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阅读能力厉害的人,平时都是怎么读书的?

同剪西窗烛


有人说,读书是一件“谋心”的活动,它是非常私密的。我记得,更有学者曾经跟我开玩笑,说文史学者最怕的是让别人看自己的书房。因为转上一圈,别人就马上了解了他的知识结构,了解他的知识来源。

但是,我也想说,虽然每个人阅读兴趣、习惯各有不同,但是就阅读本身来说,它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也有一定方法可以借鉴的。因此,我在这里可以分享一些优秀的阅读方法,以及我自己的一些经历。

先从我自己的经历说起:第一次了解到美国高校的阅读强度

想当初,我上大学的时候,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他曾经在美国留学两年,学的是思想史。

他曾经告诉我一些美国常青藤大学中,教授学者和学生们的阅读强度。

他说,在美国,学生们除了每天上课之外,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阅读。平均一天要阅读五六百页,甚至七八百页的书籍。

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难以想象,我曾经求教他,怎么可以这么快?他对我说,在美国,学生和老师都有一套速读的方法。

直到后来,我看了几本中国学者写的,回忆他们在美国读书学习经历的书,我不得不对美国的学术训练肃然起敬。

阅读他人的回忆录:在美国高校,不掌握速读根本无法睡觉

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现在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黄进兴(笔名吴咏慧)所写的《哈佛琐记》,他在里面直接就说“哈佛是头脑的炼狱”。

在哈佛,平均学生们的睡眠才三个小时,大部分时间都要用来读书,因为如果你不读完老师布置的阅读材料,你就无法很好的参加讨论,或者写出文章。

而且,作为中国人来说,刚刚进入美国高校,英语都会遇到障碍。

傅佩荣就曾对我回忆过,刚刚进入耶鲁大学的时候,英语表达尚且磕磕绊绊,面对每天几百页英语的阅读材料,就是不睡觉也根本读不完,前半年,傅佩荣多次都有退学的冲动。

就这样,你必须适应半年之后,你的英语才能算得上过关。但是,没有一点阅读技巧,你每天也甭想睡觉。

后来,我上学的时候,也曾尝试了一段这种高强度的阅读,大概坚持了半年多的时间。

如何进行速读:应该有的放矢,在心中提前有个预期

当年阅读得足够多了之后,确实你能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下面我就来分享一下我的阅读经验(虽然我也不是阅读能力厉害的人,但以码字为业,或多或少有一些心得)。我主要说两部分,一部分是速读,一部分是精读。

先说速读,对于我而言,速读往往都是功利性的。比如明天要交这本书的书评,我必须今天将其读完等等。

就我来说,由于阅读的往往是相同领域的书籍(比如文史哲),在阅读之前,我往往都会有一个阅读预期。比如,我要通过这本书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本书会讲到哪些东西,我要重点评论这本书中哪些内容。哪些材料将会对我有用等等。

因为我对这本书大部分要写的内容都比较熟,因此,我熟悉或者知道的地方,我都会飞速浏览,心里有个大概其,如果写书评的时候,用到这部分,我到时候在反过头来仔细阅读。

至于书中的一些观点,尤其是论证观点的地方,我往往都会采取精读,了解他论证的方法或者步骤,从中总结出创新和不足的地方。

就我的经验来说,用这种速读方法,最快的一次是一晚上翻完了一本不到三百页的书。

速读不了解的领域:寻找到逻辑线,其余的全部舍弃

当然。如果遇到自己完全不了解的领域,但还需要速读怎么办?

我的策略是,放低自己的姿态。我就是个门外汉,我读这本书完全是补充欠缺的常识。这时候,我会边阅读边在大脑中整理一条自己容易理解的逻辑(比如类比法)。

然后用这个逻辑去推进书中的内容。当然,每本书其实都会有一个大逻辑,但是大逻辑之外,也会生出很多枝蔓,比如他要讲B,但是有可能先从A的原理讲起。

那么,我的策略就是速读,读得懂最好,读不懂就跳过,因为我的目的是了解这个B。这样,我也很快可以了解这本书的大概。

精读:苏轼的“八面读书法”给我启发

下面我再来说一下精读。

精读,其实就是仔细阅读,每句话都不放过。

精读其实很多人都会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我觉得苏轼当年的“八面读书法”值得借鉴。什么叫“八面读书法”呢?就是一本书你可能会读八遍。但是,每遍的关注点可能都有所不同。

比如,你看《西游记》,第一遍的时候,你的重点会在孙悟空身上,第二遍就到了猪八戒。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你每次都能深刻了解到书中的一个人物。

