,雍正要卡住年羹尧是卡定了。

面对雍正要在西北搞火耗归公的决心,年羹尧不想坐以待毙,他立刻反击了雍正,以西北缺少人手为由,继续他的年选,意思是,行,你想搞火耗归公,我不拦着,我把西北的地方官都换成我的人,他们都不好好搞,我看你有什么办法卡我的脖子。

然而,年羹尧对上雍正,还是雍正技高一筹,他立刻拿出了一个孙嘉诚来。

孙嘉诚这个人,耿直,不畏权贵,又跟年羹尧结过仇。雍正把孙嘉诚派到西北,一方面搞火耗归功,一方面监视西北和年羹尧的一举一动。

雍正的意思很明确,你不是不想搞火耗归公吗?那好啊,我派我的人去搞。西北的官员不都听你的,不想好好搞吗?那好啊,我派我的人去督促他们。

表面上看,雍正提了三个问题,年羹尧都给拒绝了,显得年羹尧居功自傲,飞扬跋扈。实际上这都在雍正的预料之中,雍正早已经安排下厉害的后招,不怕你年羹尧不就范。

既然里子有了,雍正也就不必在面子上跟年羹尧计较了,他要跋扈,就让他跋扈两天吧。

后来,年羹尧杀了孙嘉诚,雍正知道必须马上搞掉年羹尧,这是因为,年羹尧狗急跳墙了,如果不尽早夺了他的军权,以后就控制不住了。


西堤君


雍正其实跟年羹尧提了四件事,而不是三件事。

第一件,是裁兵。年羹尧说,10万兵马本来就不多,不能裁。

第二件,减少军饷。年羹尧说,每月150万两已是最低限度,不能减。

第三件,军饷由四北四省自己解决。年羹尧说,西北四省太穷,无法解决。

第四件,在西北推行火耗归公,得来的银子补给军饷。年羹尧说,西北的官吏刚过上几天好日子,不能从他们嘴里抠食吃。

每一件,年羹尧都毫无余地的否了,没给雍正留下任何颜面。

通过这四件事,至少让雍正摸准了三点:第一,即便战事已经结束,年羹尧不会主动放弃兵权;第二,即便国库空虚,年羹尧不会放弃奢靡的生活,与雍正同甘共苦;第三,年羹尧把西北四省当做自己的独立王国,水泼不进,针扎不进。

同时,以上三点,也是年羹尧抗命雍正的原因。

他为何敢抗命呢?

第一,这与他的性格有关。他追求得就是轰轰烈烈。他想在西北四省做一个手握兵权的土皇帝。他要让雍正也奈何不了他。

第二,他觉得自己有这个资本。的确,西北少不了他年羹尧。即便他抗命,雍正也拿他没办法,只能顺从他。

年羹尧想得确实没错,但同时也一步步把自己送上了黄泉之路。

换个角度看,雍正向年羹尧提出这四件事之前,他觉得年羹尧会答应吗?

以雍正对年羹尧的了解,他应该能够预料到年羹尧不会答应。那他为何嗨呀提出来呢?一来就是为了试探一下,二来,也是为自己提出第五件事打个底子。

前面四件你都否了,第五件事,你总得给我一点颜面了吧?而且,第五件事并没有前四件那么大。

那么,第五件事是什么呢?就是让孙嘉诚跟着年羹尧去西北。

年羹尧确实没有拒绝的理由了,只能答应。

最终,年羹尧其实是死在了孙嘉诚手里——因为正是年羹尧杀了孙嘉诚,才让雍正和朝臣们一起铁了心决定杀死年羹尧。


趣谈秘史


西北大捷,年羹尧剿灭判匪萝卜臧丹曾。雍正帝对此非常高兴,降旨年羹尧回京述职并给予年羹尧很大的褒奖。在《雍正王朝》中雍正还请年羹尧吃饭,并在饭桌上提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西北胜利后,是否需要保留这十万大军?能不能裁剪一些?

第二件事:这十万大军不减,每月一百五十万两军需能不能缩减一些?

第三件事:朝廷没钱,军需能不能在西北四省内部解决?

依我看来,雍正提出的这三件事合情合理,雍正对年羹尧也是一再退让,但年羹尧却全部否决,可谓是自作孽不可活!

年羹尧是进士出身,按理说是熟读史书,明白“兔死狗烹”,“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可他为什么敢三次否决雍正的提议呢?

