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老百姓在隔岸观火,好像与自己无关,为什么会这样?

大公异闻


这个问题,其实是有问题的。难道组织起来的数十万义和团,不是老百姓组织起来反抗八国联军的吗?

虽然义和团缺乏组织,训练,指导和武器,在战场上表现的不尽如人意,但是义和团也是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反抗联军啊!

义和团在北京围攻了使馆区和西什库教堂,在廊坊阻击过八国联军的列车,在天津高家庄阻击过八国联军。在独流镇成立天下第一团去天津与八国联军交战,曹福田所部义和团也在老龙头火车站与八国联军交战。

义和团运动的基本群众是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城市贫民、小商贩和运输工人属于老百姓自发组织抵抗洋人入侵的组织。义和团的兴起就是民众与西方教会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教案频发为导火索的。

主要原因有4个。一个是洋人,还有依附于洋人的中国信徒拥有治外法权,凌驾于当时的法律之上。依附西方教会的当地不法信徒欺压当地老百姓,而官府又不能秉公处理,激发极大的民怨。

第2个就是仇外心态。洋货兴起,地方经济破产,人心惶惶,从此教会,洋人等等都成为了仇恨的目标。第3个就是谣言。当时有很多诋毁欧美人的谣言,比如挖小孩眼睛做药等,激发了极大的民愤。第4个就是守旧势力的鼓动等。在八国联军战争当中,无论什么原因,参加战斗和起来准备参加战斗的老百姓还是非常多的。平津那么狭小的地区,聚集起数十万义和团,这样的民间武装从规模上来说,已经是历史上最庞大的规模了,虽然战斗力不高。


深度军事


因为这是封建国家的常态,封建国家民众并不认为自己对这个国家负有什么责任。


这绝不是清朝一个朝廷如此,历朝历代都是这样。


明朝江阴之所以反清,起因并不是因为对明朝有什么感情,是因为清朝下达剃发令后江阴士绅去衙门恳请清朝官吏允许江阴百姓不剃发,遭到拒绝后群情激奋的江阴民众这才打死清朝官吏,宣布不服从清朝统治的。


再说远一点,金国完颜亮曾经认为燕赵地区老百姓就像墙头草,谁势力大就服从谁。“幽燕之民少忠义,宋来从宋,辽来从辽,我来从我……”


原因是不管封建王朝是怎么宣传,但是封建王朝民众缴纳的税赋说到底是一种“贡赋”,类似于保护费。


既然是保护费,又怎么能期望民众对收取保护费的组织有什么爱戴?


什么时候我们看到过,两个涉黑组织就一家菜市场保护费问题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菜市场的菜贩们加入其中一家涉黑组织打另一家的?菜贩们都是能这两家打完后,然后把保护费交给胜利者的。


八国联军进入北京,老百姓隔岸观火,这不仅是清朝统治的失败,更是封建王朝这种体系的全面溃败。


其实封建王朝体系与英国为代表的君宪国家体系优劣,清朝最保守最守旧的官员都看得一清二楚。


刘锡鸿是晚清著名保守派官员,他最有名的事情是作为郭嵩焘的副手代表清朝出访英国回国后,大肆诋毁郭嵩焘,说郭嵩焘数典忘祖云云。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保守派官员,在出访英国过程中对英国与当时清朝的异同是有着异常清醒的认识的。


在英国时,有一次日本特使井上馨拜访郭嵩焘时谈到英国国民踊跃纳税,而日本国民却经常性的偷税漏税。结果刘锡鸿发表了一番非常有见地的看法,他认为英国人的税收是经议会讨论的,征什么税、税花在哪里,百姓是清楚的,当然愿意交;而清朝与日本,收多少、怎么收、花在哪儿……统统是糊涂账,谁愿意交呢?


