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錢寶昌


一提到宋朝,大家肯定都會想到經濟繁榮。而且宋朝不僅僅是朝廷富裕,就連百姓都極為有錢。然而這種有錢在實力不足的情況下只能是虛胖,更要命的是還滋長了“富貴病”——能用錢解決的事都不算事。

▲宋代古畫上的開封府

作為歷代王朝中經濟最繁榮的朝代,宋朝的財稅收入是強漢盛唐的數倍。俗話說“有錢好辦事”,於是大宋面對外敵的首選方略不是出兵禦侮,反倒是拿錢打發,對宋朝君臣來說,能夠用錢來解決的問題那基本都不是問題。因為國庫有錢,而且大宋兵制與前朝不同,實行的是募兵制,這就直接為其積弱和覆滅埋下了禍端。

▲北宋疆域圖

縱觀中國曆代封建王朝,除宋朝外基本實行的都是徵兵制,在這種兵制下,男子到一定年齡就必須被國家徵召入伍,參軍服役,凡是拒絕者都會處以重刑。宋代獨行募兵役,國家軍隊徵兵並不是強制性的,普通百姓要是想當兵就自己入伍,參軍後國家會與其簽訂文書,保證其在軍隊中的吃穿住行與固定工資,這與別的朝代大為不同——改強制徵兵為志願參軍,不僅可以保證兵源,又避免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畢竟宋代農民即使因為天災人禍成為流民,還是可以通過入伍參軍維持其基本生活,而不會走向反抗起義之路。

▲今人仿建的宋皇宮

當然,這一切都建立在大宋國庫豐盈的基礎上,完善的財政體系保證了宋朝能夠搞歷代王朝所不能實行的募兵制。因此在宋朝歷史上,即使有一些規模不等的流民暴亂,但始終都處於可控範圍之內,不至於顛覆大宋。在封建時期,歷代王朝幾乎都會把全國錢糧匯聚於中央,因此當一些偏遠地區爆發天災時,中央往往不能及時調撥物資賑災,顆粒無收的農民們被迫形成大規模流民,成為令眾多統治者頭疼的禍端。

▲宋代農民耕田場景復原

從這一層面而言,宋代募兵制顯然是有著其優越性的——每當流民出現,在爆發動亂之前,宋廷就會及時將其充入軍隊並給予其生活物資。再加上凡是通過募兵制入伍為兵的流民,都會與朝廷簽訂合同,這一簽往往就是一輩子,本就失去了土地的流民一下子得到鐵飯碗,自然也就不會鬧事起義,宋朝內部階級矛盾也就因此間接解決。可是募兵制並非有百利而無一害,自宋中期以後,通過募兵制入伍的士兵越來越多,以至於宋軍一度達到了上百萬之眾。

▲宋代士兵劇照

這樣一來導致軍費支出劇增,即使財政收入是漢唐數倍的宋朝,面對如此龐大規模的軍隊也難以維持,而在一些艱難時期,朝廷連基本的軍餉都發不起。另一方面,流民充入軍隊後一般都是抱著白混薪俸的心態,每日訓練偷奸耍滑,長久以來也就宋軍戰鬥力越發低下。因此宋軍看似規模龐大,但實際上能打戰的卻沒多少,宋朝積弱也由此加深,實在令人唏噓感慨。

《宋史》


趣觀歷史


歷史上的宋朝是個奇葩的朝代,雖然偏安一隅,但經濟上卻雄冠全球。人口比唐朝巔峰時增長兩三倍,創造了豐富的市俗文化,但軍事上卻是個侏儒,連小小的西夏也敢與之叫板。這一切註定了其必定滅亡。


趙匡胤本是北周大將,自“陳橋兵變"奪取政權後,由於害怕其它將領如法炮製,聽從了宰相趙普的建議,"杯酒釋兵權"奪取了石守信等將領的兵權。用文官指揮軍隊,軍隊中貪腐成風,這樣的軍隊毫無戰鬥力可言。

北方的燕雲十六州本是漢族的固有領土,但自石敬塘稱"兒皇帝"割讓給北方的契丹後,中原大地的天然屏障蕩然無存,北方草原部族可長驅直入直達黃河。自宋太宗趙光義北伐失敗後,宋朝就徹底地斷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念頭。以致北宋政權頭頂一直懸著一把利劍,待到金人南下時,繁華的東京汴梁化為"南柯一夢"。