正所谓没有“三两三,不敢上梁山”。我认为年羹尧敢如此拒绝有着以下几点依靠。

第一个,西北维稳,非他莫属。他人称“西北王”,是一个没有王名却有王权的实力派,治理西北多年的年羹尧认为自己才是真正懂得如何治理西北的一号领导,经过在西北多年的征战治理,他最熟悉西北的各方形势,要想保住西北一方的安宁,皇帝离不了他,他自认为也是无可取代的。同时西北的各个地方官早已经在暗中成为他的党羽,这些背后的力量,也让他忘乎所以。

第二个,家奴身份,寻求认同。他虽然考上进士,带兵作战功勋卓著,皇帝也是嘉奖不断,但满朝大臣都清楚他的家奴底细。内心强烈的自卑感转化为外在过度的自尊感,他更希望得到皇帝的认同而不是皇帝的削权。雍正皇帝提出的三个问题,个个都是在打他的脸,自然是誓死不从。

第三个,后宫有人,恃宠而骄。年羹尧是雍正的包衣奴才,更是雍正的小舅子。他与雍正的关系,不仅仅是普通的君与臣的关系,还有亲戚这层关系。在雍正初登皇位,根基未稳时,年羹尧也曾为雍正肝脑涂地,之所以雍正帝对他过激的行为一忍再忍,还有这两层关系。自古后宫不干政,却可以大吹枕边风,历史上多少外戚凭借后宫得宠而飞扬跋扈,甚至犯下滔天大罪,年羹尧跋扈点自然也是情有可原。

第四个,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战国时期的大臣王翦在外带兵,一味地向皇帝讨封赏。外人不解,他却说皇帝疑心重,讨封赏自然皇帝就不怕他带兵谋反,他这是为自己讨了个护身符。相反赵匡胤手握重兵,多次拒绝朝廷封赏,最终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自古帝王多疑心,年羹尧保留实力,也算是偷师古人。

但是年羹尧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皇权不容挑衅。可他一再让皇帝吃瘪,手握重兵,却不听令。或许国家危机之际,皇帝可以网开一面;一旦国家稳定,那就免不了秋后算账。最终年羹尧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年羹尧的悲剧也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太贪心,要正确认清形势,摆正自己的身份,方能“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篱上青


《雍正王朝》中,雍正请年羹尧吃饭,向年羹尧提了三件事情,归结起来就是裁兵、缩减军费开支和“火耗归公”,而这其中也蕴含着一层深意,就是雍正对于年羹尧的提醒和暗示。

年羹尧率兵在西北平定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在稳定了肃清叛乱、稳定政局的同时,更是帮助雍正稳固了皇位,雍正此时称年羹尧为“恩人”,是一点都不为过。但是年羹尧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了雍正的“恩人”,居功自高、飞扬跋扈,并且贪腐奢靡、结党营私,年羹尧桩桩件件的所作所为,不仅让大部分的朝臣深感不满,就连自己的主子雍正皇帝也开始对年羹尧有了看法与不满。特别是在孙嘉诚参奏年羹尧的时候,雍正没有处罚孙嘉诚,就已经将自己的不满态度表达了出来。

而在这之后,雍正宴请了年羹尧,并向年羹尧提了三件事情:

“西北是不是还需要十万兵,能不能再裁减一些?”
“那这每月一百五十万两的军需开支能不能再缩减一些?”
“那么这一百五十万两能不能在西北四省解决,不要朝廷在另外筹款了?”“朕准备在西北推行火耗归公,省出五十万两银子,我看这西北的军饷也就差不多了。”

从表面上看,西北的平叛战争打了两年,国库耗尽,雍正给年羹尧提了裁兵、缩减军费开支以及推行“火耗归公”的新政三件事情,目的就是让年羹尧体谅雍正,也体谅国家的困难,帮着雍正渡过难关。

但是在这其中,也蕴含着另外一层的深意,就是雍正对于年羹尧不满的提醒和暗示。

第一件事情,让年羹尧裁兵。西北的战事已经结束了,但是你年羹尧依然想要拥兵自重,并且把持西北四省军政要务,你这是想要做什么?

第二件事请,让年羹尧缩减军费开支。你西北大军一个月的军饷也就五十多万两银子,但是你年羹尧狮子大开口就要一百五十万两,你是还准备在西北作威作福,奢靡浪费,贪污腐败下去么?

第三件事情,让年羹尧推行“火耗归公”。你结党营私,自己和手下的人贪的已经够多了,之前处在国家危难时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算了,这个时候还要继续敛财,同朝廷争银两,是不是有些太过分了?

