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佈餘杭的“虎哥”模式是如何運行的?到底賺錢不?

居民在家中派單、“虎哥”上門、物流車回收、總倉分揀,最終完成資源再生……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杭州餘杭區推進“虎哥”上門收幹垃圾模式,短短一年不到的時間,已使餘杭24.5萬戶居民養成了垃圾分類的習慣。“虎哥”也為餘杭垃圾減量、資源再生做出了貢獻。通過垃圾分類回收後,許多垃圾變廢為寶,去年,餘杭區焚燒和填埋的生活垃圾總量92.39萬噸,增量從過去三年的10%左右下降到了2.71%。首次達到了杭州的垃圾控量指標。

由於“虎哥”之名深入餘杭千家萬戶,3月底,“虎哥”所在的“浙江九倉環境有限公司”乾脆更名為“浙江虎哥環境有限公司”。

“虎哥”模式是如何運行的?居民的積極性如何調動?回收後的垃圾又去了哪裡?企業怎樣找到“環保”與“效益”的最大公約數?政府在其中又起到什麼作用……

近日,本報記者走進小區、服務站、總倉、下游企業以及相關部門,探訪“虎哥”的垃圾回收鏈。

遍佈餘杭的“虎哥”模式是如何運行的?到底賺錢不?

“虎哥”上門 打通垃圾分類“最後一米”

3月31日,春日暖陽高照,多數人在家享受著週末,卻是“虎哥”們準備開工的時候。

“叮!叮!”上午8時整,“虎哥”接單系統一進入開放時間,下單提示音就不斷迴盪在餘杭區白鷺郡南小區大門外、60平方米左右的虎哥回收服務站內。“虎哥”燕飛掃了一眼定位,接過同事遞來的便攜稱重器,跨上三輪運輸車就朝小區內出發了。

“燕師傅,您動作可夠快呵!”上午8時05分,家住小區2棟的住戶陳女士一邊笑著打招呼,一邊費力地提起一隻巨大的藍色垃圾袋,拖到了家門口。身穿綠色外套、頭戴黃色鴨舌帽的燕飛熟練地從腰間取下稱重器,將垃圾袋掛起,屏幕上立刻跳出一行數字:“10.1公斤幹垃圾,8.08元。您核對一下。”陳女士拿起手機一看,8.08元“環保金”已經到賬。

“幹垃圾虎哥上門收,溼垃圾居民下樓投。”燕飛跟我們解釋:“公司回收除廁所垃圾、廚餘垃圾等溼垃圾之外的所有幹垃圾。溼垃圾居民則投放到綠色垃圾筒裡,巡檢員會定期收集處理。為了鼓勵居民做好垃圾分類,公司對每位業主的手機號進行登記,每次回收垃圾,會按每公斤0.8元返還‘環保金’到他們的賬戶裡,這筆錢可以用於購買商品。”

“環保金”在哪兌換商品?我們跟著燕飛到了小區門口的便利店。店裡的商品琳琅滿目,與一般便利店並無區別,但櫃檯前“虎哥便利店”“你環保、我請客”幾個大字,顯出了它的特殊身份。這時一位住戶拿著兩瓶礦泉水,在櫃檯前用“環保金”進行了支付。“只要報一下手機號,就可以抵扣‘環保金’進行消費,比掃碼更方便。”店長戴先生說,他見過“環保金”最多的業主,賬戶裡有400元。

燕飛騎著運輸車在小區來回穿梭,車上的物件也越來越多。不到半小時的時間裡,後車架上已裝載了舊家電、玻璃瓶、廢舊雜誌等幾十公斤的垃圾……駛回服務站後,燕飛將裝滿垃圾袋的幹垃圾從車上拎下來,搬進服務站內,動作一氣呵成。90後的他皮膚黝黑,有使不完的勁,無論瓶瓶罐罐的小件垃圾,還是廢舊傢俱這樣的大塊頭,都能輕鬆扛起。

不管週末與否,無論天氣陰晴,在餘杭區的151個回收服務站內,每天都有500多名“虎哥”奔波於各小區,到居民家中回收幹垃圾。無論是舊報紙、易拉罐、玻璃瓶等小件物品,還是沙發、傢俱等大件,只要是在40多種幹垃圾範圍內,住戶都可以通過app或者電話下單,“虎哥”會在第一時間上門服務。

燕飛告訴我們,公司以1000戶至1500戶為單位,將轄區378個居民小區劃分成151個服務站,每站配備至少3名“虎哥”,負責進行幹垃圾回收。燕飛所在的服務站,管轄著白鷺郡、柳映坊等四個小區約1400戶住戶。每一名“虎哥”負責的小區各有不同,也會根據訂單量的多少,彼此互相幫助。“多勞多得唄,我覺得挺合理的。”燕飛笑笑說,3月初他剛被任命為這一服務站的站長。

隨著其他幾名“虎哥”陸續返回服務站,站內的藍色垃圾袋從幾個慢慢累積到上百個。“服務站只是這些垃圾的‘臨時存放點’。”“虎哥”羅大海一腦門汗珠,大口喝著水說,當總倉的大數據平臺監測到服務站的垃圾重量累計超過700公斤時,會自動派出一輛物流車,將垃圾運回進行集中處理。

果然不到1小時,就駛來一輛物流車,停在了小區門外。直到下午4時左右,物流車共來了4趟。“上午8時開始接單,下午5時停止接單。一般來說,每天能收回至少2000公斤垃圾吧。”羅大海說,這身工作服讓自己成了小區裡的“紅人”。“許多住戶隔三差五就下單,一來二回都成了老面孔。”

遍佈餘杭的“虎哥”模式是如何運行的?到底賺錢不?

