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跟自己說說話……

從我記事起,我的伯父就不是一個快樂的人,他總愛生氣,總是沉默不語,沒有人知道他真正想些什麼,這可能是他很年輕就患上的慢病的原因。他缺乏鍛鍊,缺乏自律,暴飲暴食,沒有愛好,沉默自閉。我們都很希望他改變,可是他自己卻認為自己是命運的犧牲品。他那頹廢的,挫折的一生只不過是讓消極變成了習慣。以至於後續的病情越來越糟……

我想跟自己說說話……

也因為開始從事心理諮詢師行業,讓我逐漸明白伯父痛苦的生命並非他個人所獨有,許多人也都經常抱怨自己內心困惑的問題,比如:感受到打擊,擔憂未來,常常感到不安,不快樂,無望,自疑。尤其是慢性病患者面對這樣的心理問題就更多,更頻繁。

在我看來,不快樂,受折磨並非你的本性,而只是你的習慣。事實上習慣是後天養成的並且能夠改變的,所有的習慣無一例外。我們可以通過改變習慣來改變自己的人生,希望我推薦的“自我談話”的方式,也就是學會自己跟自己說話,能夠幫助你改變自己,讓你選擇有益的生活。

我想跟自己說說話……

看清自己的問題所在

這是“自我談話”的第一個步驟,這個步驟的目的是自我診斷,我們去反推自己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是什麼?比如,麗麗最大的問題是焦慮不安,這使她的工作出現問題,她過於努力想把事情做得完美,不犯錯誤。每天下來她都筋疲力盡,但還是睡不著。從而身體狀態變差。麗麗的完美主義傾向可能是她倍感壓力的主要原因,她反覆的焦慮,對自己工作的擔心,造成她入睡困難,睡眠不足。我們可以依照麗麗這樣的邏輯去尋找自身問題的根源。

分清事實和假想

大部分人都會被腦子裡一大堆時而像天使時而像魔鬼的各種想法弄的暈頭轉向,思想有時候像魔鬼一樣容易喋喋不休,容易發狂,如果你決定改變自己的生活,你必須馴服內心住著的這個魔鬼。

我們這裡所說的事實是健康並以事實為依據的想法,假想則是以不安全感和負面思維為依據的想法。因為兩種想法在打架,所以造成人的思想混亂,進而出現心理問題。我們要將事實和假想區分開。

例如:我懷疑我不能勝任這份工作。是事實還是假想?你會問自己“我不能勝任這份工作,這是事實嗎?”除非你勇敢去嘗試了,你才會知道你是否能勝任這份工作,所以你應該得出結論:這是你的假想。只有你嘗試了這份工作,而且確實失敗了,你才能說不能勝任是事實。感覺,預測,猜別人心思都不是事實。不要再把它們當成事實了。只有實踐過的事情才能稱為現實,我們要拋棄這些負面的假想。

記住:你想什麼就會變成什麼。積極的人就會創造奇蹟!

我想跟自己說說話……

不要聽信雜音

在門診見的最多的病人就是總是向醫生詢問各種偏方有沒有用,其實對於病患想要快速痊癒的心情,我非常理解。我的奶奶曾經說過:你沒有辦法阻止小鳥飛進你的頭髮,但你不能讓他築巢。你沒有辦法阻止負面思維出現在你的腦子中,但你不必一遍一遍的去反覆想他,給他築巢。

遺忘

說到這裡,你已經瞭解如何識別自己的問題,也清楚如何把事實和假想分開,目前你應該對自己的負面思維說“不”,把困境從你的生活中消除。忘掉自己在困境中的掙扎,忘掉不安全感,忘掉負面思維,從現在起,你的咒語就是:分清,阻止和遺忘。

自我激發

激發不只是積極的思想,光有積極的想法是不夠的,即使你積極的想法是以事實為依據的,你也必須找到一條途徑去相信這些積極的想法。就是說要想辦法將這些想法付之於行動之中,激發自己不是一個神秘的事情,它就是在願意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生活時,你所感受到的一種力量。

我想跟自己說說話……

天助自助者,學習自己跟自己說說話,努力改變自己,縱有慢病相隨,也要盡力成為一個自律的快樂的人。

陶護小貼士

其實說到底,我們不管做什麼樣的事情都應該有積極樂觀的態度,當然光有態度肯定是不夠的,我們在做這些心理建設的目的是讓自己可以對一件事情持之以恆,堅持下去,有了這樣的堅持,又有什麼事情完成不了呢?

(吳娟撰寫)

關注健康,關注俞雨生大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