最后刘锡鸿还总结说“此法诚善,然非民主之国,则势有所不行;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郭嵩焘听了之后大为惊讶,称赞刘锡鸿“此论至允”。


你看,就连晚清保守派官员自己私下对封建王朝制度本身有什么弊病都看得一清二楚。


更好玩的是刘锡鸿在出访英国前谈到学习西方时,都毫不讳言之所以不能学习西方,是因为我们“(化)天下为家已更数千载,政令统于一尊,财富归诸一人,尊卑贵贱体制殊严,士农工商品流各派。矧(况且)其在逐末之人何得妄参国是……使富商大贾视官宦如帝天,偶一盼睐便可以为至荣极宠,斯匍匐以献其财力而惟恐不纳矣。”


刘锡鸿这段奏折完全可以解答为什么“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老百姓在隔岸观火”了:这封奏折的核心意思是清朝与西方国情有别,怎么能让平头老百姓参与国事?清朝必须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必须让有钱人把官府当做天,当做上帝,捐全副身家给官府都怕官府不收才行。


既然清朝上下把民众视作奴仆贱民,那么也就别怪老百姓关键时刻袖手旁观了。


克罗采和春天


纠正一下题目,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老百姓并没有隔岸观火,也没有感觉跟自己无关。而是感觉天降正义,一定要顺势而为。因此我们看到了八国侵华时,无数的北京老百姓搬着梯子帮助八国联军翻墙,也有很大一部分推着独轮车帮助联军运送“战利品”。也就是说他们成为了后人眼中“助纣为虐”的刁民。



实际上这件事根本怨不得这些普通的老百姓,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朝的统治者。

权力与义务不匹配

清朝入关之初便大量圈地,夺取了无数汉人赖以生存的根本。到了清朝末年,不仅有满清贵族侵占土地,就连汉族的地主官僚阶级也争相兼并土地。这一时期的普通百姓大部分已经破产,变成了佃农或者长工。

这些佃农租赁满清皇族和官僚地主的土地,通常被地主“岁取其半”,甚至有的高达七成至八成左右。大量的农民从年初辛勤劳累到年尾,没有留下任何的积蓄,有的甚至还欠下地主家大量的租金。而这些官僚地主和满清皇族却坐享其成,根本不用任何的劳动而大肆挥霍财富。

这种情况造就了晚清社会的不公,普通的百姓辛苦的付出了相对应的劳动义务,然而却得不到相对应的权力享受,所以对整个清政府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敌对态度。



满清政府对汉族子弟极尽欺压之能势

满清政府自入关以后选择定都北京,随即把内城的汉族子弟驱赶了出去,从此规定了只有旗人才可以在内城居住,汉人只能在外成居住。

以上只是其中一项,终整个清朝旗人还有很多的特权,比如清朝规定凡是旗人,只要服兵役,清政府会给其全家人养老送终,而这些养老的钱旗人根本无法产出,最后都由汉族子弟的赋税补齐。



也正是因为以上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在广大的普通百姓眼中,满清政府已经成为了欺压他们的流氓,而八国联军虽然也是流氓,但他们却来欺负长期压迫自己的流氓。面对这种情况,老百姓最终选择了帮助八国联军。


我是越关


满清入主中原以来处处压制汉人、防范汉人,为了能使自己的殖民统治长久、实行野蛮的剃发易服,对不从者进行血腥的镇压,汉人从明末的一亿多人口到满清顺治时期还剩不足二千万,满清的野蛮比后来的日本鬼子还歹毒万分,文化上对华夏历史大量篡改与焚毁,被毁灭古书数不胜数,亡其国必先灭其史,这一点说的没错,另外满清还大肆实行“文字狱”,把中国文人要变为一个个只会磕头、没有思想的奴才,这一点它们也做到了,满清统治华夏二百多年竟然没出一个思想家,满清对华夏的统治除了压榨还是压榨,广大的汉人已成了它们羊圈里的羊、任意处置,对外上满清则一味妥协让步,只要洋人不推翻它的统治、满足其一切要求,“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宁赠友邦,不予家奴,”充分体现了满清统治者的殖民心态,这种只顾自己利益完全把汉人当奴隶的垃圾政权,试问哪个汉人会帮它!


皇漢民族


因为当时清朝还是一个封建落后的异族统治国家,满清统治阶级腐败无能,面对美日英法德等列强,割地约两百万平方公里,赔款约七亿两白银,并签订了1400余项卖国的不平等条约。老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饿殍遍野!

更不要提进化成现代化国家了,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在工业化的基础上要实现人民与国家与政府的绑定。

当时的满清政府对外界的工业化一无所知,即使知道相关道理也会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想尽办法阻止工业化。要想富先修路,全世界都在大修铁路的时候,慈禧太后却在担心修铁路破坏风水,修铁路加速人民造反,加速革命党打进北京!根本不考虑什么发展和人民的死活!导致清朝的工业基础几乎为零。仓廪实而知礼仪,老百姓吃不饱饭还想着为国争光,保家卫国?痴人说梦而已!

