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重提“閘門” 貨幣政策或邊際趨緊

編者按: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19年第一季度例會於4月12日召開,會議表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不搞“大水漫灌”,同時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要與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增速相匹配。

值得關注的是,去年四季度的央行貨幣政策例會的提法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註重鬆緊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貨幣信貸及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此次一季度例會重提“閘門”,引發市場對於貨幣政策將邊際趨緊的猜測。

有分析指出,結合本次會議對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更為樂觀的表態,以及對貨幣政策表述的調整,下一步貨幣政策進一步放鬆的概率下降。市場認為,儘管本週有大規模中期借貸便利到期以及集中繳稅,資金面有較大缺口,但料央行不會以降準的方式對沖。

重提貨幣供給總閘門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認為,當前我國經濟呈現健康發展,經濟增長保持韌性,增長動力加快轉換。人民幣匯率總體穩定,金融市場預期改善,應對外部衝擊的能力增強。穩健的貨幣政策體現了逆週期調節的要求,宏觀槓桿率趨於穩定,金融風險防控成效顯現,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率逐步提升。國內經濟金融領域的結構調整出現積極變化,但仍存在一些深層次問題和突出矛盾,國際經濟金融形勢錯綜複雜,不確定性仍然較多。

對於下一步的貨幣政策取向,會議指出,要繼續密切關注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的邊際變化,增強憂患意識,保持戰略定力,堅持逆週期調節,進一步加強貨幣、財政與其他政策之間的協調,適時預調微調,注重在穩增長的基礎上防風險。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不搞“大水漫灌”,同時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要與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增速相匹配。

具體來看,央行對經濟的看法開始轉向積極。和去年四季度例會新聞稿措辭相比,一季度例會對當前經濟的看法從“我國經濟保持平穩發展”改為“我國經濟呈現健康發展”;對外部環境的表述由“國際經濟金融形勢更加錯綜複雜,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改為“國際經濟金融形勢錯綜複雜,不確定性仍然較多”,措辭明顯趨於緩和,反映出隨著中美貿易談判不斷獲得積極進展,外部風險有所減輕。

其次,未來貨幣政策基調出現邊際收緊跡象。比如,逆週期調節力度由“加大”變為“堅持”,刪除“提高貨幣政策前瞻性、靈活性和針對性”的表述,預示著未來一段時間逆週期調節力度將有所減輕,貨幣政策穩增長重要性減弱;新增“加強貨幣、財政與其他政策之間的協調”的表述,預示著政策放鬆訴求減弱,政策協調是未來一段時間政策主基調,財政、貨幣政策短時間內進一步放鬆的可能性都有所減弱;新增“保持戰略定力”和“注重在穩增長的基礎上防風險”,或許意味著穩增長的必要性邊際上將有所下降,保持定力防風險的重要性邊際上有所上升。

央行或將緩步慎行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範若瀅向表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可以這樣理解:

第一,貨幣政策要為“穩增長”創造適宜的金融環境。當前我國宏觀經濟面臨的國內外形勢更趨複雜,經濟依然處在“大調整”關鍵時期,需要貨幣政策充分發揮逆週期調節作用;第二,貨幣政策要更加重視解決結構性問題,加大對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發展的金融支持。解決好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將會是當前貨幣政策的調控重點;第三,貨幣政策操作上要更加靈活,進一步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加強公開市場操作靈活性、加強市場預期管理,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指出,關於鬆緊適度,他的理解就是要增加貨幣政策的靈活性和針對性。從內部來看,我國宏觀經濟基本面,包括通脹水平也會發生一些變化。所以要實現貨幣政策的目標,就要根據形勢的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這可以從“量”和“價”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就是動用存款準備金率,包括公開市場操作等,確保“量”的充裕合理;另一方面,要看到央行通過提供足夠的流動性,來保持市場利率穩定和適宜。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表示,當前央行正處於較為舒適的政策環境之中。一方面,人民幣幣值持續企穩,減弱了貨幣政策的外部約束。另一方面,越過一季度末的短期高峰之後,4月初貨幣市場利率再度回落,民間借貸利率保持平穩,表明市場流動性依舊維持於合理充裕的合意水平。因此,降準的急迫性下降。得益上述環境,央行料將緩步慎行,更加從容地平衡短期“穩增長”和長期“促改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