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說蛋雞——關於蛋雞700天的思考

新貝威---激發新城疫更強免疫

文章來自於:雞病專業網論壇 老王說雞蛋

這裡一篇值得推薦的高質量文章 建議認真仔細閱讀

歡迎通過留言進行互動 您也可以點擊左下角 閱讀原文 查看原帖

老王说蛋鸡——关于蛋鸡700天的思考

配圖與本文無關

筆者曾於四五年前在相關媒體報道中注意到歐洲家禽業發達國家的蛋雞100-500計劃。所謂蛋雞100-500計劃,即蛋雞飼養100周,生產500枚蛋的育種目標計劃。這是伊莎(ISA)公司於2011年提出的,此目標據傳可望在2020年達到。然而,2020年尚未來到,我們國內蛋雞養殖業關於蛋雞700天的熱詞卻已經提早預熱了大約一年多了

這裡需要強調指出的是,歐洲的100—500計劃是育種目標計劃,就是說,屆時要培育出能夠飼養100周(700天)產500枚雞蛋的蛋雞新品種,而不是指現有蛋雞品種的飼養週期延長到700天產500枚蛋。筆者在這裡說的直白一點,新品種尚屬未來,而新概念卻提早出發了。正所謂“未來以來”!筆者以為,我們的蛋雞養殖業提早接受或討論或實踐蛋雞飼養700天是有益的

那麼,飼養100周也就是700天500枚蛋的雞群的生產性能是怎樣的概念呢?

由於正處於育種實驗階段的歐洲的蛋雞100—500育種目標計劃的新品種尚未見市場推出更未見商品代普及;我們可以就目前普及的蛋雞品種試著作這樣分析:700天產500枚蛋,按100%的產蛋率每日一蛋計,飼養全程不產蛋的天數是200天。首先,每日一蛋的高產性能不可能維持500天!要明瞭,任何新品種的培育都是為了商品代推廣的,純系或某種特定條件下飼養的雞,在設定時段裡產設定的雞蛋枚數並不難;問題是,難就難在取得商品代的推廣價值或者叫生產效益。500枚雞蛋等於29.4公斤,而事實上,按我國目前蛋雞生產水平,飼養72周的產蛋量多在14~18公斤/只雞;國內極少數的場能達到20公斤/只雞左右;國外先進的蛋雞飼養水平也就是平均

20~21公斤/只雞。按平均產蛋的高數值20公斤算,摺合雞蛋枚數為340枚(不包括無殼蛋軟皮蛋)。這在飼養500天的現實指標中已經算是上限了;以此為基點,距離700天有200天的時差,而距離500枚蛋(或29.4公斤)則有160枚的“蛋差”(或9.4公斤“斤差”)。從簡單算術的層面不難算出,要雞群在200天裡產出160枚蛋是不可能的!為什麼是不可能的呢?因為這200天又有一前一後之分——開產前需要育雛育成時間;這段時間以前是18周齡也就是126天見初產蛋,以後普遍的提前了大約兩週,既112天見初產蛋。達到50%產蛋率需要的時間大約是兩週或多一點,也就是14~17天;然後再有大約15~20天達到90%以上產蛋高峰,這個90%以上高峰可維持10個月左右,期間可有95%~98%產蛋峰值,養的好的雞群能維持峰值1~2個月。再往後,60周齡也就是420天以後,大多數的雞群就只有85%~89%的產蛋率了。從上述這麼一筆賬可以算出,200天的時差裡有110天要扣除做育雛育成時間(如果改變光照管理提早結束育成,就會出現體重和體重均勻度不達標,蛋雞早產早衰)。於是這200天還剩90天,這90天裡,從初產見蛋到進入高峰需要大約30~35天,這期間的產蛋枚數平均不會超過20枚,很有限。於是,90天就減少到55~60天來做末尾延後。養雞人誰人不知,蛋雞飼養到600多天能有每日一蛋的產出?最後的60天有51枚的產蛋就是高指標了!再算上進入高產期之前的20枚,共計71枚,距離前邊提到的160枚的“蛋差”算是縮減為89枚有待兌現。怎樣兌現呢?要把這89枚雞蛋列入自產蛋高峰起直至700天結束,這是多少天呢?這是大約550天。從算數層面看,550天裡增產89枚雞蛋,不是沒有可能,業內有人提出,只要能把蛋雞群中的間隔休產天數壓縮,就能實現。按目前的高產雞連續產蛋
13-16枚(取中按14枚計)休產1天計,大概是每月休產2天,即每月產蛋28枚,假設在550天裡把這每月2天的休產日全改為產蛋日,那是多少天呢?大約是37天,按產37枚蛋算,還有52枚的蛋差未能兌現!