雍正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出了这三件事情,实际上就是想让年羹尧体谅自己和国家的难处做出一定的让步,至少做出愿意让步的态度,同时,也是借此给年羹尧提醒,明确的告诉了年羹尧他在这些方面,做的确实有些过分了,希望年羹尧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真的愿意积极配合雍正去做,去执行。


年羹尧的面对雍正提出的三件事情,却变现出了“油盐不进”的状态,进而将三件事情全部拒绝掉了。

对于裁兵之事,年羹尧以西北战事未定,随时可能烽烟再起而拒绝。

对于缩减经费,年羹尧没有给出任何理由,直接拒绝,就是不减。

对于自筹经费和推行“火耗归公”,年羹尧以西北太穷,和官员们全指望这“火耗”谋利为由,也拒绝掉了。

年羹尧为何敢堂而皇之的直接将雍正所提的三件事情全部否掉,归根结底,年羹尧是太享受雍正“恩人”的感觉了,而他这样做就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首先,不裁兵,自己便可以继续拥兵自重,给地方督抚以及朝廷,乃至给雍正皇帝足够的压力,使得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可以保证,同时可以让自己用军令代替律法和政令,继续在西北作威作福。

其次,不缩减军费,就是为了继续保持自己的奢华的生活,在年羹尧看来,自己是皇上的“恩人”,那必然是要与皇上一般的待遇,才能匹配自己的身份和功劳。

再次,不推行“火耗归公”,名义上是为了保全西北四省官员的利益,但是这项政策执行后谁是最大的利益损失者,就是年羹尧,不仅自己的火耗银子会减少,同时下面人因为这块收入的减少,进而孝敬给他的银子也会受到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推行“火耗归公”,官员们少了钱财来源渠道,直接影响年羹尧在他们心中的地位,为了培植自己的党羽,稳定自己的队伍,年羹尧也不会因为朝廷的利益而影响自己的利益。

所以,此时自我感觉良好,依然躺在自己功劳簿上的年羹尧,全然听不出来雍正这些“黑话”的含义以及对于自己的警示,继续像刚到京城一样,目无君主、居功自傲,而这也进一步加剧了雍正对他的不满。


雍正安排孙嘉诚跟随年羹尧前往西北,已经再一次的明确了自己的态度,可是年羹尧非但不与改正自己的错误,还将孙嘉诚给杀掉,最终也迎来了自己的倒台。

年羹尧的冥顽不化雍正应该事先有所预见,但是从雍正的表情上不难看出,就连他也没有想到年羹尧会是如此的“油盐不进”,而雍正则用孙嘉诚跟随年羹尧前往西北的方式,再一次给年羹尧一个警示,同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在雍正看来,孙嘉诚因为参劾年羹尧,甚至用到了“京师久旱必是朝中有奸臣”的话来形容年羹尧,而孙嘉诚的话也得到了上天的应验,一场暴雨下来,可以说不仅是雍正,就连老天爷都已经对于年羹尧有了不满。

雍正安排孙嘉诚跟随年羹尧到西北,就是除了看中孙嘉诚的能力外,更为重要的就是把这么一个人放在年羹尧的身边,让年羹尧能够见到孙嘉诚就想起午门外的那场大雨,还有“朝中有奸臣”的预言,匡正自己的得失,改正自己的错误,实际上,安排孙嘉诚去就是为了时时刻刻让年羹尧看到自己的警示,进而有所收敛。

但是即便如此,年羹尧依然是我行我素,丝毫没有受到孙嘉诚的影响,并且是处处阻挠孙嘉诚的工作,最后还将孙嘉诚给杀掉了。

而孙嘉诚的死也让雍正对年羹尧彻底的失望了,同时也对年羹尧失去了忍耐,半年内将年羹尧从抚远大将军的位置上一撸到底,最终将其赐死。尽管有着很强的能力,而他最终以如此悲惨的结局收场,只能说这一切都是他自己的咎由自取。


雍亲王府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打了胜仗回京,为什么要拒绝雍正帝的三个请求?

一、

得胜回京的年羹尧:

在雍正王朝中,尤其是年羹尧打了胜仗回京那一段情节刻画,让很多人看了后,直觉得年羹尧良心被犬给吃了,怎么可以这样飞扬跋扈、目无皇帝呢?

尤其是他面对军士卸甲时那一句著名的语录:

“他们只知道军令,不知道皇上!”

让雍正帝大为恼火,而又不敢对年羹尧发火,最后只得把这个火气发到了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身上,不停地让年秋月卸甲,弄的年妃莫名其妙的脱衣服……

其实在年羹尧进京的那一刻起,孙嘉诚就已经跳着脚地直喊:

“简直无人臣之理,我要参他,我要参他!”

之所以孙嘉诚这么气愤,原因就在于年羹尧进京的时候,面对众臣的跪迎,而年羹尧竟然坐在马上,视而不见?

