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先打陈友谅后灭张士诚?

zhangbaozhi


一、顺应民心、坚持反元大旗

元朝末年,吏治腐败、横征暴敛、赋税沉重、土地兼并,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元朝实行严厉的民族压迫政策,汉人、南人位居低层,被列为贱民,民族矛盾十分突出。

天灾不断,饥民遍野。人民对元朝统治恨之入骨。

全国各地农民起义都是以反元为旗号的。只有以推翻元朝为目标的起义军才能获得人民支持和拥护。

朱元璋一直以反元为主要目标。元朝彻底失败之前,朱元璋坚定“缓称王”,赢得了民心。

而陈友谅却不同。起义之初,他也激烈反对元朝,但是,随着势力壮大,他却改变了原来的政策。

1360年,陈友谅安排部将向徐寿辉报告事务,趁机用武器打碎了徐寿辉的脑袋,徐寿辉命归九泉。

徐寿辉刚死,陈友谅很快在采石称帝。三股反元的强大力量中,陈友谅最先称帝。

最不得民心的是,陈友谅此时已经把反元大事置之度外,而把消灭朱元璋当作重中之重。陈友谅已经失去了大部分民心。

张士诚满足于既得财富,善待民众,没有称帝。

顺应人民反元、仇帝的心态,又因为陈友谅拥有强大兵力,而且把消灭朱元璋作为当务之急,所以,朱元璋决定先打陈友谅。



二、乘其内讧、量其军心紊乱

陈友谅发展壮大是一路杀出来的,杀的大多数是当时的反元抗元先锋人物。

1357年,南方红巾军将领倪文俊投奔陈友谅。陈友谅乘机杀死倪文俊,并呑并了他的军队。

1359年,陈友谅突然来到安庆,赵普胜在雁汊迎接。赵普胜刚刚登上船只,陈友谅趁其毫无准备,立刻杀了他。

1360年,徐寿辉从汉阳来到江州。陈友谅命士兵埋伏起来,将徐寿辉所部全部消灭。

陈友谅进驻采石矶后,派部将假装向徐寿辉汇报事务,趁机用铁器打碎徐寿辉脑袋。

陈友谅胡乱猜疑、肆意妄杀、气氛恐怖。

朱元璋分析陈友谅军心混乱、战斗无力,倪文俊、赵普胜、徐寿辉的余部也会仇恨陈友谅。

所以,朱元璋决定乘陈友谅内乱之机,首先消灭他。后来的史实验证朱元璋是英明的。



三、剖析人性、判断无人助谅

朱元璋与谋士分析,陈友谅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先后消灭了几个影响很大的红巾军领袖、又把这些人的军队收到自己麾下,一定是踌躇满志、志骄气傲、豪气冲天。

这时候的陈友谅拥有军队的数量是最多的。他一定不会把任何人物和力量看成难以打败的,他一心只想乘势夺取天下。

如果朱元璋先打张士诚,陈友谅一定会乘自己膨胀之势,抓住机会进攻朱元璋。张士诚凭借自己坚固的防御力量、顽强抵抗;陈友谅倾其军力来攻打朱元璋。

朱元璋将会受到腹背攻击。凭着当时的军事力量,朱元璋就是凶多吉少。

即使朱元璋不打张士诚,志骄意满的陈友谅也会主动找事、对朱元璋发动攻击。

张士诚盐商出身,器量狭小。他虽然也想称帝,但是他暂时只想守住已经占有的土地和财富,希望看到陈友谅与朱元璋一方衰败、或者两败俱伤时再作决定、图谋天下。



如果朱元璋进攻陈友谅,或者陈友谅进攻朱元璋,张士诚最大可能是坐山观虎斗,不会主动支援任何一方,期待收获渔翁之利。

剖析了陈友谅、张士诚的人性心理之后,朱元璋决定先打陈友谅,再伺机消灭张士诚。

四、采纳良计、先灭谅后除诚

李善长善于计谋,他对朱元璋说:“汉高祖气量宏大,包容贤能,不滥杀人,所以很快能统一天下。将军学习汉高祖,一定能成就大业。”

朱元璋留下李善长做谋士,认真遵照李善长的建议行事。

学士朱升对朱元璋提出九字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按照这个方针,逐步完成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