但是,我们现在大家时间都很紧张,你不可能一本书读八遍(当然,《红楼梦》、《莎士比亚全集》等等是值得多次阅读的)。因此,你不妨在读一遍的时候,将这些人物依次排开,在大脑中进行归类。

之前有个老师曾经给我讲过记忆的方法。你要把大脑的记忆划分成很多个格子,就像我们电脑区隔硬盘一样,每一个格子里面都记着相关的内容,给予它们一套逻辑。

然后,当你以后再次阅读到相关的东西,你就要自动将它归类到相关的格子里,寻找到插入的逻辑链。

这样,你的记忆才会更深刻,阅读的速读也会逐渐加快。

以上就上我的心得,希望对你有所启迪。


兮兮说事儿


我今年读了60本书,平均一个月5本,这是我的书单。

我从小就比较喜欢阅读,小学语文课上老师让我们先看一遍课文,我总是第一个看完,一目十行的阅读习惯是那时候养成的。


但可惜的是,小时候我在农村,周围连个书店都没有,经济实力不允许我看很多书,而图书馆里的很多书我又不感兴趣。


读书越多,忘记的也越多,这是一个永恒真理,但最终留下来能影响你的才是真正的财富。


所以我总是提醒自己,要坚持读书,必要时候,一本书要读个好几遍,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和同名电影我看了不下十遍了,每看一遍都有新的认识。


这本书讲的是屌丝逆袭又最终被现实打回原形的故事,爱情只是其中的一段小插曲。


下面分享几个我的看书习惯:


1.我看书第一遍通常非常的快,甚至连目录都没时间看。看完第一遍,如果我觉得这本书不错,我会考虑读精度第二遍,如果觉得食之无味,那可能就会放弃了。


毕竟,真正的好书多如牛毛,我不能吊死在一棵歪脖树上。


2.我看书有个习惯,一般先看kindle版本试试水,看完不错,可能会考虑买纸质书收藏。而且电子书价格通常比较低,如果买了KU会员,那几乎等同于免费看好书。


3.模仿看过的好书、好文章,写一篇自己的东西。


我算是一个写作世界刚入门的作者吧。在今日头条上写过几篇文章,大部分都只有几百阅读,也有几篇阅读过万的。




写作这件事情,既来源于现实世界的启发,也来源你的阅读输入。


只会发牢骚,最后就成了愤青,毫无用处。


但是如果看书足够多,就懂得“茴香豆的好几种写法”,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不仅有料,而且还挺有趣。


我是江少,一个喜欢读书喜欢分享的新杭州人,欢迎关注。


江少在杭州


我是一名青年教师,当学生的时候喜欢读小说,一本挨着一本读下去,遇到喜欢的作家就把这个作家的作品一个个翻出来读。

去年开始阅读一些非虚构类读物,这些读物和消遣类小说不同,消遣类读物大多数时候是在享受故事带来的刺激,以及读后带给我们的启发和反思。

非虚构类读物有着自己的一定的阅读规则,不需要像阅读小说一样,从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这样的阅读方式不容易真正的掌握书中精髓,我来分享一下我的阅读方式。

一、快速浏览全书。

1.阅读封面和封底。

一般拿到一本书,我会先仔细阅读封面和封底。

封面除了书名之外,还会有副标题,副标题往往是对书名的进一步补充和解释。像《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副标题就是“超实用笔记读书法”一下子就解释清楚了这本书具体在说什么。

此外,封面和封底还会有一些编者介绍,或者名家推荐之类的,也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一本书。

打开封面,封面折进去的部分(勒口)一般会有作者简介,这一部分也会优先阅读。

2.阅读前言、后记和目录。

正文之前,会仔细阅读前言、后记和目录,这三个部分会进一步的帮助我们了解整本书的结构和内容,通过阅读这几个部分能够掌握这本书值不值得读,值得花多长时间阅读。

3.随意浏览全书,重点阅读每个章节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跳跃性的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这一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做一些标记,为后面的精读做准备。

二、精读书籍。

这个阶段可以根据刚刚做的标记,进行精读,对于重要的内容就慢读,不重要的内容就跳读,阅读的过程不要停。


遇到需要做笔记的,可以简单的写几笔,防止后面忘记,但不要写太多,用标签纸做标记,待会再写,不要干扰阅读的整体性。

三、记笔记,梳理书的结构。

这个阶段就相当于第三遍阅读了。

通过第二遍阅读,基本上能够对书籍有了自己的结构梳理,在写读书笔记之前,我会写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将书本的思路整理出来之后,我会根据之前做的标签,记录读书笔记,一方面在书本上写一些内容,同时会在网页版读书笔记上做记录。

