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不会读书的孩子读书很累,会读书的孩子读书很轻松?

跑男小哥哥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回馈您!🎀


老穆解析

根据语境,穆老师认为题主所说的“读书”,应该是广义上的“读书”,指的是学习。

故而穆老师将问题转化为“为什么说不会学习的孩子学习很累,会学习的孩子学习很轻松”?

老穆认为,学习如带兵打仗,懂兵法者,可以将兵百万,指挥从容,如韩信;不懂兵法者,即便拥有70万大军,照样输得狼狈不堪,如袁绍。

会学习者,事半功倍;不会学习者,事倍功半。学习讲究方法和技巧,那么,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到孩子,让孩子的学习效率更加高效呢?

【备注】学习方法理应“因人而异”,但众口难调,故而穆老师只能给大家“普适法”,若有出入之处,还望各位海涵。

🏮一、起步阶段,不能输

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如果起步阶段就落后,到了初中、高中,你就失去了信心,一旦失去信心,成绩就会落后。一旦成绩落后,就会着急,一着急,就会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个时候,最容易“蛮干”,拼命“死学”,忽略了方法和技巧。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二、一定要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只有课前预习了,才能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三、把握课堂,注重课堂听课效率

【1】课堂笔记要做好

【2】遇到不会处,及时记下来,课下弄明白

【3】提高课堂专注度,注意力要集中,勤于思考

🏮四、家庭作业要认真做

家庭作业是对当天所学的检测,一定要认真对待,不可马虎了事,否则是自欺欺人

🏮五、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考试有错题后,及时订正……



🏮六、思考问题时,要开动脑筋,答题要具有逻辑性……

🏮七、要有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贵在坚持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同学们,虽然学习讲究方法和技巧,但如果没有“勤奋刻苦”的拼搏精神,也是难以成气候的。

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你们明白了吗?加油!


🎀 如果你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老穆说语文


首先,会读书的人是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自我突破,不然就变成了死学。

在我上小学五年级时,接受有关于怎样读书的第一次深刻教育,是来自村里唯一一位大学生。这位兄长假期回到村里,我出于好奇和仰慕,经常去他的家里玩耍。看到他书架上有那么多的书,我有时就静静地拿出一本去读,待兄长学累了,便带着我去野地里散步。

我问这位兄长:“林大哥,你是怎么考上大学的?考大学很难吗?”

林大哥说:“小弟,对于会读书的人来说,考大学一点都不难。但是对于不会读书的人来说,那比登天还难。”

这话听的我很困惑,便又问:“那怎样才算是会读书呢?”

林大哥用手敲敲我的脑壳说:“要动脑筋啊,千万别死学。”

我又问:“那怎样才不会死学呢?”

林大哥说:“你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每一门学科都讲究学习方法,你得先把学习方法掌握了,然后才能把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拓展开。”

这些话对我来说,简直太深奥了,于是便不停地追问。而林大哥对于我的好学劲头,连连夸赞,就对我讲,回家带上你的假期作业,我来给你辅导几天,你就能理解了。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终于明白,读书原来是读和思考的脑力劳动。也就是那时,我喜欢上了阅读,林大哥家的书,我看了一本又一本。也就是这样,沿着学霸走过的路,我踩着他的脚印一步一步前行。

其次,会读书的人是把书越读越薄,不会读书的人,书永远都是那么厚。

关于不死读书,我第二个启蒙老师,是我的表哥。在我上初中时,有一次他回村里看望我父母,我便缠上他又问起怎样才能把学习搞好的话题。

我问表哥:“为什么我总是背东西时那么费劲呢?”

我问我:“你是否有观察过自己背记的特点?”

我说:“真没有留意过,反正就是边理解边背呗。”

他说:“这不好,是笨法子。你要学会先通读,再提炼要点,把最重要的东西找到,其他不重要的内容完全理解就好了。”

按着表哥的说法,我尝试去找重点,从语文到英语,再到史地生。结果发现记忆效果确实明显好多了,这便是我对不死读书的又一次深刻感悟。

表哥对我讲:“会读书的人,是把书越读越薄,你把重点提炼出来,就像把提纲记在大脑里一样,而那些你深刻理解的内容,就如填充物一样,填充在你的提纲之中,不就变简单了?”

