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左手更适合打接应?有人说标志杆影响了右手接应的缘故,是这样吗?

风飞舞在云端


这个问题有意思,我回答一下。如果说标志杆影响了右手接应的发挥,那么李盈莹在4号位不是一样有影响的,所以说标志杆影响了右手球员显然是不成立的。

其实我们很难说左手球员比右手球员更擅长打接应位置。我觉得如果从打调攻的强力接应角度来说,左手右手接应差别真不大。不过对抢速度的接应来说,左手球员扣球时,球从二传手中传出的距离要比右手攻手扣球短半米,下手速度会更快。

而我们中国女排曾经的接应球员杨方旭这一点就很明显,她的快其实不在于移动快,而在于跑动速度快,有时候二传刚出手就能扣,这半米可以给她争取到很大的好处。从严格意思上说,杨方旭是个跑动接应或者说是站在接应位置上的副攻,只不过因为左手没法打背飞和双背飞,所以很多人没注意到这一点,里约奥运会上,杨方旭能成为中国队的右路核心,原因就在这里。

很显然,接应位置对于球员的瞬间反应、步伐的移动、以及爆发力都是要求相当高的。之所以我们中国女排涌现出了这么多的左手接应,原因还在于,在2号位上,左手球员打直线或者变斜线,她的球路会比右手球员,球路更诡异,旋转变化也更大。

而之前我们也讨论过李盈莹是否应该打接应的问题,我看到有球迷说她不适应打接应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1.李盈莹从小接触的就是主攻这个位置,并且从来没有改变过,那么突然的让她改打接应,从动作和位置感上来说,她都是很不适应的,而且郎导之前也试验过,让她打接应,但是效果很不理想。

2.盈莹的脚下步伐偏慢,从接应的位置来看,她是属于在副攻的右侧,一般二传传给左手接应的球,是要比右手球员快半米的,从时间上来说只有短短零点几秒,但是对于一些脚步移动快的球员,比如杨方旭,她上步很快,可以马上利用时间差打一次快攻,让对手的拦网球员来不及布防,而显然盈莹需要时间来调整。而打主攻就不一样了,因为她是左手将,她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调整这半米。

3.左手主攻在扣球路线上更加有变化优势,因为她的扣球线路在于底线和端线的附近,大家可以看好了,联赛中无论是直线、大斜线还是腰线,李盈莹基本一出手都是顶地板的球,而且左手主攻扣斜线,有强烈的侧旋在里面。其实论力量的话,张常宁的下球其实是要大于李盈莹的,但是问题就是出在这里,李盈莹的扣球旋转在里面,也就是我们常规说的沾手飞。所以,这可能也就是李盈莹的球难防的原因所在。

所以,我的感觉是,无论是右手球员还是左手球员打接应,归根结底还是要服务于女排的整体技战术,既然我们我们力量不如对手,那么我们自然要在速度和整体性上做文章了。目前来看,脚下步伐快、下球率好的接应球员确实非常的少,我也希望能在郎导的任期内,尽早挖掘出这样有特点的球员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