当时的老百姓没有国家的概念,都还是认为,统治者只是管束百姓,百姓只是服务统治者,但这个统治者是谁无所谓。满洲也是外族,英国法国日本也一样,一直国不知民,民不知国的状态。

老百姓认为政府的存亡与自己无关,换一个政府,照样还是需要服徭役,交税。所以,无论是哪个政府做皇帝,都对自己没有什么影响。

反观日本,日本在明治维新开始以后,不但大力发展炼钢业、船舶、铁路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业等规模工业,还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广标准日本语,并且大力的推广国家民族主义。将民族人民与国家强力绑定在一起。大力树立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大力宣传武士道精神和军国主义。


其结果就是在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日本的老百姓积极参军,并且积极的支援前线,帮助日本打败了清朝。

后来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的时候,冲绳的渔民看到了俄国舰队之后,第一反应就是放弃打鱼,甚至不惜划船,向日本的海军去报告,此情报的结果是日本海军以逸待劳,提前布置鱼雷,并在损失代价极小的情况下,同时击败了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两支强大的舰队,完胜俄国,一举取得东亚霸权。

日本取得霸权的影响对日本本国的人民来说是积极的、正面的。获得的赔款修建了大学、中小学两千多所,获得的煤炭、铁矿等资源为日本的崛起为世界顶级列强奠定了基础。日本的老百姓至今都在间接在享受着前人创造的成就。


读史可以此人明智,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我们应当吸取教训,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积极学习列强的一些优秀的政治手段和发展模式,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让我们的人民更加富足。


土杂漫谈


这不只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的独有现象,在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中也曾出现过。现代民族国家和古代封建国家的区别在于:现代民族国家的立国理念是主权在民,也就是说人民才应该是国家的主人;而古代封建国家的立国理念是君权神授,也就是说天子受命于天而治理天下万民。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国理念——在古代封建国家的立国理念之下无论统治者是姓刘、姓李、姓赵或是姓爱新觉罗,而老百姓始终只负有缴纳贡赋的义务,而不享受任何权利。这就应了孟子的话“君视臣民为草芥,则臣民视君为寇仇”。如果将大清帝国比喻为一家公司的话,那么满洲八旗权贵阶层是这家公司的股东,而老百姓不过是打工仔而已,他们不能从公司的获益中得到什么,他们的收入来自于他们自己的劳动。而在八旗权贵的眼中老百姓不过就是编制户籍时的一个个数字而已,根本没意识到这是一群有血有肉的生命。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国不知有民”。

“国不知有民”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居于上位的统治者在处理国家政事时不是以人民的福祉、国家的安全为首要考量,而是以自己的既定安排为考量。当初甲午战争爆发时恰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曾有人建议缩减太后寿宴的规模以便为前线战事提供充足的资金,谁知慈禧太后来了一句“今时今日让我一时不痛快者,我必定让其终生不快”。无论是1894年7月25日高升号运兵船被日军以不宣而战的方式击沉,还是9月17日中日海军的黄海大战都丝毫没影响到太后寿宴的举行,甚至直到日军渡过鸭绿江入侵中国本土依然没对太后的寿宴构成任何影响。11月7日(中国农历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寿诞的正日子,庆典也随之达到了高潮,然而也正是在这天大连湾失守,旅顺告急。11月21日旅顺被攻陷,日军随即在城内展开了四天三夜的大屠杀。然而这一切在北京紫禁城的权力中枢并没引起任何反响,仿佛死的那些人不是自己的国民似的。


