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抑鬱症、肺癌晚期、精神分裂症,三位女性告訴你什麼是真愛

資訊發達的當今社會,相信對於上述三種疾病很多人都會有所瞭解,大致情況如下:經濟壓力巨大甚至負載累累到最後人財兩空,生活中無法交流,治癒更是遙遙無期。大膽假設一下:如果自己的丈夫不幸發生上述情況之一,作為妻子的你會怎樣做出自己的選擇?是一走了之還是……用行動證明婚禮上的誓言。

每對夫妻都在期待真愛,女性尤甚。但更多的時候他們不知道什麼是真愛。下面,我們試著從發生在這三位女性身上的真實故事來尋找答案。

面對抑鬱症、肺癌晚期、精神分裂症,三位女性告訴你什麼是真愛

故事一:

這位女性是小說家,名叫安德莉亞。她是馬特•海格的妻子。

馬特•海格也是一位小說家,著作有《我遇見了人類》、《英國最後一個家族》,以及《如何停止時間》等多部暢銷小說。曾在2009年榮獲藍彼得文學獎和馬爾蒂斯文學獎,2011年獲美國圖書館協會亞里克斯文學獎,還被《紐約時報》稱讚為“兼具嚴謹與天賦的小說家”。

那麼,安德莉亞到底經歷了什麼,讓我們看到了真愛呢?

馬特,是一名嚴重的抑鬱症患者。

他在24歲的時候,不幸被命運選中,成為抑鬱症患者,那時,他和安德莉亞還沒結婚。《活下去的理由》一書,就是在他成為小說家後再次回望生命中那段最艱難的時光而寫的。可以說,這是一本用痛苦寫就,卻能讓人走出痛苦的書。

今天,我們不打算說馬特在書中闡釋的有關抑鬱症的內容,我們主要說說,在那段最艱難的時光中,安德莉亞是如何做的。

馬特在《活下去的理由》中說:“愛拯救了我。安德莉亞,她拯救了我。她對我的愛,我對她的愛,不止一次拯救了我,反反覆覆,一次又一次。”

可見,沒有安德莉亞,馬特很難走出痛苦。

馬特發病時,他們已經在一起5年。從安德莉亞19歲生日前夜開始到現在。馬特自稱,自己沒有穩定的收入,加上酒精損害,性生活也是差強人意,但是安德莉亞一直陪在自己身邊。特別是當自己得抑鬱症的時候。足以見得,安德莉亞對馬特的愛經得起疾病的考驗。

首先,安德莉亞願意為馬特改變。

因為他們倆不是同一類人。比如在睡眠問題上,安德莉亞喜歡睡懶覺,且晚上睡得也早,而馬特睡眠不好,屬於夜貓子型的。但安德莉亞願意遷就馬特,願望為他做出改變。

其次,安德莉亞願意包容馬特。

馬特和安德莉亞和其他夫妻一樣,也會爭吵。但爭吵時倆人可以做真實的自己,且會通過交談來化解爭執。更重要的是,安德莉亞會包容馬特因疾病而引起的過敏反應。比如,抑鬱時,馬特脾氣很差,會爛醉如泥。

再次,安德莉亞願意陪伴馬特。

我們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對於安德莉亞來說,馬特能否走出抑鬱,恢復健康,都是未知的,更何況當時他們還沒有結婚,選擇離開也未嘗不可。

但是安德莉亞一直陪在馬特身邊,並引導馬特如何更好地生活。比如她陪馬特看醫生、鼓勵馬特打心理熱線、還鼓勵馬特讀書和寫作。更重要的是安德莉亞賺錢養家,給馬特時間和空間,並替馬特打理好生活中的一切瑣事。

馬特在書中寫道:“她填補了焦慮和黑暗製造的空白。她是我的第二個頭腦,我的人生保姆,另外一半的我。她幫我代班,像戰時的軍嫂一樣耐心等待我,等我回來。”

這就是安德莉亞的親身經歷,在她身上,我們看到了什麼是真愛。

面對抑鬱症、肺癌晚期、精神分裂症,三位女性告訴你什麼是真愛

故事二:

