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腳醫生和合作醫療的“協奏”

讓我們一起傾聽親歷者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農村合作醫療的推廣,促進了一大批赤腳醫生的產生,赤腳醫生和合作醫療的“協奏”,在短期內改善了中國農村的醫療狀況。

新中國合作醫療的典型是一個叫覃祥官的人在鄂西長陽土家山寨創造的,1966年8月10日,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樂園公社杜家村大隊衛生室”掛牌了。

赤腳醫生和合作醫療的“協奏”

樂園公社杜家村大隊衛生室紀念館 圖片來源:《長陽發現》

赤腳醫生和合作醫療的“協奏”

樂園公社杜家村衛生室 圖片來源:央視國際

覃祥官主動辭去公社衛生所的“鐵飯碗”,在大隊衛生室當起了記工分、吃農村口糧的赤腳醫生。農民每人每年交一元合作醫療費,大隊再從集體公益金中人均提留五角錢作為合作醫療基金。除個別痼疾需要常年吃藥的以外,群眾每次看病只交五分錢的掛號費,看病吃藥就不要錢了。1968年12月5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發表了反映樂園公社創辦合作醫療的調查報告——《深受貧下中農歡迎的合作醫療制度》。

赤腳醫生和合作醫療的“協奏”

1969年,全國出現了大辦農村合作醫療的熱潮。按此思路,全國各地在縣一級成立人民醫院、公社一級成立衛生院的基礎上,在大隊一級都設立了衛生室,構成農村三級醫療體系。在大隊一級衛生室工作的醫務人員,都是“半農半醫”的赤腳醫生。

與此同時,各級衛生部門開始下大力氣,按照上海川沙縣江鎮公社的做法,著手大批培訓赤腳醫生。當時正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高潮,一批下到農村的初、高中生,由於文化水平較當地農民青年要高,也自然成了接受培訓的主體。這種情況,促使中國的赤腳醫生隊伍在短期內迅速形成,農村醫療狀況迅速改觀。

1975年6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衛生戰線的深刻革命——紀念毛主席“六·二六”指示十週年》。社論指出,合作醫療與赤腳醫生這兩個新生事物的大規模發展,使廣大農村的社會風尚與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到1977年底,全國有85%的生產大隊實行了合作醫療,赤腳醫生數量達500多萬名,相當於衛生部系統原有衛生技術人員的總數(220萬人)的兩倍多。

赤腳醫生和合作醫療的“協奏”

1973年赤腳醫生培訓留念 圖片來源:盧醫(搜狐博客)

在大辦合作醫療的過程中,培養了大批會接生的赤腳醫生,並狠抓“新法接生”,提高新生兒成活率。“解放前中國嬰兒死亡率在千分之二百左右,到1981年降低到千分之三十四點七,下降了千分之一百六十五點三;人均期望壽命也由解放前的35歲提高到1981年的67.9歲,增長了32.9歲。”由於新法接生質量的提高,新生兒患破傷風的比率也大幅度下降。

70年代末,世界衛生組織高級官員到中國農村實地考察,把中國農村的合作醫療稱為“發展中國家解決衛生經費的唯一典範”。聯合國婦女兒童基金會在1980-1981年年報中稱:中國的赤腳醫生制度在落後的農村地區提供了初級護理,為不發達國家提高醫療水平提供了樣板。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等機構讚譽中國只用了世界上1%的衛生資源,解決了世界上22%人口的衛生保健問題。中國獨特的醫療衛生體系創建,深刻地影響了其他國家的醫療改革,啟發那些改革者們發展適合自己的醫療衛生制度。

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不再使用“赤腳醫生”名稱,鞏固發展鄉村醫生隊伍》一文,到此,赤腳醫生作為一種醫療制度安排宣告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