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长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可以说苏联军队的伤亡率是全世界最高的。特别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基本上一个新兵的寿命也就是一个星期,能活过一个星期,那么绝对能够成为苏联军队中的基层指战员。而实际上基本上没有几个人能够活过一个星期。对二战感兴趣的人,一定会发现苏联老兵不愿戴头盔?其实只有经验丰富才敢说,新兵不带的都死了。可以说这就是老兵与新兵之间的区别。
苏联的老兵的确不喜欢戴钢盔。毕竟在俄罗斯的严寒下,钢盔甚至可能会粘在头皮上,这便是十分可怕的一件事了。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的头发被冻在钢盔上,根本都拿不下去。这甚至比士兵直接被子弹命中还要可怕无数倍。正是因此,老兵们往往还是不愿意佩戴钢盔。同时他们也认为这没有多大必要。
而对于新兵来讲,他们则不能不带钢盔,可以说新兵不带钢盔的后果就是死亡。新兵们在战场上的表现往往都是十分的惊慌,特别是在遭遇突然袭击的时候,他们往往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正是因此,对于新兵来讲,头盔反而是给他们加上一重保险。不带的基本上都活不过一个星期,便会登上阵亡名单。
二战时期的头盔,其实并不能真正的防御敌人射过来的子弹。在战后有人曾经测试过各国的头盔,得出的结论便是,苏联的头盔仅能防御9毫米手枪子弹。但是根本就无法抵御各国的步枪子弹。换句话说,其实二战时期的钢盔主要用来防御敌人炮弹造成的碎片,根本就不是为了防御敌人的子弹。
这点对于新兵来讲便是十分重要了。新兵在遭遇敌人的炮击时候,往往会站起来乱跑,而老兵则会就地趴下。正是因此,新兵格外需要钢盔来帮助他们保护住自己的脑袋,没有钢盔的新兵往往会死于炮击带来的碎片。这点已经成为了各国默认的规律。
只有新兵成为老兵之后,才有可能不使用钢盔。在自己还不知道战场情况是什么,究竟如何打仗之前,还是应该遵循老兵的建议,而不是盲目的去学习别人的做法。盲目学习别人的新兵在战场上根本就活不过一个星期,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炮灰了。十分常见,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每天都会有无数这样的新兵阵亡。
紫龙防务观察
钢盔,我戴过80式钢盔。那是参加八六年阅兵式训练的时候,那是当时最新式的钢盔。
头戴钢盔训练时,发现一个问题,据副连长说,这已经是我国当时最轻型的钢盔了,就是那种纯钢刷绿漆的国产GK80钢盔。
才开始训练,也没当回事。年轻、光头戴钢盔,胸前五六式冲锋枪,训练时没当回事。
有一次宣传队来慰问,早上来的。我们这个挎冲锋枪戴钢盔的方队威武的坐在最前面,首长在主席台讲话,也有连首长表决心。
我们底下这些戴钢盔的兵们,却个个呲牙咧嘴的撑着眼皮来回动。
为啥呀?
钢盔压的头皮疼!
GK80钢盔的内软橡胶圈有条可调节上下的绳子勒压的人头皮疼。
呲牙咧嘴,眼皮动,可调节一下钢盔里绳子勒压头皮疼的位置,减缓些头皮的疼痛。
一个连长赶紧给首长说了,首长才让下令:
“摘钢盔!”
那样我们下面戴钢盔的战士头皮才舒服了。
这事说明戴老式钢盔很不舒服。我们连有战士因戴钢盔头皮正中头发显示稀少。
要说苏联老兵不愿戴钢盔,让新兵也最好别戴,我想这是主要原因。
实际上确实战场中戴钢盔是迫不得已。但在二战实战中戴钢盔系不系扣带都是问题,如果扣了扣带,就会感觉发现不舒服,而且有敌人枪弹击中钢盔侧面后,因枪弹的巨大动能导致了有些战士的颈椎损伤而直接死亡的也不少。也有枪弹射中钢盔正中击穿直接送命的!
这样就导致参加过战争的人都不想戴钢盔去送死。
我们八十年代的钢盔我们戴着都不舒服,那些苏联老兵戴着就感觉更不会舒服。
所以苏联老兵也不愿戴钢盔,也就会劝新兵也不要戴钢盔了!
