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评述:“业绩比较基准”将取代“预期收益”

市场君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财富管理研究中心


距离资管新规的正式落地即将满一年,按照新规力推的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方向,目前已有不少银行的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和传统的预期收益型理财不同,净值型理财不再提供预期收益率,产品实际收益与产品净值有关。

在大多数净值型的产品中,“业绩比较基准”已经代替了“预期收益率”。以往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就是实际收益率,银行收取的各类管理费实际与投资者无关。而净值型理财产品有一个业绩比较基准的概念,但要明确的是业绩比较基准不是产品实际收益率。

业绩比较基准就是根据该产品过往的业绩或者本类别的所有产品的历史业绩,对其可能达到的收益率做出的预估。最后的实际收益会围绕业绩比较基准波动,可能超越业绩基准,也可能达不到。购买净值型理财产品,收率的参考主要是业绩比较基准,这是对该类型投资未来的收益有一个大概的收益预估。

当前银行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设定模式可以归为以下三类:固定值模式、区间值模式、基准组合模式。

固定值模式是选取某一固定数值作为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固定的数字可以给予投资者直观感受,便于投资者依据自身投资预期选择配置产品。虽然业绩比较基准不作为产品收益承诺,但如果产品最终投资收益较高偏离业绩比较基准还是会对产品形象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因而管理人会尽量保证最终收益与目标值的偏差处于可控范围内,这对管理人估值方式和投资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

区间值模式是根据执行相应产品策略的历史数据模拟回测,推算出的收益率区间估计。基准组合是综合考虑产品类型、投资范围和资产配置比例等因素,利用复合指标作为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区间值和基准组合模式的业绩比较基准均为非定值形式,对投资者而言,收益目标相对模糊。但区间值和基准组合模式的业绩比较基准与市场行情结合紧密,可更为实际的辅助投资者进行资产配置。

基准组合模式则是综合考虑产品类型、投资范围和资产配置比例等因素,利用复合指标作为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

商业银行将预期收益改为业绩比较基准,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理财新规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不得宣传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二是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背景下,投资者无法预知产品收益率,该指标可以作为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参考依据。由于该指标只是产品收益的相对参照,并不构成银行对理财产品的收益承诺。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购买净值型理财产品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产品的投资标的、投资期限、相关风险、开放时间等要素,对于一些业绩基准较高的产品,更是要提高警惕,避免过分关注收益,而忽略了随之而来的风险,谨记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号:RCWM_NIFD】



市场评述:“业绩比较基准”将取代“预期收益”

财富管理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for Wealth Management of the NIFD, CASS)是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下属单位,始创于2005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