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眼科醫生的自我修養,值得所有醫生參考

《言醫·序》中說:學不貫今古,識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寧耕田織布取衣食耳,斷不可作醫以誤世。

由此可見先輩對從醫者的學識、品性要求之嚴。

一個眼科醫生的自我修養,值得所有醫生參考

為醫者已屬不易,加上這幾年,醫患關係屢屢被推上焦點,醫生流失、醫學生生源質量下降,這些問題導致醫生的成長越來越不容易。

刨除醫院和社會關係這些非主觀因素,作為一名醫生該怎麼成長?應該具備哪些素質和修養呢?

鄭州大學眼耳鼻喉醫院(鄭大二附院眼科)主任醫師周瑞雅,從醫37年,從她的感悟中,你或許可以體會到一些東西。

首要素質:本領過關,技術夠硬

周瑞雅教授說,患者找你看病,肯定是抱有很大希望,你首先要做到的,是解決他們的病痛。

解決病痛靠什麼?

自然是過硬的醫學水平和技術。

一個眼科醫生的自我修養,值得所有醫生參考

周教授分享了一個幾年前的病例:

12年前,一對父母抱著4個月大的孩子,從鄭州某醫院找到周教授,哭訴自己孩子一直哭鬧、流淚、不睜眼,當時某醫院診斷的是“角膜炎”,開始住院治療。

入院治療期間,每天給孩子眼睛打針,但是,孩子情況並沒有好轉,反而哭鬧更加厲害。

這才慕名找到周瑞雅教授。

周教授小心扒開孩子眼瞼,發現情況有些不尋常,可能並非簡單的角膜炎,後來經進一步檢查,確診為先天性青光眼。

周瑞雅教授為孩子進行了手術治療。手術非常成功,患兒視力、視野至今仍是正常。

據周教授介紹,青光眼是一個終身性疾病,術後一部分患者仍需用藥才能控制,一部分患者甚至需要再次手術。

對於兒童先天性青光眼的治療,要求更高。

一個眼科醫生的自我修養,值得所有醫生參考

要想本領過關、技術夠硬,勤奮和不斷學習密不可分。

業精於勤,我國著名外科學家、中科院院士裘法祖教授,九十歲高齡仍堅持每晚八點進書房,埋頭讀書寫文章,直到深夜一兩點才睡覺。

周教授告訴老蔡,現在是知識大爆炸時代,一天不學習,很快你就落後了,吃老本在醫學上是行不通的。

對年輕時候的周教授來說,“以院為家”很正常,深夜學習專業理論知識也很正常,醫學是個複雜的學科,你沒有足夠的理論基礎,是不可能真正看懂患者的病情變化。

“我們做不到引領,但最起碼要做到同行”,知識更新如此之快,若是沒有能力和天賦成為行業的領軍人,最少也要充分了解前沿技術,掌握最新最成熟的治療手段。

必備溝通技巧,說話要有“水平”

如果說醫生的專業技術是硬通貨,那高明的溝通技巧就是醫生典型的軟實力體現。

和患者談話,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醫術。做醫生不僅要治患者身體上的病,還要兼顧他們的心理健康。

為此,周教授特意考了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周瑞雅教授提到,你(醫生)不經意的一句話,可能直接就解決了病人的問題,也可能讓他們更加惶恐,這其中的關鍵,是你能否能準確把握住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狀態,並通過恰當的談話技巧和方式,巧妙而不失真得反饋給他們。

一個眼科醫生的自我修養,值得所有醫生參考

醫學是複雜的,影響一個人身體健康的變量太多,所以醫生的診斷非常謹慎,這也是為什麼你看一個頭疼、腿疼醫生可能給你開一堆檢查的原因。

這也是一個醫患的矛盾點所在,患者可能會想:我就看一個頭疼怎麼給我開這麼多檢查?診所裡十幾塊錢搞定的在這兒花幾百…..

老蔡自己,就收到過很多類似的抱怨。

一個眼科醫生的自我修養,值得所有醫生參考

癥結在哪?溝通不足。

醫生要讓患者知道,開具的每個檢查目的是什麼?看病費用都花到哪了?你讓患者明白、心服,患者就覺得你行。

病號多不能成為醫生給患者解釋不到位的原因,這不是買賣貨物,“量大價從優”。

門診的高效溝通,在於醫生說10句話,10句都能切中患者“要害”,患者的焦慮、疑問和不安也都隨之解除。

解了患者心病,身病才更容易解決。

一個眼科醫生的自我修養,值得所有醫生參考

高明的溝通不僅體現在門診上,還在於手術前的談話。

沒有醫生敢保證100%的成功率,這就決定了醫生在跟患者溝通病情的時候,要把可能的併發症交代清楚。

談話技巧在這兒會發揮大作用。

如何既讓患者知悉這些信息,又不至於“嚇著”他們導致手術不順,這個是關鍵所在。

周瑞雅教授的做法是,儘可能跟患者詳盡溝通,不過分強調手術併發症,把患者疑問一個一個解決。

周教授每次和患者、家屬溝通談話,手裡都拿著眼球模型,溝通完之後都要問一句:你們聽懂了嗎?對自己的病情和治療方案瞭解了沒?不懂的地方我再給你們說。

讓患者明明白白治療,也會得到他們最好的配合,哪怕會花費不少時間。

一個眼科醫生的自我修養,值得所有醫生參考

有人會有疑問:醫生這麼忙,哪有空把時間都“浪費”在跟患者的溝通上?