后来孙嘉诚又收集到其他几个罪状:

第一就是山东直隶大旱,根据于成龙的易理推算,是因为朝中有奸臣,这个奸臣就是年羹尧;年羹尧打了胜仗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可是他却在西北挥金如土,草菅人命;这些问题也就罢了,他竟然面对百官跪迎,他视而不见;在大殿上他竟然说出大军只知军令,不知皇上的狂悖之言;而且举荐功臣数量太多,大家都讲这是“年选”!

二、

雍正帝为什么要让孙嘉诚去求雨呢?

其实孙嘉诚所说的这些问题,雍正帝并不是看不到,只是这个时候并不是弹劾年羹尧的时机!

雍正帝即位之后,接连办了好几件大事,可是没有一件是办成功的,比如追缴户部欠款,比如恩科第一场考试,比如新朝的铸币……

这时候的朝中倒雍正帝之声并不是没有,尤其是以老八胤禩一伙为主,雍正帝急需一场大胜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这个想法,被在田文镜处半隐的邬思道猜到了,于是不惜自己亲自送军粮到前线,并指导年羹尧打了最后一仗。

因为邬思道知道,年羹尧其实是拥兵自重,他明知道叛军主力在哪,却迟迟不肯决战,还是邬思道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因为决战的关键并不是找不找得到叛军主力,而是想不想的问题。

尤其是年羹尧打胜了仗以后,众人的表现:

第一个得到消息的并不是雍正帝,而是老十三胤祥,他一时没有找到雍正帝,马上让张五哥带人满城大喊:

“西北大捷喽!”

而雍正帝正在佛堂念经呢,听到了西北大捷的消息,他激动地跪在佛像面前大哭起来,众人看到他这个表情,全都哭了起来。

他们等这场胜利真的是很久很久了……

这也让雍正帝可以真正倒出手来,开始按照康熙帝遗留下来的任务,开始执行新政了。

这个时候,年羹尧就是雍正帝的功臣,他还指望他给自己长脸面,结果孙嘉诚一盆子凉水就泼下来了!

三、

雍正帝的三个请求:

求雨成功的孙嘉诚,一时间成为了清流的老大哥,这让雍正帝相当的头痛!

还好,此时的另一个狠人弘历出面平息了这群清流,之前的文章也分析过,弘历绝对是一个狠人,他平息的方法也很简单的,就是大棒政策,谁再跟朝廷对着干,就是跟他过不去,后果自负!这群清流也看到雍正帝是怎么对待老孙嘉诚了,而且后来还被派往西北送死,这之后一个个都不敢说话了……

先安抚了这群清流,下一步雍正帝就得好好跟年羹尧谈谈条件了:

于是雍正帝设宴跟年羹尧一起进餐,开门见山,雍正帝先提出了第一个请求:

“亮工啊,西北是不是还需要十万兵,能不能再裁减一些?”

年羹尧当面拒绝,理由是罗布藏丹增和阿拉布坦一定在暗中积聚力量,伺机再起,十万兵在这么长的战线上预防,已经是很吃力了。

雍正帝第二个请求:

“那这每月一百五十万两的军需开支能不能再缩减一些?”

年羹尧回雍正帝说这一百五十万两已经是最低额的开支了!

第三个请求:

“那么这一百五十万两能不能在西北四省解决,不要朝廷在另外筹款了?”

年羹尧提出西北四省太穷了,又接连战争,仅青海一省十年都难以恢复。

四、

年羹尧为什么拒绝雍正帝的三个请求?

这次杨角风要挺一下年羹尧了,关于雍正帝提到的这三件事,年羹尧拒绝的是合理的,我们一一来分析:

第一件事,当时的叛军首领并没有被消灭,这是关键,他们随时都可以再起,如果不能一次性斩草除根的话,很难解决问题。

比如推翻大明王朝的李自成大军,当年可是被明军打的只剩下八个人,《明史》记载:

“自成妻女俱失,从七骑遁去。”

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就不多举了,在叛军没有完全剿灭的前提下,大清裁军撤军,必然会引起死灰复燃,到时候再剿灭,难,后来的罗布藏丹增再次聚集叛军的事实也证明年羹尧的拒绝是正确的!