“虎哥”分揀送往下游企業變廢為寶

位於莫干山路2062號、總面積3萬多平方米的浙江虎哥環境有限公司總部,每天有200餘輛黃色物流車頻繁進出。在公司總倉入口處,有一個智能稱重地磅,物流車緩緩行駛上去,2秒後屏幕顯示出車輛所載垃圾重量。“這是為了核對實際重量與服務站‘虎哥’的上報重量是否一致。”一名工作人員說。

駛下地磅後,物流車繼續前行。每天,車上要卸下超過250噸左右的幹垃圾,被送入1.4萬平方米的倉儲車間,這是它們運往下游企業前的最後棲息地。

一進車間大門,撲面而來的是一幅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卸貨後,衣櫃、床墊等大件垃圾要先進行破碎;小件垃圾直接送去分揀。”虎哥環境再生資源中心總監汪文欽湊近我們的耳朵大聲說。

在大車間裡,囊括了卸貨、分揀、大件垃圾破碎、打包、倉儲等多項職能。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分揀”:133名專業分揀“虎哥”在7條流水線上作業。他們先要將垃圾分為玻璃、金屬、塑料、廢紙等六個一級品類,再進一步細分為40多個二級品類,作為再生原料進行資源化利用。

根據虎哥大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虎哥”已經解決了餘杭區近70噸有害垃圾,佔幹垃圾總量的0.1%,像廢熒光燈管、電池、過期藥品、殺蟲劑罐、硒鼓墨盒等7種有害垃圾,分揀後再委託給有資質的企業處理,將環境負擔降到最低。

我們試著挑戰一下分揀“虎哥”的角色,不到一分鐘就露了馬腳。“這倆玻璃瓶可不一樣啊!白色玻璃瓶的純淨度高,可以加工成透明玻璃;相比之下,乳白色玻璃瓶的價值就會低一些了。”“虎哥”王師傅從我們手裡接過兩個有著細微區別的瓶子說。

王師傅所在的分揀團隊共16人,負責不同類別的垃圾。“塑料垃圾可以做成再生粒子,金屬是冶煉的重要原料,家電會被送去拆解企業;至於大件木製類傢俱,我們會對純淨的木質成分進行破碎,最後送去燃煤電廠做生物質燃料。”汪文欽說,不同的垃圾被送往不同方向的下游公司,最終形成一條完整的“投放、收集、運輸、處置”垃圾回收服務鏈。

無論是服務站“虎哥”、物流“虎哥”還是分揀“虎哥”,1100多名工作人員都是這條垃圾回收鏈條上必不可少的一環。下午6時左右,最後一輛物流車在餘暉映射下緩緩開回。如今,這些黃色的虎哥物流車已成為了餘杭一道固定風景。

汪文欽告訴我們,去年,虎哥共回收幹垃圾5.71萬噸,分揀後發往燃煤電廠、冶煉廠、拆解企業等6類不同方向的下游企業,95%以上實現了市場資源化利用。

遍佈餘杭的“虎哥”模式是如何運行的?到底賺錢不?

“虎媽”上陣 居民愛上虎哥回收模式

虎哥公司是2015年成立的。“但前3年一直摸著石頭過河。”虎哥環境有限公司董事長唐偉忠回憶說,初創時,他帶著所有高層人員在小區蹲點,大半夜與保安、業主聊垃圾回收的現狀。

唐偉忠談起35年前自己在街頭踩著三輪車收廢品的時光。自2003年起,他先後創立了大地海洋環保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盛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以危廢和再生資源收集、處置和利用的企業。在不斷的探索中,逐漸將產業鏈延伸到了源頭的居民家庭垃圾。

但要讓居民為“虎哥”打開門,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少人對我說,‘不放心讓陌生人上門’。”

如何叩開居民的家門?虎哥打響了一場“尋找虎媽”的戰役——不是那個“嚴厲育兒”的虎媽,而是敲開住戶家門、宣傳垃圾回收的“虎媽”。廣場舞領舞大媽、居委會成員,都成了爭取對象。

聽聞我們在找“虎媽”,白鷺郡南小區趙美娟從藝術團趕了回來。“之前在排練啊,不好意思。”她摘下圍在脖上的大紅絲巾,笑吟吟地說。趙美娟的頭銜很多:木蘭英姿藝術團成員、腰鼓隊隊長、村民學堂講師……退休一年多來,她一刻沒閒著。去年9月起,這一連串的身份後面又多了一項:“虎媽”。