而這,已經是“高崗填土”式的高估算設想了。

養過蛋雞的人都心知肚明,這在實踐中的兌現幾率幾乎為零。

我們大家想一想,就算我們把管理水平、營養平衡、育雛育成質量這三項做到極致,這樣逼近每日一蛋的生產性能,已經沒有多少潛力可挖了。

所以筆者認為,若要想達到飼養700天產500枚蛋的生產水平,蛋種禽的育種先進性是不可或缺的,是起引領作用的。就目前行業公認的幾個蛋雞品種生產性能發揮看,飼養

700天的實際市場經濟意義不大。這裡就需要再分析一下為什麼意義不大

蛋雞飼養到老齡,會有一個鈣磷吸收率大幅下降問題,此時,補再多的鈣,也會比高產盛產期出現更多的薄殼蛋、裂紋蛋、厚皮蛋;這些蛋只能減價出售或是摻入飼料回喂。還有物理結構增大的容易破損的正常蛋,因為運輸起來破損率高,大雞蛋散裝價也會有所降低。這樣一來,雞場的生產效益也許不算低,可市場效益並不高,摺合料蛋比不划算。

再者,目前大多數雞場在雞群產蛋高峰期過後,都要調整飼料配方,改1號料為2號料,為的是投入產出比更有利可圖;大家都明白,200天的雞喂1號料與600多天的雞喂1號料那產出毫無疑問肯定有差距,這樣的差距賬誰都會算。假如為了在後續的200天裡湊數式的硬擠產蛋枚數而投入了更高的飼養成本或者時間成本那才得不償失呢。

還有,雞蛋價格、飼料價格、死淘率、蛋殼質量、老齡雞的淘汰出售體重和價售與時機都會對雞場經濟效益核算有至關重要的影響。這不是產蛋性能達不達標的問題,而是繼續飼養與換羽抑或淘雞重新育雛哪個更划算的問題。筆者以為,我們應該考量的是,

延長飼養200天所獲的產蛋效益與育雛育成成本兩相比較哪個更符合雞場整體經濟效益。蛋雞延長飼養週期的目的是為了節省育雛育成成本,如果延長了產蛋而所得市場效益還不如新近育雛育成合適,那就不應一味的以延長多少天產多少蛋來做追尋目標

由此,筆者的結論是,更早的開產日齡和更早的高峰期日齡、更長的高峰期維持和更趨緩的下衰時段及幅度是要有賴於家禽育種新品種為牽引的,在這個新品種尚未面世以前,不宜以現有品種雞來說事,也不宜張冠李戴。因為那會誤導人們過高的寄希望於新品種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因為飼養蛋雞除了品種的原因外,更多的是取決於雛雞-育成雞質量、飼料營養、飼養管理這三個要素的協同配合。這三個要素中有一個不給力,就不會達到理想效益。

就我國目前蛋雞飼養管理水平與生產效益看,更新品種的先進性不是主要的,現有品種已經夠先進的了;目前公認的幾個都挺好蛋雞品種之所以產蛋性能發揮不充分,是有多種原因的,有時候人們容易忽略老生常談式的原因分析,希望求新求異,也是人之常情。但這也容易導致對品種的誤認和商業考慮的誇大宣傳。

我們企盼更佳品種原本不錯,但僅憑品種本身還不能取得更高效益,雖然培育新品種很前衛也很重要,但這還有其他因素的匹配和科學預判才能有更好的市場效益。

老王说蛋鸡——关于蛋鸡700天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