四、写书评

基本上经过以上三遍的阅读,就已经完成了我对书籍的阅读,最后,我会根据自己阅读的情况,写成一篇书评,一方面是检验自己的阅读效果,另一方面在写书评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书的印象,记忆会更加深刻。

以上四步就是我阅读一本书的顺序,特别是对非虚构类书籍来说,这种方法对我而言特别管用,希望对你们有用。欢迎你们在评论区和我沟通和交流。谢谢。


小小一座山0516


我自己,论阅读的“能力”,当是不合格的。但是谈阅读的“经验”,自负地讲,似乎也可以像个兴奋的傻叉那样,现身说法了。

我患上过“读瘾”。差不多有三四年时光,图书馆就是我最熟悉的地方。不谈女朋友,尽量息交绝游,不分青红皂白,几乎逮书就读。那些年,到底读过多少,从没去统计过,但是平均下来,每天约摸10本以上是有的。一年下来,重要的人文社科类书籍,读个一两千本,是预期目标。

这件事是相当古怪。但是那时如此野读,确实纯发自兴趣,要装逼也没人可诉说,就是喜欢这样的生活。我向来就对自己要求很低,用王小波的话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想明白些道理,思考些有趣的事情,倘能完此所愿,一生就算成功。

而我自小就觉得,唯有广泛的阅读,才能完成此既低贱又宏大的心愿,此外没有方法。刚好有空闲,就这么浪掷了。虽然现在回想,那些年,真是读的好高兴呀!


这样的乱读,可想而知,当然是失败的,是不足为训的。除了记住了大量的书目,眼前晃住了无计的书影,留下最美好的缅想,一事无成。

所以,以我观事,所谓“阅读厉害”,当然不是乱翻书的多,就叫厉害。我的这些惨痛往事,如今厚着脸皮搬出来扯,也丝毫没有可吹嘘的自得,只有足以当反面教材的惭愧:这样的经验,对于那些和我一样浅薄、狂妄的人而言,如能看到,权且也算一条解毒剂广告吧。

但是,话说回来,不能广泛阅读,无法博涉群书之人,肯定和阅读厉害没有丝毫关系。我自己当初的乱读,既驳杂,又空泛,喜新好异,浮光掠影,是我自己秉性、才智、安排有问题,是以读着读着,脑子读成了傻帽,也读的面目更加可憎,身心更为污浊,风斯不在下矣。

但是,这并不代表这条路径、这个方式,对于那些资质高明者,没有用处,甚至是歧途。


实际上,在读书界,我生平见识过的真正厉害的人物,几乎都差不多如此没黑没夜,在书堆狼藉中狂读出来的。道理很简单,无非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远古的玄虚不扯,钱钟书等大神也不提吧,我所敬服一位青年学者就是如此大神级人物:他是清华机械系毕业的,确以钱钟书为楷模的,中学时已经引起很多大佬注意,精通外语六七门,古今中西几乎无书不读。他是大隐隐于书的人,自甘淡泊,不求闻达,很风清扬,写文章都是化名。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也是名声遐迩了,读书界大佬大体都听过他。很些名学者估计也挺怕他——因为他若写书评,这些人会被论证的体无完肤。

他论阅读量,十多年来,每年保守估计,五千本是有的。你觉得吹牛是吧,他那数千篇随写随抛的华章多少也算一个证据吧。不过,这样的人,多少也算天才之属,中国有十多亿人,我有生以来,见证过的如此高手,也就那么寥寥几个。实际上,头条里也有开号的龚鹏程、张大春两位先生,在我看来就是此等人物。他们论阅读量,一年四五千本,是很正常的,跟玩似的,现在的大陆读书人,几乎没有几个能与之过招的。

那些阅读厉害的人,就是这么信马由缰随性读出来的。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这个你还真别不信。我觉得,这个世界总存在一些误会,以为你自己匪夷所思的,别人一定也茫然的。

可人世间,尊卑有次序、才智有差等,是永恒的真理。我过去也不信此邪,现在就不得不承认。


至于说,那些阅读厉害的人,有什么方法可以如此,还真不好说。从大的层面讲,阅读又不是流水线作工,肯定是无法的。

那些谆谆教你如何阅读的人和书,你啥感想我无意深究,反正在我看来,就是双方都挺搞笑的。过去,中西历史几千年,文明都那么灿烂,其实都从来没有出现什么“快速学习法”、“十天写作训练速成”、“这样读书就够了”、“拆书稿”之类的玩意——把人家这种鸡汤唾沫,当美食金丹仰头吞服的,还不是方法有待商榷,而根本就是智商需要检查。

