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農業:讓沙漠變良田

點擊藍字

沙地农业:让沙漠变良田

關注我們

沙地農業通過農業手段變沙漠為綠洲和良田,使沙漠裡種出的有機大米走向市場,帶動了種植基地的農民脫貧致富。

沙地农业:让沙漠变良田

眾所周知,錢學森晚年提出沙產業構想,並對沙產業的發展給予了特殊關注。他說:“在缺水但陽光豐富的地區,引入高新技術以及高新技術產品——新材料、信息技術等,將會出現前所未有的新產業,一個真正知識密集的農產業、林產業、草產業、海產業和沙產業將要在人類的歷史上登上舞臺。”

內蒙古億利新中農沙地農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沙地農業”)成立於2014年,註冊資金1.4億元。總部位於內蒙古奈曼旗,運營中心位於北京、深圳。公司致力於中國荒漠化土地生態還原,目前還原的荒漠化土地主要集中於內蒙古奈曼旗沙地及庫布齊沙漠。此前,《農經》記者就荒漠化土地還原治理等問題採訪了沙地農業創始人兼CEO滕飛。

滕飛表示,公司自成立以來,始終踐行將沙產業構想變成現實的理想。除了要把沙漠變成綠洲、變成良田,“將健康安全的食物送到中國老百姓餐桌”也是沙地農業的使命。從2014年到現在,沙地農業在沙漠中確實用實踐證明,向沙漠要糧是可行的,還能為解決沙區民生問題、帶動老百姓勞動致富做貢獻。

沙漠變綠洲

沙地農業始終秉承著荒漠化土地還原治理、為百姓提供純正有機健康的農畜產品、幫扶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三大使命,讓沙漠水稻、紅山草豬成為通遼市乃至內蒙古自治區的新名片。

回憶起2013年,沙米團隊初到內蒙古奈曼旗沙漠時,風沙肆虐,破壞並侵蝕著田地。當地的老百姓說,奈曼旗的風一年刮兩次,一次刮半年。春冬的風大得嚇人,流沙肆虐,阻截道路,本來就偏僻的山村更加貧窮。正當滕飛陷入沉思的時候,沙漠裡的零星植被引起了他的注意。如果能在沙漠種上水稻,產出糧食不說,環境得到改善,當地百姓的生活質量也會提高,這將是一件澤被後世的大慈善。

苦思冥想後,滕飛開始梳理眼前的實際情況。滕飛了解到,全國受重金屬汙染的耕地面積近3億畝,每年因重金屬汙染的糧食高達1200萬噸。土壤汙染造成有害物質在農作物中積累,並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引發各種疾病,最終危害人體健康。對水稻而言,危害更甚。因為水對重金屬的吸附力更強,水稻等水田農作物的重金屬含量會更高。

令人心情沉重的是,汙染區多數仍在種植稻米。不僅種植的農民主要吃自家稻米,而且被重金屬汙染的稻米還經由市場,流到了千家萬戶的餐桌上。然而,隨著現代化的加速進程,沒有被汙染過的土地少之又少。在這樣的環境下,純淨無汙染的沙漠無疑是風水寶地。

奈曼旗沙漠是可種植沙漠,經專家預測,在中國大面積的沙漠中,至少存在10億畝的可種植沙漠。這種沙漠前身是草原,經風化後變成沙漠,但是地下水極其豐富。

沙漠不僅能種大米,而且這裡比常規大米產區還多了以下四個天然優勢:

第一,源自北緯42度—43度的奇蹟——產區。奈曼旗沙漠位於北緯42度—43度的極寒地區,此地帶晝夜溫差大,水稻生長週期長達160天,積溫高達3200攝氏度,營養積累多,使水稻幹物質多,味道更甜。每年長達6個月以上的土地休眠期,長低溫期對於病蟲害有很好的防禦作用。另外,地裡的植物纖維冷凍之後,來年能夠快速腐爛成肥料。

第二,源自古老沙漠的純淨——土壤。沙米基地位於內蒙古奈曼旗,古老的科爾沁草原包裹下的沙漠。這裡從前是肥沃的草原,千百年前由於過度放牧逐漸退化成了沙漠,一直以來未被開發,遠離城市和汙染,從這片沙地上生長出來的作物如初生嬰兒般純淨。

第三,源自根植於心的浸潤——水源。沙米灌溉用水源自發端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努魯爾虎山脈的教來河,生態環境極為優越。水源從地底70米深處抽取而來,不僅高品質、無汙染,而且富含人體所需多種微量元素與礦物質。