想想也是,这样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老师没有教过。如果没有我带着好奇心去请教,恐怕自己还真悟不出来。

再次,会读书的人擅长发现规律与特点,而把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知识链。

如果说林大哥和我的表哥,是引导我怎样初步建立学习思维,并把我带入学习的殿堂的老师,后来我在自学中发现学习规律是重要的事,则让我在学业上突飞猛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实就是向别人学习经验与方法,但是拿来主义绝对不是唯一的办法,只有自己在用别人方法的同时,发现并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在这里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不断去观察与发现,不断在发现后去总结规律。

不管是文科也好,还是理科也罢,都不过是围绕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进行学习活动。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可视化的脉络图,如现在比较流行的思维导图这种工具,还真是不错的东东,它是围绕一个中心的主题或知识点开始,向四周放射性扩展和记录所有的与中心主题或知识点,及其相关的内容的关键词,以及图片图表等。

还有一种学习工具叫知识树,如要对一本书作知识树,可以根据书的目录进行制作,然后再把相关的知识添加进去。学会巧用这些工具,就很容易把一本书,或某章节知识串成知识链,一目了然,形成鲜明的脉络,这对视觉记忆非常有帮助。

总之,读书,不能像和尚念经一样。每天叨叨叨,却全然不去领悟。会读书的人,恰是不断培养自己的领悟能力。现在有一种新提法,叫“悟商”,即人的领悟能力商数。如果家长或老师们都能够引导孩子往悟商方面多做一些培养,那对于孩子们来说,学习能力会有质的提升。


寒石冷月


以前是学生的时候,没有觉得这个问题是有多么的重要,但是,后来成为了一个老师之后。发现,一个孩子会读书,比大脑聪明要厉害一百倍呢!这里的读书,我认为不仅仅应该从学习功课上面来讲,更应该从广义的读书上面来探讨。就我自身而言,我承认自己没有一个聪敏伶俐的大脑,但是,我却是一个从小都非常会读书的人。

可能是受到家庭的熏陶,我在读书的时候,总是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方法,并且读起来,特别的轻松,一点都不认为是负担。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可以引起共鸣。读不同的书,我会有不一样的方法。

第一,我在读小说这类说的时候总是把自己带进文章里面,我觉得自己就是书中的主人公,自己行走在想像之中,非常的愉悦,感觉,书中的内容就是自己的人生。

第二,我在读散文和诗歌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然后浅吟低唱。非常的有趣,丝毫不觉得枯燥和无聊。

第三,我在读一些历史和逻辑性非常强的书籍时,总是会用时间轴和知识框架的方式,把人物和事件填充进去。慢慢的就成了一个特别大的知识蜘蛛网。

第四,我在看一些数学和理工类的参考书时,会使劲的把例题吃透。再配合书上的知识点,总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了,要想能够轻松愉悦的看书,必须把它们当成朋友。而且孩子的读书习惯,一定要从小就开始培养。

如果大家赞同我的观点,别忘了评论点赞呦!


爱的学堂棒棒棒


很高兴回答你问题

这里我理解你读书的意思是说学习。

事实证明,吃老本是不可行的,更何况年幼的孩子。抛开智商影响,那么能拉开差距的只有努力的汗水和学习方法。

读书不会读,是不是学习方法的问题?