这些脑残阅读法门,也都是这些年成功学带动出来的鬼扯。古人不折腾这些,是古人智力不够吗,是他们阅读没有困惑吗,肯定不是。说起来是古人真淳朴,他们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真理:赶紧去读吧,去读吧,拿起书比什么都重要,一切道理自明,所有甘苦自知。

所以说,读书,特别是文史的东西,如果真有什么法,“读”本身就是不二之法。广泛读、精熟地读、带着思考去读、和现实结合去读,就必然是受益无穷的。


倘退一步说,如果这不法之法里面,非得有什么需要强调的,那可能是“精读”二字吧——这恰好也是和我开头自述的失败经验,是首尾呼应的。

我生平至今,真正亲身接触过的、五体投地佩服的读书界牛人,只有两位。他们也是我最推许的两位作者。一位,已经在上头介绍过,就是清华机械系毕业的那位大神,还有一位,可惜因为各种不能言明的原因,前两年已经被迫“乘桴浮于海”了。

这一位,明显更像个“异人传”中人。他也非文史科班出身,过去的职业是法医,就是专门解剖尸体的,其人端详其言行,还呆呆傻傻的。可就是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家伙,完全在暗地里把自己锻炼成了扫地僧式人物。前些年,他猛地出了几本书,完全平地生雷,满城正说。

他论读书量,当然也是难以胜记的。他的文章,尤其驳杂,让读者眩然不瞚,舌挢难下,自是也靠人所难及的阅读量堆垛出来的境地。但他的“独家秘笈”,又似乎也在精读。前些年,当面请教过他,问他何以可以至此,兼请教读书之法。他给我的回复,言简意赅,但是受教最深:反反复复,反反复复读司马迁《史记》。

他说,他当年在老家,根本无书可读,所依赖的就是一本《史记》。二十多年下来,他至少读了上千遍。这是只磨一把好刀,磨上几十年,挥手都可以杀人的功夫。我想,懂得这层道理,我们大概也就能明白,为什么萧伯纳名剧《巴巴拉少校》里,那个商业巨头安德谢夫老爷子会说:

什么阅读方法,什么功成名就,一切统统都不重要,人间最可贵的精神,就是“执着的清醒”,就是懂得“明辨是非”。

2019,4,5,晚,几乎胡扯


刘愚愚


分享我自己的一些经验吧。

我也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曾经也组织过读书会,就是把几个喜欢读书的朋友组织起来,大家聚在一起分享交流。

有朋友对我说过,他说一看书就犯困,就打瞌睡,问我有没有办法克服?在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点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刚开始看书那会,犯困打瞌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一定要有这个认识,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很正常。选择的书籍一定要是自己感兴趣的,想看完的,带着一个问题去看,这样比较不容易犯困。

另外一点也很重要,一定要坚持!那有朋友可能要问,要坚持多长时间啊?我自己的经验是坚持7天,这7天过后,你会发现再去看书的时候不那么容易犯困,感觉完全不一样了。记住:坚持7天。

一定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这点也很重要,自己不感兴趣的,又不是自己专业领域的书籍,一般很难看进去,书里面的精髓也不一定能领悟得到。

如果还想在阅读方面更深入一些,建议找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阅读同一本书,也可以阅读不同的书,规定几天之后在某个地方大家一起分享交流,这个方法也非常不错哦,能给自己一些压力,逼着去读书,又能学习别人的观点。

还有一个就是一定要做笔记,当你读到某一句某一段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个想法产生,这时候最好记下来,以后再来翻看的时候会有很大帮助。