刘伯温对朱元璋分析了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具体情况后,二人得出一致意见:“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故先攻友谅。”

陈友谅称帝后,大有一举东下歼灭朱元璋的势头。朱元璋正在为逃、战纠结的时候,刘伯温出了一个计谋。

刘伯温对朱元谋说:“陈友谅的贼军已经骄傲,等到他们深入进来,我们埋伏军队进行拦击,打败他们是很容易的。”



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计谋。命令陈友谅的老朋友康茂才写信、引诱陈友谅速来进攻,并告诉他:江东桥是座木桥。

陈友谅骄傲自大、放松警惕、带领部队快速进攻。

到了江东桥,陈友谅发现没有木桥,只有坚固的铁木桥。而且他命令手下大声呼喊康茂才,没得回应。陈友谅知道上当,想撤回已经来不及。

朱元璋大军身在暗处、处于主动,陈友谅军队立在明处、处于被动。双方展开大战。

陈友谅军队成份复杂,很快阵脚大乱,败局一发不可收拾。

陈友谅一路挨打,一直逃跑到江州。

龙湾之战中,原赵普胜部将都因为怨恨陈友谅杀了赵普胜,没有战斗意志、消极参战。大部分士兵在赵普胜名将张志雄带领下投降了朱元璋。



在追击陈友谅的征途上,朱元璋接纳了陈友谅部下于光、欧普祥的投降。

朱元璋采纳刘伯温计谋,以弱胜强,一举击溃陈友谅,从此转危为安。

朱元璋决定首先消灭陈友谅,他对部下将士说:“陈友谅杀了自己主人、犯上建号,又侵犯我们的疆域,杀了我们的著名将领,看看他的所作所为,不到灭亡是不会停上的。”

1363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

陈友谅集合所有大船,把它们锁到一起,构大巨型阵地。开战三天,朱元璋损兵折将。第四天,刮起了东北风。

朱元璋采纳刘伯温的计策:利用火攻。朱元璋下令放火焚烧陈友谅的大船。

朱元璋军队都是小船,里面放满了硝石、草料。当这些小船靠近陈友谅的大船时,一齐点火燃烧,火借风势快速向陈友谅大船漫延。

陈友谅大船无法躲避,迅速着火,船上将士要么跳到水中,被朱元璋将士打死;要么留在船上,被大火烧死。

一场大火烧得陈友谅伤亡惨重,其弟陈友仁也被烧死。陈友谅十分沮丧。



朱元璋安排将士截断陈友谅退路。陈友谅手下左金吾将军率部投降朱元璋;随后,右金吾将军也率部投降朱元璋。陈友谅处境更加艰难。

陈友谅军中粮食快没有了,他决定拼死突围。双方在泾江口大战。

陈友谅从船中伸出头来,观察军情、指挥战斗。不料数支飞箭射来,其中一箭正中陈友谅,射穿了他的脑袋,陈友谅当即一命呜呼。

陈友谅死后,太尉张定边乘着夜晚,把陈友谅尸体放在船中,逃回武昌。

其间,陈友谅的部将吴宏献出饶州投降朱元璋、王溥献出建昌投降、胡廷瑞献出龙兴投降。

朱元璋攻打陈友谅期间,倪文俊、赵普胜、徐寿辉原来的部下将士,大都消极应战,有的找到机会直接投降,驻扎在武昌西边的徐寿辉原部下,没有发动一兵一卒支援陈友谅。

张士诚表现恰如刘伯温、朱元璋所料。他首鼠两端、徘徊观望。尽管陈友谅早就联络张士诚,但是决战期间,张士诚到底也没有走出苏州一步去支援陈友谅。



消灭陈友谅之后,朱元璋命令大将徐达、郭兴、常遇春等,围攻张士诚。

张士诚顽强坚守八个月。最后时刻,张士诚杀死了自己的亲属,上吊自杀,被部将解救下来。后来被朱元璋俘获。朱元璋劝其投降,张士诚宁死不降。朱元璋杀死张士诚、并将其尸体焚烧成灰。

朱元璋能作出英明决策,歼灭强大敌人,最终取得完全胜利,最重要的原因是善纳良策、审时度势、制定消灭敌人的先后顺序。

你觉得朱元璋能夺取天下靠的是什么?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岳飞的飞


朱元璋在攻取集庆之后,面对着争夺天下陈友谅和张士诚,在先和谁开打的问题上,朱元璋的谋士们是有争论的,但最终朱元璋选择先和最强的对手陈友谅开战,为什么呢?