就拿我跟我妹妹的一个成长来做一个对比。我小时候是一个很聪明但看起来又不爱说话的孩子,我妹妹就是一个活泼可爱,但不是很聪明的孩子。为啥这么说(那是因为我比我妹妹接受学习技能的能力强,记得住,记得牢,理解强)。我小时候,我妈妈常跟我说一句话就是不要骄傲,所以我拿了学校一等奖后,也是这么一句话,上了初中后,我终于学会了厌学。当时想法单纯,不是要我不骄傲吗,也没有得到啥鼓励,我就开始厌学了,不学习了。回来后,放下书包就去玩了,一个人在外玩沟里的小鱼。开始靠着自己的聪明,拿到好的成绩,我妈也就没有在意我,后来学习习惯和方法改变了,我成绩一落千丈,我妈想改变我,老是跟我说你是帮我学的吗?如果我能听进去,我就不是孩子了。直到初二,我成绩都是班上中等,能中等完全是上课无聊,听了下课。那个时候学校流行打纸板,打纸板卖钱,买了好多零食吃(一毛钱一根豆腐皮那种)。我妹妹哎,从小就被她妈妈栽培着,之所以说栽培,那是因为,每次放学回家,她妈妈都会跟她一起学习,督促她学习,。这也是我小时候为啥是一个人玩。后来我妹妹小学三年级被她妈妈送到了县城上学,成绩也是通过勤勤恳恳提高了很多。每次过年回家都是吃完饭就要做一会作业。包括现在也是的。我初三被送到她家学习了一年,在那一年里,我的成绩从中等提高到了前三,后来也顺利的考进了县一中。但好景不长,高中拿了化学单科王,找我爸妈要好处,结果被拒绝了,当时想不通,就不在学习了。成绩一落千丈,我妈又想把我送我妹家,但效果就不好了。我可是长大了!

这里我就想说一个会学习的孩子不是天生的,那是爸妈引导的。至于怎么引导,那就是生活的点滴。不要给孩子承诺自己做不到的事,也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做得到的承诺。请在孩子年少无知的时候给他一把能打开知识库的钥匙。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墨旺


题主说的读书应该说的就是学习成绩,却是在学习中会学习的人学得非常轻松,不会学习的人学得非常累。

在每一个班里,总会发觉有这么几个学生,他们每次起的比别人早,睡得比别人晚,吃饭时间比别人短,学习比别人刻苦,但是成绩往往不理想。

借用一个时髦的说法,这类学生通常被称为“学弱”或者“学酥”。

大部分学渣与学霸之间差别的是“学习方法+努力程度”,而学弱与学霸之间差的是一个合适的学习方法。

在正确的道路上,即便是一个走得再慢的人,离目标也会越来越近,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努力,离目标只会越来越远。在学习上如果没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是一门心思的低头“拉车”,在学习中也不会取得一个好的成绩。

虽然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学习状况会有所差异,没有一套“放置四海皆准”的学习方法,但是有些学习技巧确实值得所有的学生借鉴。

要主动学习,不要被动学习。

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曾经做过一项研究,测量了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在学习两周之后,学习内容的留存率,发觉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听课、阅读、视听等这样的学习方式是最常见的被动学习,被动学习着两周之后的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最高才能达到30%,也就是说有接近70%的内容,两周之后基本就忘记了。而主动学习,即便是采用简单的讨论,也要比被动学习效果好很多,采用讨论的学习方式,两周之后学习内容的留存率可以达到50%。

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学习效果,之所以会产生这样显著的差异,是因为一个是带着目的性学习,另外一个是漫无目的的去学习。

有目的的学习就相当于在知识的海洋中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坐标,明确了自己要前进的方向,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太容易受到无关信息的干扰,而被动学习的恰恰相反,学习者很容易陷入到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情况。

主动学习用一个通俗的词来说就是“我要学”,而被动学习则是“要我学”。要想让自己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最为简单的办法,就是培养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意识。

这些问题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是习题中的问题。比如说你家里的电磁炉坏了,你想帮父母把电磁炉修好,这时候就是一个最佳的学习机会,电磁炉背后涉及到很多物理学的知识,还有一些化学的知识,如果这背后的知识自己不太明白,那么就可以去查找教材、教辅读物,或者是图书资料,当自己感觉弄懂了之后,顺便把这些知识点涉及的考试题目做一遍。(现在有的学校采用项目制教学背后就是这个原理)

