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治療冠心病經驗及驗案

施今墨治療冠心病經驗及驗案

治冠心病之成因,常分為虛實兩個方面,實則多責之於痰飲、瘀血、寒積、氣滯,虛則多責之於心之氣、血、陰、陽虧損。因此,對治則之確立也多有側重,然又不拘於一法一方。一般而言,祛痰化飲多用瓜蔞薤白,活血化瘀則用血府逐瘀湯,寒積所致喜用附子,氣滯為主則當破氣,麝香首選,中成藥蘇合香丸、六神丸亦常用之。至於虛證,重在扶正,重視心氣之作用,臨床辨證根據脈率快慢我而有陰陽之別,陽虛重用麻附細辛、桂枝龍牡,陰虛喜用生脈散、天王補心丹及甘麥大棗湯,陰陽兩虛則選用炙甘草湯,對於虛實夾雜者則以扶正達邪、剿撫兼顧。諸法應之臨床,頗有效驗。

(一)瓜蔞薤白 宣痺化飲宗長沙法

心居陽位,為清曠之區,諸陽受氣於胸中,故凡素體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或終日伏案少動,致胸陽不展,氣血運行不暢者,則外寒易乘虛而入,“兩寒相得”,飲凝胸中,陽氣失於斡旋。顏氏常謂:“陽氣不到之處,即為寒飲留滯之所。”心陽不振,寒飲停滯,則痺阻心脈,胸痺、心痛之證作矣。冠心病的病機可用“陽虛陰凝”四字加以概括,所謂陽虛陰凝,即為本虛標實,本為心氣不足,陽失斡旋,標乃痰飲凝滯,心脈痺阻,故臨床凡見胸膺痞悶,或心痛徹背,甚則背部畏寒舌淡苔白而潤,遵《內經》“心病宜食薤”之旨,法宗仲景以瓜蔞薤白通陽為主,選加半夏、茯苓、橘皮、枳殼、桔梗、菖蒲、鬱金、降香等。其中菖蒲能引藥入心經,緩解症狀較為迅速。半夏則常以生用,先煎入藥,常用量為10g,以加強化飲散結之力,然飲為寒邪,得溫則化,得寒則凝,欲求宣痺化飲,溫通心陽之藥在所必用,酌加桂枝、附子等品,取“離照當空,陰霾自散”之意。

(二)血府逐瘀 宣暢氣機升清降濁

心主血脈,是血液運行之主導。凡情志所傷,氣機鬱結,氣滯日久,血流不暢,則脈絡瘀滯,或久病入絡,氣滯血瘀,心脈瘀阻,均可發為胸痺。證見胸痛陣作,或刺痛不休,或疼痛如絞,舌紫脈澀。顏氏認為,凡見此證,活血化瘀,宣暢氣機,升清降濁,為其首務,用王清任之血府逐瘀湯最為合拍,唯劑量上與一般用法恆有不同,其中柴胡、枳殼、川芎量都加大。本方由桃紅四物湯合四逆散加牛膝、桔梗而成,方中用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赤芍活血化瘀而通脈,柴胡、桔梗與牛膝、枳殼同伍,一升一降,調暢氣機,開通胸陽,行氣而助活血。方中的柴胡,有人謂其性升,多舍之不用,顏氏認為柴之於心胡配生地,既監製生地之滋膩,又抑柴胡之升散。若心痛劇烈,酌加血竭粉、三七粉和勻,每次服1.5g,每日3次,或加失笑散、乳香、沒藥、麝香粉以開導經脈,活血定痛。血瘀較輕者則用丹參飲。因氣虛氣滯而致血瘀者,多見於老年或體弱病人,元氣已虛,故胸中窒悶,疲倦乏力,顏氏常用扶正達邪,疏通氣機的方法,認為用活血藥能使症狀緩解,但欲求改善心肌能力或控制其發作,須加用益氣之品,才能鞏固。故自擬益心湯,用葛根、川芎升發清氣,用降香、決明子降濁洩氣,一升一降,使清曠之區得以復原,生山楂配決明子可降脂降壓,更用黨參、黃芪、丹參、赤芍益氣養血,增強心肌能力,恢復心臟功能,即沈金螯所謂“補益攻伐相間並進,方病為正治”。