从实力上来说,陈友谅吞并了倪文俊、徐寿辉的势力,当时兵力最强,张士诚盐贩子商人出身,最有钱。

当时的朱元璋兵力和财力都不占优,面对这两个对手,朱元璋说: “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故先攻友谅”

秋八月,太祖决计伐陈友谅,会李明道具言:“友谅弑徐寿辉后,将士离心,政令不一,骁勇如赵普胜,又忌而杀之,虽有众,不足恃也。”陈友谅在弑徐寿辉后,又杀大将赵普胜,搞得手下军士人心惶惶,离心离德。于是朱元璋召诸将谕之曰:“友谅杀主僭号,犯我近疆,殒我名将,观其所为,不灭不已。尔等各厉士卒以从。

综上,朱元璋先打陈友谅原因有三:一是陈友谅势力正在朱元璋的上方,若要攻打朱元璋,出兵朝发夕至,对朱元璋的威胁远比张士诚要大得多,而张士诚的势力在北方隔离了朱元璋与元军的直接接触,对朱元璋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是朱元璋认为张士诚野心不大安于现状,没有战略远见,而陈友谅野心十足如果先攻陈友谅张士诚不会插手,但如果先攻打张士诚,那肯定会便宜了陈友谅。

三是陈友谅刚杀了徐寿辉,吞并了徐寿辉的势力,政令还没有统一,并且其他将领又怕陈友谅滥杀,军中人心惶惶,将与兵离心离德,兵虽多但就像纸老虎一样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强。 果然朱元璋最终打败了陈友谅。


许多谦


朱元璋在统一中国建立明朝之前,对其造成威胁的就是蒙古残余势力,张士诚和陈友谅。而当时的蒙古残余在全国汉族同胞的仇恨中不断被消灭,基本上已经成不了大气候。所以最大的威胁还是张士诚和陈友谅,而陈友谅号称拥有80万大军实力是最强。朱元璋和张士诚实力相当,而且双方还是邻居,从我们一般人的思维出发,朱元璋肯定会先和张士诚干一仗,消灭掉和自己实力相当,而且还是邻居的张士诚,然后保存实力,待实力慢慢增强之后,再去找实力是自己数倍的陈友谅一绝雌雄,最终统一中国。然而朱元璋在刘伯温的建议下却选择了先难后易,先攻打实力是自己数倍的陈友谅,而暂时将张士诚放在了一遍,事实证明朱元璋的战略是对的。从当时的客观情况来看张士诚胆小如鼠,没有远大报复,如果朱元璋攻打陈友谅他也不会去趟那条洪水,朱元璋也不会负面受敌,再说张士诚在朱元璋的北边刚好阻断了蒙古和朱元璋的接触,对朱元璋还能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相反陈友谅野心大,骄傲自大,如果朱元璋先攻打张士诚,陈友谅肯定会来凑热闹,到那时朱元璋负面受敌一定会被灭掉。所以历史证明朱元璋的决策是对的,朱元璋分别消灭掉陈友谅和张士诚,为朱元璋统一中国建立明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西府骑手


明朝建立前,汉人起义军有三顾势力: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城,张士诚尤为逼近朱元璋的地盘,所以有人建议他先打张士诚。估计大多数人都会这样想,先易后难,各个击破。但是,朱元璋听从谋臣刘伯温建议,并不先打张,而是逆江而上,先消灭陈友谅,然后才合围张士城,这是一种正确的策略,因为历史已经证明它的合理性。

我们现在这么揣摩老朱采用这种策略一些想法,也只是是一种马后炮,但是既然问题,我们絮叨絮叨为什么这样的原因:

第一、陈友谅威胁最大。

当时朱军师刘伯温认为,陈友谅素性骄傲,而张士诚器量狭小,两相比较,“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故先攻友谅”。刘伯温认为张士诚是一个没有野心的人,如果先攻陈友谅张士诚不会干预。相反如果先攻张士诚,对于野心十足的陈友谅肯定会从中渔利。