對此,周教授說,“術前談話一定要做到位,打消患者和家屬顧慮、取得他們信任和配合非常重要,有人說浪費時間,但我覺得這個時間‘浪費’得值。”

周瑞雅教授進一步解釋到,患者得了某種疾病後,他會在網上大量蒐集相關信息,看得多了,對自己的病情自然有更多理解,久病成醫有其道理所在。

所以,多花一點時間跟患者和家屬講一講,他們對自身疾病認識會更加深刻,對醫生的治療方案也會更加信任和配合。

老蔡跟周教授聊之前,親眼見了她跟患者和家屬的溝通過程,耐心和詳細程度令人驚訝,患者和家屬最後都特別滿意,醫患氣氛很融洽。

“保護”自己的法寶:管理情緒

談這個話題其實多少有點“悲哀”,醫生本是個令人尊敬的職業,但迫於現狀,卻不得不掌握一些技巧來“保護”自己也最大程度避免矛盾。

周瑞雅教授稱,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非常重要,很多矛盾甚至傷醫事件都是醫患雙方未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緒所致。

一個眼科醫生的自我修養,值得所有醫生參考

醫生和患者一樣,都有自己的脾氣和情緒,但周教授強調,一個巴掌拍不響,遇到不公平的事兒或不講理的患者,可以沉默、可以短暫離開,一定不要正面衝突。

一個眼科醫生的自我修養,值得所有醫生參考

周教授前天遇到過一個60多歲的女性患者,當時她在排隊就醫;

這時候來了個孩子,眼壓高,有可疑青光眼,情況也有點急,周教授先給孩子看了,結果這個60多歲女性患者不樂意了,大吵大鬧、不依不饒。

老蔡心想,這種情況也能理解,畢竟大家都在排隊,誰不想早點看呀。

但周教授接著說:“這個孩子來之前其實已經電話預約過了,人家確實是排在前頭,但怎麼跟她解釋都不聽,大吵大鬧的...”

當時,周瑞雅教授心平氣和跟患者解釋好一陣,依舊調和不了,她起身離開。

“一個巴掌拍不響,感覺有情緒了立馬起身,不要在衝動之下說一些不合適的話,那樣會加劇矛盾,特別遇到高血壓病人,更麻煩。”

周教授說,對待任何一個患者,靜下心來,患者大多也會平靜下來。

一個眼科醫生的自我修養,值得所有醫生參考

有句話總結得很到位:太多傷醫事件,是由於醫患雙方未能很好得控制自己的情緒。

患者的關注點大多在自己“人財兩空”,醫生的關注點大多在“自己的尊嚴和患者的無理取鬧上”。

一個眼科醫生的自我修養,值得所有醫生參考

所以,換位思考,醫生想想患者身有病痛,不容易、不順利,或治療效果不好,錢花了病沒好利索,大概多多少少就能理解患者的心理。

讓患者知道,錢花到哪了、這個錢花了之後能大概收到什麼效果,是醫生應該跟患者溝通到位的地方。

針對矛盾點的溝通,才是有效的溝通。

膽大心細,畏首畏尾長不了本事

跟周瑞雅教授聊完醫患溝通,老蔡突然有個疑問:大夫對患者如此“遷就”,在手術時豈不是很可能畏首畏尾、放不開手腳?

周教授說:“不,這是兩個概念,給患者看病、手術要膽大心細,畏首畏尾長不了本事。”

周教授強調,膽大的前提是心細,手術時要全神貫注、心無雜念,手術效果怎麼好就怎麼做。

一個眼科醫生的自我修養,值得所有醫生參考

正跟周教授聊,來了一對母女(猜測),提著水果專程來感謝周教授,從交談中得知,這個女兒是周教授好幾年前的病人。

當時她(女兒)在醫院看其他病,周教授剛好跟她迎面走過,突然停下腳步,給她說了一句話:“你眼球怎麼看著突出來這麼多?建議去查查看怎麼回事......”

她聽從了周教授建議,去查了眼底,結果發現是眼深部的佔位性病變,導致眼球突出。

後來,她做了手術,眼睛恢復正常。

一個眼科醫生的自我修養,值得所有醫生參考

就這樣,當時周教授一個眼神、一個提醒,救了一個孩子的眼睛甚至生命。

而這個結果,是周教授的心細、善意和責任感造就的。

周瑞雅教授零零碎碎說了很多,老蔡從周教授這些經歷和感悟中,體會到了一名優秀的醫生是如何錘鍊自己的,這個錘鍊,既有“身”,也有“心”。

醫生成長不易,大醫更是難為。造就一名優秀醫生,不僅需要醫生自己的努力,還需要你、我和社會全體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和土壤,對他們多一絲關懷、多一份諒解和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