既然国不知有民,那么民亦不知有国——无论统治者怎么宣传“忠君爱国”的理念,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是:老百姓始终处于被奴役的境地,他们对国家事务是没任何参与权的。这样的国家只能算是统治者一家一姓之国家,这样的国家又有何可爱?试问清政府割让香港、台湾可有遵循民意?既然老百姓从来没参与过国家政治事务,又如何可能会对这个国家有主人翁精神呢?中国的老百姓是最能忍耐的,只要统治者没逼迫到他们连活路都没有,他们就会安于自己的小日子。这绝不是清朝一个朝代如此,而是历朝历代皆如此:清朝入关时中原汉人的反抗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是因为对明朝的怀念,而仅仅是因为清朝下达的强制剃发令与他们的行为习惯不符。燕云之地在四百余年间先后归属于辽、宋、金、元、明,几乎就是谁势大就服从谁。乱世之中老百姓就像是无根的浮萍,一切只是为了满足最简单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们不能奢望人在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无法满足时还有多少高尚情操,然而晚清政府的所作所为真到了快要让老百姓没活路的地步了。当时的官场有一句名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由此可见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之严酷。相比之下这时西方国家的税收征管工作是如何进行的呢?征税必须经过议会讨论,如要加征新税需要召集社会公众进行听证会,这样就使老百姓确切知道自己所交的税哪些用于修桥、哪些用于修路、哪些用于办教育、哪些用于军队国防......再看清政府一味横征暴敛,老百姓感受不到自己所交的税对改善自己的生活有任何作用,恰恰相反有相当一部分可能是进入了贪官污吏的私人腰包。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在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之前,我先举一个相似但结果不同的例子。

1939年年底,强大的苏联向北欧小国芬兰进攻,世界各大主流报纸,都认为弱小的芬兰在苏联的钢铁洪流面前将会不堪一击,不到一个星期将属于苏联。

然而事实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芬兰人上下一致,同仇敌忾,面对强大的苏联军队,丝毫没有畏惧,而是利用有利地形对苏军进行强有力的反攻,最终苏联获胜,但这一战苏联的伤亡实在太大,苏联参战部队人数达到120万,而芬兰全国武装力量才20万,是苏联军队的六分之一,而且苏联还有源源不断的供给,但是战争的结果是,苏军伤亡40万,芬兰伤亡10万,由于奋起抵抗,民众支持国家,芬兰得以延续。

这时候再回过头来看看一百多年前的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一词是英、美、法、德、俄、日、意、奥八个国家,联军前后加上各种人员总兵力才5万左右,但是却能够占领北京城,甚至一度深入中国腹地。而彼时的清朝,各地绿营兵有几十万,再加上满蒙骑兵,全国兵力百万之众,而且是本土作战,十分熟悉地形,补给源源不断,却仍旧败给了几万孤军深入的八国联军。

众所周知,武器的差异是清朝败给八国联军的一个原因,但是这时候离鸦片战争已经60多年了,洋务运动也已经几十年了,清朝虽然落后,但是绝不是以刀剑对西方的洋枪大炮,武器落后程度绝对没有达到跨时代的差别。

这时候,另一个原因是清朝失败的根本,同时也是决定因素,那就是民心。

有很多民间说法,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当时的人们见到八国联军就像和自己没关系一样,他们打的是清朝政府,打的是压迫自己的人,所以自己也犯不着去帮忙,所以,当时一度出现了民众帮助联军攻城的场面,人们不仅在看着清朝的笑话,还在时不时地帮助远道而来的侵略者。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候没有民族概念,民不知其国,国亦不护其民,当时的人根本就没有国家的概念,只知道谁是皇帝就听谁的,谁压迫我我就挑机会翻身,至于民族大义没有几个人知道,就是知道也没有几个人关心,毕竟是有心无力。

再者,民间反对清朝的力量很大,清朝两百多年汉人数量一直都是绝对优势比例,对于满清的种种制度心存不满,加上地位不平等,反抗的情绪一直在挤压,还有当年满清入关的时候,所制造的民族仇恨,在这时候都纷纷显现出来。

所以,没有民心的政府,哪怕你有再多的军队,再多的土地,再多的物资,没有民心一样是散沙一片,晚清政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无笔史官


回答问题前,先给大家伙展示个当年北京城的具体景像——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天。事实上不只三天,也不只抢劫,他们把能泄愤的事都干了:屠杀、焚烧、强奸、破坏。泄愤报复后,八国联军实行分区管制,占领北京达一年之久。

老百姓整体心态是这样,给谁做顺民不是顺民,所以各国既定分界后,凡是界内铺户住民,不分贫富,家家户户门前均插一小白旗,白旗上用洋文写着“大某国顺民”,也有用汉字写“不晓语言,平心恭敬”的,还有的就是按某国国旗样式做小旗插门前的。总之,当时的北京城,没有大清子民,只有乱世顺民。

可悲吧!扎眼吧!