第二件事是关于军费问题,要知道年羹尧包围叛军主力的时候每天的军费就是二十万,一个月就是六百万,现在缩减到了一百五十万已经很少了。

当年崇祯帝就是省钱,每次出征都不愿意出军费,让大臣们捐,即使最后李自成大军都快包围京城了,崇祯帝把最后的一支部队派出去,也是不给军费。带部队的大臣说自己去筹集军费,结果大军刚开出去,大臣的老家就被李自成端了,没钱了,自然也就打不了仗了。

很多企业也是这样的,明明有人值一百万,非要给十万,最后留下一群给企业创造十万价值,拿着十万钱的人,却不愿意花一百万养一个给企业创造一千万价值的人。

后来的岳钟琪倒是不铺张浪费,结果还不是总吃败仗,导致本能很快解决的战斗,硬是拖到乾隆帝即位才搞定。

第三件事就完全是为难年羹尧了,西北打仗这么多年,雍正帝不是不知道,现在大战刚刚结束,人民期待的是好日子,结果军费支出要自行负担,自然也就加重了人民负担,人民吃不上饭,反而更易向叛军靠拢。

西北穷,这是公认的,现在都二十一世纪了,西北仍然很穷,国家还在给补贴呢,更何况那时候!

包括推行“火耗归公”政策,本身推行新政伤害的就是士绅贵族阶层,看看田文镜和李卫推行新政有多难?更何况在还没有稳定的大西北推行,这不是逼着那些士绅贵族造反吗?

由此可见,年羹尧拒绝雍正帝是有理由的,只是雍正帝并不这样想,听完年羹尧的解释后,他就执意要把孙嘉诚派到西北推行新政,这不是故意恶心年羹尧吗?就孙嘉诚那副死德性,不杀他杀谁?

只是年羹尧临死的时候把雍正帝给他的佛珠让李卫还给雍正帝,也说明年羹尧此时的心也彻底死了……

最后再用一次年羹尧死时牧童唱的歌结尾:

“牛儿牛儿为谁忙哟,忙完春耕忙秋粮,风霜雨雪它不怕,摇着铃儿走四方……”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年羹尧以抚远大将军之尊,节制西北四省,耗时一年,最终击溃罗卜藏丹增。得胜回京,雍正算是给足了年羹尧的面子,但年羹尧的反应呢,却是一点都不给皇上台阶下。

先是凯旋归来,面对群臣迎接,竟然连马都懒得下,让一堆王公重臣们仰望他。



紧接着,为雍正开列了一堆立功将士名单,张廷玉表示人数太多,一时难以完全安排,年羹尧竟然对张廷玉表示不满。

然后,众将士在金銮殿上公然拒绝雍正的“卸甲”要求,年羹尧还理直气壮地说:“他们只知道军令,不知道皇上。”

最后,在年羹尧离京之前,雍正特意摆了一桌火锅大餐。为了支持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朝廷已经彻底耗空了国库和各省的钱袋子,再也无法支撑更大的开支,所以雍正决定“委婉”地向年羹尧提出一些不得不提的要求。



第一,雍正问:罗卜藏丹增已经击溃,十万军队是否可以裁减一部分?

年羹尧回答:不能。

第二,雍正又问:每年150万两的军饷能否裁减些?

年羹尧又答:不能。

第三,雍正再问:那这些军饷能否在西北四省解决?

年羹尧再答:西北四省太穷,不能。

第四,雍正最后问:朕决定在西北推行火耗归公,弄好了可以有不少收入,你看你是不是要推行一下?

年羹尧最后答:大家都是百战余生,你不好从他们嘴里掏食。



就这么着,年羹尧毫不留情地把雍正的四个省钱小攻略一一驳回了。这时,雍正的心里想必已经不是愤怒了,而是动了杀心。但西北尚未安定,年羹尧还有用。为了避免年羹尧尾大不掉拥兵自重,雍正顺势提了最后一个要求:

朕给你派个理财能手吧!

于是,孙嘉诚作为雍正的眼线和推行新政的马前卒被派往西北,年羹尧想必是觉得不能再拒绝皇帝了,便勉强接受了这个要求。

那么,为什么雍正作为帝王,给年羹尧提了四个要求,年羹尧都敢于拒绝呢?我想原因可能有几个方面:



第一,年羹尧以西北之功自居,狂妄自大,失去了理性和对皇权的敬畏和恭顺;

第二,年羹尧坐拥西北四省,十万骄兵悍将对其畏服,这使他隐约有了对抗皇权的念头;

第三,年羹尧自诩四爷门人,以为现如今四爷坐了皇上,会宽容对他,不会拿他怎样,所以恃宠而骄;

第四,年羹尧之所以在西北军中有这么高的威望,来自于他对于这些效忠他的将士的恩威并施。雍正想裁军裁饷推行火耗归公,归根结底会损害将士们的利益。如果年羹尧答应了雍正的要求,势必会伤了将士们的心,以后谁还会心甘情愿听他消遣,为他卖命呢?


