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先生,希望你不要太過悲傷!

昨天傍晚至今,有人“心中充滿了悲傷和憤怒”,有人“跪倒在地上一直唱讚美詩”,有人“離開塞納河岸邊,因為不忍再看”……

有人發文寫到:“任何接近火焰的人都很害怕,並且驚恐地發現,歷時幾個世紀的歷史和美麗可以如此迅速地消失在煙霧中。”

是的,不敢相信,一把火熄滅了一盞人類文明之燈——巴黎聖母院。

雨果先生,希望你不要太過悲傷!

圖:巴黎聖母院失火

我想知道,維克多·雨果先生,你會不會悲傷?如果你還在的話。我想象不出,你會是怎麼樣的情緒,或許是這樣的情景:

暮春的天氣,泛著些慵懶,尤其在這樣的夜晚,燈火悽迷,你和一盞燈都不說話,選擇沉默——這樣的氛圍或多或少讓人有點懨懨欲睡的感覺。


耳畔已經沒有了那“沉鬱而渾厚”的鐘聲,大地萬籟俱寂。雨果先生,那你還會不會待在殘缺不全的聖母院前的露天咖啡館裡,喝著口味濃重的咖啡?

曾經,你在咖啡館一坐就是一整天,一直坐到夕陽落盡,看晚霞的色彩在聖母院白色的石牆上均勻塗抹。

可是,就在昨天傍晚,18點50分左右的黃昏時辰,一場紅色的熊熊火焰代替了晚霞的唯美柔和之色,吞噬了精心雕琢的高聳的木製塔……一切都殘酷得如此真切,誰也不會想到,巴黎聖母院有一天會消失。

我在視頻前揪著一顆心,看塔尖在大火中坍塌,玫瑰花窗也被燒燬,木頭一根根脫落……隔著屏幕都覺得心痛。

當時我想,幸虧雨果先生沒有看到,可冥冥之中,我又覺得你正在看。你怎麼會看不到呢,那是你最鍾愛的哥特式建築啊!

它是歐洲歷史上第一座完全哥特式的教堂,被譽為法國文化的搖籃,始建於1163年,經過180多年的精雕細琢,於1345年才全部建成。又經過幾百年的風雨洗禮,早已成為古老法國的象徵。

有人說,巴黎就是聖母院不朽的鐘聲!

雨果先生,希望你不要太過悲傷!

圖:巴黎聖母院失火之前


然而,你清楚的,在你沒有寫下《巴黎聖母院》之前,這座哥特式教堂其實正在瀕臨沒落。

那時,哥特式建築已被文藝復興時期建築所取代,人們認為哥特式建築十分粗俗,就像是變形的怪物,甚至覺得哥特式建築是一種侮辱。

所以,巴黎的哥特式建築歷史正在以一種“合理化”的方式被悄悄摧毀,巴黎聖母院的命運也岌岌可危。

你非常喜愛巴黎哥特式建築,並且希望這些作品能夠保留下來。你認為,聖母院的塔樓是光輝歷史的象徵。

你便發表了激烈的言論:

所有的褻瀆、退化和毀滅的方式,威脅著這些令人羨慕的中世紀古蹟中所包含的歷史民族印記,其中有國家的記憶和人們的文化傳統。現在的建築簡直是莫名其妙(即,在希臘、羅馬或法國的模仿羅馬與希臘時期建築的作品),沒有人關心原來那些令人羨慕的歷史傳統,而他們唯一的罪行就是毀滅了法國的傳統文脈。


雖然當時你的文字在人們心中有著很大的影響,但僅僅一百多字的語言根本無力撼動已經深入人心的觀念。

雨果先生,希望你不要太過悲傷!

圖:維克多·雨果

於是你“日夜徘徊在聖母院前牆巨大的陰影下面,聽著鐘樓傳來的悠悠鐘聲,輕輕撫摩那一塊快被歲月雕刻上命運的石頭”,你心裡緩緩升起一股崇高而痛楚的情愫,開始構思一個波瀾壯闊的故事:

格雷沃廣場上,美麗善良的吉普賽流浪姑娘愛斯梅拉達翩翩起舞,身後跟著漂亮聰明的加里;撞鐘人卡西莫多醜陋畸形的身軀在鐘樓上來回跳蕩,發出怪獸一般的咆哮;神父陰鬱的影子幽靈一樣,厚重溽溼,藉著黑色的外衣,在鐘樓頂層的院牆內閃爍不止……


你把自己鎖起來,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寫出了長達四十多萬字的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書中有愛恨情仇的糾纏,有美與醜的辯證關係,有人性的剖析,但無不圍繞著巴黎聖母院,字字句句都有著強大的殺傷力。

建築藝術一直是人類的大型書籍,是人在各種發展狀況裡的主要表現形式,它可以是力的表現,也可以是智慧的表現。

你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心血,為這座石木造就的建築注入了血液和靈魂,成就了它的豐腴和美妙。

千百年來,塞納河從她身邊靜靜迤然而過,不捨晝夜,洗滌歷史的煙塵;而她亦額頭佈滿滄桑,閱盡了世事風雲變幻,不動聲色。

小說發表後,獲得一眾好評,人們開始強烈要求對巴黎聖母院實行保護修復措施。

雨果先生,是你用文字賦予它文化,給予它情懷和靈性,才保住了它的建築價值和人文價值;是你,用筆尖的力量成就了今天的一座傳奇。

雨果先生,希望你不要太過悲傷!

圖:巴黎聖母院失火之前

兩個世紀已經過去,如今巴黎聖母院再一次面臨摧毀。但不一樣的是,這次不止你一人,全世界都沉浸在悲痛中。你也知道的,天災人禍猝不及防,人們在它面前根本無可奈何。

雨果先生,希望你不要太過悲傷,即使聖母院今天不在了,但它的歷史價值仍是無與倫比、不可超越的,你筆下《巴黎聖母院》的故事將繼續膾炙人口,影響著全人類。

維克多·雨果,這個名字也將一直和巴黎聖母院緊緊綁在一起,所以,在這一刻,我們惋惜聖母院的同時,也紀念著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