还有更可悲!更扎眼的!

这问题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老百姓在隔岸观火,事实远比这个更残酷。进攻北京的其实不是八国联军,而是九国联军,这多出来的一国就是咱们自己。

据统计,八国联军先遣队有多少人呢?德军200人,奥军58人,意军53人,中国人组成的华勇营(编号为英军第一军团)400人,后来更扩充到1300多人。瞧见没,比德奥意三国还要多出出小一百人。

为什么会这样?要知道,不管八国还是九国,他们攻进北京城后,可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呀。

简单说,瞧瞧遗留下的那些大清朝子民的老照片就知道了,在封建专制的封闭桎梏下,老百姓的血性早没有,只剩下麻木和胆怯。

麻木让所有人无动于衷,胆怯让所有人顺从保命。

所以最后就成了无动于衷地顺从保命。

当然,老百姓的隔岸观火中透着股幸灾乐祸的味道,这里面还是有深层次原因的。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有两个导火索,一个是义和团进攻使馆区,杀洋人;二个,慈禧向11国列强宣战了。

怎么形容这三方势力呢?八国联军像强盗,义和团像暴徒,慈禧代表的清廷像疯子。

在当时,老百姓对强盗固然不可能有好感,但暴徒和疯子似乎更要老百姓的命。

客观地说,这事不是洋人挑起的,攻进北京后,虽说暴行也波及了老百姓,但他们报复的对象主要还是清廷和义和团。这一点让麻木胆怯的老百姓找到了看热闹的落脚点。

至于义和团,那就一言难尽了。这群装神弄鬼的家伙标榜的是杀洋人,可杀来杀去是个什么结果呢?据统计,义和团一共杀了253名洋人,而被杀的中国人是多少呢?中国教徒被杀三万五千多人,会说洋话的、拿过铅笔、用过洋货、与洋人打过交道,甚至啥也没有就是看着不顺眼的老百姓至少被杀了六七万,也就是说,光北京一地就有十万老百姓被杀。

所以说,当时真正滥杀无辜的恰恰是这些打着“杀洋人”旗号的暴徒,而真正在对付这些暴徒的恰恰又是攻进城的八国联军。老百姓心中都有杆秤,义和团除了煽动蛊惑,本质上根本不得人心,老百姓不可能站他这一边,洋人不管有理无理,也不可能站他那一边,所以最后隔岸观火就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选择。

再说慈禧以及她代表的清廷。

清廷统治以来,老百姓是顺从了,但骨子里的认同感、归属感始终不强,始终认为紫禁城里住的是外来“鞑子”。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后主要针对的就是他们。夸张点说,八国联军的报复从某种程度上甚至释放了民间百年来的积怨。因为这个,老百姓的内心是乐于看到鞑子遭殃的。

另一点,清廷对中原老百姓而言,本质上是个寡恩薄情的政权,统治时间越长,老百姓的这种感受就越强烈。本质上不认同,现实中没有可感恩的地方,不说隔岸观火了,就是改换洋门庭,老百姓心里都没有什么障碍。

再一点就是慈禧以及她身后的主战派。表面上,他们向洋人开战摆的是民族大义,家国天下,实际上不过是为了一己私利。尤其是慈禧,她之所以向11国同时开战,被端王等主战派蛊惑蒙蔽是一方面,更大的一方面还是她的私欲,因为洋人支持光绪,反对她垂帘听政。

义和团在她那里就是对付洋人的一件武器,至于这件武器是否草菅人命,她根本没有深思,也没有深思的动力。

形象点说,当时的慈禧就像一个嗜权的疯子,老怨妇,因为自己的私欲让整座京城陷入水深火热的境地,老百姓怎能不厌恶,怎能不隔岸观火,看热闹。

其实呀,当年的京城,上演的就是狗咬狗,老百姓除了怕哪条狗咬到自己,剩下的也只有看热闹。


黑句本


题主说的是这张老照片吧,八国联军正在顺外城的下水道爬进城,而边上的老百姓整整齐齐的站在河道边,像看戏一样,这是八国联军进北京城啊还是唱大戏的进村啊。

(图一 英军进城,百姓看热闹)

这张就更过分了,老百姓帮着洋兵扶梯子,爬城墙,带路党当的是不亦乐乎,不知道八国联军给不给发工钱。

(图二 老百姓帮八国联军扶梯子)

