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之子刘谌为何要自杀?

云中飞呀飞


“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这些都是蜀汉后主刘禅的专用词语,后主刘禅胸无大志,只求自保,根本不能恢复蜀汉基业,自从诸葛亮死后,就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大将魏延被杀,长使杨仪虽然有才但不能执掌蜀汉,姜维虽受诸葛亮的嘱托,但没有兵权难成大事,既然都没有人能够为国家效力,那这个国家灭亡就是时间的问题,因此当邓艾兵临城下的时候,后主刘禅就屁颠屁颠地捧着玉玺出城投降,而他的第五个儿子北地王刘谌却宁死不降以身殉国。


公元263年,司马昭命令钟会为主帅,诸葛绪、邓艾为大将,率领十八万大军,兵分五路南征蜀汉,当时钟会被蜀将姜维抵挡于剑阁而无法入蜀,双方势均力敌,不能进退,钟会被死死拖住,抽身不得,急的他焦头烂额,就在此时,已经攻占沓中的邓艾想到了一条偷渡阴平的计谋,随后,邓艾带领数千士兵从沓中出发,穿过阴平小道,直扑涪城,由于涪城守将马邈的投降,蜀将诸葛瞻父子在绵竹不敌邓艾,导致邓艾冲破最后一道防线,带领魏军直抵成都城下,当时在城中的刘禅接受了益州本土势力谯周等人的劝告,出城向邓艾投降,蜀汉自此灭亡。
北地王刘谌自幼聪明,在刘禅的七个儿子当中,只有他有先祖的风范,当刘谌得知是谯周向后主出的馊主意时,那是气不打一处来,大骂道“你这胆小怕死的书生,哪里有兵临城下、还没有开战就让皇帝投降的道理”,可是如此的肺腑忠心之言,并没有把早已吓破了胆、胆小性命难保的刘禅回心转意。

刘禅只是冷冷的让刘谌闭嘴“你小子还年轻,血气方刚,别说这么多”,北地王刘谌丝毫也不退让,说道“爷爷昭烈皇帝,武乡候诸葛亮还在的时候,这谯周是何人?能到这殿前说话吗?如今,我成都还有数万兵马,剑阁那里还有姜维的蜀军主力,邓艾不过一万余人,攻城尚显不足,只要我们坚壁清野,绝对不出战,等待姜维回师,邓艾就如同瓮中之鳖了,如何能赢得了我们,您怎么能轻易地把这辛苦打下来的江山白白送掉呢?”。

然而刘禅心意已决,根本就听不进刘谌劝告,第二天出城投降。


刘谌看到父亲如此执着,坚决要投降,气冲冲的回到家中,他义愤填膺,坐不住了,祖宗江山就这样丢了,,刘谌便来到了昭烈庙祭祀刘备,刘谌的妻子,听闻刘禅如此行为,也是伏剑殉国,先刘谌一步自刎,刘谌见妻子如此刚烈,干脆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都给杀了,独自在先帝庙前哭诉一番,最后自刎以谢天下。
刘谌无疑算得上顶天立地的真汉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当魏军长驱直入兵临城下之际,面对蜀国一片投降声,刘谌的心里是何等的难受,先祖冲锋陷阵出生入死,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让不争气的父亲拱手送人,一声血性的铮铮汉子怎么能无动于衷呢?

难道刘禅是当年在长坂坡附近被父亲刘备作秀似的把刘禅往地上一摔而导致了弱智,难道刘禅是为了报复父亲当年不负责任的一摔,他也不负责任的也要把刘备打下来的江山给摔了?看起来刘禅是有病。


一腔悲愤的刘谌纵有经天纬地之才,进平台一己之力终究回天乏力,在满朝文武都主张投降的背景下,刘谌的声音是微弱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以死来唤醒那些懦弱的人们,于是就上演了一曲杀妻弑子的悲剧。

在成都南郊武侯祠中,有一座气势宏伟的刘备殿,正中有刘备的贴金塑像,在其左侧陪祀的不是他的儿子刘禅,而是孙子刘谌,人们感念刘谌英勇殉国,是刘家的孝子贤孙,故而有资格在刘备身边享受祭祀。