弱小的西夏原是宋朝的屬地,和燕雲十六州的張北地區一樣,都是優良軍馬的產地。但西夏羌族首領李繼遷騙取宋太宗的信任後,暗地裡發展勢力,慢慢坐大。奪取河西之地後,西夏勢力大增,待到其子李元昊稱帝,公然脫離了宋朝的管轄。仁宗對西夏的征討同樣以慘敗而告終,被迫承認西夏的存在。


宋朝雖然經濟發達,但無窮的賠款卻使的國庫空虛,民間的起義不斷髮生,深深地打擊了宋朝的統治。

宋朝的統治者引狼入室,與女真(金)聯合滅掉了長期對抗的契丹(遼),卻不成想金人不久後就滅掉了北宋政權。與蒙古聯合滅掉了金朝,但忽必烈的大軍不久就南下,等到陸秀夫揹著幼帝在涯山投海,宋朝被滅亡也就成為了事實。



行雲流水1437995


宋朝滅亡的原因在於中央集權國家的自作孽不可活,在歐洲封建社會,國王只是大貴族,貴族階層穩定令統治者少了很多煩心事,歐洲國王的一道政令往往只能傳到自己家廁所,各個封地上的貴族,在經濟上都自給自足,並且自己訓練武裝力量,有點像西魏宇文泰開始搞的府兵制,兵農合一,不但不需要政府出錢來養,發生戰爭時往往貴族的武裝力量可以以戰養戰,比如十字軍東征,在出徵前都是窮鬼,通過一路征戰劫掠,越來越富有,宋朝面對的北方強敵,如遼,金,蒙古,都是這種可以進行長期戰爭的軍事體制。而宋朝政府為了防止地方勢力做大,政府採用募兵制,由中央政府來發軍餉養全國的兵,因此造成當兵的混工資,地方上招兵的謊報人數吃空餉,宋軍每次出站動輒100萬大軍,其實水分很多,其中起碼50%的人為謊報人數為腐敗者的灰色收入的來源。

所以小政府,大社會不但是西方封建制的特點,也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優勢,宋徽宗本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貴族公子,他如果生活在歐洲必定成為一流的藝術家,書法家受人膜拜,而偏偏出生在已經消滅貴族階層並且中央集權的宋朝,還莫名其妙被推上了皇帝的位置,這個帝位對於這麼一個一流文人來說並沒有吸引力,反而是累贅,統治一箇中央集權的政府,清朝皇帝早晨4點鐘就要起床,7點就要開早朝,一天最多睡四五個小時,一旦不勤政就要出現宦官把持朝政的局面,而宋徽宗身邊都是靠科舉考試考上來的窮人中的刁民,對於政治沒有抱負,對於國家沒有任何責任感,只是圖一己之私,一已之功,推出很多禍國殃民的政策。當一個國家的政治權利都集中在中央的時候,那麼這個國家就必定走向國富民窮,民間沒有任何抵抗力量的社會。


用戶5378631644


1、皇朝之初局勢惡劣。

經過六十多年的五代十國時期(其實如果從安史之亂之後開始算的話,更恐怖),人口斷崖式下降,且失去多個軍事要塞,國都也無險地可守,周圍又有強敵林立。像打怪升級一樣,先後滅亡了吳越、北漢、楚、蜀、南唐、南漢、南平,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就到了極限了。 在這裡插一句,很多人愛拿周世宗郭榮多活五年說事兒,但是在其執政的最後一年,已經因為窮兵黷武開始軍民譁變了,他到底會成為秦始皇式的人物,還是唐玄宗式的人物,都隨著他的早逝掩蓋於歷史的塵埃中了。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2、恐怖的繼承人更迭和皇子夭折率帶來的政治危機。

為了避免其他皇子和作為繼承人的太子爭位,兩者所受的教育有明顯差距,通俗點說,皇子們學的是如何做一個琴棋書畫俱能的忠臣,繼承人學的是御臣治人開拓天下之道,而且作為繼承人,往往有自己的政治勢力。隋廢太子,三世而亡,唐廢太子,經歷武亂,明思在位,不得其道。