壹佰高
二战时钢盔一般都是金属制成,钢盔主要是防御弹片,子弹。对于子弹,如果对方的子弹不是击中钢盔正中,由于钢盔是一个弧面,便大多会滑飞,这就是钢盔的防护作用。钢盔发明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而后开始大规模装备部队。
但在二战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就是,苏德对战时,德军往往都是佩戴钢盔的,而苏军通常都是戴着棉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苏军生产跟不上上吗?
其实不是的,因为当时钢盔的原料一般都是金属,这就造成钢盔重量比较重,苏军的钢盔有4斤重,可不要小瞧这4斤,戴在头上你就知道这个重量了。头上顶一个4斤重的东西行动起来肯定不方便。
第二就是苏联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在冬季金属是很冰冷的,钢盔不能直接戴,还要戴一个棉帽,再戴钢盔,确实相当笨重。炎热的夏季,头顶一个大铁锅,下面不就开始铁板烧了。
由于前期的钢盔重量太重,戴上后不继续头部活动,灵活性被减弱,还加速体力的消耗,所以苏军老兵,都不愿戴头盔,也劝新兵别戴头盔。
随着现在新材料的出现,头盔的重量已经大大减轻,舒适性也很好。头盔的保护作用还是很明显的,所以无论是真的上战场,还是在工地,或者骑摩托车,把保护头部的头盔该戴还要戴上!
好奇而已716
二战时,炮弹炸弹为了能更好的杀伤敌方人员,都在炸弹里加强破片效应。头盔的作用就是抵挡远距离的一些流弹和非必杀范围内的弹片以及战场上飞起的各种砖石之类的硬物,这才是钢盔存在的真正意义,因为钢盔的整体是个弧面,弹片击中后大多会滑飞出去。
那为什么苏联老兵都不愿意戴头盔,还劝新兵不要戴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俩点:
1.笨重,影响灵活性。
二战时苏联大批量生产的是40式头盔,40式头盔全重大约4斤重,刚开始带着时候还察觉不到,但时间长了对自身是很大的负担。极大的影响自身的行动和灵活性,不戴头盔可以增加灵活性快速的规避掉危险情况。
2.透气性太差。
40式头盔因为良好的防护性能,导致头盔的透气性不好。在夏天因为透气性不好,头盔内部又闷又热,影响作战状态,在冬天更是不能直接佩戴,必须利用布帽或者棉帽,否则苏联寒冷的冬天就会将头皮与头盔粘连在一起,不能摘下。
所以苏联老兵都不愿意戴头盔,更多是戴布帽多。还会告诉新兵尽量别戴头盔。这也是对新兵负责人的一种体现。
你们怎么认为,可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军武直击
头盔的主要作用是用来保护士的头部安全。关于二战时期苏军老兵不愿戴头盔这个问题,要从三个方面四答:
一是从头盔本身来说。二战时期,苏军制造的头盔是钢制品,尽管防护性能较好,但最大的缺点是比较重,达到了2Kg。现代主流的头盔不超过1.5Kg。大家可以想象头上长时间顶着2Kg重的头盔是什么概念。可以说非常不舒服。我自己在部队训练的时候,大家都不愿长时间戴头盔,一有机会就想把头盔摘下来轻松一下。
二是从天气方面来说。二战时期,苏德战争期间,大部分时间天气寒冷。苏军士兵要先戴皮帽或棉帽,然后再戴头盔。这祥一来,对头部的压力就会更大,更不舒服,而且非常影响头部的活动,而且时间越长越难受,甚至会头顶发麻。
三是从作战方式来说。二战时期,步兵作战属于大兵团、近距离拼杀,常常需要冲锋陷阵,甚至近身肉搏。头上戴上棉帽再戴头盔,个人的听觉、视觉都要受到一定的影响,非常影响单兵行动。
因此,综合来看,二战时期大规模作战行动中,头盔对单兵的保护作用有限,经过作战检验后,自然而然就会出现老兵不愿戴头盔的现象。
老兵故事里的事
钢盔的最主要作用就是提供对士兵头部的保护,可以说带上钢盔在同样的战场环境下能大大的提高士兵的生还几率,这是不争的事实,二战时苏联士兵能带上钢盔就是最好的一种生的希望,苏联老兵不愿意戴头盔或者说劝告新兵不戴头盔从各种二战战争史来看都是毫无根据的无稽之谈。
钢盔的出现是一个偶然,但也是必然。钢盔的雏形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战场,一战期间的一天,德军对法军的一个阵地进行了猛烈的进攻,横飞的弹药碎片和被炸起的碎石、树枝成为了可怕的杀人利器,进攻结束后,整个法军阵地只有一名士兵存活了下来。