遗产君


刘备的儿子、后主刘禅有七个儿子,长子刘璿(xuan)、次子刘瑶、三子刘琮、四子刘瓒、五子刘谌(chen)、六子刘恂(xun)、七子刘璩(qu)。

这七个儿子中,只有五子刘谌是个有骨气的人,其他几个都是懦夫。我觉得刘谌不像是刘禅的亲儿子。怀疑是不是有人错抱了,为何有此疑问?咱们往下看。

我们都知道“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吧?说的是蜀国灭亡后,刘禅做了魏国大将军司马昭的俘虏。有一次司马昭邀请阿斗观看川剧,当时蜀国大臣看到家乡戏不由的落泪,这就是触景生情的由来。

司马昭观察阿斗,看他没有任何伤心的意思,于是问阿斗:“思蜀否?”阿斗笑容满面的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说,这里多好玩啊,我想家干嘛?



刘禅确实是个窝囊废,在邓艾、钟会等人进攻蜀国的时候,他不是想办法调兵遣将御敌,而是在“大汉奸”谯周的鼓动下准备投降,刘谌闻之急忙找到了老爸。

刘谌从小被父亲封为了北地王,他想劝说父亲同仇敌忾,誓死保家卫国。刘谌问:“听说父亲要投降。”刘禅说:“大臣都说不要和魏国死磕,这样做无疑“以卵击石。”“听人劝吃饱饭”,我怎能不听大臣意见而令全城百姓流血牺牲呢?刘禅说道。

“父亲,你说的满朝文武皆降,不过说的是“大汉奸”谯周一人吧!”

谯周当时是蜀地大儒,官拜中散大夫,光禄大夫等职。他是反对“北伐”的顽固分子,投降派的主要人物。——引自《三国演义》

刘禅被儿子问的哑口无言。




刘谌继续说道:“我爷爷活着的时候(刘备),曾经对我说,谯周这个人将来要干预国政。丞相(诸葛亮)也曾断言,这是一个有反骨之人。现在他果然妖言惑众,扰乱人心,父亲应该把言降的谯周斩之,以安军心!

刘谌见父亲无动于衷,于是接着分析道:

儿臣切料成都之兵,尚有数万;姜维全师,皆在剑阁,若知魏兵犯阙,必来救应:内外攻击,可获大功。岂可听腐儒之言,轻废先帝之基业乎?”——引自《三国演义》

阿斗已经不耐烦了,勃然大怒道:“小毛孩子你懂个屁,你知道天意不可违的道理吗?”快快退到一边去!

刘谌跪下痛哭流涕,说,“父亲不能轻言放弃祖宗家业,江山来之不易!再者说了,谁胜谁负尚未可知”。



刘禅转身要走,刘谌跪爬抱着父亲的腿,哭着说:

【若势穷力极,祸败将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奈何降乎!】

很显然,刘谌要和蜀国共存亡,讲真不愧是条汉子。刘禅多有几个这样的儿子也不会亡国。

刘禅忍无可忍,一脚踢开儿子,刘谌顿足捶胸放声大哭,口中念念道【先帝非容易创立基业,今一旦弃之,吾宁死不辱也!】

刘禅置若罔闻。甩开刘谌到后边找谯周写降表书去了。

刘谌无奈站起身来,抹了一把眼泪,牙关紧咬按剑回到了王宫。王妃崔氏见丈夫脸色阴沉,脸上似有泪痕,慌忙问:“何人惹王爷生气了?”刘谌就把魏国要进攻蜀国,老爸要投降的事说了一遍。

末了,刘谌说:“父皇已经写好了降书,明天准备献城投降,我无颜活在这世上,只有一死以慰先帝之灵,我誓死不做屈膝投降之人。”

崔夫人一听,不由的向丈夫投去钦佩的目光,“大丈夫死得其所,生亦何欢?死亦何惧!”然则且慢,先让妾身先死,夫君再死不迟。




刘谌惊异道:“夫人何出此言,你为什么要死呢?”崔夫人道:【王死父,妾死夫,其义同也。夫亡妻死,何必问焉!】说罢一头撞柱而死。享年33岁。

刘谌悲痛异常,罢、罢、罢,转身寻找三个儿子。刘谌看着一个15岁,一个13岁和一个9岁的儿子,心如刀绞,一狠心,上去一剑一个刺死。

刘谌反身来到妻子房间,割下妻子的头,提着来到了昭烈庙中,放在供桌上,伏地痛哭道:“爷爷,不肖之孙刘谌前来赎罪,爷爷创下的基业丢了,孙愧对爷爷啊!”言未几,嚎啕大哭。

“今杀妻灭子,为的是以绝挂念,还望爷爷知孙一片苦心”,刘谌好像对着爷爷说话,然而,昭烈庙中除了塑像外没有任何有生命力的迹象。“爷爷,吾去也”,说罢,刘谌自刎而死,享年38岁。

综上,刘谌想用鲜血唤醒父亲和大臣们的斗志,可是除了令人感慨以外,没起到任何作用。第二天,刘禅自缚而降,蜀国灭!刘谌这样做值得吗?


