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父母正在“吃掉”自己的孩子?一个“包子”引发的思考

一部7分钟的中国风短片《包宝宝》,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引发中国网友关注和热议。

这是著名的动画工作室皮克斯公司,历史上第一部女性执导的动画短片。这部动画短片的导演是一位华裔,名字叫石之予。祖籍四川,后来在加拿大长大。

这部短片风格相当“中国风”,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家庭的故事,看完之后给人的感觉却是唏嘘不已。

有多少父母正在“吃掉”自己的孩子?一个“包子”引发的思考

短片里是一个典型的华人家庭,一个家庭妇女正在家里做早餐,熟练地和面,擀面皮,做包子。包子蒸熟后端上餐桌,丈夫匆匆忙忙的吃了几个包子,就着急去上班了。只剩下全职太太自己在家,开始打扫卫生,干家务,看看电视,日复一日的度过无聊的一天。

这时候意外发生了,有一个小包子化身成一个小孩子,会说话,会哭,大声的哭着。

这位家庭主妇的母爱顿时被唤醒了,在家里孤独寂寞的她,把这个小包子当成了宝贝儿子,给他取名“包宝宝”。

随着这位家庭主妇的精心照顾,细心呵护,这位“包宝宝”一天一天的长大,带给了这位妈妈无穷的快乐。

随着“包宝宝”的成长,他渴望有自己的成长空间,这位妈妈象很多中国妈妈一样,开始干预、控制、包办孩子的一切,大事小事都要问,都要管,把这个“包宝宝”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

于是,妈妈和“包宝宝”之间的矛盾,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有多少父母正在“吃掉”自己的孩子?一个“包子”引发的思考

“包宝宝”无法忍受这样的家庭氛围,选择离家出走。出走一段时间后,“包宝宝”回来了,还不是一个人回来的,带回了在外面认识的女朋友。女朋友是一位金发碧眼的美女,性格非常开朗和活泼,回来通知妈妈,准备和女朋友结婚,搬出去自己住。

妈妈听到这个消息,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哗啦啦的往下流,苦口婆心的劝“包宝宝”不要离开自己。当明白劝说无望后,彻底崩溃了,失去理智后,一口把小包子吃了,这样“包宝宝”永远离不开她了。

这位妈妈吃掉“包宝宝”后,伤心不已,嚎啕大哭,瘫倒在地。

这部短片到这里也就结束了,看完之后让人悲催不已。

有多少父母正在“吃掉”自己的孩子?一个“包子”引发的思考

这个故事主人公的原型就是这位导演石之予,她自己的亲身经历。

石之予两岁时随父母移民加拿大,父亲工作很忙,没时间陪伴孩子,教育孩子的重任全部落在了妈妈身上,在这种丧偶式育儿环境下,石之予也像无数中国孩子一样接受着妈妈的过度保护和高压控制。

短片中最可怕的那一幕,也是她妈妈真实说过的话。“如果可能,真希望让你重新回到我的肚子里,这样我就可以随时带着你,我去哪里你就去哪里”。

这句话听起来是多么的恐怖,又令人无限心酸。

这种中国式亲子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恰恰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要听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家里听父母的话,尤为重要的是要听妈妈的话。

有多少父母正在“吃掉”自己的孩子?一个“包子”引发的思考

父母以为是爱孩子,用父母的经验和教训,让孩子少走弯路,不走错路。其实,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成长。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当孩子觉得父母的教育,不完全正确的时候,就开始了叛逆和和渴望独立,一场较量就开始了。就像动画片中的妈妈,要“包宝宝”听话,不能离开自己,不能接受他的爱情,不能离开家。最终,妈妈实在是无计可施了,就将小包子吃进肚子里,多么悲惨的画面,多么痛苦的讽刺。

现实生活中,这样以爱的名义“吃掉”自己孩子的父母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可悲的是自己还意识不到。

有多少父母正在“吃掉”自己的孩子?一个“包子”引发的思考

确实,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妈妈们的付出确实太大。吃穿住行样样都管,从幼儿园接送,到小学辅导孩子作业,报兴趣班、辅导班,小升初,中招、高招,妈妈牺牲的太多太多了,妈妈们没有自己的事业,牺牲了自己朋友,把自己的爱好兴趣束之高阁,付出了极大的精力。

所谓的爱之深恨之切吧,妈妈们付出的越多,越渴望得到回报,孩子一旦失控,妈妈们就会对孩子抓的越紧。

其实,真正懂得教育孩子的的父母,是小时候给孩子足够的爱、照顾和尊重,在孩子长大后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自由的翱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