达摩说


《雍正王朝》中,雍正与年羹尧之间的恩怨纠葛,是整部戏的一大看点。雍正有抱负,年羹尧有才华,主仆两人本可做一对千古君臣之遇的楷模。然而,历来君臣相处“共患难易,共富贵难”,两人搞到最后渐行渐远,直至以雍正赐死年羹尧收场。

或许,他们从一开始,就根本不是一路人。

雍正有理想。面对康熙晚年国库空虚、吏治腐败、百姓生活困苦的场景,当时还是皇子的胤禛便有心作出一些改变。江南筹款赈灾、追缴国库欠款,胤禛都尽可能得去真心实意办差。甚至耍阴暗手段夺取储位,其目的也是为了通过皇位这一平台,去纠正康熙晚年对手底下放纵过度而导致的官场乱象。

年羹尧呢?恐怕主子四爷在他眼里,只是一个博取荣华富贵的跳板。年羹尧心狠手辣、杀伐果断,有能力,更有野心。从四爷府里的区区一介包衣奴才起家,到手握20多万雄兵的钦命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一有机会,便展现出野蛮生长的独立倾向。

剿灭江夏镇,私吞八爷党的小金库,回头竟然一个字都没和四爷提;

赴任陕甘总督前,又频繁出入十四爷、八爷、张廷玉府门,到处找门路、攀关系,培植自己的关系网;

担任抚远大将军期间,西北地区愣是被他经营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连雍正派去的十个皇室亲贵出身的大内侍卫,也被他管教得服服帖帖,朝廷在西北几乎是针插不进、水也泼不进。

雍正对年羹尧的期待,是帮助自己治理国家的政治帮手,为此特意提升了年羹尧的身份地位。西北大捷归来,雍正安排百官跪迎,自己也以皇帝之尊亲自走下城楼,给足了年羹尧面子。

不过话说回来,雍正此举,不也全是为了拔高年羹尧。

雍正刚一继位,就迫不及待得着手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弊政。可政治是一门最讲究火候的活,治大国如烹小鲜,太过着急便很容易出错。果不其然,在清理山西藩库亏空,和举办新朝首场科考这头两件事上,雍正便一下子连摔了两个跟头。

开局不利,偏偏西北战事又起。雍正派年羹尧去主持西北军事,耗尽整个国库不够,就去抄了江宁织造曹頫的家,甚至还缩减了除皇太后外全国上下所有政府部门的用度,硬是苦熬苦守等来了年羹尧的西北大捷。

此时的雍正,终于有了一项拿得出手的政绩。战事平定、皇位巩固,就能腾出手来推行新政。而推行新政,雍正最信任、最寄予厚望的,当然还是从潜邸开始就一手带起来的年羹尧、李卫、田文镜等人。

可始料未及的是,第一个把雍正新政措施给顶回去的,偏偏就是四爷府里出去最有出息的奴才——年羹尧!面对雍正在饭桌上提出的三件事情,年羹尧一口气全给否了个遍。

第一件:裁撤缩减十万大军。

从军事角度来说,这点倒是年羹尧更为有理。叛军首领罗布藏丹增、阿拉布坦未除,西北隐患仍在,随时有可能死灰复燃。十万人马分布在几千里的战线上,兵力已然十分吃紧。

连十三爷也说,雍正没带过兵,不知道带兵的难处。当初年羹尧还在合围叛军的阶段,雍正为了缓解军费开支,就曾动过调整用兵方略的念头,还是老十三出面劝阻才告作罢。可见,论起军事,并非雍正所长。

第二件:每月150万两的军费是否可以减少一些。

养兵万人、日费斗金,打仗是最烧钱的事情。就连超级大国美国,在越南战场上多拖了几年,也被天文数字般的军费开支搞得美元金本位体系全面崩溃。

但要说西北军费一点也省不下来,倒也未必。年羹尧铺张浪费,每天都派上千军人专门从四川运送新鲜蔬菜。伊兴阿也在密折中说西北行辕太过浪费。况且,清军一直存在吃空饷的惯例,年羹尧也有被指控有贪污行为,每月的这150万两,因此不一定全用在了军费开支上。

第三件:西北四省实行火耗归公,就地解决一部分粮饷问题。

西北地区受叛乱影响,当地经济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官员和百姓刚想松一口气,现在朝廷又要从他们嘴里夺食,的确有些操之过急。

西北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农耕和商贸并不发达,既不是李卫两江地区的粮食产地,也非田文镜河南山西一带商贸发达地区。火耗归公的新政,在西北四省实行,可想而知会有一定的难度。

其实很多时候,领导要的是面子,是下属的一个态度。年羹尧否定雍正的三个提议,虽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推行新政毕竟是雍正的执政理念,你年羹尧的西北四省就能例外?