秉烛读春秋


关于刘禅这个很有骨气的儿子的记载还真的不多,最出名的大抵就是公元263年,他劝阻其父不要投降无果以后,刘谌选择杀掉自己的妻儿,最后自己前往刘备的昭烈庙大哭一场,随后自杀,成就了这段很有气节的故事;

题中讲刘谌为什么不去投奔姜维?为何要自杀?先说他为什么要自杀吧,刘谌应该是出生在蜀国成立以后的,所以肯定是受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而汉朝经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拨乱反正以后,世人基本上都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刘谌毫不例外;

而儒家强调忠孝礼仪信,忠是排在第一位的,古人的思想很封建,所以从某个方面而言,刘谌也是这种思想下的牺牲品,在国破的时候,国不存家何在?选择了自杀这样的一条路来彰显自己的忠义;

这一点上,他父亲刘禅是不一样的,刘禅的思想实质上应该属于军队思想,跟他爸南征北战,多次面临死亡,所以刘禅最最最看重的是自己的命,投降对他是最好的路。

那么,刘谌为何不去投奔姜维呢?我们先看下,当时邓艾是兵临城下的,几乎是包围了整个成都城,而当时的姜维在哪儿?姜维在广元剑阁,这剑阁距离成都按照现在的计算,那是248公里,按照书中记载,那也是300多公里,这距离是相当之远;

而且当时的邓艾率军已经到了成都门下,所以剑阁和成都之间几乎是被阻断了,刘谌一个养尊处优的王子几乎是不可能安安稳稳跨越300公里去投奔姜维的;

所以,刘谌只能在蜀汉高层大都投降的局势下,以死明志,以死来彰显蜀汉的精神不倒!

只可惜,蜀汉气数已尽,天下大一统是势在必行的,即算是姜维这样的大才也无力回天!





姬不凡


刘禅之子刘谌(shen),很多三国演义的忠实粉丝在读到刘谌先杀妻子,随后自杀的桥段都无不感到刘禅之怯懦,惋惜蜀汉终究难以兴复汉室!

而刘谌为何自杀呢!很显然作者是有意对这里赋予浓墨重彩的。刘谌自杀,抛出了蜀汉灭亡的事实!以昭烈皇帝刘备为始的蜀汉政权就此宣告瓦解!

而也有人会惋惜天之骄子“姜维”!如若计成,则蜀汉可复矣!在蜀汉已亡的情况下,作者刻意这样安排只为给姜维一个忠肝义胆之称吧!

邓艾偷渡阴平,直逼成都,诸葛詹战死...蜀汉气数已尽,能够坚持这么多年实属不易!换句话说,刘禅之举也是最好的决策了,也是对一直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的蜀汉莫大的讽刺了!

而为何刘谌非得自杀,而不去找姜维呢?

如上所言,蜀汉气数已尽,已无回天之力。即使姜维再有能力,也终究于事无补!已成定局!

而钟会那三十万大军,毕竟不是蜀汉之军,又怎会轻易为姜维所用?




你我都是历史


263年,邓艾偷渡阴平突然出现在江油,江油守军马邈投降。刘禅急忙派诸葛瞻镇守绵竹。结果诸葛瞻兵败绵竹,邓艾大军直达成都城下,后主刘禅接受谯周的建议投降邓艾。刘禅决定投降的时候,他的儿子北地王刘谌则坚决反对。刘谌说:“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刘谌的言语不可谓不豪爽。可惜刘禅投降之意已决,他拒绝了刘谌的建议。刘谌眼看国家即将灭亡,誓死不做亡国奴。刘谌跑到昭烈庙痛哭一场,杀死了自己的老婆孩子,然后自杀。刘谌也成为刘氏子孙中,唯一一个以身殉国的宗室。