宋代皇帝的平均壽命只有49.76歲,明顯低於當時上層男性的壽命均值64.47歲。

第二代趙光義(趙炅)的繼位就讓人疑惑,因為趙匡胤有二子在世,而且之後都不明不白地去世。

趙光義長子趙元佐因事發瘋,改立次子趙元僖,其居然被自己的妾毒死。於是儲位虛懸3年。

第三代趙恆(趙元侃)前五子均早逝,找了個備胎趙允讓,第六子就是宋仁宗,他的三個兒子均夭折,只能找了趙允讓的兒子趙宗實,但趙宗實養育在宮中的生活並不幸福,一方面,仁宗一生兒子,他就要被趕回家,另一方面他差一點無詔繼位,讓仁宗感覺到了極大的壓力。所以趙宗實即位後不久,開始了濮議……

後來的宋徽宗(更合適的繼承人是趙似)、宋孝宗(原太子是趙尃)、宋光宗(原太子是其長兄)、宋寧宗(原定繼承人是其堂兄)、宋理宗(原定繼承人是趙詢、趙竑,另外寧宗有九子均夭折)、宋度宗(寧宗有親生子趙維夭折,趙孟啟本身有智力問題)在繼位過程中均有波瀾,就這樣政權也能平安過渡,也算是奇蹟了。

但是,帶來的危機是很大的,因為寧宗之後繼位的除了度宗三子外均不是親生皇子,所以,當南宋末年度宗三子相繼淪陷後,和皇室血緣最近的(宗法上不是最近)、又有男性後裔的,居然是趙伯圭(孝宗兄長)這支,雙方關係遠到什麼地步呢?

拿其中一個世系舉例——

趙伯圭-趙師垂-趙希戭-趙與訔-孟頔、孟頒、孟碩、孟頌、孟頖、孟顥、孟睢、孟頫、孟頵、孟願

趙伯琮-光宗(絕後)-寧宗(絕後)-理宗(絕後)-度宗(有三子,一被俘,兩去世)

所以當度宗幼子趙昰被陸秀夫揹著投海以後,宋朝軍民哪怕想舉著一個人的旗幟反抗,都不知道應該舉誰,

3、天下大勢合久必分。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共計:16年

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共計:5年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共計:210年

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共計:16年

玄漢:公元23-25年,共計:3年

東漢:公元25-220年,共計:196年

三國:公元220-280年,共計:61年

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十六國(317-420年) ,共計: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計: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共計: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共計: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共計:54年,十國:公元891-979年,共計: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共計: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共計:89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共計:277年

清朝:公元1616-1912年,共計:267年

自有皇帝以來,連續傳承超過300年的朝代唯宋一朝(漢朝中間亡國16年,還有玄漢2年半,時人比如諸葛亮就稱漢朝分為前後漢,而至早到修宋史時,才有人稱呼南北宋),已經做得很好了,東南沿海的經濟在這300多年裡飛速發展,至今仍然領先。

4、外敵實力恐怖。

蒙古和金都是當時世界上的核彈,基本無解。


黑山羊歸來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接近現代社會的一個朝代,雖然它周圍強敵林立,北有大遼、西有土蕃、南有越南、西北有西夏,皆不能戰而滅之,一統天下,但是它卻在經濟文化領域開疆拓土,重視商業,實行文官政治,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富有的一個封建王朝,人口是唐朝的2倍,財政最高時達唐朝的4倍。那麼,這樣一個經濟文化一流,底蘊深厚的大宋帝國,為什麼忽然就能被一個剛成立不久的金國給滅亡了?這主要包括以下三大原因:

第一,軍隊經商。

我們常說“落後就要捱打”,可是宋朝不僅並不落後,他的經濟文化水平比遼、金、西夏乃至後來的蒙古遠為強大,卻為什麼老是軍旅不振,被對方吊打呢?這是因為宋朝長期奉行的是“花錢買和平”的政策。靠給對方送“歲幣”來換取自身的平安。比如在對待收復本族領土“幽雲十六州”的問題上,宋太祖最初採取的打算就是建立“封樁庫”,多攢些錢買回來。