除了在生活中寻找问题之外,还有一种更魔性的做法,在学习任何新知识之前先从做习题开始。我们大部分教材的编排方式是先讲知识点,然后是课后、习题再有测验和考试,所以很多学生的学习顺序就是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而真实的情况是问题一定先于知识出现,课本上的某一个知识点一定是为了解决某一个(类)理论和现实问题而出现的,而这些问题往往是命题人设题的角度和主要的思路。

在学习中不要期望“一嘴吃个胖”

记忆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能力,虽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过目不忘的记忆本领,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只要有记忆就会有遗忘,唯一能做的就是减缓遗忘的速度。

在人的大脑中,控制记忆的部分被称为“海马体”,记忆的持久性主要由其决定。海马体犹如一位裁决信息是否具有价值的法官,或是提示“这则重要信息需要保存下来”,或是“这条信息完全没有留下的必要”。

要想让大脑的海马体觉得这条信息非常重要,一般有两种方法,方法一是增加信息刺激的强度,方法二是增加信息刺激的频率。

而要想增加信息刺激的强度,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减少外界的干扰,外界的干扰越多,那么真正想要记住的内容,对大脑刺激的强度就越低。

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采用番茄时钟或者是冥想等方法来训练自己的专注力。

方法二,增加信息刺激的频率。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提出过一个非常著名的记忆遗忘曲线。记忆是有遗忘规律的,可以利用这些记忆规律,对于学过的内容各一段时间进行复习,一般可以按照1、2、7、15 、30 、60天,这样的时间间隔去进行复习。

除了可以按照以往的规律进行复习之外,还可以去穿插学习,比如说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穿插一部分物理学的知识,或者是在学习物理学的过程中穿插一部分化学的知识,这样的来回交叉学习要比单一的学习某一个科目效果会更好。

寻求新旧知识的联系

人的记忆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及短期记忆,也就是很多人所说的工作记忆。工作记忆保持的时间比较短,有点像电脑的缓存。要想长久的能够记住一个信息,这些信息必须要储存在长期记忆当中。

当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或者接触到一个新的信息时,这些信息在你的头脑之中是以上图左侧的形式存在的,经过了反复的学习消化吸收之后,这些信息之间会建立起联系,大脑的海马体会认为这些信息比较重要,必须要保存下来的时候,这些知识信息就会储存在长期记忆里。

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就必须要利用大脑的这一记忆功能,把杂乱无章的信息编排成有意义的信息,最为常见的一个办法就是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

现在比较常用的搭建新旧知识联系的工具就是思维导图、知识树,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利用这两个工具。

期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


升学与考试


会不会读书,抛去智力的因素,主要是一个学习方法和习惯问题。



会读书的孩子,头脑比较灵活,从小就养成了比较好的学习习惯,他们会学习,会归纳总结,善于思考纠错,知道做哪些比较有成效,知道怎样做有助于自己成绩的提高。总之,他们在自己的不断学习摸索中,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他们的日常学习自然就会轻松很多。而且,因为他们的知识基础打的比较牢固,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要比那些底子薄弱的孩子省劲。我认识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他不属于那种智商特别高的孩子,除了孩子父母用心的培育,和孩子自身的努力外,我感觉用对了方式方法,的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那孩子的厚厚的成摞的试卷装订本。他把每个时期不同阶段的试卷都分门别类的做了整理和归类,更重要的是,每张试卷的每道错题,他不是简单的标注答案,而是在上面清晰地写下了自己出错的原因,涉及的哪个知识点没掌握。包括那些自己在最早做卷子时不太确定的题目,虽然做对了,但他也做了剖析。这种透彻劲,再遇到类似的题想要再错真的是难。会读书的孩子之所以不累,是因为他们高效的卓有成效的学习方法和坚实的基本功,让他们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他们比起那些用死功夫的孩子更加轻松。



