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份时,央行曾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你认为今年央行还会再次降准吗?为什么?

财经宋建文


今年当然会有大概率下调存款准备金。2019年初,央行发布降准的通知,1月15日降低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1月25日再降低0.5个百分点。通过这两次下降,我们的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降至13.5%,中小型金融机构降至11.5%。


其实很多人忘了,当时央行还宣布,当时一季度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不再续作。预计降准释放资金1.5万亿,不再续作中期借贷便利后净释放资金0.8万亿。

实际上2018年10月也是这么一番操作,下降一个点的存款准备金,不再续作中期借贷便利。

通过这种操作方式我们也应该清楚,央行手中释放资金的手段有很多,并不是简单的降准这么一点。

而且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政策,货币政策是最具有大水漫灌特性的。释放出大量货币流动性,市场上的钱的成本就会降低。这也是我们大家为什么感觉天弘余额宝这样的货币基金收益率直线下降的原因,原先还是3%左右,现在都成了2.5~2.6%。

房贷利率也连续三个月下降,由原先接近5.7%下降至5.6%了,下降的比例不如市场平均利率多。

其实除了货币政策之外,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还有财税政策。这次政府并没有大幅扩大政府的购买力,而是更间接的采取减税减费的政策。制造业等行业的增值税税率有16%下调至13%,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增值税税率有10%,下降至9%,6%的税率档次不变,但是未来国家很有可能推动税率三档并两档。

另外,养老保险缴费企业负担部分,国家要求可以有20%下降至16%,同时国务院又推出了更改社保缴费基数核定标准的方式。基本上社保交费基数能够下降20~30%,未来3~5年内涨不回去。



通过这一系列组合手段,预计企业将减负2万亿元。

长期来看,这些做法效果不可能立马显现,预计国家将通过半年左右的观察期,再确定下一步的调控手段。

今年政府的目标GDP增长6~6.5%。如果宏观经济政策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当然会有降息的可能。


暖心人社


我认为央行短期内降准可能性不是很高,原因如下:

一、央行的降准与降息空间已经有限,为应对外围经济风险冲击需保留一定空间。

去年,人民银行五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一共3.5个百分点,央行行长易刚日前曾说,目前央行的总准备金率也就是12%左右。如果按照易行长的表述,央行的降准空间就很有限了,正常来说,可调空间也就2个百分点左右。而国内又在预防国际经济风险,这种情况下,央行不会轻易动用降准手段,不然当外围出现金融危机冲击时,央行可应对的手段会非常少,所以央行必须保持一定的预备手段以应对未来。

二、国内流动性没有出现明显的紧张现象

目前回购等市场出现了利率上涨的情况,一些小银行开始提高存款利率,但是市场总体的流动性并不算过紧,这从股市的成交量中就可以看得比较清楚。受股市资金分流、P2P平台暴雷以及房地产销售压力的影响,市场的流动性略显紧张,但是短期的流动性紧张可以通过回购等手段适度调节就可以解决。另外,去年降准效应将会在今年五月后集中体现出来,随着经济的回温,货币周转率会适当提速,这会保障市场流动性。所以央行还有一定的观察期,不会急于盲目降准。

三、国内通胀没有明显下行趋势

虽然2月份CPI为1.5,但是目前受猪肉等价格上行影响,3月份CPI下行的可能性不大,预计通胀会略有抬头。国内目前的低通胀主要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与经济增速减缓影响,但是下半年这一情况会缓解,预计下半年国内通胀温和上行可能性较大,由于国内经济不存在通缩风险,所以并不需要通过降准刺激通胀。

四、降税减费为央行留下货币政策空间

国内的经济调整是央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双轨并行。当经济处于逆周期时,降税是比较有效的刺激手段,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9年将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这个降税减费力度是非常大的,会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降税其实就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一部分,会长期利好经济,同时也缓解了央行货币政策的压力。因此目前还须静观经济数据,如果经济没有出现明显下滑,央行就不需要启动降准手段。

综合来讲,央行中短期降准的概率不高,除非发生了经济明显降速以及外汇巨额流出导致汇率动荡等问题时,央行才有可能被迫降准,而目前这两点都不存在,所以预计央行中期基本上会对市场保持观望态度。