那既然宋朝憑藉自己擅長賺錢的優勢,用“破財消災”的策略來維護和平,那軍隊的建設自然就顯得沒那麼重要了。於是,軍隊就被整得很慘:首先,重文輕武。這種國策造成宋人普遍不願意當兵,再也沒有了漢唐尚武的風範,士子們不再向往邊塞立功,再沒漢朝班超投筆從戎的熱血,也沒有了唐朝“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豪情;其次,削弱軍隊。別的朝代都是希望強軍,宋朝國策卻是弱軍,唯恐軍隊強大後,將領們重演自己“黃袍加身”的把戲及唐朝藩鎮的跋扈。於是駐軍上強幹弱枝,勁兵薈萃中央,邊疆不敢多駐精兵;練兵上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打仗時陣圖遙控,文官監軍;兵種上,招饑民入伍,將軍隊變成慈善機構,養兵百萬,卻委靡不振。最後,軍隊經商。宋朝人擅長賺錢的本事也向軍隊轉移,不好好操練,忙著賺錢,貪腐成風,喪失戰力。到後來,宋兵的竟然要臉上刺字,以防逃跑,軍隊的士氣可想而知。

在宋朝君臣的成功操作之下,宋朝終成功地削弱了軍隊力量,打壓了漢唐以來的尚武風氣,老百姓也喊出“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口號,但是“弱宋”的帽子也從此丟不掉了!軍隊是國家的臺柱子,軍隊經商,軍人忙著賺錢,軍心散了,軍隊垮了,經濟強大的宋朝成了對方眼中待宰的肥羊,國家的滅亡也就指日可待了。張愛萍上將說:“宋朝皇帝為了彌補軍費的不足,推行軍隊經商之略,結果是武功荒疏,軍紀渙散,面對一個西夏小國,也是屢戰屢敗。金兵入侵時,中央政權失控,徽宗、欽宗二帝被俘。這就是歷史上的‘靖康之恥’。”

第二,九龍治水。

俗話說“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北宋統治者也深深地懂得這個道理。於是,為了預防大臣專權,將權力一再分散,一個崗位設多名人手共同管理。如將相權一分為三,由中書、樞密、三司分別掌管政、軍、財三大權力,三者不相上下,互不統攝;機構設置疊床架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相互牽制,避免專權;將官稱和實職分離,分割各級長官事權,削其權力;“官”常是拿俸祿而無所事事的空名,“職”(如大學士、學士、待制等),一般是授予較高級文臣的清高銜頭,也非實職;只有擔任的帶有“判、知、權、直、試、管勾、提舉、提點、籤書、監”等實際差遣的工作才是實際職務。

這樣一來產生了嚴重後果:首先,皇權穩固。有效地防止了大臣的專權,避免了權臣控制朝政,影響皇帝地位;其次,行政效率低下。“九龍治水”,相互爭鬥、相互扯皮,“龍越多越不下雨,人越多鬥得越歡”,做事情的效率大大地下降,嚴重影響了決策的快捷高效。於是,宋朝常被人譏笑說“宋人議論未定,金兵已經渡河”。最後,財政吃緊。政府機構空前龐大,給財政造成嚴重壓力。

第三,中央獨裁。

經過宋朝君主在政治制度上的一再操控,終於削弱了軍隊,搞亂了官場,將朝政大權集中在了皇帝的手中。可是,宋朝的皇帝雖然諸如詩歌、書法、繪畫、音樂等文化藝術修養奇高,在腐化墮落上也沒有其它朝代嚴重;但是,他們在軍事、外交上卻極為白痴。先有自命不凡的軍事傻瓜宋太宗親率大軍徵遼,被射兩箭,結果乘驢車狼狽逃竄,並最終因此傷折壽而亡;後有糊塗透頂的軍界奇葩宋欽宗寵信江湖神棍郭京,大開城門讓他領七千七百神兵殺敵,結果都城陷落,被敵人俘虜押解北上而終。

要說皇帝也未必都得懂軍事及外交,可是如果你不懂,就不能尸位素餐,得學會分權用人、委任責成,比如劉邦就說:“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鎮國家,扶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是自從宋太祖以武將之身篡權得國之後,宋朝皇帝就將兵權與相權看成了自己的命根子,說什麼也不肯輕易給人,非要牽制眾臣,自己獨攬決策大權。偏偏宋帝在軍事上又沒那兩把刷子,所以“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最終落得一個亡國賤俘的可悲下場,只可惜苦了與他們陪葬的大宋百姓。