再来说说不会读书的孩子。这里需要说明,那些直接不想学习的孩子不属于这个范畴,因为不想学习的孩子,他们的心思不在学习上,自然也就不会觉得累。这里说的不会读书的孩子,是指那些自身想学习,想学好,但却因为没有一个好的方式方法和习惯,苦苦努力,却成效不大的孩子。这些孩子要说用功程度,表面上看甚至会超过那些会读书的孩子,他们的确是刻苦努力,抓紧了一切能学习的时间,放弃了许多的休闲时光,学的很累很苦,但就是不出成绩。问题出在哪里呢?如果是智力水平相当的孩子, 我个人觉得还是学习方法的问题。死读书,不会融会贯通,没有好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很难把书读好。一位名人曾经说过,学习中三种品质最可贵:好学、好问和好思。“学习前要带上几个问题,学习中要思考几个问题,学习后要能提出几个问题,这样才能学有所得”。这些成功者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单纯的好学、死读书不行,需要去思考,去总结。



会读书的孩子读书轻松,是相对于不会读书的孩子来说的。这个世界上,很难找到读书轻轻松松就能成功的,大部分人除了会读书,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


W果果丰


读书的能力,一方面和天赋有关,另一方面和后天的训练有关。这其实很好理解,学习其实和技巧性比较强的体育项目类似。首先你得有一定的天赋,其次你得勤加练习。

要想成为尖子生,不能忽视了天赋。但是后天的培养更重要,因为人脑是可塑性非常强的。早期教育相当于是给孩子安装了一个底层的系统,对后面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影响。


机械地照搬别人的学习方式是不可取的,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比较擅长的学习方式。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学习方式非常关键。


首先,安全感很重要。安全感是孩子正常发育的基本要求,只有在足够的安全感下,孩子的大脑才能变得活跃。恐惧和紧张会让孩子启动自动应急系统,无法调用左脑来进行分析。思维的发展实际上就是拓展左脑的思考能力,所以保证孩子处于一种有足够安全感的环境非常重要。


其次,基础知识的获得。这个相当于背景知识,是理解其他知识的基础。一般地,有足够多的基础知识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新事物。这一点需要通过孩子大量的接触新知识得到。但是需要注意,简单地接触并不必然能够形成有效的积累。能够在各个知识点间产生联系,能够把知识适时地应用出来,才能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三:对于知识能够产生疑问,并且想方法解决,这是学习好的基本要求。这一步才是主动学习的开始,也是学习进阶的开始。

绝大多数孩子都不会提问,没有学过如何提问。提问是学习的关键,一方面你需要能够明白自己懂得的是什么,需要弄清楚的是什么,另一方面还需要能够把问题很好的表达出来。


培养会读书的孩子,实际上关键的一步就是教会孩子如何提问,如何解答问题。

问题就像是导航仪,能够指引我们到达目标。如果没有问题,孩子的学习就是漫无目的地打转或者被动地等待被人用知识来填充。


会读书的人有自己的方法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何能够达到。这样的内心是安定的,不容易出现情绪上的波动。

而不会读书的人,一般都是被动地等待别人的命令,不会主动地去学习。因为不知道自己要去做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做,更不知道怎么做才好。


家长教育孩子,实际上关键不是教给孩子多少知识,而是如何去获取知识。现在教育孩子的一个方向上的错误,就是家长被引导到拼命给孩子灌输知识上。实际上,过多的知识灌输,一方面会损害孩子思维的发育,另一方面也会给孩子造成可能的“危害”,类似于“知识上的赘肉”。我个人的建议是:尽量给孩子学习一些可以运用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开发孩子的思维能力。


翼翔老师的儿童教育


我猜题主的“读书”意思是上课学习吧。

我高中时就觉得“读书”很累,而到了大学,就觉得很轻松……不是因为课本薄了,而是因为自己有方法,将厚厚的一本教科书约10天时间内“变薄”,最后变成一张A4纸。像“拍照”一样,将这张A4纸“拍照”脑里,基本可轻松应付考试。

当自己领悟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参加工作后,基本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越学越轻松。

读书学习,都可以理解为信息输入和输出的过程

那么,学习就变得很简单了:怎么才能高效的输入,有效的输出?