雍正硬塞了一个孙嘉诚到西北行辕,为的就是给年羹尧一个警示,提醒他快快回到正确的政治立场上来。但年羹尧找借口把孙嘉诚给杀了,这就断绝了君臣二人最后的和解机会。年羹尧的悲惨结局,自此开启。


竹山清溪涧


阿斗解读《五问三事 步步惊心》

何谓权术,以权争斗,以术驭人。明争暗斗,不及权利压人。年羹尧取死之道。

之前写过一篇雍正年羹尧帝王术解析,阅读超高,这次看到这个问题。又不禁手痒再来一篇帝王术解读。

雍正王朝中两人“五问五答提三事”的剧情,可谓精彩绝伦,处处短剑,心机至深。下面我们来一一点评。

一问原文

  • 雍正曰:亮工!(年羹尧)西北是否还需十万兵?能减些否?
  • 年羹尧曰:不能减,外患未定。匪患未除恐裁减生变。

阿斗解读:其实这段话,雍正问了年羹尧两个问题。年羹尧也回答啦二次。

第一个,西北是否还有10万兵?记住是否?他问这话的意思就是你手底下到底有多少兵?你要告诉我明确数目。因为此时的雍正已经开始不再信任年羹尧。

第二个,就直接提要求,我不管你有多少,但是,我要你裁军。


年羹尧的回答更经典也是二段!

第一,直接拒绝之后回答不能减少。其实内心肯定想的是,我现在叫拥兵自保,兵员被裁减了,我还怎么生存。

第二,西北还未平定,裁减我的兵力,西北会再添动乱,这个意思是隐晦告诉雍正,我就是动乱之源,你动我的兵。我就会让动乱继续发生。

第一回合交锋,不分胜负。

二问原文

  • 雍正:每月一百五十万两军需开支能不能再减些?
  • 年羹尧:回皇上,一百五十万两已经是最低的额度。

阿斗解读,这段话是谈判第一次交锋。试探底线。

雍正问年羹尧,一个月150万两军费能否减少?就是要告诉你,我知道你有多少兵,你用这么多钱花去哪了?如果你不告诉我这些钱怎么花的,我就把它收回。

年羹尧回答更经典,谁说我用的钱多,这点钱都不够养兵,这个时候你不应该说减少,而是该增加。你不增加军队就有可能发生兵变。(刺裸裸的威胁)

第二回合年羹尧胜利。

三问原文

  • 雍正曰:这一百五十万两能否在西北四省自行集结?不要再另外筹款。
  • 年羹尧:西北四省太穷,无法承担大军开支。

阿斗解读:这段话就更是暗藏杀机,当雍正问年羹尧,你是否可以自行筹集款项的时候,就是在试探年羹尧,如果给你这个权利,你是否会做割据一方的诸侯?

年羹尧的回答还算聪明,他断然拒绝了自行筹款,也就是说,放弃了西北四省财政权。一个只有兵权没有财权的军队,无法成为军阀。


第三回合,雍正胜。

四问原文

  • 雍正:朕欲在西北“火耗归公”,你看如何?
  • 年羹尧:西北穷苦,叛乱刚定,不宜如此。

阿斗解读:其实雍正问的不是火耗归公的问题,火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俸禄之外的一些税赋,被官员征收时候贪墨时的私人收入。如火耗归公,地方官就没油水可捞,他问年羹尧货号能不能归公,就是说我要掌控地方,你这个钱不能再私下发给官员。在古代拿钱的就会形成一股势力,雍正的意思就是让他只管做好自己的军务就可以别管政治。

年羹尧的回答可谓自取死路,他居然说,火耗不能归公。相当于明白的告诉雍正,我要用这些钱去巩固和培养自己的势力。

这局年羹尧胜,不过武将参与政治,争取政治势力,地方文武勾结,取死之道,年羹尧看是胜利,实际已经暗藏祸根。



五问原文

  • 年羹尧:皇上,朝廷难,西北更难。
  • 雍正:西北难在何处?
  • 年羹尧:无处不难,特别是臣下缺人,需要陛下帮助。
  • 雍正:这点,正和我意。于是,雍正派孙嘉诚去西北,辅助年羹尧。

阿斗解读:此段是年羹尧示弱之举。他怕雍正对自己的无理要求,有更多的异心产生。就假借西北困难缺人,让雍正在他身边安排一个人去监督,安雍正心。雍正顺水推舟,在他身边安排一个心腹卧底,随时监控年羹尧的动态。