這位女性是一名醫生,名叫露西。她是保羅•卡拉尼什的妻子。

保羅是一名神經外科醫生,還是一名作家。他在斯坦福大學取得英語文學的學士和碩士學位,以及人體生物學的學士學位,後又在劍橋大學取得科學醫藥歷史與哲學的研究碩士學位,還以優異成績從耶魯醫學院畢業,並加入“國家醫學榮譽協會”。他回到斯坦福,完成神經外科住院醫生培訓,期間曾獲得美國神經外科學會研究領域的最高獎。保羅,堪稱斯坦福大學的天才醫生。

但是,2013年,這位即將抵達人生巔峰的保羅,忽然被診斷為肺癌第四期—肺癌晚期。《化呼吸為空氣》這本書就是保羅在罹患癌症後,以醫生和病人的雙重身份來記錄自己的餘生,以及對醫療和人性的反思。

對於保羅,我不想說太多,我想說的是他的妻子露西。

保羅生病前,他和露西的婚姻正面臨需要家庭治療的境地,但是,得知保羅得病後,婚姻問題已經不存在,露西當即表示,她會一直陪在他身邊。她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要知道,陪在一個癌症患者身邊,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因為太多的不確定和恐懼會隨時發生,讓人心力交瘁。而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露西對保羅的愛。

露西願意陪在保羅的身邊。

保羅在書中寫道,當得知那個壞消息時,露西到機場接他。露西把頭靠在保羅的肩上,他們之間的距離都消失了(正在鬧矛盾)。

保羅輕聲說,“我需要你”。

露西說,“我永遠不會離開你”。

此後,露西一直在努力確保保羅此時此刻和剩下的日子過得儘可能地好。比如,她負責追蹤和監管保羅所有的症狀和醫療護理,面面俱到,無微不至;陪伴保羅一起承受治療過程中的各種痛苦。

露西願意為保羅生下一個孩子。

她和保羅本想在保羅事業再上升一步後,要一個孩子,但是現在因為這個突如其來的噩耗,打破了他們原本美好的生活計劃。就像保羅說的,“重大疾病不是要改變人生,而是要將你的人生打得粉碎”。

為了幫助保羅完成當爸爸的願望,露西選擇生孩子。要知道,這個決定的做出不是那麼容易的,因為露西極有可能面對獨自撫養孩子,亦或是照顧保羅和孩子兩個人。

但是,露西選擇生孩子,為的是愛。因為她愛保羅,她希望她和保羅的愛情得以延續,這也是保羅生命的意義所在。

面對抑鬱症、肺癌晚期、精神分裂症,三位女性告訴你什麼是真愛

故事三:

這位女性是艾麗西亞,她是約翰•納什的妻子。

約翰•納什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主要貢獻是“納什均衡”的博弈理論。

我們可能覺得,作為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妻子,那是一件多麼榮譽的事啊!但是,要知道,約翰•納什,是一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一個精神病生活在一起,我們常人是無法想象的。

讓我們更無法想象的是,一個精神病患者怎麼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這一切不僅歸功於評委會的寬容和尊重,更要都歸功於艾麗西亞對納什的愛。

正如,1994年的諾貝爾頒獎典禮現場,66歲的約翰•納什發表獲獎感言時說的那樣,“我之所以能站在這裡,是因為你。你是我存在的所有理由”。

感言中的這個“你”,就是他的妻子艾麗西亞。

這一路,艾麗西亞和納什承受了常人無法忍受的痛苦和煎熬。作為妻子的艾麗西亞更是不容易,她要接受自己嫁給一個精神病,還要面對社會上和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納什和艾麗西亞在1957年結婚,當時博士畢業的納什在麻省理工任教,被認為是普林斯頓的數學天才,而艾麗西亞是麻省理工的物理高材生,這兩個人的結合在外人看來就是天作之合。

