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二人共同打江山,最后哥哥成皇帝,弟弟知道结果后这样做

古代帝王世系的传承制度一般来说是“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在先秦时期,后者也是比较常见的,但是皇帝制度开创以来,基本上都是“父死子继”了。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就比如说北宋初期的赵匡胤和赵光义哥俩,他们就是轮流当皇帝。而且在这件事情中,还笼罩着直到现在仍然争论不休的历史迷雾。


兄弟二人共同打江山,最后哥哥成皇帝,弟弟知道结果后这样做


平心而论,北宋的江山来的不怎么地道。它的前身是五代十国中最后一个中原政权后周,开国皇帝赵匡胤正是后周的中央高级将领——殿前都点检。这个位置来的也很有意思。之前的殿前都点检叫做张永德,和后周世宗柴荣还算是一家人,不过挨得有点远(张永德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柴荣是郭威的养子)。柴荣出征的时候,得到一句谶语:“点检作天子”。柴荣多疑,就跟吃了苍蝇一样恶心,于是把张永德撤掉,换赵匡胤上去。由此可见柴荣对赵匡胤的信任。


兄弟二人共同打江山,最后哥哥成皇帝,弟弟知道结果后这样做


后来柴荣身死,留下一个小毛孩子,也就是后周恭帝柴宗训。孤儿寡母,主少国疑,这真是赵匡胤篡权的大好机会。他也这么做了,借口辽和北汉联合入侵后周(八成是假消息),带着军队北上,结果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假装被士兵胁迫成为皇帝。在这个过程中,弟弟赵光义也参与了。包括北宋建立以后,赵光义也成为赵匡胤平定天下的一份助力。


兄弟二人共同打江山,最后哥哥成皇帝,弟弟知道结果后这样做


按理来说,赵匡胤成为皇帝,应该培养自己的儿子当接班人。但是他没有,而是选择传位给赵光义。这是一种无奈之举。有一天杜太后和赵匡胤商量,让他死后把位置传给弟弟。理由也很简单,北宋就是赵匡胤从小皇帝手里夺过来的。当时又是乱世,说不定哪一天赵匡胤也暴死了,剩个小孩当皇帝,万一再有人“黄袍加身”呢?赵匡胤合计一下也是这个理,就达成一致,让赵普写下来塞进金匮里,史称“金匮之盟”。


兄弟二人共同打江山,最后哥哥成皇帝,弟弟知道结果后这样做


这件事虽然有一定争议,但是可信度还是很高的。赵匡胤让赵光义当开封尹,封晋王,在宰相之上。这在当时就属于皇位继承人的标配了。不过赵匡胤后来有没有后悔还真不好说。毕竟儿子都长大了,用不着赵光义来过渡了。北宋的都城是在开封,这个位置漕运很方便,但是没有山川之险,尤其幽州还在辽的手里,只能用大量的士兵组成防卫力量。这样一来,北宋将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冗兵上。结果满朝文武都不愿意,尤其赵光义,直接用一句“在德不在险”怼回。圣人之言,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也得考虑一些客观事实。最后北宋果然被冗兵拖垮。有一种说法,赵匡胤后悔了,所以想要迁都到洛阳或者是长安,来削除赵光义在开封的影响力。这样一来赵光义肯定要强烈反对啊。这种说法就见仁见智吧。


兄弟二人共同打江山,最后哥哥成皇帝,弟弟知道结果后这样做


五十岁的时候,赵匡胤和赵光义喝了一顿小酒,然后就暴死了。很多人,包括一些笔记小说都把矛头指向赵光义,认为是他下的毒。但是实际上,赵匡胤死于突发脑溢血的可能更多一些。赵光义顺利地继承皇位。不过故事并没有停止。其实“金匮之盟”还有其他内容。赵光义去世后,要接着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廷美,赵廷美再去世,位置重新回到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的屁股底下。也就是说,赵光义和赵廷美属于赵德昭成长的过渡阶段,这样一来,既保证皇位在赵匡胤这一枝,又避免后周那样的主少国疑的尴尬状况。所以赵光义继位以后,赵廷美成为开封尹,而赵德昭称为皇子。但是后来赵廷美被排挤出权力中心,而赵德昭也因为和赵光义发生矛盾,被训斥而自杀。于是皇位就名正言顺地传到赵光义的儿子赵恒,也就是宋真宗。这些事情看上去很正常,但是里面的具体缘由,或许只有当事人知道了吧。

参考文献:《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