第四,源自曠野大自然的清新——空氣。沙米基地空氣質量優於GB3095-1996《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二級標準,空氣新鮮純淨,天如藍鑽,從未被汙染。清新的空氣不僅符合國家對有機食品產區空氣的要求,更讓沙米成為極致純淨之選。

沙地农业:让沙漠变良田

內蒙古億利新中農沙地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滕飛

滕飛心想,既然有這麼大的優勢,那就紮根在這片純淨沙漠,種出世界上最好的有機大米。滕飛決定發揮艱苦奮鬥精神,用行動粉碎沙漠無法種養殖的質疑聲。

面對眼前幾米高的、十幾米高的沙丘,推平沙丘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為應對沙米種植生產過程中遇到的種種挑戰,沙地農業自主研發了20多項發明專利,包括沙地激光平地機、可拆卸防滲水槽、農田灌溉分水器、沙地水井增溫裝置、沙地田埂護罩以及水稻節水除草罩等。

2014年,沙地農業成功在沙漠中種出了50畝有機大米。2015年,500畝。2016年,5000畝。截至2018年,沙地農業在奈曼旗沙漠中成功種出了共3萬餘畝沙米等作物。

沙漠飄出稻花香

那麼,沙漠種出的大米,與普通大米相比,到底好在哪裡?

滕飛指出,沙地農業的大米嚴格執行有機化標準進行種植和加工。

第一,只施農家肥。沙米種植過程不上一粒化肥,取而代之的是用農家肥做基肥。公司幾年來有機種植,採購了整個奈曼旗的牛羊糞便,僅購買當地養殖戶牛羊糞這一項款項便累計超千萬元。

第二,只人工拔草。沙米種植過程不使用一滴除草劑,取而代之的是人工拔草。每年6月至7月,沙米基地會臨時僱傭上百名農人,展開持續兩個月的人工拔草。

第三,只高溫殺蟲。沙米種植過程不用農藥,取而代之的是高溫曬田殺蟲。沙田不補充水分,利用沙漠晝夜大溫差滅殺各種水生害蟲(基地夏季最高氣溫可達40℃,最低氣溫可達10℃)。

第四,只自然晾曬。沙漠高溫為自然晾曬創造了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強紫外線直接並長期地照射可以對米收割、運輸過程中夾帶的蟲卵起到殺滅的作用。自然風乾,吃出陽光的味道。晾曬充分的稻穀,帶殼存於糧囤,美味營養而持久。

第五,只純淨加工。從稻成米,貴在科學化生態加工。沙米加工過程0拋光,有效鎖住更多營養。另外對米的色澤、粒徑實行全自動智能化控制,層層篩選,出米率僅在50%左右。粒粒皆稀有,唯有珍惜。

起初,沙地農業不上化肥、不打農藥、不用除草劑,堅守有機種植的系列做法,連參與種植的當地老百姓都十分費解。畢竟在高低起伏的沙丘中平地種植已是十分困難,加上第一次大規模種植帶來的各種未知可能性,每個人心裡都打起了鼓。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沙地農業的高投入獲得了積極的反響,其中,沙地農業的沙米獲得了國家有機認證和“銀飯”品質標準的雙重背書。

沙米種植基地做得風生水起,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人慕名而來。基地工作人員表示,近兩年接待了全國各地參觀人數有3000餘人,有效地拉動了當地消費,宣傳了奈曼旗的風土人情。

隨著種植的深入,沙漠生態治理成效也日益顯著。從過去的綿延黃沙到現在的滿眼綠色,原來是“一年刮兩次風,一次刮半年”,“風大的時候,180斤的大漢都得扶著牆走”,目前,沙漠的擴展趨勢得到有效控制,降雨增加、風沙減弱,甚至吸引眾多水鳥來此棲息。夏天的傍晚,在稻田邊嗅著稻花香,還能聽見蛙聲陣陣。

沙地农业:让沙漠变良田

循環農業3.0模式

滕飛指出,目前,公司通過農業種植的手段進行荒漠化土地的還原與治理,現已建立自己的企業生態圈。目前下設三大板塊:第一,以沙米、沙米黃酒、甘草、紫花苜蓿、燕麥為主的生態種植板塊;第二,以紅山草豬為主的生態養殖板塊;第三,以中米鮮稻屋為主的智農終端板塊。