在人类发明文字之前,我们都是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图形实物来学习的。

只有人类发明文字以后,我们才通过课本的方式来学习。

从输入信息的角度而言,形象的、实物的方式比文字的高效有趣轻松得多。

上面的图片中,左边是古诗的文字,右边是古诗的画面。

显然通过画面来学习理解古诗,就简单直观、通俗易懂得多,学得快,记得牢。

输出也是同样的道理。

大家都抱怨,孩子不喜欢写作文怎么办?

用精准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丰富的想法,本来就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我在悟空问答里面答一道题啊,大概要花半个到一个小时。因为组织文字是一件工作量挺大的事儿。

现在我辅导孩子学习,都提倡让他们用涂鸦、画画、动作表情,甚至音乐舞蹈、节奏感等方式来表达自己。慢慢才过渡到纯文字来写文章写作文。


总结:

1、孩子天生俱有强烈的探索学习兴趣,只是暂时还不习惯或不擅长通文字来学习而已。

2、孩子与生俱来有超乎我们想象的学习能力。

我们看身边的孩子玩手机,玩游戏基本上是无师自通的。可见他们的学习能力比我们大人强多了。

3、只要我们引导得当,孩子们就可以将先天具有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逐步由形象学习转向和文字学习。这样的话孩子就掌握了一种符合他特点的学习方法。

这样孩子都会变成会读书的孩子,学习就会变得很轻松,不会累了,而且进入越学越喜欢学的良性循环。

总结了一套符合孩子天性的“形象+线索”学习方法,欢迎关注,并共同讨论学习。

速强画说儿童教育


首先,会读书的孩子他是主动去寻找并吸收知识的

他知道自己要什么,怎么学,学到的知识能让他增长见识而且提高学习成绩。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当看到付出得到回报的时候,他就会更加用功,慢慢的知识储备足够,可以触类旁通了,自己会觉得很轻松。

其次,会读书的孩子一定是会整理的,他会给知识做好分类,以便下次调用

比如,读过的书他会写读后感或者列出书的思维导图,把书读薄,变成自己的知识。

整理过后,在平时的交谈或者写作中时不时拿出来用,就更能巩固知识了。

所有,整理的知识才是自己的,多多运用已收知识会加深记忆,变得更熟悉下次运用更轻松。

最后,会读书的孩子一定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

他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别人不一样。

有些孩子是读书的时候非常专注,也许时间不会很久但是效率很高,心流的作用让他事半功倍。

有些孩子会主攻自己不会的知识,会的就不用花太多心思。这样能帮助他查漏补缺,建构好结实的知识架构。

对于知识管理,你还有其他的想法吗?欢迎评论区留言点赞哦!

“因为是麻麻”八年幼教一线工作者,家有两岁萌娃小久久。我手写我心,育儿路上你并不孤单,欢迎关注!

因为是麻麻


以我自身为例吧

曾经的我和现在的我都是读书的“爱好者”。

曾经的我很被动的读书,所谓被动就是非主观意识上真的想看书(那会天真的认为书看的越多,就越厉害,懂得也就越多,越有傲人的资本),所以每次看书的时候我会强迫性地告诉自己应该记住主角名、作者、精彩片段等,我印象中最夸张的就是当初看《飘》时,《飘》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作者,早先的我怎么也记不住作者和主角名(原谅我,每次看外国著作是对人名是惧怕的),就强迫自己去记,每次看到时就合上书,默念名字。一次一次的默念,一次又一次的忘记。(但那会的自己就感觉没记住作者名就不算读过这本书似得,像是一种证明)这让我每次阅读都很气愤,每次都把精力放在赏文之外。带着任务去读书,不能让自己沉浸于书中。

现在的我依旧很喜欢看书,是主观记忆上的看书,我会沉浸于书中,会因为故事的精彩绝伦而喝彩,也会因为故事的悲伤而哭泣(不要怀疑,这是真的,我曾数次为越阳(大冰《阿弥陀佛 么么哒》)的故事哭泣,至今不愿再碰。

现在的我更愿意去自行感受书中的世界,当我看完一本书后,我虽不记得细节,但我却能够有自己的感悟,会对每个故事有不同的感触。

当我是发自内心的阅读时,我会带着自己的理解去阅读,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