(三)振奮心氣,附子為主配伍有別

顏氏常謂:“宗氣貫於心脈而行氣血,氣虛則血滯,氣盛則血行,培補宗氣,可使心脈充實而血行全身,而能擔此重任者,當首推附子。”或曰附子為溫腎陽之藥,安能補心氣乎。顏氏認為仲景用通脈四逆湯治陰證厥逆,脈沉微細欲絕,取其伸發陽氣,化凝復脈,本可效法。故凡見脈來虛弱,面色萎黃,胸悶心慌,心痛驚悸,則責之心氣不足,治當振奮心氣,附子為必用之藥。一般而言,脈來緩慢,畏寒舌淡,為心之陽氣不足,重用麻附細辛。本方原為《傷寒論》治太少兩感之方,顏氏認為麻黃、附子皆有強心之效,細辛能止痛,其味皆辛,其性皆溫,合用有同氣相求之妙,合力於一處,使寒散陽復,心氣振奮。臨床應用又常酌加桂枝、乾薑、茶樹根、萬年青、黃芪、黨參等於處方之中。若見心悸,脈虛數,舌紅,責之於心之氣陰不足,則加生脈散或天王補心丹以益氣養陰復脈,並制約附子之燥熱。其中麥冬一味有強心之功,所謂“麥冬一味,有回天之力”,顏氏最喜用之。若見心悸怔忡、自汗,則偕龍骨、牡蠣入心,重鎮安神,交通心腎,又制附子上僭之性。

(四)依重後天,通常達變出奇制勝

冠心病在臨床上常現心悸怔忡之症。《丹溪心法》中說:怔忡者血虛,怔忡無時,血少者多。”因此,顏氏十分重視後天之本,治病強調重視脾胃,他常援引沈金螯所言:“蓋脾統四髒,脾有病,必波及之,四髒有病,亦必待養於脾,故脾氣充,四髒皆賴煦育,脾氣絕,四髒不能自生……凡治四髒者,安可不養脾哉。”臨床喜以健脾益氣養血之法應用於冠心病之治療。常用歸脾湯加琥珀、硃砂,其中琥珀能糾正心律,具有鎮靜催眠、養心之效。同時顏氏認為以補養脾胃調治心病須注意循序漸進,補中寓疏,要因人、因時而異,切忌蠻補只補,膠柱鼓瑟。尤以夏月之際,常用李東垣清濁益氣湯治冠心病,其療效之神速,誠匪夷所思。本方為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加生脈散和蒼朮、澤瀉、楂曲、葛根、黃柏而成,方以補中益氣湯補氣健脾,合生脈散益氣復脈,佐黃柏、蒼朮清暑化溼。東垣雲:“夏月服生脈散加黃芪、甘草,令人氣力湧出”,可見本方治心病之奧義。

符明,女,50歲,初診。

患心絞痛多年,屢經醫治,只能緩解一時,病根難除,兩年前曾大痛一次,情況嚴重,入院治療數月。近年來經常心絞痛發作,發作時脈緩慢,每分鐘不足六十至。血壓波動,一度增高至180/130毫米汞柱,現時110/70毫米汞柱。症狀頭暈,氣短、胸悶、心煩、不能起床只能睡臥,食慾、睡眠及二便尚屬正常。一年前斷經。

舌質絳,脈細弱。

辨證立法:

發病多年,氣血兩虧。心主血脈,陰血不足,肝失所養,故頭暈、心煩、疲極多臥。疏洩失司,氣機不暢,故胸悶時發心痛。陰虛火旺,舌質紅絳。治以養心和肝,調理氣血。

處方:

紫丹參20克 幹薤白6克 炒遠志6克 柏子仁12克 五味子5克(打) 全瓜蔞15克(打) 朱茯神12克 臺黨參10克 醋柴胡3克寸麥冬6克 臥蛋草6克 杭白芍10克 炒枳殼5克 炙甘草3克

二診:藥服四劑,已能起床,且可出門散步15分鐘,每日散步二、三次,心絞痛未發作,胸悶氣短較好,仍覺心煩,遵前法加藥力。

處方:

幹薤白10克 龍眼肉6克 紫貝齒(紫石英12克同布包) 柏子仁10克 苦桔梗5克 醋柴胡3克 炒遠志6克 熟棗仁10克 杭白芍10克 紫丹參20克 炒枳殼5克 炙甘草3克 臺黨參10克

血琥珀、三七各2克,共研細末分裝膠囊,隨藥分二次送服。

三診:前方隔日一服,已盡三劑,諸症均大減輕,改用丸方圖治。

處方:

田三七60克 醋柴胡30克 春砂仁15克 紫丹參60克 全當歸30克 陳廣皮15克 血琥珀60克 杭白芍60克 炒遠志30克 朱茯神60克 柏子仁60克 五味子30克 寸麥冬30克 臺黨參60克 臥蛋草60克 酒川芎30克 大生地60克 炙甘草60克 炒枳殼15克 苦桔梗15克

共研細末,龍眼肉300克煎濃汁去渣合為小丸,每日早晚各服6克,白開水送。

按:古人論胸痺心痛,多為陽虛,施師認為:“陽虛固有之,陰虛者尤多見”。本案以理氣活血,養心和肝為法,氣血和諧,血行流暢,通則不痛也。化裁養心湯、瓜蔞薤白湯、四逆散、生脈散諸方,加用三七、丹參、琥珀,活血化瘀、養心安神,多年未愈之疾,七劑之後基本好轉,遂予丸方鞏固,服丸藥期間,心絞痛迄未復發,已恢復工作,返其故鄉後年餘,通信探詢,健康良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