而这位法军士兵活下来就是凭借一口罩在头上的炊事班的大铁锅,这让这位士兵虽然身上有多处伤痕,但是头部却得到了最好的保护,这件事引起了前来视察的法军将领亚德里安的重视,而根据这位名将的命令,法国工程师设计并制造出了“亚德里安”头盔,并迅速的装备到了每位士兵,在日后的战争中,“亚德里安头盔”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钢盔也好、头盔也罢都是经济进步和科技发展在军事领域的一个缩影。二战中的钢盔已经出现了更多的款型,不同的设计理念和不同的外形但其本质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士兵的伤亡几率。苏联在二战时期由于受钢铁物资以及大量战损的影响,钢盔无法能达到及时的补充,这也就是很多士兵戴着软帽而不是钢盔的最主要的原因。
尽管今天最先进的钢盔也无法做到在较近距离上对于直射弹药的彻底防护,但头盔对于流弹、远距离直射子弹和各种炸弹碎片、飞石等的防护是非常有效的,可以说佩戴头盔的士兵的死亡率远远低于未戴的人员。
冰雹蓝天
苏联头盔也救了不少人的性命。当然在使用中也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苏军第一款自己设计生产的头盔是SSH36,1940年生产第二款SSH40头盔,在耳朵上方位置有6个在一条线的铆钉,内部悬挂,非常寒酸,连个汗圈都没有。
一是冷啊。苏联大部分地区冬季接近8个月时间,零下二三十度是常事,酷寒无比。钢铁的头盔戴头上就是一个大冰坨啊,一点不保暖,即使有衬布也不好使。酷冷的头盔容易粘手,就是冻上。比如操作武器时头盔歪了,用手正一下,有时候不戴手套可能就会粘掉皮肉。
二是传统使然。苏联人从来就比较喜欢戴传统的布帽。20世纪30年代以前,苏联红军作战时佩戴的军帽均为布制,比如著名的布琼尼帽和船形帽。钢盔是后来苏军仿照美、德制作出的。钢盔是保命用的,但在传统意识里又被扣上怯懦、怕死的符号。
被判定怯战和不英勇的士兵是会受到严肃处理的,所以在那个年代,相当时期里,苏军士兵都会把钢盔系在自己的背包带上,除非万不得已敌军使用重火力压制,不然任谁也不敢私自佩戴钢盔。
三是过大的重量影响灵活性。苏联钢盔传承了苏军武器的厚重皮实,苏联头盔开始是36式头盔,后来是40式钢盔,加上本身钢铁就比较重,一个“符合标准”的钢盔,差不多就有四斤重。
头上戴这么重的头盔,时间一长难免脖子酸了累了,狠消耗体力。还有苏军士兵因为佩戴钢盔而失去了很大的灵活性,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因灵活性而导致未曾躲避掉本应该躲避掉的灾难,然后因此而牺牲。
四是防御效果不佳影响信心。极有特色的SSH-40头盔是持续改进的结果,延续战前苏联36型、39型钢盔设计,其外型甚至很接近美国M1,不过据说防御效果不佳。
五是战术操作影响使用。苏军向来崇拜大兵团集群作战,一般都伤亡很大,头盔给身体提供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就微乎其微了,反而影响士兵的灵活性。
下雨啦16
说苏老兵都不願戴头盔还劝新兵不要戴,这可能因为这么几点,
一个是以前的头盔多为钢制品因而那时的头盔也叫钢盔,重量相对比较大,有3斤一4斤重,戴在头上对颈脖是有相当的负担,时间久了可能对颈椎会造成伤害,这也是那时配有钢盔的军人多半都是执行战斗任务时才戴钢盔,平时及执行一般任务都不会戴,钢盔重量大甚至能当锅使用架在火上烧水煮食,这在苏军及日军中都常有,这种头盔可想而知。
再一点就是头盔是钢制,表面平滑对光会产生一定的反射作用,钢制头盔在光线作用下会生出反光,这样就更易使自己暴露于对方枪口下,成为阻击手射击的目标,二战后期各国军队普遍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开始为钢盔配置伪装网以减小头盔反光降低被阻击手发现并击中的概率,同时也开始研发新型头盔以取代钢盔。
那年那支56半
这头盔我带过,非常不舒服,尤其是运动中,晃的厉害。
ahoney
看过介绍,苏联头盔小,粘头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