还有一种更重要威胁,陈友谅的地盘在长江上游,正在朱元璋的上方,若要攻打朱元璋,出兵朝发夕至,对朱元璋的威胁远比张士诚要大得多。

第二、刚好巧遇灭陈友谅时机。

因为那个时候陈友谅杀主篡位,已经让陈友谅自己内部已经开始动摇,此时他有错误连杀几位患难的同僚,陈友谅军队里很多人已经开始出现叛逆之心,当时李明道就给老朱谏言道:“友谅弑徐寿辉后,将士离心,政令不一,骁勇如赵普胜,又忌而杀之,虽有众,不足恃也。”陈友谅在弑徐寿辉后,又杀大将赵普胜,搞得手下军士人心惶惶,离心离德。于是朱元璋召诸将谕之曰:“友谅杀主僭号,犯我近疆,殒我名将,观其所为,不灭不已。尔等各厉士卒以从。”这一种机会,只能说朱元璋好好把握了,再后来与陈友谅战争中确实很多叛军出现,无意帮助老朱。

第三、张士城地盘靠近元朝势力,刚好让他成为天然的屏障。因为在虽然元末农民起义军把元朝赶回自己地盘,但是当时元朝还是非常强大的。如果朱元璋先打张士城,势必一开始就有面对强大的元军 ,这也给当时并不强大的朱元璋很大的压力。因为张这人没有大的跟我,只是占山为王,在朱陈战役中主动出击,甚至三国联盟那一套,这无意让老朱放下新来,专心致志攻打陈友谅。

如果开始攻打张士城,陈友谅和元军都不会抓住时机,一定形式各位,死的不仅仅是张,还是朱元璋。这样蠢事老朱肯定不会干,因为他也是从夹缝里闯出来,因此他抓住了主要矛盾,应该是技高一筹。

第四、这战术这也是一步好棋。因为一旦攻下陈友谅,从三面包围张士城,已经瓮中捉鳖,简单之极。但是张士城却看不到这一步棋,在朱元璋逆江攻打陈友谅时就应该主动与陈联盟,那么历史也讲会改写。估计一是张太狭隘,而是陈友谅杀主篡位,合作也估计难处。

总之,历史选择朱元璋还是有他道理,第一寻找到一个好的能臣为他出谋划策,还有一个老朱也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不过,“英雄出于乱世,富贵当于险中求“,朱元璋的这一招先打陈友谅极具冒险性,鄱阳湖一战朱元璋赢得很侥幸。但最终的结果还是打败陈友谅,给明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2018年11月16日中午于宜昌夷陵吾同斋


宋朝茶楼一伙计


先打张士诚,陈友谅一定会乘机偷袭后方;但是先打陈友谅,张士诚不会有任何行动。


江东小白板的话事堂


朱元璋本来是想先消灭力量小的张士诚的,但是刘伯温说先打张的话陈友谅必定会夹击他,而先打陈友谅 张士诚不会轻举妄动,最后果如刘基说的这样友谅败而士诚亡


爱有来处梦无归途


因为有实力一统天下的只有陈友谅和朱元璋,张士诚只会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先打张士诚后打陈友谅会有被陈友谅袭击的风险,可是先打陈友谅张士诚是不会也不敢袭击的,毕竟实力在哪,陈友谅朱元璋他得得罪不起。


沙里一条鱼


张士诚保守,陈友谅气大。攻陈,张会观望,坐观成败,欲图渔翁之里利;而攻张,陈必入侵,审时度势,意图剿灭朱元璋而后图天下。陈乃生死存亡之大患,张乃疖藓之小疾;欲得天下必先求存。所以,先攻陈而后伐张,既合天道,也顺人心。


邮菜


张士诚那时对朱元璋没有太大的威胁,所以和他求和,先去灭了能和他抗衡的陈友谅,才调转头来干掉张士诚


爬上云彩看地球


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都是起义军,陈友谅张士诚很快立国称王,朱元璋缓称王,广积粮,所以元朝只打陈友谅和张士诚,朱元璋后来成了气候给它们都收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