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被燒的巴黎聖母院和圓明園一樣令人惋惜

北京時間4月16日凌晨,巴黎時間4月15日下午6點50分左右,有800多年曆史的法國巴黎聖母院突發大火。

热点︱被烧的巴黎圣母院和圆明园一样令人惋惜

火情控制住時,巴黎聖母院的主體結構得以完整保存:鐘樓還在,教堂正面的三座大門倖存。耶穌受難荊棘冠和路易九世的外袍這2件珍貴的文物也被搶救了出來。

但標誌性的哥特式尖塔在火光中燒燬、傾倒,讓人震撼的玫瑰花窗(1260-2019)也被燒燬。

热点︱被烧的巴黎圣母院和圆明园一样令人惋惜

圖:Euronews

热点︱被烧的巴黎圣母院和圆明园一样令人惋惜

尖塔倒塌瞬間

热点︱被烧的巴黎圣母院和圆明园一样令人惋惜

美麗的玻璃花窗 圖:窮遊er 小樹枝

據美聯社報道,法國消防隊表示,大火與巴黎聖母院一項花費為680萬美元的翻新改造項目有“潛在聯繫”,且巴黎檢察官辦公室排除了人為縱火及恐襲可能性,具體原因仍在調查之中。

火災發生後,巴黎消防局緊急調動400名消防員進入撲救工作中,造成一人受傷。此時正值復活節前一週,看著火勢不斷蔓延、吞噬巴黎聖母院,現場目擊者紛紛跪在地上為之唱頌祈禱。法國全國教堂都敲響了鐘聲,為巴黎聖母院祈禱。

在推特和臉書上,大量的火災圖片和視頻被迅速上傳,全世界人民都在惋惜巴黎聖母院的遭遇。連美國總統特朗普都急得在社交賬號上各種支招,並祝願“上帝保佑法國人民”。

热点︱被烧的巴黎圣母院和圆明园一样令人惋惜

法國總統馬克龍取消了原本定於週一的,旨在安撫黃背心運動者的全國講話,和總理菲利普迅速趕往火災現場。

他在推特上稱:“巴黎聖母院被大火吞沒,整個國家都為之震動,我的情感與所有的天主教徒和所有的法國民眾交織在一起,如同所有的同胞一樣,看到我們的一部分深陷火海,我倍感難過。”

馬克龍宣佈法國將全力重建巴黎聖母院。“我們會把巴黎聖母院重建得更漂亮。我希望能在五年內完工,我們能做到,”馬克龍在簡短的電視講話中說,“我們應該把這場災難轉化成一個讓我們團結一致的機會,深刻反思我們過去的所作所為,未來應做的事,並在未來變得更好。”

热点︱被烧的巴黎圣母院和圆明园一样令人惋惜

發表電視講話的馬克龍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最悠久和最具象徵意義的歷史遺蹟之一,也是歐洲最著名的大教堂之一。它是歐洲歷史上第一座完全哥德式的教堂,也是巴黎歷史悠久最具代表性的古蹟。

巴黎聖母院由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委託建造,他希望它能成為巴黎國內外政治、經濟和文化力量的象徵。當時,巴黎已經成為法國權力中心,需要一座與它新地位相匹配的宗教紀念碑。

热点︱被烧的巴黎圣母院和圆明园一样令人惋惜

巴黎聖母院原景

1163年,在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和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主持下,巴黎聖母院舉行了奠基儀式,奠下了第一顆基石。1182年,巴黎聖母院的基本功能就大致成型;直至1345年,巴黎聖母院才最終落成,整個工程歷時180多年。

1431年,亨利六世在此加冕為法國國王;1455年,教廷在此為聖女貞德召開平反訴訟會;1804年,拿破崙在此加冕。

法國大革命期間,巴黎聖母院曾遭褻瀆和毀壞。1831年,由維克多·雨果撰寫的《巴黎聖母院》的出版,使這座教堂重回公眾的視線。

热点︱被烧的巴黎圣母院和圆明园一样令人惋惜

巴黎聖母院曾經華麗的穹頂

巴黎聖母院的火災讓人不由得想起2018年9月2日,位於巴西里約熱內盧市的國家博物館發生的火災。當時,館內2000萬件藏品被燒燬,成為人類文明的重大損失。

然而,當全世界人民都在為卡西莫多的“住所”心碎時,在網絡上也出現了一些“陰陽怪氣”的論調。有人由巴黎聖母院火災聯想到了被英法聯軍焚燬的圓明園,覺得這是“天道輪迴”,法國人的報應;遂而高呼燒得好、燒得痛快,對巴黎聖母院的焚燬幸災樂禍。

“我不是法國人,對於巴黎聖母院在他們心中的地位和失去聖母院的悲痛並不能感同身受;且受學識所限,我真的不知道巴黎聖母院有多美,有多少故事,有多少藝術價值,看到這條新聞,第一反應確實想到了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也有網友這些解釋自己的心理。

热点︱被烧的巴黎圣母院和圆明园一样令人惋惜

誠然,因為文化的差異,對巴黎聖母院大火可以無法感同身受。但無感不意味著幸災樂禍。在災難面前,任何的拍手稱快都是不可理解、不可原諒的行為。這是對文明底線的挑戰,是對善良人性的玷汙。

歷史固然需要銘記,卻不能成為宣洩情緒的藉口。圓明園毀於戰亂和野蠻,那是歷史的傷痕,要彌合這種傷痕,需要的恰恰是理性和友善,不是偏激、狹隘的同態復仇觀念。

巴黎聖母院這次毀於意外,是和平時期的文明的遺憾,兩者之間並無可比性。

4月16日晚,圓明園遺址公園通過官方微博發佈了文章《文明 不能承受之殤》,衷心祈願文物都能遠離災難,代代傳承。

热点︱被烧的巴黎圣母院和圆明园一样令人惋惜
热点︱被烧的巴黎圣母院和圆明园一样令人惋惜

《文明 不能承受之殤》全文截圖

(本文綜合自《人民日報》《新京報》《錢江晚報》、騰訊新聞、《中國氣象報》等媒體,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