但是,好景不長,艾麗西亞發現納什的行為越來越異常,經常會好端端地突然拿起身邊的任何東西來當作武器,說要保護艾麗西亞。因為他說有“黑暗組織”要侵害他們。

當艾麗西亞懷孕後,納什的精神狀態越加嚴重,只好尋求精神病院的幫助。因為艾麗西亞擔心納什的狀態對即將出生的孩子產生影響。

後來,納什被確診為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在醫院治療一段時間後,病情得以穩定。這時他們的孩子已經出生了。

但是,艾麗西亞知道,自己無法應對這個不正常的丈夫,選擇了離婚。

而離婚之後的艾麗西亞沒有離開納什,還是和他生活在一起。

因為她相信納什可以好起來,願意給他機會。只是這樣的過程太痛苦,甚至是讓人恐懼的。

有一次,艾麗西亞到外面收衣服,讓納什自己帶孩子洗澡,結果納什犯病了,把孩子直接放在浴缸裡,水龍頭一直開著。幸好艾麗西亞發現的早,否則孩子就被淹死了。像這樣的可怕經歷時常發生。但艾麗西亞還是選擇陪在納什身邊。

後來,納什用自己的科學論證和邏輯思維,發現自己大腦中的那些虛幻人物是不存在的,這是納什慢慢恢復的開始。

直到後來,納什的大腦雖然還是會有些異常,但他可以正常生活,迴歸社會。這一切,離不開妻子艾麗西亞的付出和愛。

面對抑鬱症、肺癌晚期、精神分裂症,三位女性告訴你什麼是真愛

電影《美麗心靈》就是講述納什和艾麗西亞之間的故事

我的三個故事講完了,都是真實的。

可能有人覺得這三個故事中的女性是少數,不具代表性,因為故事內容太極端。但我想說的是,正因為故事的特殊性,甚至是極端,才能更凸顯夫妻之間,到底什麼才是真愛。

都說患難見真情,像故事中極端的難,讓我們看到真愛,更見證愛情的偉大和力量。

那麼,到底什麼是真愛呢?

從上述的三個故事中,我看到的真愛,正如精神分析學家埃裡希·弗洛姆在《愛的藝術》這本書闡述的那樣,愛是一種主動活動,愛是給予。

因為“給予比接受更快樂,並不是因為它是一種被剝奪,而是因為在給予的行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

上述例子中的妻子們都是在“願意”和“主動”地付出,而且這樣的付出和給予完全是忘我的、無私的。如果說有所求,也只是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夠有朝一日恢復健康,儘管希望渺茫。因此,她們的愛才是真愛。

另外,弗洛姆還把愛的本質是給予,做了進一步的闡釋。

他說,愛還包含著關心、責任、尊重和認識,且它們是相互依存的

關心,即主動關注,關注我們所愛的人或物的成長。就像夫妻之間,要主動關心對方,這樣才能相互瞭解,進而增進感情。如果你不瞭解對方喜歡吃什麼,對方也不知道你愛吃什麼,我想這樣的愛情中很難找到真愛。

責任,即是一種完全自願的行動,是“我”對“你”的需要的反應。像上述例子中的任何一個,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會有很多人選擇逃離。對於這樣的行為,我們作為外人無法指責,但從責任的角度來說,那就是不夠愛。

尊重,即是按照其本來面目看待對方,使之按照其本性成長和發展。就像上述的那些特殊人群,無論是抑鬱症患者,還是癌症患者,都應該把他們當作“人”來看待,不要一味地強調他們是“病人”。因為這會給他們覺得自己是怪人,是孤獨的人,而真愛他們的人,會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認識,即是關心和責任的引導,是尊重的前提,是幫助我們深入到人的靈魂深處,瞭解到內心世界最核心地方的動力。就像老公看到妻子在生氣,但妻子之所以生氣是因為對自己不滿意,有種負罪和內疚感。如果老公只是看到妻子生氣,而沒有看到生氣背後的原因,那說明老公還沒有真正認識妻子,那就談不上是愛。套用一句老話“知我者為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說到底,愛是給予和付出,愛還是相互瞭解、理解、支持、鼓勵和成長。

愛,就是沒有理由的心疼和不設前提的寬容。”—周國平

面對抑鬱症、肺癌晚期、精神分裂症,三位女性告訴你什麼是真愛

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