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老師專”拆了!一個時代的記憶化為富有“師專精神”的教師符號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朱仙娉 史欣欣 杜倩

2019年4月12日晚7點16分,隨著紅星路上的一陣轟響,濟寧“老師專”正式謝幕。2007年濟寧師專遷址曲阜辦學後,這處院落成為了濟寧多家政府部門的集中辦公場所。2008年,濟寧師專升格為本科院校並更名為濟寧學院,此後的時間裡,似乎與這裡再無“瓜葛”。

济宁“老师专”拆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化为富有“师专精神”的教师符号

然而,當“老師專”要拆的消息傳出後,這片曾經坐落過濟寧高等學府的土地又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12日晚,當第一棟“教學樓”被推倒後,從這裡走出的人們再一次重拾記憶,一段段眷戀的情懷陡然鮮活了起來。

济宁“老师专”拆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化为富有“师专精神”的教师符号

標誌性建築的拆除道出一座高等學府的前世今生

老一輩的濟寧人都知道,出了東門裡,走過粉蓮街,穿過楊家壩,對面就是一片平房,那就是今天的“老師專”,早期培養幼師的學校。

济宁“老师专”拆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化为富有“师专精神”的教师符号

(資料圖)

今年70歲的許榮光對於“老師專”的記憶始於她還是小學生時,常常和衚衕裡的夥伴跑去學校,扒在教室的窗戶上聽裡面的學生彈琴。“那個學校當時出來的是幼師,後來就有老師到我們小學去代課,同學們很羨慕這些老師,也想長大以後和他們考一樣的學校。”許榮光感嘆,時間過的真快,經歷了歲月蹉跎,當她從外地回到濟寧後,這所“幼師學校”已經成了一所大學。

“老師專”這三個字在濟寧人的心裡始終是鮮活的。每當提起它時,眼前都會閃過鬱鬱蔥蔥的校園和人來人往的“家教市場”。“當時這也算是紅星路的一道風景,對於做‘家教’,我們都是認真的,並不覺得丟人,重點是想進行社會實踐,其次才是賺些生活費。”畢業於原濟寧師專的劉斌早已經“轉行”進入了事業單位,但自己曾經在街邊勤工儉學的經歷卻歷歷在目。劉斌說,學校有很多來自縣區的同學,家庭條件不大好,靠做家教來賺些生活費,大家一有時間就結伴在學校外的石頭沿上坐著,不一會就會有學生家長找來。

济宁“老师专”拆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化为富有“师专精神”的教师符号

(資料圖)

隨著近年來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各種綜合性大學林立,高考生的選擇範圍也越來越廣。濟寧師專在擁有師範教育方面的教學優勢的基礎上,擴大辦學規模,提升辦學規格,於2006遷至曲阜,次年升級為本科院校,更名為濟寧學院,成為一個綜合性本科院校。既有著培養老師的經驗,又得以師範類專業傳承,濟寧學院(原濟寧師專)肩負著更為光榮而艱鉅的使命,每年向各個行業輸送了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從那時起,這座坐落在濟寧城區幾十年的高等學府離開了居民的視野,在很多人尚不知道此消息時,“紅星路1-1號老師專院內”就已經成為諸多單位的新地址。

舊址不復,師專精神濃縮為濟寧教師教書育人的文化符號

拆,讓很多人心有不捨,也有很多人滿懷期待,但更多的則是由眷戀和憧憬交織而成的“糾結”。

曾經的“老師專”事實上在師範類高校裡的排名並不靠前。而在教育發展的潮流中,“濟寧師專”有那麼一個階段甚至處於下游狀態。有人無奈之下走進了這所校門,也有人心懷不甘報考了這所學校,而“濟寧師專”卻一如既往地敞開胸懷,接納了更多孤獨無助的學子。多年後,這些走出校門的孩子,都將她視為“母親”。

济宁“老师专”拆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化为富有“师专精神”的教师符号

(資料圖)

“沒想到我在這裡讀大學,任教於附屬中學,現在竟然要看著它拆除,今後還要在這裡繼續任教。”1990年考入濟寧師專的孔慶民如今是這個項目建設指揮部的工作人員,他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來形容了當年的高考,也用“複雜”的心情來表達了對“老師專”的感慨。“當初我考進師專,現在又目睹著要拆掉它,同時也期盼著新建的附屬中學能實現一種更好的‘傳承’。”孔慶民說,濟寧師專雖然不是名校,但在管理制度上非常嚴格,培養出來了一批適合教書育人的教師隊伍。在走出校門的同學中,有去了縣區偏遠鄉鎮的,也有回到代培城市的,可以說在教育資源匱乏的當時,濟寧師專出來的學生極大地彌補了當地師資力量不足。

