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小孩和養植物的區別是 娃們需要心理營養

孩子八九歲了,愛撒謊,不遵守規則,專注力很差,怎麼辦?要不要花上萬塊錢去培養下專注力?

昨天才跟助理說,養小孩就像升級打怪獸,每一個階段完成這個階段的任務,就會輕鬆升級。

今天早上就看到了這樣的留言。

而每每看到這樣的留言,我都會想起我一個做心理諮詢師的朋友說的,暑期有很多家長不惜重金把孩子送進他們的訓練營,一段時間後,孩子的問題是有所改善,但回去還不是照舊。

因為父母不肯改變,孩子很難跟著變。

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重點發育任務,說來話長,但就心理營養的角度來說也無非就是歸屬感、自主感和成就感。

這三種感覺,想想看,是不是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都在尋求。

所謂歸屬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安全感。3歲前是儲備安全感的最主要時期,這一時期儲備的安全感關乎一生,否則會窮盡一生去尋找,直到找到那個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關於安全感,概括起來就是,孩子成長所需要的除了吃飽穿暖喝足之外,她還需要主要撫養人——一般是媽媽的情緒穩定和平和,能看著他笑一笑,陪著她玩一玩,爸爸媽媽的關係和諧穩定,不是三天一大吵,兩天一小吵,基本就沒啥大問題。

具體內容可以點開以下文章標題查看:

孩子安全感若缺失,為何會影響一生?

父母不和,孩子內心會積壓很多恐懼、抑鬱和憤怒的感覺。還談什麼情商,分離以及建立良好的社交關係呢?


養小孩和養植物的區別是 娃們需要心理營養

第二個,自主感。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足見自由是多麼重要。

然而一些家庭裡父母的控制慾特別強,什麼都替孩子計劃安排好了,孩子是沒有自主感的。

有人說,那總不能放任不管吧。

關於這個問題,心理學家謝剛給出的答案非常值得我們借鑑:

自由,有底線,無上限。

比如,我的底線是你要成為一個有責任心,不欺負弱小,不破壞社會規則,不損害他人利益的人。

當然,孩子還小,我們不可能給予絕對的自由。

然而,你是否輕推一把,你是否管一管孩子,跟要不要控制孩子,是真的不衝突的。

育兒從來不是非此即彼,你可以給孩子選擇的自由,在ABCD裡體驗自主決定的權利。

隨著他年齡的增長,慢慢去放手。


養小孩和養植物的區別是 娃們需要心理營養

第三點,成就感。

吃了睡,睡了吃,跟死了沒埋差別不大。

人總是需要一些成就感,來獲得身心滿足,比如創業成功,比如打遊戲贏了。

孩子也喜歡成就感。

今天我得到了老師的表揚,今天我回答了小朋友都不知道的問題,今天我幫助了某個小朋友,今天我分享了,今天我成為了同學們羨慕的焦點……

可若是孩子的第二個心理營養,也就是自主感沒得到滿足,那她能得到的成就感也有限。

我們常說獎勵分為外部獎勵和內部獎勵,而內部獎勵有助於形成內驅力。

因為成就感和滿足感本身就是一種對自己的獎賞,它比外部獎勵更能激發一個人積極主動地去做某一件事。

回到開頭那個問題,一個孩子因為總是說謊,不遵守規則,專注力差,父母打也打了,說也說了,還是沒能改變什麼,所以開始尋求外部幫助,想著花點錢能不能把這個問題解決了。

我的心理學老師曾講過:

懲罰可以阻止某個具體的行為,但對鼓勵理想行為卻毫無作用。

也就是說當孩子說謊的時候,你打他,只是阻止了他現在眼目下說謊這件事,並不能使他明白,為什麼不能說謊,說謊到底有什麼不好,那我該怎麼做?

一再地去強調孩子這個不好的行為,反而給他造成一種暗示:

你就是一個愛說謊的小孩子,你就是沒辦法好好遵守規則,你就是專注力很差。

極少有小孩子能夠對抗這種負面評價,就是要證明給你看。大多數孩子都接受了來自最親愛的人的評價,變成了他們最不想自己成為,卻每天都在強調的樣子。

心理學研究證明:

不管是師生還是親子互動,只有把鼓勵和指正的比例保持在4:1到5:1的時候,孩子接受起來才有效。

也就是說多鼓勵孩子好的行為,批評和指正的時候少一點,說的時候言簡意賅一點,不要羅嗦個沒完沒了。

不然孩子的愧疚之心,會被沒完沒了弄的沒掉,反而演變成理所當然,你也說我了,扯平了。

與其一味像個警察一樣,只盯著孩子錯的地方,不如鼓勵你想要的行為。

我就不相信,一個孩子在跟父母相處的過程中,沒有一次是誠實的時候?沒有一次是專注的時候。

若是有,那麼及時抓住機會,肯定他做的好的地方。讓孩子知道,撒謊、不專注、不遵守規則,這些都不是我天生就有的,而是通過努力可以改變的。

你看,我正在慢慢變好,爸爸媽媽也發現了,他們時刻關注著我,我在他們心中正在變好,不是嗎?

有句話說的挺戳心:

何必羨慕別人家孩子,

先天是自己遺傳的,

後天是自己培養的。

是啊,自己生的就是最好的,給足孩子他所需要的心理營養,踏實過渡好成長的每個階段,就是最省心最有效的育兒方式。

若是沒能過渡好,也不要只盯著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那樣他會越來越不好,倒不如你想要什麼就鼓勵什麼,給孩子多一點耐心和關注,他會越來越好。

作者簡介:涵涵媽,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專注兒童心理和親子閱讀。愛看書愛研究的媽媽。推崇接地氣兒的育兒理念,分享最實用的育兒方法。育兒路上我們攜手同行,讓更多媽媽少走彎路。歡迎添加涵涵媽私人微信:hhma08一起探討育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