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紐約人行道王國,就是一個二手書的地下產業鏈


神奇的紐約人行道王國,就是一個二手書的地下產業鏈



人行道上的自然王國

本文首發於總第895期《中國新聞週刊》


如果去上海採訪“流浪漢大師”沈巍的記者們能夠先讀一下《人行道王國》,他們就能夠擁有更好的視角,提出更好的問題。女網紅們小心翼翼和他合影,以免弄髒自己的衣服;我們吹捧他,但是又故意不去了解他。事實上“流浪漢”這個詞是很有問題的,它本身就意味著一種拒絕

對一個流浪漢來說,人行道就是他的世界。米切爾·鄧奈兒的《人行道王國》,關注的是紐約第六大道上那些像沈巍那樣的撿垃圾者、小商販、乞討者,他們在人行道上謀生,睡覺。當然,他們絕大部分都是黑人,即便是在很講政治正確的美國,附近生活的白人中產多少也會排斥他們。作者的任務,就是揭示這個“王國”的運行規則,來呼喚一種普遍意義上的和解。

米切爾(在人行道上被稱為“米奇”)是一個社會學家,花了四五年時間做田野調查,有時候連續幾個月都和那些小攤販一起生活和工作。作為一個標準的中產白人(猶太人),他真正做到了和黑人群眾打成一片。這本書出版後,他找一個書攤小販幫他寫了後記。書裡面的人絕大部分都是實名,使用引號的對話則完全來自錄音。作為回報,米切爾承諾這本書賺的錢全部分給大家,這麼多年下來,書不斷再版,想必大家都有一些收穫。

第六大道附近就是世界聞名的格林威治村街區,這裡的波西米亞生活方式曾經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城市思想家簡·雅各布斯的名著《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就關注了這個片區,她注意到人行道能夠“讓陌生人之間產生互助的感覺”。雅各布斯提出了一個“街上的眼睛”的比喻:在人們既保持距離又相互關懷的注視下,“壞分子”不敢輕舉妄動,一個下班後可以把孩子交給鄰居照看的街道必然是安全的。

米切爾的研究晚了三十多年,他發現第六大道的人行道已經有了一些變化。“街上的眼睛”不再讓人舒服,一個白人中產女性路過黑人攤位的時候,甚至還會受到言語的騷擾,她感覺不到友善,也不會去“注視”對方。毫無疑問,敵意似乎正在加深,警察也經常過來騷擾黑人攤販,沒收或者丟棄他們的“商品”(多半是垃圾桶撿來甚至是偷來的)。在這種情況下,人行道意味著什麼?它真的像人們看到的那麼混亂嗎?

米切爾的調查從二手書攤販開始。二手書攤販是第六大道“地下社會”的核心。根據紐約法律,街邊不能隨便擺攤賣東西。但是,1981年出臺的一部地方法律改變了一切。當時一位兜售自己詩集的傢伙多次遭到警方逮捕,維權人士援引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對言論自由的保護條款指出,在街上賣印刷品不應該成為問題。這種聲音理所當然地得到了美國媒體的支持,於是,紐約通過了《地方法33號》,允許人們在路邊賣書。後來雖然有過修正,但是更改的只是擺攤範圍,在路邊賣書始終是合法的。那些攤販想賣別的東西,就把它們藏在書桌下面。

這真是一個神奇的發現:整個人行道王國,建立在二手書買賣基礎上。那些流浪漢和乞討者“生意”不好的時候,還可以幫書攤佔位,一天的收入有時候也能超過100美元。完全是在自然狀態下,第六大道的人行道形成了一個地下產業鏈。

米切爾用“非正式經濟”來形容這種狀態。人行道上的攤販,沒有“社保”,也沒有“工資”,當然也不需要納稅。儘管有些人曾接受“社會救濟”(到教堂領取免費食品),但是本質上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來養家餬口。他們的“生意”當然也沒有什麼保障,這有點像霍布斯在《利維坦》中所描繪的“最初的人”的狀態。在這種自然狀態下,人會怎麼行事?真的會像動物一樣弱肉強食嗎?

作者相當令人信服地展示出,在這種看似讓人絕望的狀態下,這些靠人行道謀生的人其實是在相互支撐。那些年長的、有經驗的“元老”會幫助那些因為吸毒而流浪街頭的年輕人,讓他們不至於滑落到去搶劫的地步。在這個“墮落王國”,人們仍然在尋求有尊嚴的生活。當警察過來欺負小販的時候,他們前去理論,談論最多的其實是尊嚴而不是收入。即便是那些乞討者也是有尊嚴的,他們看不起那些小偷和搶劫犯。

這就是這本書的意義所在。某種意義上,它給人以很大信心。那些看上去處境悲慘的群體,也同樣擁有愛與希望。制定政策者們如果看到這一點,或許能夠少一些偏見,多一點理解。而對中產白人讀者來說,則可以打破一些刻板印象,對那些“黑人兄弟”少一點反感和區隔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