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景山:懸壺三晉六十載

呂景山:懸壺三晉六十載

呂景山近照。李建斌攝/光明圖片

【光明訪名家】

提起中醫和針灸,大家耳熟能詳。而時下大熱的針灸療法,離不開“國醫大師”、山西中醫學院呂景山教授60餘載的研究、傳承和發揚。

1956年,國家開辦4所中醫大學。呂景山從山西考入北京中醫學院。從那時起,他在中醫世界一生求索,繼承發揚“對藥理論”,又創新提出“對穴理論”,為針灸學及針灸處方學的研究和發展創新了思路,樹立了標杆,終成一代國醫大師。

在學醫的道路上,有兩位恩師——祝諶予先生和有“京城四大名醫”之一盛譽的施今墨先生,對呂景山影響特別大,可以說是兩位“大醫生”成就了他。

當年,在北京中醫學院學習的時候,祝諶予教授將自己辦公室的鑰匙交給呂景山,給了他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呂景山因此有更多機會向恩師請教。祝教授白天帶他出診,晚上給他講中醫經典、名家醫案和心得體會,為他打下了堅實的中醫基礎。

1961年,經祝諶予引薦,呂景山拜施今墨先生為師,侍診左右,聆聽教誨。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呂景山感嘆,學中醫沒有捷徑可走,雖然有名醫教導,仍需要鑽研,善學巧學。

呂景山將施今墨常用的百餘對“對藥”整理成冊,又增補了“對藥”百餘對。這就是在中醫界頗有影響的《施今墨對藥》的雛形。此後20多年間,呂景山邊臨症邊研究,逐漸將藥對增至270多對。施老的“對藥”理論,為呂景山打開了另一扇中醫學的大門。呂景山曾學過針灸,研究“對藥”過程中,結合臨床實踐,逐漸發現了“對穴”的規律,並形成了獨特的取穴、針灸手法。多年後,呂景山的女兒呂玉娥等傳承人將他撰寫的《針灸對穴臨床經驗集》充實,定名為《呂景山對穴》。

1975年,山西省組建援助喀麥隆醫療隊,呂景山被選為隨隊針灸醫生。在喀麥隆,他救治患者4萬餘人次,為中醫在海外的傳播作出了突出貢獻。

85歲高齡的呂景山,經歷並見證了新中國中醫事業的發展,對中醫人才的培養有著自己的思考。

“中醫的生命是療效,中醫的希望在基層。”多年來,呂老深感我國缺乏實用性中醫藥人才,培養一批針藥兼修、精於岐黃、誠以濟世的中醫全科醫生,是他的心願。但令呂老感到憂慮的是,有的徒弟拜了師,連藥方都靜不下心來抄,不願意跟老師出診。“這樣,怎麼可能悟到老師的處方與辨證竅門?在寫臨床經驗總結專著時,我就深有體會,老師的有些思路不是靠書寫就能傳達明白的,需要師徒在共同臨症過程中體悟。”呂景山說,自己幹了一輩子中醫,就希望中醫能一代代傳承下來,發揚光大。

“中醫學好有竅門:早臨床,多臨床。經驗,對於一個醫生來說太重要了。中醫學得好不好,理論學了不算,合格不合格,要看臨床。”呂景山教授說,不論是研究“學”,還是研究“術”,均宜認認真真讀書,踏踏實實工作,忠厚誠實做人。

多年來,呂景山將臨床經驗整理成冊出版,其學術思想影響了幾代中醫人。呂景山全國名老中醫工作室成立後,他通過教學查房、疑難病例討論等渠道指導年輕人,並以“師帶徒”形式傳承臨床經驗。

“行醫幾十年來,施老的諄諄教誨言猶在耳,那就是‘經驗要從點滴積累做起,要多臨症、細觀察、詳記錄、勤整理,學會用辯證法去指導臨床’。”呂景山從恩師們那裡學到了精髓,一直保持著“敬命求慎”的態度,認真對待每位患者。

“從醫60年,我只是本著‘治病救人’的初心,盡心治療每個病人。”呂景山現在依舊白天應診,下班後靜心把看過的病人在腦海裡過一下,哪個方子開得可以,哪些還需要改進,必要時準備複診時的處方。

(本報記者 李建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