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詩詞園中的一支奇葩

散曲——詩詞園中的一支奇葩

◎藝苑散墨

□韓存鎖

炎炎暑夏、萬木蔥蘢,石家莊市散曲研究會正式成立。這是我市詩詞藝術界的一件大事、盛事。散曲研究會的成立,必將使詩詞藝術天地更加廣闊,更加璀璨;必將為散曲的傳承、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散曲文化藝術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瑰寶,是詩詞藝術園中一支鮮活奇葩。從專業藝術範疇分析,詩詞曲的概念含義很複雜,著述頗多。民國時期學者王易先生認為,“曲之源實起於漢,樂府《饒歌鼓吹》之類是也”,“曲之異名,有雜劇,院本,傳奇,散曲等”,散曲之所以稱“散”,是相對於整本成套的劇曲而言的,包括小令、帶過曲和套數。

散曲興起於金元,而成熟於元朝,它與唐詩宋詞一起構成了我國詩歌史上的三座高峰。有專家認為,在元代以“關白馬鄭”(即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大家為代表的一大批散曲名家,為我們留下了非常珍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明代散曲依然延續著它的輝煌,名家眾多,可謂群星璀璨,曲音繞樑。近代以來,經過吳梅、盧冀野、任半糖等大師們的大力倡導,散曲在研究與創作方面獲得了新的發展。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到了二十一世紀,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提出了“文化興國”的戰略,真正迎來了詩詞發展的春天,從而推動了詩詞的大繁榮,大發展。但相對而言,散曲的發展猶顯滯後,形成了“詩詞熱,散曲冷”的反差。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對散曲有一種認識上的偏差,有人以為詩詞正統、高雅,散曲俚俗、低級。其實不然,散曲與詩詞一樣,同屬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都是文學藝術中的瑰寶。

創新散曲藝術既是歷史文化發展的必然,也是貼近時代,煥發散曲生機活力的需求。從散曲發展的歷史上看,散曲最早在河北推廣、興起,也是最早在河北開花、結果,形成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北曲,與浙江一帶的南曲,遙相呼應,爭奇鬥豔。元好問,是金元之際有很大影響的文學家,在詩詞曲散文諸方面都有創作。他是秀容(今山西忻縣)人,1244年死於我市獲鹿(今鹿泉),現在西部長青為他立了塑像。

在元曲四大家當中,有三位與河北有著密切的聯繫。關漢卿的祖籍是保定安國,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特別是白樸,雖是山西人,生於開封,但後來遷徙居住在我市正定。更有明代散曲作家趙南星,為我市高邑縣人,是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直面現實,有感而發,寫了許多詩歌,至今保留七百多首,並專門寫有《芳茹園樂府》一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