其实刘谌建议刘禅死守成都有一定可行性。邓艾毕竟只是孤军深入。只要成都能够守得住,其他军队会陆陆续续前来前往勤王,姜维主力也可以分出一部分回援。即使最终免不了国家灭亡,起码也让后人看出他们的决心。刘谌宁死不降的品格,受到了后人的赞赏。相比较于他那个扶不起的老爸,刘谌的历史评价要好很多。



陈世崇曾经评价道 :孔明之子瞻、孙尚战死,张飞之孙遵,赵云次子广亦战死,北平王谌哭于昭烈庙,先杀妻子乃自杀,魏以蜀宫人赐将士,李昭仪不辱自杀。禅不特愧于将士,亦且愧于妇人矣。


钟敬伯称赞刘谌道:北地王耻父之降,大哭祝庙,与妻子俱杀,曰:‘羞见基业弃与他人’,刘谌不愧于其祖,刘禅有愧于其子矣。

毛宗岗评价道:独至后汉之亡,而刘禅虽懦,幸有北地王之能死,为汉朝生色。



刘谌以身殉国的壮志豪情固然应该受到后人和历史尊重。刘谌如果出逃的话,他可以寻找姜维大军。刘谌找到姜维大军之后,姜维可以拥立刘谌为皇帝,效仿东晋和南宋重新建立政权。这样说不定可以延续蜀汉政权。为什么刘谌不选择出逃呢?我觉得应该出于以下几点因素考虑。

邓艾三万大军已经将成都团团围困,而且成都的兵力一定远远少于邓艾军队。在刘禅已经决定投降的情况下,刘谌想突围而走已经几乎不可能。刘谌不能选择突围,则也很难逃走。当时邓艾大军已经在外围设下包围圈,刘谌想化妆出逃的可能性也不大。一般情况下兵荒马乱的时候才容易趁乱出逃,当时成都并没有打仗。正常情况下,邓艾不可能让成都城内的人随便出去。刘谌逃亡可能性太小。与其逃跑被擒,还不如英勇就义。



其实我倒觉得刘谌当时可能根本就没有想逃亡的意思。刘谌在刘禅决定投降之后,还没有正式投降的时候就选择了自杀。说明刘谌当时的想法不是逃走另立政权,而是下定决心以身殉国。既然刘谌没有出逃的想法自然就不会出逃,更不会去寻找姜维。否则他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逃亡,即使失败也会尽力尝试。

刘谌选择就死而不是出逃的根本原因,应该在于刘谌心中的传统观念。在刘谌心中有强烈的君臣父子观念。当时刘禅已经宣布投降,刘谌做为刘禅的儿子和臣子只能选择接受。在刘谌看来如果出逃投靠姜维是有违父命和皇命的行为。刘谌没有选择出逃,又不甘做亡国之君所以才会选择自杀。当时不仅刘谌有这样的观念,包括姜维等人也有同样的想法。刘禅投降之后,即使姜维还手握重兵,最后也选择了放下武器。



当时的情况也不允许姜维拥立刘谌称帝。蜀汉的面积本来就不是很大,蜀汉的统治核心和基础在成都平原附近。刘禅选择投降之后成都平原基本上全部陷落,蜀汉的统治根基已经全无。蜀汉的另外一个基地汉中在此之前也已经陷落。此时蜀汉能支撑政权的地区基本上都已经陷落。即使姜维等人拥立刘谌称帝,他们也没有称帝的经济基础。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失败。



成都陷落之后,姜维的位置就显得非常尴。如果成都不陷落的话,邓艾的位置非常尴尬。姜维极有可能将邓艾包饺子。成都陷落之后,姜维则处于腹背受敌的状态。姜维军队的处境也非常危险!姜维极有可能被钟会和邓艾包饺子。成都陷落之后,姜维军队也失去了粮草军械的支援,姜维仅依靠剑阁附近根本无法长久支撑,刘谌投靠姜维也没有用。

综合各方面原因,刘谌选择了自杀而没有选择出逃。当然这些也只是依稀的推测。刘谌没有选择出逃的真实原因只有他自己知道。


依稀说史


在这里让我们深刻体会两句豪迈的名言,

人之死,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士可杀不可辱,青史留美名还是遗臭万年!