我记得陈安之说过,他一年读过5000本书,我觉得这是可能的。当读书真的成为一种习惯之后,你会发现书读得越来越快,书里面的内容包括作者的观点也显而易见了。




孔雀东南妃


是不是大家对阅读能力有什么误会。觉得自己像阅读能力优秀的人学习他们怎么看书,就能变得和他们一样厉害。这本质上和吃腰子补肾的以形补形思路是一样的,迷信。

阅读能力是训练出来的。

我有一个同学,上大学前是农村孩子,除了教材,一年能读两本杂志都不错了。

上了大学以后,有一次就问我啊:要不以后我和你一起读书吧,你看啥我看啥。

不过我自己大学一年过手150本书,平时在图书馆泡着,喜欢的书就多看会,不喜欢的书就换换。也没什么套路,所以帮不了她。

但是这妹子大学毕业以后考研、读博士,一年的阅读量大到飞起。这种状态下,没有名师指点,她的阅读能力也不差。

现在她写的东西,有些点我已经看不懂了。

所以阅读能力本质上是没有捷径的。看的多了,阅读能力才有机会上去。

对普通人来说,除了网文外,一年读20~30本书,题材不限,但尽可能广泛。读个几年,阅读能力就好了。

当然,如果是学生应付考试,没那么麻烦,我们找机会再说就是了。


酒骑风


我的读书习惯和别人不一样。因为我虽然看了很多书但我对于书中的细节还有情节有时候记不住,读书效果很不理想,可能有些阅读障碍吧,但我却很喜欢看书。因此我为了增加读书效果我做了2件事,第一件事,每次给自己规定的页数,例如,一本书230页,我要在7天内看完,每天就规定看40页,确保我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将这40页内容认真读完。第二件事就是坐读书笔记。每天进行记录,加深自己的阅读记忆,第二天翻看新进度的时候就回看一下前一天的读书笔记,这样内容就不会出现断层。最后在写一个全书的心得,让整本书的内容情节在自己的脑中加深。

这就是我的读书方法,比较笨,但也没办法,起码经过一年的坚持,我的阅读质量比以前好多了。希望能给你用处


入海暖暖


读书厉害,我的理解是读书多,在一个是用的好。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读书习惯和目的。我只能说说我自己的读书习惯。

小时候喜欢打斗的,青春期了喜欢男欢女爱的。

再后来,我的读书就和写书结合起来了。读一些和我写书有用的书。

再后来,我自觉我写的书越来越好,对一些别人的书就看不上眼了。

什么诺贝尔奖,矛盾奖,能被我看上眼的不多。这不是人家写的不好,是我的眼界太高了。

我的水平已经到那儿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那我还看不看书呢?当然看,但我是斜着眼看,一般人都是正眼看,斜眼看和正眼看,看出的结果就不一样了。

那些获得这奖那奖的书,被我看的惨不忍睹,破绽百出。

能看出获奖书的毛病,不是我非这样看不可,实在是我的水平到了这儿了。看不出毛病,那只能说是我没水平。

把看书当成挑刺儿,这样看书算不算厉害?

我不知道。但我得承认,能获奖的书应该还是不错的,但我能挑出毛病,也是因为我水平——-

事情不能一概而论,获奖不获奖的书还真有我挑不出毛病的。不但挑不出毛病,我还置于枕边,天天拜读。

一边读我一边“骂”,这家伙怎么写的这么好。


呼吁法律


我觉得阅读能力,既有时间培养的因素,也有天赋的因素!我自己年轻时候非常喜欢看书,养成了快速阅读的习惯。一篇课文,自己从来都没有见到过,拿过来就能读的朗朗上口,并且一字不差。那时候上初中,老师经常让我在班上读课文。开始是同学们分着读一人一段,慢慢的,后来就让我一个人读一整篇课文。口齿伶俐,语言表达能力强,这些个基本上都是天生的,是一个人的天赋。个人的体会是,阅读最快方法是默读。书读的多了,涉猎的范围宽泛了,知识就慢慢的积累下来了。到后来,不管在那里,不管什么书,拿过来就读。再深奥的书就算是看不懂,也得看几眼才放下。但也记住了这书的名字,这书的大概内容。这个问题就算挂在心里了,后来有机会了,就问问别人,问问懂行的人。当然,这个习惯也有好奇心的原因。这样宽泛的阅读,但也容易出现一个多而不精的问题!有时候用到了,想到了,,还得回头寻找,查看一下。阅读,就像老和尚讲给小和尚的话:小和尚问老和尚为什么要读书。老和尚,就让他拿一个竹篮天天去河边打水,可是每次回到寺庙竹篮的水都是一滴不剩!终于有一天,小和尚不耐烦了,就开口问老和尚,这样打水有什么意义?!老和尚说,你看看竹篮有什么变化?小和尚说,我发现竹篮比以前干净多了。老和尚说,竹篮打水看似一场空,可是不经意间,竹篮已经被河水洗刷的干干净净了!一个人读书,亦如此啊!


老齐2706


读书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我女儿8岁了,读了近一百三十本书,每天不管睡多晚,睡觉前都要看一会书,早上起来也是同样如此,只要进超市书店都要看一会书。贵在坚持,从学前班开始到现在,慢慢你会发现你爱上了读书,从中找到了乐趣,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认识了,好的语句抄录下来,写作能力也好了,没事和我们玩个词语接龙,她比同龄的孩子明显说话表达的方式比较让人喜欢。坚持下去,你会慢慢的体会古人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