並且,公司通過種植產生的沙米秸稈、稻糠、紫花苜蓿、燕麥稈飼養紅山草豬;紅山草豬的豬糞則通過發酵加工成有機肥料用於荒漠化土地還原;中米鮮稻屋則佈局城市,為沙米和紅山草豬提供銷售渠道。以上三大板塊有機結合,形成了相輔相成的循環農業3.0模式。

本著生態農業的理念,沙地農業旗下一個新的產業開始醞釀。2016年,紅山草豬這一生態黑豬品牌正式面市,散放養、慢生長,這種號稱能“吃出小時候的味道”的黑豬脫穎而出。

“其實,紅山草豬如此受歡迎在我意料之中。”滕飛表示,位於內蒙古奈曼旗希勃圖的紅山草豬養殖基地,該基地緊鄰沙米種植基地,這樣的豬場著實少見。“希勃圖養殖基地總面積達200畝(約132000平方米),可容納紅山草豬3000頭,主要分產舍和運動場兩部分。其中,產舍約佔2000平方米,200個產位;運動場面積約佔130000平方米,可容納2600頭紅山草豬的自由運動,這樣平均下來每頭紅山草豬有將近50平方米的地盤。”滕飛為記者介紹了豬場的情況。

“紅山草豬跟人一樣,要想長得好,必須得加強鍛鍊,經常活動活動。”滕飛告訴記者,一般的豬都是圈養,圈養的豬不怎麼活動,容易得病。而他採取的是散養的方法,讓黑豬大量活動,這樣加強鍛鍊,就不容易得病。儘管養殖成本較高,但放養的紅山草豬由於活動多,體質好,幾乎不用打針吃藥,並且肉質比普通白豬更好,豬肉香而不膩,瘦肉有嚼頭,味道非常鮮美。

這紅山草豬野性十足,一隻豬可以平地起跳並輕鬆躍過1米4高的隔欄,滕飛介紹說,“紅山草豬距今有8600多年的歷史,出土文物玉豬龍之謎,直到紅山草豬出現,才得以破解。雖經變遷和馴化,但紅山草豬在外貌、體型、習性等各方面至今保有很多原始特徵,翻牆、打鬥、爭地盤都是家常便飯。”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普通豬的養殖週期一般在五六個月左右,而滕飛養殖的紅山草豬要12個月左右才能出欄。“現在我們的豬有近萬頭的存欄量,並且和專業的屠宰場合作,還開設了豬肉專賣店以及網店等銷售渠道,全套配齊了,幹起來更帶勁。”滕飛說。

然而,對滕飛來說養殖紅山草豬的意義遠不止如此。紅山草豬喜食百草和秸稈,它的出現,為種植端產生的邊角料帶來了完美的解決方案,同時豬糞還能作為農家肥為作物生長提供營養和能量。這樣一來,沙地農業的產業鏈便可以實現“沙米秸稈—紅山草豬飼養—豬糞發酵還田—沙米秸稈”的循環經濟。不僅如此,紅山草豬養殖需要的勞動力大多來自基地附近居民,沙地農業還通過成立合作社的方式為貧困戶提供充分就業的機會,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了,這更堅定了滕飛養紅山草豬的決心。

滕飛在採訪中提及最多的當屬他的合作社經營理念。沙米和紅山草豬都是精準扶貧的項目,他們現在已經是內蒙古自治區級的扶貧龍頭企業了。據滕飛介紹,沙米種植方面,公司把已開發的土地免費提供給當地農民成立種植合作社,公司最終回收種植產品。紅山草豬養殖方面,由貧困戶成立養殖合作社,公司回收散養的紅山草豬。憑藉這種方式,貧困戶可以通過沙地農業的平臺實現增收,進而脫貧致富。

誠如滕飛所說,奈曼旗當地的一些農戶都表示“以前沙子到處都是,躲都躲不開,這稻田原來都是大沙坨子,種啥啥不長,日子過得苦啊。” 不斷蔓延的沙漠一度令人們飽受沙害之苦,回憶起過去的日子,老百姓都不禁搖頭。“治沙還能掙錢,大家特別積極。現在變成了綠洲,小日子也越來越好了,擱過去真的是不敢想。”

百姓在脫貧致富,沙漠正變成綠洲。在內蒙古奈曼旗科爾沁沙漠地區,沙地農業的沙產業實踐逐步展開,政府、企業、民眾等利益攸關方多元共治的沙漠治理機制構建起來,向沙要地,治沙扶貧,經過多年實踐,走出了一條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共贏的道路,把沙產業推進到改造沙漠的新天地。

農經傳媒網

瞭解農經新風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