按照传统的理解,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中国来百姓应该义愤填膺,坚定的同侵略者战斗啊,就算不战斗,也应该四散逃亡啊。可是从照片中,并没有看到北京老百姓一丝愤怒与害怕的样子,仿佛巴不得八国联军打进紫禁城才过瘾。

据史料记载,其实进北京的所谓的八国联军只有七国,分别是日军8000人,俄军4800人,英军(主要是锡克兵)3000人,美军2100人,法军800人,澳军50人,意军53人,德军只是派了几个象征性的掌旗兵,还有7000德军在海上没登陆,总共不到两万人。而当时沿途的清兵和义和团有15万,再加上京畿的卫戍部队,有二十万,就这么一路把洋兵放进来了。

8月14日,联军来到北京城外,对北京发起总攻。俄军和日军分别攻打东直门和朝阳门,由于城墙比较高,受到的抵抗比较激烈,各自伤亡了一百来人。美军11点的时候架着梯子在东便门附近爬上城墙,是最先攻入外城的军队。上面那张照片,老百姓应该就是帮美军扶梯子。中午的时候,英军到达,开始攻广渠门,下午两点攻破。而老百姓看戏的那张照片,就是英军攻入广渠门的场景。广渠门附近人比较少,城外是乱葬岗,有一条河穿过城墙流出,从照片上看,河水已经干涸,这条河也成了倒垃圾的场所,英军正是穿过河道进来的,然后顺着垃圾堆成的斜坡爬上河道,两小时解决战斗,不用说,这肯定有人带路。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匪夷所思的场景,我们来剖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一腐朽的清王朝已经离心离德,丧尽民意

清朝统治者从来不把这些老百姓当人看,只是供他们奴役和压迫的工具而已,各地百姓已经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慈禧老太后却还是一天一百一十八个菜,穷奢极欲。八国联军打进来时,甚至说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样的话。既然满清统治者不把百姓当人看,那百姓干嘛还要维护这个政府,巴不得联军把慈禧抓住了才开心呢。

二满清建立后,华夷观念遭到冲击,百姓的认知陷入迷茫

清兵入关后,在全国各地遭到了激烈的反抗,尤其在江南地区,尤为激烈。因为明朝时正统的华夏大一统王朝,汉人即明人,而满清是纯粹的外族人,作为汉人,百姓有驱逐外族的基本觉悟。但是八国联军侵华时,老百姓已经困惑了,洋鬼子是外族没错,可是清政府也是外族,他们如今打起来了,我们就不需要掺和了,看热闹就行了。

三老百姓的民族主义意识普遍没有觉醒

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当时列强都已经转型成了民族主义国家,一切思想或运动都是以自我民族的最高利益为基础。虽然中国早已经有了民族这个词,但是只是表示自然形成的部族,和现代的民族主义中的民族是两个概念。没有民族主义概念,人民就没有国家意识,导致连对基本的侵略者的判断都没有。所以有那么多人去看热闹和扶梯子,因为在这些人眼里,这些洋鬼子不是来侵略我们的,他们只是来打清朝的,打赢了改朝换代,皇帝换了个姓而已,打输了我们还是大清的子民,一切照旧。后来,梁启超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才让国人有了民族认同。再后来抗日战争的爆发,全国上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一直抗战,更强化了国人的民族主义意识,有了民族主义意识后,就知道了为什么而战了。这时候等待日军的,将会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了。

(图三 抗日战争中的民兵)

我是一卷青史,欢迎点赞加关注,我们一起交流历史!

一卷青史


有题主举了1812年美英战争的例子,但是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北京内城里住的是“旗人”,只有崇文门、宣武门外的外城里,才是汉人的居处。

说实话,前门“大栅栏”商业街在洋鬼子打来之前,已经被“抓二毛子”的义和团爱国人士一把火烧了百八十间,隔岸观火或者说盼着社会秩序恢复,倒还可以理解。

可这四九城里面,当时是分区居住着“八旗”的大爷们,他们是王朝的自己人,大体上也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人口,以清朝意义上的“兵额”来说,八旗自己人的:

骁骑营、纛军营、护军营、前锋营、步军营、圆明园护军营、健锐营、内火器营、外火器营。

这些还算是旧军,咸丰朝的总数是139,425人,注意哦,各省驻防没算,这些就是北京城内外的“八旗兵力”。

后来清朝又从护军营中精选了新军。

1861年清朝新练神机营。1896年初,又对神机营进行了改编,改名为“威霆致胜队”,1898年,从其中精选1万人组成“先锋队”,装备了以江南局生产的“快利”枪,用洋操训练,一半驻扎南苑,一半驻扎在各个兵营。

这些兵额加起来,15万人是有了吧?