其實,宋朝也有一個聰明一點的皇帝,那就是宋仁宗,他知道自己無能,就聲稱“王與士夫夫共治天下”,既敢於將帝王權柄分於下屬,經討論得到共識後執行政事,又敢於權用人以避免做事扯皮。比如,他任用了狄青做軍事統帥,不掣肘、不置監軍,充分發揮統帥的調度權職,終於贏得了平定廣西叛亂的重要功績。所以,史書評價說:“仁宗皇帝百事不會,只會做官家(皇帝)”。只可惜後來,王安石變法,一味加強集權,經過一系列黨爭,分裂了北宋社會,使得相權與君權最終脫離了有效制約。終於,北宋在愚蠢的宋徽宗父子帶領下萬丈深淵。



滄浪之水中國深圳


宋朝滅亡的原因無外乎政治和軍事兩個方面。


趙匡胤當年“陳橋兵變”,以大將的身份奪取政權,他深知掌握軍權的軍閥是很容易顛覆一個政權這就註定他更重視軍權收歸中央、權力集中的重要性。

趙匡胤為了防止發生唐朝因地方軍閥坐大最終滅亡的現象,在國家邊患未除的情況下,他採取了趙普的建議,以“杯酒釋兵權”的方式剝奪了軍事將領的兵權,以文官帶兵,實行兵將分離,這雖說能有效的避免兵變,但卻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外行領導內行的荒唐局面。

宋朝經濟繁榮,科技發達,但國防建設比較滯後,龐大的軍隊腐敗透頂,致死國力不堪重負,軍隊毫無戰鬥力,百姓也負擔超重。

五代十國時期石敬塘丟失了戰略要地幽雲十六週,使得宋朝失去了抵禦北方民族進攻的一道天然屏障。


宋朝削弱朝中百官及地方官員的職權,使中央權力高度集中,並從立國之初就重文輕武,制定以文制天下的國策使宋朝的中央集權比以往的朝代更進了一步,重文輕武的後果就是在與遼、金等勢力的鬥爭中長期處於劣勢,造成外族入侵,疆域萎縮,直至最後亡國。

宋朝期間皇帝昏庸,奸臣當道,朝政腐敗,以蔡京、高俅、秦檜為代表的奸賊賣國求榮從而升官發財;而那些凡是救國救民的人都沒有得到好的下場,從楊家將到岳飛,從寇準、王安石到李綱,從宋神宗到宋孝宗,無論是抗戰的皇帝還是大臣不是被殺被貶就是死後被清算。(趙匡胤黃袍加身)


正是朝廷腐敗的舉措以及奸臣賊子禍國殃民所埋下的禍根,大宋不滅真是天理難容。


遺產君


宋朝滅亡的原因

1.建國之初,趙匡胤定下的規矩,重文輕武,對武將常懷戒備心,每次外出打仗,文官為一把手,武將為二把手,外行領導內行能行嗎?時間長了就起了變化。

2.宋朝經濟雖然很發達,財政收入也高,但是,對外每年的賠款也多,賠款多,就得搜刮民脂民膏,人民反過來造反,行成了惡性循環。再有錢也不能這麼造啊!

3.五代時期,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北方遊牧民族,造成宋朝北部邊境線無險可守,遼,金南下基本是一馬平川。冷兵器時代人家騎著馬就來了,擋都擋不住啊。

最後有攤上個幹啥都行,就當皇帝不行的宋徽宗,不滅亡也難啊。


遊走開封


宋朝的滅亡在於:國家的積貧積弱,內憂外患,在於王侯貴族間的奢侈糜費,在於官僚之間的明爭暗鬥。在於皇帝的縱慾享樂,偏安一隅,不思進取。在於重文輕武,不整軍備,在於君臣之間離心離德,各懷私意,在於朝廷的殘酷剝削。


那年花開YX月正圓


宋朝有大奸臣秦檜,誤國了!


做自己4132


宋朝滅亡的原因是石敬塘割幽雲十六州,造成門戶大開,養騎兵的資源大大減弱。在如此不利條件下,只好增稅養兵,拖垮徑濟。

不認同收武將兵權。如果兵權不收,極易造成軍伐割據。如果李世民生活在趙匡胤時代,不如趙匡胤幹得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