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最早是谁提出来的?

洁洁3823


您好,我尝试回答如下,希望能帮到您。

按照时间顺序,有下面这些科学家提出了黑洞(Black Hole)或类似物质(当时没用Black Hole这个名字)的说法:

1783年,John Michell 约翰·米歇尔(英国),提出可能存在一种“暗天体”(dark body) 或“暗星”(dark star), 其密度很大且非常紧凑, 拥有连光都无法逃逸的巨大引力。就像一个和太阳同等质量的天体,如果半径只有3公里,那么这个天体是不可见的,因为光无法逃离天体表面。

1796, Pierre-Simon Laplace拉普拉斯(法国),提出一个“质量如250个太阳,而直径为地球的发光恒星,由于其引力的作用,将不允许任何光线离开它,于是,宇宙中最大的天体,我们却看不见”。而且,拉普拉斯依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求得了“黑洞(当时不叫‘黑洞’这个名字)”半径。拉普拉斯描述的这种天体,表面的逃逸速度大于光速,任何运动物体如果小于此速度,只能绕星体旋转而不能到远方去,因此光线就不能传到远方去,远方得不到它的光线,它就成了完全黑暗的天体(正是我们后来熟知的名字-黑洞)。

1915,Karl Schwarzschild 卡尔·施瓦西(德国),预测黑洞存在的施瓦西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该解算出,如果某天体全部质量都压缩到很小的“引力半径”范围之内,所有物质、能量(包括光线)都被引力囚禁在内,从外界看,这天体就是绝对黑暗的存在,也就是黑洞。

1934年,德国天文学家(Walter Baade)沃尔特·巴德和瑞士天文学家(Fritz Zwicky)弗里茨·兹威基指出,当一个衰老的大质量恒星核无法再通过热核反应产生能量时,它有可能会通过重力坍缩的进程坍缩为一个中子星或黑洞。

1939年,美国物理学者(J. Robert Oppenheimer)奥本海默计算出,一颗质量超过太阳质量3倍(奥本海默极限)而又没有任何热核反应的“冷恒星”,一定会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坍缩成为黑洞,也就是说该恒星已经成为死亡遗骸。

1969年,(John Archibald Wheeler)约翰·惠勒,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在纽约的一次会议上,为了说服场下听众,他用“黑洞”这个词,以描述这些恒星可怕而充满戏剧性的命运。“黑洞”一词从此流传开来。

从上面可以看到,有人先提出来同样的物质但没有用黑洞(black hole)这个词,也有人用了这个词来描述同样或类似的物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