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稱中國為“赤縣神州”?鄒衍的“大九州”地理觀如何形成

為何稱中國為“赤縣神州”?鄒衍的“大九州”地理觀如何形成

《逸周書》載“地有九州,別處五行”。關於九州的說法,我們比較熟悉的就是所謂“大禹治水分九州”的觀點。把天下分為九個區域,即九州;並鑄造九個青銅鼎,分別對應九州。這也就是後世爭奪統治地位時說的“問鼎中原”的來歷。劃分九州,可以算是一個從部落聯盟到奴隸社會的標誌,已經從單純的部落聚集過渡到了以山川大河為界限的地域分割。而後歷代行政區域劃分,大體都以這九州為基礎。

為何稱中國為“赤縣神州”?鄒衍的“大九州”地理觀如何形成

大禹雕像·網絡供圖

從大禹始分九州,到春秋戰國時期,相距約1500年。這時齊國出現了一位叫“鄒衍”的陰陽家,因為其愛談論天事,當時人稱“談天衍”。此人不僅是“五行學說”的開創者,提出朝代更迭的“五德終始說”;同時他還有自己的地理觀,提出了一個“大九州”的概念。這個所謂的大九州,是針對九州來說的,他認為地球上存在“九個大州”,並稱華夏為“赤縣神州”;在赤縣神州之外還有八州。

為何稱中國為“赤縣神州”?鄒衍的“大九州”地理觀如何形成

鄒衍畫像與劇照

鄒衍這一觀點的提出,現在無從考證他是否真正考察過世界地理。但從其作為“談天說地的陰陽家”身份來看,肯定是其宏觀的地理認知的基礎;加之其對五行、方位的研究;結合古代“八卦九宮”的說法,想必也是能得出“大九州”的“臆測觀點”。中國的地理區域在東方、南方都有大海,古人卻在西方和北方找不到大海,這就有了中國據世界東南方的說法。由此推及八方加中央,大九州的學說根源,或許大抵來自於此。

為何稱中國為“赤縣神州”?鄒衍的“大九州”地理觀如何形成

八卦九宮相關圖

大九州相關的,簡單就介紹到這裡。我們再來說中國為何稱為“赤縣神州”?這個說法據《史記》載正是來自於鄒衍。其實這個所謂的“赤縣神州”是個複合詞,現在一般都各自為稱,都代指中國,尤以“神州”最為常見。這個代稱的來歷,正是與華夏民族稱為“炎黃子孫”的源頭一樣,也來自於炎黃二帝。赤縣,是指炎帝部落統轄的區域;神州,是指黃帝部落統轄的區域(華夏姓氏出自姬姜二姓,是因為姬姓部落的首領稱為黃帝,姜姓部落的首領稱為炎帝)。

為何稱中國為“赤縣神州”?鄒衍的“大九州”地理觀如何形成

軒轅黃帝劇照·影視圖片

赤,在甲骨文中是會意字,從大從火,也就是“大火”的意思;大火呈現的顏色也被稱為“赤”,這是赤代表紅色的源頭。而姜姓部落的首領之所以稱為“炎帝”,是因為懂得用火才得到王位的。所以稱炎帝部落的領地範圍為“赤縣”。而稱為“神州”,先從“神”這個字解釋,這是會意字,從示從申;這個“申”就是閃電的象形,代表著變幻莫測,威力無窮。這個“神”也就是“自然萬物萬象啟示智慧”的意思。這與黃帝統一華夏部落的功績是相符的,而華夏民間信仰,也認為自己生活的地方是“神靈庇佑之地”,得以有“神州”之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