此回合雍正胜利

其实雍正皇帝犯不着如此麻烦去做这些事情,但是他还是很看重和年羹尧从小到大的感情。也重视年羹尧的领兵打仗能力,一再给他提醒,给他派的人过去也主要是为了让他收敛自己的言行。

可是谁又能料到年羹尧口味顽固不化,最后。大家都知道结局。


阿斗不傻


在看《雍正王朝》,看到这一段时,我当时心里就在说:老年这情商,真是绝了,这是要将自己送上不归路啊。

雍正请年羹尧吃饭,是在西北大捷之后,雍正非常高兴,于是一道圣旨,要求年羹尧速速回京,雍正要好好的感谢这位得力干将。


而我们反观年羹尧回京,那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个画面:年羹尧一路回京可谓招摇过市,忘乎所以啊,有人说年羹尧这是咋的了,怎么能无脑到这个地步,其实,认真分析下,对年羹尧有如此表现,一点都不惊讶,年羹尧是谁?雍正的包衣奴才,更是雍正的小舅子啊,也就是说他与雍正的关系,不仅仅是普通的君与臣的关系,还有亲戚这层关系,再加上年羹尧不仅在当初雍正登上皇位上,给予不小的帮助,而回头看这次西北大捷,就凭这点,他就开始嚣张跋扈了,以至于出现了“进膳”“翻牌子”等这些大逆不道的行为。他自认为自己的功劳高,所以,他敢做这些大逆不道的事情。


说完年羹尧的背景,咱们在回到题目上来,雍正将年羹尧召回北京后,高兴啊,于是请年羹尧吃饭,可雍正高兴归高兴,这国家未来的日子走向,也需要雍正自己去把握,而此时此刻,正是雍正刚即位不久,国家还正处于不稳定的时候。于是在饭桌上,雍正问了年羹尧三个问题,可结局呢,我估计雍正都没想到,年羹尧会如此回答这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雍正问年羹尧,这西北胜利,还需要保留这十万大军吗?能不能这次回京就裁剪一些?


年羹尧干脆的回道:西北乃是重要关隘,人员不能减少。(好嘛,回答的真干脆)


第二个问题雍正问年羹尧,那这十万大军不能减,这个军饷方面,能否压缩一下,不用每月一百五十万两?


此时此刻可正是朝廷危难的时候,一个月一百五十万两,对于康熙朝末期,雍正朝初期来说,那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啊。这国家可不是你年羹尧一人在花钱,这国家可有着许多处需要花钱的地方,你年羹尧一人每个月要走一百五十万两,那留给其他地方没多少了啊。


我估计雍正原本想着,你不想裁人,那就压缩点军饷吧,可谁曾想,年羹尧回绝的又非常干脆:一百五十万两已是我提出的最低限额了。言外之意就是:我已经提的很低啦,我也为你雍正着想啦,这钱不能再低啦。


我估计此时此刻,雍正估计在想:我去,我没听错吧,连拒我两次?好像我是君,你是臣吧?


紧接着雍正来了个回马枪,人你不想裁,钱你不想减,你让我难做,我也让你难做一次:那你就考虑下能否从西北四省自己解决一下吧。

可谁曾想,年羹尧再次拒绝了雍正,我估计当时年羹尧心里想的是:反正我打赢了胜仗,那帮和我出生入死的弟兄们,我可不能辜负,不能裁掉他们,而且,这军饷可关系到我在大西北的实际生活,谁都知道,这虽说报的是每个月一百五十万两,可这一层层下去,到我大西北,指不定被刮去多少层呢。所以,人与钱我年羹尧不能松口,而至于最后一个问题,既然我都拒绝你雍正两回了,也不差第三回,索性也就拒绝吧:大西北穷不拉几的地方,我去哪儿搞到一百五十万呢,所以,我不搞。


可年羹尧只考虑到自己,没有考虑到坐他旁边的雍正,你试想:雍正是君,你年羹尧是臣,虽说与雍正有点亲戚关系,算是个皇亲国戚,可你终究是臣子,皇帝向你提出三个问题,你好歹也答应些吧,可谁曾想你居然一个都不答应。


那雍正会怎么想?虽说电视剧里没有体现这顿饭之后雍正的心理,但我估计当时雍正的心里应该是有无数只草泥马奔腾而过。


而年羹尧呢,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让雍正知道:这老年是要造反啊,他忘了谁是君,谁是臣了,他忘了这个国家是爱新觉罗家的了吧?


谢谢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们会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