也就是说,北京城内的“八旗”里面,起码1/5是国家的“军人”。

这些军人,也是北京内城的住户,抵抗八国联军的,《清史稿》卷四九五《忠义》里记载了一份名单:

松林……起为内阁侍读学士。联军犯京师,分守东直门,亲指挥砲火中,抵御甚力。俄中砲死,尸不可辨。

时阵亡者,前敌有世管佐领文炘……队兵光辉、林庆(等154人)。
  东直门有护军参领贤普……队兵凌贵、伊立布(等149人)。
  崇文门有护军校富亮……幼丁刘长立(等59人)。
  朝阳门有云骑尉富珠伦……松山、忠福(等53人)。
  东便门有游击韩万锺、弟韩万禄,千总庆馀,把总金钰,战兵王寿、李永福,马兵梁坤、张德舆(共8人)。
  德胜门有副参领祥存、世管佐领承瑞,骁骑校崇桂、领催柏铭、容刚、文惠,马甲锡连、桂启,养育兵常海,队兵荣喜(共10人)。
  安定门有笔帖式增俊……閒散清联、德谦,武生长绪(等40人)。
  齐化门有护军校连瑞。(1人)
  西直门有养育兵乌什哈,閒散全桂。(共2人)
  阜成门有敖尔布锺珊。(1人)
  永定门有閒散长泰、玉泰、春祥。(共3人)
  正阳门有閒散清林、奎连、德胜。(共3人)
  宣武门有砲甲林广明,蓝翎长祥瑞,领催常连、景绪,马甲荣福、崇善、德斌、全顺、定保、荣庆、维明,砲手庆焕,养育兵松长,閒散英绪、续顺、崇海。(共16人)

  大清门有前锋玉兴。(1人)
  天安门有护军参领玉山……桂升、双寿(等22人)。
  午门有副护军参领凤龄,前锋崇祥、桂丰,护军玉寿、德凯。(共5人)
  东安门有公中佐领松寿,步军校文通,领催延寿。(共3人)
  东华门有副护军参领长年……技勇兵全贵。(共28人)
  西安门有养育兵永顺、德福。(共2人)
  西华门有马甲春明。(1人)
  地安门有虎神营营总昆明……閒散德祥(共17人)。
  紫禁城内有护军参领海忠,亲军校文玉。(2人)
  守陴者有世管佐领德润,马甲锡秀。(2人)
  巷战者有骁骑校多伦布……砲甲祥通,砲手白万泰(等62人)。

也就是清朝官方统计,在北京城各门和巷战中战死的八旗(因其中含有幼丁,不算“兵”)总数为644人。

占全部八旗兵总数15万的0.429%,占全城旗人百万人口的比例就更低了,0.0644%。

但是,说百姓隔岸观火,也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起码在巷战中战死了62人,城门守卫也阵亡了,几百人。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

哪怕是清王朝的“自己人”——“旗人”,在晚清的腐朽统治之下,其底层也面临着严重的生计问题。

到了光绪年间,只允许当兵,不允许从事任何其他生计的旗人,在旗饷被反复克扣,钱粮只勉强够夫妇二人的生存需要,子女一多就贫困不堪。

据当时日本人的记录,八旗旗人饥寒贫穷者占十之七八,不少八旗兵丁将家中“所有物件变卖糊口”,“衣敝履穿,形同乞丐”。

“自己人”尚且如此,被统治的“民人”,又能如何?

一个让自己的百姓陷入如此水深火热生活的政权,在大兵压境时能有644个“自己人”尽忠死义,已经算是争脸了,至于同传之中那些举家投井、服毒的,敢死不敢抵抗的旗人家庭,就更是不胜枚举。

说到底,对于清政府的治下,要求“百姓”保家卫国流尽最后一滴血,本身就是不义的,世界上也没有这个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