馨月1967


央行昨天夜里11点20分紧急辟谣(乖乖央行办事效率真高,夜里11点多钟还再上班吗?),1号降准消息不实。

也不想想,近十年来央行哪次在工作日降准或者降息的?假如央行在工作日降准或者降息那资本市场不都要直线上升了呀?那股市不都要涨停板了嘛?最快也要到4号晚上公布。

央行此次降息的概率大于降准,因为,李总理在前些天回答记者提问时已经明确提出后面将会使用数量型或者价格型货币工具,是的,要知道数量型货币工具央行已经连续使用多次,而价格型货币工具已经停止约3年了,现在又重提价格型货币工具,这就明摆着央行将会降息。

今年,央行大约有2-3次降准或者是定向降准,而降息大约1-2次或者是定向降息。

央行第一降息时间窗口期已经开启,时间节点是5号前后。


南京端木


今天央行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缘起于周五假冒新华社记者发布的“4月1日起降准”的谣言在微信群流传开来,央行不仅澄清,还向司法机关致函请就此次编造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降准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金融信息,会对汇率、地产和资本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央行致函要求查处谣言者,那么未来的降准概率还存在吗?
降准是向市场释放低成本长线资金,从央行立场看,主要是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与融资贵,但是从时间窗口看,与股市走势也是有颇多的关联。
18年4月12和13、16、17四个交易日下跌,沪指跌破了3100点,报收3066.80点,17日晚间周二央行宣布降准1%,释放资金1.3万亿元年,其中9000亿元对冲到期的MLF资金,实际释放4000亿元资金。
18年6月19日,受到多重利空打击,两市跳空下跌,此后虽有反弹,但股市弱势不改,6月24日,央行宣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可释放资金大约是7000亿元。
假日期间外围股市暴跌,小长假最后一天18年10月7日央行宣布降准1%,释放资金1.2万亿元,扣除到期MLF4500亿元资金以后可释放增量资金7500亿元。可是还是未能阻止股市暴跌,10月8日上证综指下跌3.72%。
1月2日股市下跌报收2465.29点,成交跌破1000亿元,流动性堪忧,股指逼近前低2449点,1月3日股指继续小幅下跌,尽管1月4日股市大涨,但1月4日傍晚,央行决定降准1个百分点,释放资金1.5万亿元,扣除到期资金,净释放长期资金约8000亿元。股指从此开启了反弹之旅,进入了强反弹的模式。
央行每次降准都没有说到是为了股市,是为了实体经济,为了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但是与股市走势关键时刻遥相呼应,就在于股市上涨的宏观经济基础得以改善,中小微企业占据国内经济十分重要地位,中小微企业好了,经济也会跟着好转,股市成为间接受益者,一季度A股一改颓势,成为全球最牛的指数,上证综指已经临近3200点,创业板指数收复1700点逼近1800点,从股市角度看,已经不需要央行降准的利好支撑,像上周五市场期待央行降准大涨,但是周末央行没有降准,周一股市也是强劲反弹,成交再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市场流动性充沛。
未来央行降准的考量来自于资金利率和宏观经济数据强弱、市场流动性是不是宽裕。
从宏观经济看,一季度数据没有公布,但不会太乐观,但是货币政策具有前瞻性,关键是后期经济走势,三月份PMI超预期反弹,3月3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5%,环比上升1.3个百分点,重回临界点以上,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升至6个月以来高点,关键是中、小型企业PMI为49.9%和49.3%,分别比上月上升3.0个百分点和4.0个百分点,说明央行宽松货币政策已经传导到中小微企业上,中小微企业景气度上升,经济大概率会缓慢好转,何况4月份开始实施减税政策更加有利于经济复苏,央行货币政策进入了观望期,没有必要马上降准。
从到期资金和交税造成的资金缺口看,证券时报统计了一则资料,从MLF到期情况,二季度共有11855亿到期,其中4月17日3665亿,5月14日1560亿,6月6日4630亿,6月19日2000亿,依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4、5月份均为缴税月份,二者合计回笼资金约7000亿,尽管6月财政存款释放可能会带来2000余亿的资金,但仍会造成5000亿的基础货币缺口。就4月份来看,仅仅只有3665亿元,完全可以通过续作MLF来实现资金投放,降准必要性并不是十分的强烈。中国人民银行原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也认为关键是要看宏观经济数据的强弱来决定降准是否有必要,一季度经济数据还未全面出炉,目前不是决定是否降准的最好时机,是否降准仍有待观察,主要需关注经济运行的情况。
挨过了4月和5月,资金的缺口就会显著改变,降准必要性不是看资金的缺口而是要看宏观经济数据的高低。
目前有没有降准的必要,中国人民银行原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认为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存在空间和可能,但是需要结合目前的经济形势和整体的金融市场流动性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笔者认为其观点还是很中肯的,宏观经济数据有走强的迹象,降准必要性降低,至于流动性评估,要看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变动或者是上海同业间拆放资金利率走势,余额宝收益率更是一路走低,7日年化收益率从4%一路下跌到2.4260%左右,下面是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今天的走势,都是下行为主,说明银行间资金还是较为宽裕的。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数据来源于新浪网