济宁“老师专”拆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化为富有“师专精神”的教师符号

1991年從微山考入原濟寧師專的卜憲玲坦言,考入師專後,感覺跟自己心目中的大學還是有差距的,但這種遺憾在來到學校學習以後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在兩年以後,可以明顯感受到自己的收穫非常大。“跟自己剛來的時候完全變了一個人,自己的一些想法、愛好、興趣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卜憲玲說,當時的師專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每節課都考勤,每晚都查寢,不像現在有些大學學生是非常自由的。在見習期間,老師們對見習教師的指導要求也很高,包括怎麼寫教案、以及講課時的語言、動作、表情等。 因此在獲得“老師專”拆除的消息後,卜憲玲有感而發,將一篇“母校回憶錄”發到了網絡上,引起了很多校友師生的共鳴。

济宁“老师专”拆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化为富有“师专精神”的教师符号

“這麼多年沒回去好好的再看它一眼,是我的一個遺憾,濟寧師專承載了我三年青春的全部回憶。”任職於濟寧某市直高中的徐老師坦言,在濟寧師專的這三年,早已為自己職業畫卷中塗好了底色。在三年潛移默化中,自己慢慢喜歡上教書育人這個職業,也願意為此一直努力奮鬥。即便畢業多年,到現在“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校訓一直在鞭策自己。徐老師告訴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自己有時跟兒子經過“老師專”時,會告訴他這是自己的母校。如今,“濟寧師專”光榮的完成了他的使命,雖然建築物不在了,但“師專精神”會受益終身。同時,自己也會將這種精神傳遞給下一代。

夜幕降臨,廢墟掩埋的大地上還殘留著時代的記憶,一代代人的眷戀和對教師精神的忠誠令這座曾經的高等學府漸漸濃縮為一個時代的教師文化符號。

承前啟後,這裡依舊還是一片教育的沃土

在濟寧學院附屬中學紅星校區項目建設指揮部,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見到了濟寧學院附屬中學教育集團總校長李汝敏,他也是原濟寧師專的畢業生。

“市民和廣大校友關注‘老師專’的拆除,不僅是對工程的關注,也的對教育的關注。”李汝敏說,在剛剛圍起來院子的時候,前來照相的校友有很多,這次的拆除牽動了很多家長和校友的心,因為這裡培養了數以萬計的老師,還將繼續培養國家的棟樑。

李汝敏清晰地記得,他大學時的教室就在指揮部辦公室的對過,因為在當時,都知道在這裡畢業的學生就是未來的人民教師,所以大家在進入校門的那一刻,都有一種使命感。雖然校舍並不是 “高大上”,但是這裡的環境和學生學習的氛圍都很濃郁,老師們愛崗敬業的精神很值得欽佩。

“濟寧師專”的地位就在於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合格的教師,而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又培養出一代又一代棟樑之才。

在這裡上過學,將來又要在這裡辦學,李汝敏的內心充滿了感恩和使命感。“為了留一種念想,我們要建新如舊,這種老式的建築風格將保留,我們能保留的都會保留,比如院子裡成蔭的大樹。”李汝敏說,為了讓在這裡上過學、工作過的校友和老師們來到之後還能想起這裡是文科樓,那裡是理科樓,新校園要在最大程度上重建一個這樣結構、佈局、造型的樓。

“近年來升入重點一本院校的學生越來越多,追溯而來,與師專培養出來的教師力量密不可分。”李汝敏說,如今的“濟寧師專”已經成為教師教書育人的文化符號,現在濟寧學校的發展,是傳承了之前培養學生的經驗。

其實,仔細理順兩個所學校的關係會發現,濟寧學院附中跟“濟寧師專”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在濟寧學院未更名前,其前身為濟寧師專,作為濟寧師專學生的實習基地,濟寧學院附屬中學曾被稱為濟寧師專附中,每年都有大批的濟寧師專畢業生前去學校實習,優秀實習老師則會繼續留下任教,稱為正式教師。

济宁“老师专”拆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化为富有“师专精神”的教师符号

(資料圖)

李汝敏說,他十分感謝濟寧學院(原濟寧師專)為附屬中學帶來的先進管理模式,這令學校有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大學老師去學校實習帶去了學術和創新先進的理念,也拉進了師生的距離。同樣,懷揣著青春夢想的李汝敏,在踏出師專校門,走進附中的那一刻,也勵志將自己教化育人的夢想變為現實。在附中的十多年間,他為這所中學帶去了更多的創新理念。

今年九月份,這所傳承了師專精神的附屬中學就開始了明年的招生。2020年,在這方依舊肥沃的教育土壤中,將重新綻放鮮豔的文化之花。精神傳承,希望升起。

再見,“老師專”,你好,新附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