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晚清沒努力,它努力的時候比誰都認真

晚清,一個印象中朝廷腐敗、戰亂迭起的中國大變革時代。這個時代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似乎能從鄭應觀《盛世危言》的微言大義中感受到當年時局動盪,能從《頌龍旗》的曲調旋律中體會到昔日國狀起伏。晚清,深刻的影響了近代中國的變化,它掙扎的樣子雖然無力,但卻值得我們的深思。

那個時代並不缺少睜眼看世界的知識分子,也不是沒有想力挽狂瀾名留青史的帝王將相,無數愛國志士試圖用多種改良的方式向強大的封建主義、帝國主義發起了不同的時代強音,但卻以悲壯的結局留下了功敗身亡的殤曲。

在滿清康乾盛世的浮華之下,封建制的富足也只是勉為其難的總體溫飽,帝國落日的黃昏即將逝去,18世紀的世界正在悄然變化,一場東西方的大碰撞即將到來。

別說晚清沒努力,它努力的時候比誰都認真

晚清政府因封建體制本身的束縛而腐朽僵化,呈現出了一個“形富實窮”的國家現象,不僅僅是四萬萬之眾的國羸民窮之狀,也是受傳統封建思想影響下的掌舵者思路貧乏。

古往今來成功的改革變革,不是幾句激揚的口號和樂觀的心態就可以完成的(當然,少了心態和口號可能也是不行的)更需要充足的準備和體制機制的健全,而在這個方面,清末新政顯然是滯後了。自鴉片戰爭始至新政一年,清廷統治階級在改革問題上足足辯置了三十年,最終被迫妥協。

之所以說晚清是中國數千年變局之年代,就在於它幹了之前古人沒有幹過的事情,從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過渡,這就好像是即將要打開的潘多拉魔盒,誰都不知道結果會如何,但還是要勇於嘗試,畢竟魚死網破比坐以待斃的生存概率要大那麼一點點。

別說晚清沒努力,它努力的時候比誰都認真

由於清政府對外戰爭屢戰屢敗賠款動輒割地賠款,不平等條約也成為了家常便飯。禍不單行,對內有太平天國和捻軍的叛亂,兩大內亂把半個中國捲入了內戰的漩渦,上億百姓因此而喪生,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死亡記錄。戰爭告一段落了,清廷財政早已是入不敷出,並還有數以億計的列強政治借款,迫不得已被動放棄了傳統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為了“求富”,無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大清轉而搞起了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近代工商業,甚至連千年以來的傳統信仰都進行了重新審視,終成為自我意志的消磨。

列強憑藉著不平等條約裡的特權,對滿清進行經濟掠奪和政治打壓,以圖壟斷中國市場和抑制中國的進步發展,表現在外國資本百般阻撓近代工商業的發展,民族資本主義曲折前行並盡數夭折,晚清的任何努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都不見起色,新政之下反而盡露出蹩腳的封建制度弊端,國家需要一個新的模式,不合時宜的變革註定要被時代所拋棄。

別說晚清沒努力,它努力的時候比誰都認真

武昌城內的一聲炮響,揭開了清王朝倒臺的大幕,要推翻他的不是別人,正是清廷費大力氣培養的新式軍隊,軍官也多是清政府引以為傲的外遣留學生,他們成為了大清王朝的掘墓人,腐朽的封建制度不復存在。

舊歷史的片段早已雨打風吹去,站在特定的晚清歷史時期,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矛盾、民族矛盾,清政府礙於自身的歷史侷限性,令這場被各界寄予厚望的政治改革計劃最終失敗,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現代化,也是值得肯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