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4年!张掖这位老人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了下来


历时14年!张掖这位老人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了下来


李建成(前中)参与排练“甘州小调”

历时14年,踏遍30多个乡镇、走访100多位民间老艺人,搜集整理了200多首“甘州小曲子”词谱,让“甘州小调”“甘州社火”等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活态”传承……他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州小调”、“甘州社火”传承人——张掖市甘州区大满镇李家墩村年过花甲的老人李建成。

历时14年!张掖这位老人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了下来

李建成(中)搜集“甘州小调”

四处奔波 搜集整理“甘州小调”曲集

甘州小调是千百年来流传于甘州大地的民间艺术瑰宝,真实地表达着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和美好愿望,也透射着河西地区的历史文化、民间风俗与生活状态,历代在民间广为流传。李建成的太爷和爷爷都是搞民间文艺的,而他也自幼受家庭传统音乐熏陶,对传统的民间小曲小调深知熟稔,吹拉弹唱一学就会。

2005年至2008年,李建成的足迹踏遍了甘州区和临近的民乐、山丹、临泽等县的30多个乡镇,有时甚至走到酒泉和武威等地。在搜集整理“甘州小调”过程中,逐字逐句记录、顶风冒雨、披星戴月,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一打听到哪村哪户有民间老艺人,他就立马背上二胡,准备好纸笔前去采集词谱。因为许多传唱者都是七八十岁高龄的老艺人,这些人吐字不清楚,他就得仔细听、用心记,反反复复好几遍才能记录完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年多时间的奔波,他把搜集整理的《海水潮》《纱帽翅》《拉骆驼》等80首曲子结集自费出版《甘州民歌小调精选》,后来,他又请民间艺人原汁原味演唱录制了《张掖民间小曲子》《张掖民歌》,制成光碟发行。

历时14年!张掖这位老人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了下来

李建成(中)指导团员演唱“甘州小调”

非遗传承 如何发展其实更为重要

在随后的日子里,李建成依然保持着搜集甘州民歌小调的习惯。但是,搜集这些只是保证了传承不断代,那么又该如何将这些非遗项目发展下去呢?2011年12月,李建成组织大满镇20多名爱好民间艺术的农民牵头成立了张掖市第一家民间艺术组织——甘州区民间艺术团,他本人就任艺术团团长,并编排了多部以“甘州小调”为演唱形式的文艺节目在张掖城乡广泛演出。同时,他还常年为乡村艺术爱好者免费提供所需教材、音像资料,引导和规范民间自乐班子18个,指导8支社火队,指导基层12个群众文艺组织排演,为基层发展和培养乡土人才发挥着自己的作用……2018年11月,“中华颂·长丰杯”第九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在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落幕,由张掖市甘州区文化馆选送、甘州区民间艺术团表演演唱的《甘州小调》在此次大展比赛中荣获铜奖。甘州区民间艺术团作为甘肃省唯一入围此次展演的民间文艺团体,充分展示了省级非遗“甘州小调”的民间艺术风貌和舞台艺术创作最新成果,为促进民间曲艺文化交流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历时14年!张掖这位老人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了下来

李建成(右一)为“甘州小调”演出进行伴奏

非遗“活”起来 让更多年轻人记住“乡愁”

从2005年至今,整整14个年头、5100多个日日夜夜,这位老人让更多人通过“甘州小调”、“甘州社火”记住了老张掖浓浓的乡愁,让“甘州小调”“甘州社火”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不断发展。李建成已经成了当地的文化名人,村民们也对他“刮目相看”,对他和他的团队竖起了大拇指。他自己也获得了诸多荣誉: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甘肃省农村实用人才正高级二胡演奏师,甘肃省戏剧家协会会员等等。然而,面对这些荣誉,年过花甲的李建成只有一个愿望:“希望通过《甘州民谣》和其他各类民俗节目的常态化演出,让非遗活起来,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喜爱非遗,记住我们的乡愁。只有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每日甘肃网记者李杨 通讯员李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