刘谌可以说是一条有血性的汉子,也是刘备后代当中最有骨气的一个。

刘备,奋斗那么多年才打下来一番事业建立了蜀国,交到刘禅手里,沉迷酒色,最终被司马家拿下。

刘谌自杀是一种民族气节,不愿意做亡国奴,不愿意做阶下囚,留住刘家的最后气节。虽然他老爹马上就投降了,又这样的方式换回了自己的生存的权利,但是作为刘禅儿子,很明显他跟他爹的价值观完全不同,他选择了与蜀国共存亡,共进退。选择了为后世留下美名。



传奇只争朝夕


公元263年,魏国派遣大将邓艾、钟会攻蜀。在钟会与蜀汉将军姜维对峙之时,邓艾偷渡阴平,绕过蜀汉防线,突然兵临蜀汉都城——成都。

蜀汉后主刘禅准备投降,其第五子北地王刘谌权力劝阻无果。刘谌悲愤至极,于祖庙哭祭先祖刘备,先杀妻女后,自杀殉国。戏曲有《哭祖庙》

最终,刘禅听从谯周的建议,率文武官员出城向邓艾投降,并命令坚守坚守剑阁的姜维向钟会军投降。姜维假意投降钟会图谋复国,事败身死。


林城布衣10001


公元263年刘禅误信宦官黄皓延误战机,加之诸葛瞻决策失误大败邓艾,之后刘禅看大势已去,便采纳了谯周的建议投降。刘禅下了投降曹魏的决定后,他的儿子刘谌愤恨的劝说刘禅,就算国家灭亡我们也要战死在最后一刻,只有这样光荣的死才有脸去见刘备。结果刘禅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而是继续决定向曹魏投降。刘谌感觉这种投降是非常耻辱的,就跑到祭祀刘备的照烈庙中哭诉,等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完了,就回去把自己的妻子、孩子全部杀了,然后自杀。


至于你在问题下面描述刘谌为什么不去找姜维,姜维可以拥他为帝的问题。先不说刘谌有没有机会找到姜维,从基础的方面讲刘谌排行老五,他的哥哥也就是嫡长子刘璿健在,按照当时嫡长子继位的传统,姜维就算拥护也该是刘璿而不是他。

我再多一句嘴,从正面的角度看刘谌的行为是有骨气,慷慨激昂为刘皇室立碑捐躯。那么从现实的角度看刘禅轻信宦官黄皓,可以说对这场战争是毫无准备,咱们都说不打无准备之仗。那么当时蜀汉在处于绝对的劣势下,明显已经没有翻盘的机会了,誓死抵抗让刘氏一脉被屠戮殆尽,让黎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难道这样才算是忠烈?



最后为谯周这个儒臣正下名,难道谯周这样的人才不知道劝刘禅投降会被天下人所唾弃?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力排众议去出这样的主意呢?其实回头看看当时的形势,蜀汉肯定是保不住了,剩下只有两条路可走了,一是投靠曹魏,二是投靠吴国。两权相利取其重,两权相害取其轻。反正都是寄人篱下,还不如选择曹魏这个强大的主子。


追记历史


结合当时的交通和通讯条件,刘谌有没有可能冲出成都,甚至究竟知不知道姜维和他的军队仍然健在,这恐怕都是问题!

事实上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真实的三国历史,有一个细节是相当模糊的,那就是当邓艾突然攻克江油,又在绵竹关大破诸葛瞻兵临成都城下之后,在成都城内完全陷于混乱的刘禅,到底知不知道数百公里外,剑阁的姜维仍然率军死死顶住钟会的进攻?考虑到当时的通讯条件,在邓艾没有偷渡阴平之前,成都方面的蜀汉政权一直自信的认为姜维能够在剑阁挡住魏国集团的进攻,可随后突然得知成都和剑阁之间的江油城被攻占,邓艾率军直扑成都,在这种突如其来的变故之下,成都方面根本无法及时收到来自剑阁方向的消息,甚至第一时间根本就无法判断邓艾的军队是怎么出现到了剑阁的后方。



就算在邓艾兵临城下时派信使冲出前往剑阁报信和打探消息,结合当时的交通限制,短期之内是不会返回的,已经杀到成都外围的邓艾,理论上自然也会利用这一大好机会封锁成都对外的消息渠道,因此在刘禅选择投降之前,至少在成都的蜀汉政治力量当中,恐怕还无法明确姜维和他的军队是否存在,是否已经被钟会的主力军队消灭,或者已经被曹魏集团的主力击溃,剑阁已经失守,这种判断恐怕已经成为了城内很多蜀汉官员的想法。