“虎媽”幹些啥?我們跟隨趙美娟走訪了幾戶業主。

“趙姐,您來啦!”看到熟悉的紅馬甲與紅袖章,業主王先生熱情地招呼我們進門。趙美娟瞥見支在廚房的虎哥垃圾袋架子裡,零星裝了幾個空塑料瓶。“您上個月積極參與了8次垃圾回收,這月怎麼不參與了呢?有難處?”趙美娟將一個本子遞給王先生,上面記錄了小區每一戶業主每月參與垃圾回收的次數。

“哎,最近經常出差,把回收垃圾這事給忘了。”王先生翻了幾頁,發現自己成了“吊車尾”的,“委屈”地搓起手來。趙美娟笑著告訴他,東西雖少,用在別處也是寶。臨走時,王先生說,明天一早就把這幾件垃圾回收了。

“垃圾回收的宣傳工作,要定期做,經常做。”趙美娟說,她每個月都會對轄區所有住戶進行回訪,參與不積極的就回訪得頻繁些,瞭解他們的難處,跟他們普及“虎哥模式”以及垃圾回收的正面影響。當了大半年“虎媽”後,趙美娟已能夠喊出小區每一戶住戶的名字,而小區住戶的垃圾回收參與度也從不足50%上升到了近90%,戶均垃圾回收量逐漸達到每天1公斤以上。

雖然每個“虎媽”每個月在虎哥公司能領1200元的工資,但趙美娟說:“錢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幫助更多人建立垃圾回收的意識,讓社區變得更加整潔。”

如今,餘杭區所有服務站配置至少3名“虎媽”,目前,人數已達500餘人,且還在持續增加。4月初,又有一批小區大媽接受完培訓後,光榮上崗成為“虎媽”。

“虎媽”上陣後,378個小區住戶的垃圾回收參與度,從不足40%迅速上升到了近70%以上,個別小區甚至達到了90%;人均垃圾回收量也從不足0.5公斤達到每天1公斤左右。

“虎哥”受禮 多方獲益創新垃圾治理

又要投入“環保金”,又要聘用“虎哥”“虎媽”,虎哥公司的投入已經不是小打小鬧。據透露,去年公司在“環保金”上投入的數字大概是4580萬元。如今,不僅每一個服務站邊上都配備一家“虎哥便利店”,虎哥公司還與聯華等171家便利店進行合作,這些合作門店均可使用“環保金”進行商品兌換。

面對鉅額支出,“虎哥”如何維持運營,它的模式是否具有可複製性?

2018年,餘杭區以購買服務的形式,與“虎哥”簽訂合同。按照合同:2018年1月起,餘杭區政府補貼給虎哥公司約9800萬元,同時對“虎哥”進行指標考核,包括“每戶每天日均回收0.9公斤幹垃圾”“試點範圍內的378個小區,住戶參與率達到70%以上”等內容。合約為期一年。

這一年運行的效果如何?“我們將回收的各類垃圾,按700-900元/噸的價格賣給下游企業。這部分收益,幾乎都投入在環保金上了。”虎哥公司副總經理胡少平說,雖然補貼看上去不少,但巨大的支出,也讓2018年公司基本沒賺錢。

政府又是如何來看待這筆購買服務的錢?餘杭區城管局城鄉環境中心主任沈科為我們算了一筆賬:

假設政府不補貼“虎哥”,市民自己處理掉一件大傢俱,算上搬運費、社區處置費,至少花好幾百元。不僅如此,其中還有4%左右的垃圾會在處理過程中對環境造成汙染,又將產生額外的環保費。由政府處理的話,算上打碎、焚燒、填埋等一系列費用,大約是2000元/噸。

“去年,虎哥共回收幹垃圾5.71萬噸,這些垃圾,如果讓政府自己買單,同樣是數千萬元的投入。” 沈科說,現在,看得到的正面效應不少:一是餘杭城市居民垃圾分類的習慣養成了,為全面垃圾分類打牢了基礎;二是垃圾明顯減量,並且95%實現了市場資源化利用。

對未來,無論是餘杭政府還是虎哥公司都充滿信心。“目前的試點規模只有24萬戶,我們相信在試點範圍進一步擴大產生規模效應,當虎哥模式走出餘杭、甚至走出浙江的時候,這個模式一定能夠找到贏利點。”胡少平說。

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首席專家徐林也認為,儘管各地的實際情況並不相同,但“虎哥模式”依舊是值得探索的方式,尤其適合在人口密度較大的城區推廣。“要想建設‘無廢城市’,關鍵在於提升末端資源化利用能力。為了實現變廢為寶,更要形成‘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居民共同參與’的協同治理機制。”

這兩天,餘杭區政府對虎哥公司的年度審計已經完成。從2017年試點合作開始,區裡每年都要對公司進行分類細緻的審計,由此來確定補貼數的合理依據。同時,區裡也正與虎哥公司商談新的合作方案,要將試點範圍推廣到30萬戶城市居民,並建議在農村設點回收垃圾,按噸付費。

2019年,餘杭的目標是實現垃圾零增長,並借“虎哥模式”推動生活垃圾的全鏈條治理。

(浙江日報 葉臨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