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報:市域治理科技創新融合 武漢探索特大城市智慧治理路徑

法制日報:市域治理科技創新融合 武漢探索特大城市智慧治理路徑

著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市域治理水平的提升成為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關鍵一招。如何將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效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是市域治理面臨的重要課題。作為人口超過千萬的中部地區特大城市、國家中心城市,湖北省武漢市不斷探索特大城市智慧治理路徑,把市域治理同科技創新成果深度融合,初步實現了市域治理智能化,確保了社會大局持續安全穩定。

一個“道路隱患排查”小程序,讓交通亡人事故兩年間同比下降78%。說起運用信息化手段破解交通安全管理難題的成效,湖北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漢南區)交警張正豐滿滿都是自豪感。2016年底,張正豐研發出“道路隱患排查”小程序,將典型危險路段歸納為18種特徵,發動民警、基層綜治幹部、社區網格員、公路養護員、交通志願者等發現隱患,審核後推送有關部門,合力消除隱患。兩年間,小程序彙集280多名參與者,收到563處隱患報告,已推動整改467處。“道路隱患排查”小程序,是武漢探索特大城市智慧治理路徑的一個例證。2018年,武漢首次實現現行命案、槍案、搶劫案“三案全破”,刑事發案同比下降13.2%;建成116個“智慧平安小區”,全面推行“武漢微鄰里”網格群眾工作法、打造網上群眾工作部,群眾安全感滿意度持續提升。“面對社會治理新形勢,全市政法機關充分發揮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作用,探索創新市域社會治理新路徑,確保了全市社會大局持續平安穩定,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馬國強說。

黑惡無所遁形

辦理全國房地產中介領域首個涉黑案件、打掉“小額貸”涉黑涉惡犯罪團伙……

武漢去年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的不少“大動作”,在全國產生廣泛影響。

這些看似“冷門”領域的黑惡犯罪在江城現形,離不開大數據支撐。

2017年年底,武漢警方陸續收到“小額貸”“討債”引發的尋釁滋事、敲詐勒索報警,主要涉及位於江岸區黃浦大街一座寫字樓的“鑫鵬程”“鑫宏達”等4家投資公司。

武漢警方調查發現,團伙表面看似分散的公司,其背後黑惡勢力關係網錯綜複雜,再加之受害人眾多,調查取證難度非常大。

針對涉黑涉惡案件呈現出軟暴力手段脅迫、隱蔽性更強等新特點,武漢市公安局探索建立數據化案件偵辦平臺,即黑惡資料庫和線索管理平臺、分析預警平臺、涉黑涉惡案件偵辦平臺。

依靠大數據支撐,辦案民警先後在湖北武漢、仙桃、孝感等地找到95名受害人,查證犯罪案件95起,涉案金額共計140多萬元,涉及強迫交易、敲詐勒索、虛假訴訟等罪名。

“像這樣錯綜複雜的案件,有了智能化辦案平臺幫助,案件核查和固定證據效率大大提高,為實施抓捕節省出寶貴時間。”一位辦案民警說。

《法制日報》記者瞭解到,武漢警方3個大數據平臺上線後,涉黑涉惡線索核查率由過去73.2%提升至100%。

根據系統提供的信息,武漢市掃黑辦發現、打掉黑社會性質組織4個、涉惡犯罪集團8個、涉惡犯罪團伙278個。

“當前,黑惡勢力企圖隱身變色、躲避鋒芒,我們將緊緊圍繞‘深挖根治’的目標要求,借力大數據辦案讓黑惡無所遁形,推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走深走實。”武漢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局長李義龍說。

安全就在身邊

已建成的116個“智慧平安小區”,實現零發案。

漂亮成績單背後,是武漢運用科技手段加強源頭防範的努力。

2018年年初,武漢在湖北率先啟動實施“智慧平安小區”建設,將基層治理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在試點小區安裝智能門禁等各類智能前端感知設備,採集“人、地、事、物、組織”等社會信息,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分析,創新警務模式的同時推動基層治理工作向高效型、精準型轉變。

今年1月12日17時許,樊女士到武漢市江岸分局四唯派出所報警求助,稱坐公交時遺失了一個裝有兩萬元現金的藍色雙肩包。

民警調查發現,一名女性撿到樊女士雙肩包並進入江岸區四唯街袁家社區。利用袁家社區新建成的“智慧社區”系統“自動採集”“人像比對”“智慧分析”等模塊,民警迅速確定拾遺人員。

“怎麼也想不到,報警後兩個小時就追了回來。”拿到失而復得的雙肩包,樊女士頻頻點贊。

在基層調研時,武漢市委副書記、市長周先旺要求抓緊推廣“智慧平安小區”建設。

“全市今年將再打造500個‘智慧平安小區’,讓群眾進一步感受到安全就在身邊。”武漢市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鄒耘說。

記者獲悉,武漢整合城市公共安全視頻監控、“智慧平安小區”等資源,初步建立了共防共治的平安城市立體防護網;通過完善基於微信平臺的“武漢微鄰里”,讓新時代網上“楓橋經驗”落地生根,推動社會治理進一步向網格、門棟、家庭延伸。

服務更上層樓

操作武漢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信息系統,萬千發現,全市律師事務所等法律服務機構地址、人員、辦理的案事件等信息一目瞭然。

兩個月前,參加武漢首屆司法行政開放日活動時,江漢大學法學院大二學生萬千體驗了科技給公共法律服務帶來的變化。

工作人員還現場演示了“武漢市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與“武漢市公共法律服務大數據分析”功能。

“什麼樣的法律諮詢最多、一人一年辦了109次公證存在什麼風險、一人參與了198次人民調解都是什麼矛盾,這些大數據分析都能統計出來並向有關部門預警,挺神奇,也很有用。”萬千說。

在武漢,信息化帶來的便利,已惠及基層群眾和政法工作者。

開展“千名律師進社區”專項行動中,武漢全市已建立1300多個社區律師微信群,推行訴求代理、意願代言、事務代辦的“三代機制”,推動律師、公證、司法鑑定等進駐實體平臺,提供“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務。

武漢市司法局局長關太兵告訴記者,今年全市司法行政系統將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化、智能化建設,把法律服務延伸到城鄉社區居民身邊,為群眾提供全時化、定製化、個性化法律服務。

“我們將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成果同政法工作深度融合,突出融合共享、實戰實用、聯網應用,築牢平安穩定防線,主動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繼續為武漢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武漢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曹裕江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