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养虎的“假群居”:是可喜的“进化”,还是野性的丧失?

老虎和狮子是两种凶猛的大型猫科动物,人们常常把它们相提并论。无论是体型大小、力量强弱还是杀戮本性,它们两者都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是在生活习性上,狮子和老虎有一点很大的不同:狮子为群居,而老虎为独居。当老虎幼崽长到2岁左右时,就会离开妈妈,独自寻找一片领地——每一只成年雌虎都有自己的领地,而成年雄虎的领地可和多只成年雌虎的领地重叠。

圈养虎的“假群居”:是可喜的“进化”,还是野性的丧失?

当然,上面所说的是在野外的情况。而在一些动物园或老虎繁育中心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群居”的圈养虎(东北虎、孟加拉虎、华南虎等,尤以东北虎的规模最大):一群老虎,无论雌雄,它们一起追逐猎物,一起在水中嬉戏,一起躺在阴凉的地上休息……

见此情景,有人认为:在圈养环境下,独居的老虎可能会“进化”成“群居”的老虎。更有甚者认为:如果这些圈养虎一起被放归山林,它们依然会保持“群居”的习性;一只老虎就足够有威慑力了,一群老虎在野外将更加不可阻挡——这将为老虎带来更多的生存机会,因此,这是可喜可贺的。真的是这样吗?


圈养虎的“假群居”:是可喜的“进化”,还是野性的丧失?

事实上,进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说把独居的老虎养在一起,它们就会变成群居。一群生活在一起的圈养虎不如说是一种“假群居”——因为空间和食物的原因,它们不得不这样做,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行为。

我们常说狮子是群居性动物,并不是指一群狮子机械地生活在一起那样简单,而是指狮群具有社会属性,一个狮群中不同的狮子有着不同的地位和分工。

圈养虎的“假群居”:是可喜的“进化”,还是野性的丧失?

除了狮子外,其他群居性动物也是如此,比如虎鲸、狼、蚂蚁等等。这些群居性动物无论是捕猎、进食还是睡觉、迁移,都以集体为单位,彼此之间相互照顾,且不同个体有着不同的身份。而在一起生活的圈养虎,虽然身体是在一起的,心却没有在一起,每一个个体都是自私的。那些身强力壮的老虎,往往占据着虎群最好的资源。

圈养虎的“假群居”:是可喜的“进化”,还是野性的丧失?

如果某些圈养虎(尤其是圈养东北虎)是未来要野化放归的对象,那么就要避免它们出现“假群居”。“假群居”非但不会使老虎进化,还会导致它们野性退化:在野外,老虎都会有用排泄物标记自己领地的行为,并会对领地进行巡视,防止其他老虎入侵;而在圈养环境下,由于空间狭小,老虎的相关领域行为会受到限制;如果一只老虎的领域受到另一只老虎的侵犯,它们之间往往不会因领地而发生打斗。这是一种野性丧失的表现。

为了不要让圈养虎的野性过多丧失,那么就要给每一只老虎都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然而,在现实中这是很难实现的,因为老虎的活动区域十分广阔,一只孟加拉虎的领地面积可达100平方公里,而一只雄性东北虎的领地面积甚至可超过1000平方公里。

圈养虎的“假群居”:是可喜的“进化”,还是野性的丧失?

综上,如果圈养虎仅仅是为了供游客观赏,让它们处于“假群居”状态也无可厚非;如果圈养虎将来要野化放归,要避免这种“假群居”的现象出现,同时要给它们提供和野外生活环境类似的环境。

对于这个话题,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欢迎关注大猫来了,每天为你分享有趣的猫科动物科普知识。原创作品,任何平台抄袭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