期限 Shibor(%) 涨跌(BP)

O/N 1.9560 35.90

1W 2.4530 12.60

2W 2.5270 18.60

1M 2.7450 3.70

3M 2.7860 0.90

6M 2.8250 1.00

9 M 2.9130 0.40

1Y 3.0420 0.50

不管是从股市走势和宏观经济数据、资金利率走势看,短期降准必要性并不大,何况降准也会有副作用,那就是带来通胀的压力和地产等资产价格上涨压力,尤其是地产对货币政策十分敏感,如果货币政策太宽松,引发地产价格再度上扬的压力,是不利于经济转型的。

杜坤维


目前中国央行存款准备金率大概在17%附近,而世界的发达国家准备金律目前保持在15%。从这点看央行存在理论性的降准可能,降准是为了释放货币流动性。

什么是储备金率,降准操作如何释放货币

降准的意义是释放流动性,那么降准是如何操作呢?假设目前储备金为20%,当银行揽储100元,按照规定他可以房贷的金额是80 。依此类推,100+80+64+51.2…..这个数列的值是500。用公式来推介就是100*(1/0.2)=500,这个投放量就是理论上最高的投放量。经济学货币术语叫做货币乘数,1/法定储备金率就是这个数值的来源。

降准说白了是释放流动性,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是稳杠杆。也就是说一切以需要为主,更直白来说就是宽货币而紧信用。目前市场上并不是缺少流动性,而是信用不好的人贷款不太容易。这也就是为什么信用好、资产优良的人经常会接到贷款推销的各种电话。

当下经济发展需要供给侧升级而不是粗旷发展

过去十年来,中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重复性投资。而年均15%以上的货币增幅催高了房价上涨,07-17年广义货币增幅一倍,而房价却上涨了两倍以上。也催生了重复性投资,各种商品供给五花八门层出不穷,但是高附加值的产品并没有得到发展。

过去几年来中央政策去产能、遏制房价上涨等供给侧改革可以说是对症下药。而去杠杆是从根子是辩证了粗旷发展的原因,也找对了药方。我国经济发展需要从量到质的转变,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也是要产业升级,因为这是必然趋势。

科技创新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任何年代任何企业掌握了科技创新才能在市场上取得更大竞争力,过去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以量取胜。科研投入的加强需要企业为未来投资,而高昂的运营成本却能阻碍企业自行投入。

2019年4月国务院推出了降税政策,这对于制造业是一个重要利好。这次减税规模达到了两万亿,这些成本如果能投入到创新科研,那么未来经济将会更加健康持续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降税政策造就了谷歌、苹果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希望未来世界级企业也有中国优秀企业的影子。



目前货币政策有一定降准空间,但是目前中国经济真不需要更大的货币投放刺激需求和生产。我们目前需要更大力度的税收降低与国家激励创新的政策,这样中国的经济才会更好的发展。大家如何看呢?欢迎讨论!


坐井观牛


一句话 不降社会没有现金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