所以即便刘禅的第五子刘谌挺身而出,表达了誓与成都共存亡的信念,再不了解剑阁前线战况的情况下,刘谌也只能空喊口号却无法做出实际行动,毕竟此时成都城内的军事力量已经在绵竹关之战中消耗殆尽,数百公里外的剑阁方向更是消息不明,在第一时间无法与姜维取得联系的情况下,指望刘谌与姜维联合,这种设想并不现实。当然相信很多人也有这样一个想法,如果刘谌不愿投降,为何不考虑冲出成都前往剑阁与姜维汇合,这样的设想其实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由于此时邓艾的兵团已经抵达成都,成都与剑阁方向的通讯联系基本已经被切断,刘谌根本没有渠道沿路前往剑阁与姜维汇合,且退一步讲,就算刘谌能够侥幸出城并且一路乔装打扮向北而去,随着刘禅的迅速投降,进入成都的邓艾也会在第一时间控制刘氏皇族的全部成员,以免再生大乱,那他自然也会发现后宫当中刘禅少了一位皇子,也会判断出他的去向,在随后可能展开的重兵追捕之下,刘谌能够摆脱追捕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



更重要的是,作为蜀汉政权的心脏,一旦成都沦陷,那蜀汉集团又有何机会复兴?事实上在历史为数不多的记载当中,刘谌坚决地选择抵抗到底,但他的计划并不是乔装出城与外围的蜀汉军队汇合,而是计划坚守成都等待其他援军的到来,而这种想法是最符合事实的。

因为成都能够保住,蜀汉政权坚守的信念才能进一步稳固,伴随着南中、永安或者剑阁各路援军的抵达,成都一战不一定会走向失败,可一旦成都选择投降,即便刘谌突围冲出成都,向其他某一个方向撤退,伴随着刘禅和成都向四川各处守卫的蜀汉军队发布投降令,当大部分蜀汉军队选择投降,只剩下少数据点的刘谌和剩余少量的蜀军,又有多大的可能去扭转局势?例如随后坚守长达半年之久的永安,半年的时间挡住了数万东吴军队的进攻,可又能怎么样?进退无路,也没有其他蜀汉军队的支撑,最终的结果也只能选择投降!

刘禅如果选择抵抗到底,也许还有翻盘的可能,但当他选择投降以后,等待刘谌的,也只有用全家的死亡来维护蜀汉政权最后的荣誉!


辽宁资深球迷


刘谌蜀汉昭烈皇帝刘备之孙,后主刘禅第五个二子,31岁的时候被刘禅封为北地王,邓艾兵临成都城下之时,劝诫刘禅坐最后的抵抗,但是刘禅依旧选择了投诚,最后在绝望中自杀于昭烈庙,时年三十七岁。

所以刘谌自杀是绝望最后的一丝抗争,也是对父亲投诚的绝望之举,他用自己的生命赢得了该有的尊重,也不枉是昭烈皇帝刘备的后人。


刘备一世英雄,可惜儿子刘禅没能继承他的英雄气概,最后蜀汉二世而亡。刘备白手起家,用尽一生心血,最终成就了三分天下,刘备死后诸葛亮也称了一阵子,可以蜀汉本身的国力就不强大,而且内部纷争不断,所以在没有能臣明君的时候,灭亡的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在邓艾兵临成都时,并非没有一战之力。

邓艾奇袭成都,所带的人马并不多,而且又经历过一场大战,自身的战力也有所下降。而成都作为蜀汉都城,也是城高墙厚,当年庞统就死于成都之下,如果防范一下,是可以抵挡一阵子。


此时钟会和姜维胜负未分,将来天下之事没定,并且邓艾是奇兵,并不能持久战,所以只要能拖住邓艾,等到姜维和钟会决战的结果在做选择也未尝不可。

退一万步说,与刘谌所说,南下,逃到南蛮之地,也是一种选择,可惜刘禅没有进行这样的选择,而是在谯周的忽悠之下选择了亡国。(现在很多人给刘禅洗白,小编认为亡国之君难道还能是很厉害的存在,一个守不住祖业君王,就是无能的表现,清朝咸丰丢了香港,还没有见面入太庙,像刘禅没有一点愧对祖先的人,还值得表扬吗?)

刘谌无论怎么说,在蜀汉皇族是英雄,是有骨气和羞耻心得人,所以他不会成为亡国奴。这才在绝望中自杀于昭烈皇帝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