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先於于禁救援樊城,是否會重蹈覆轍?

東漢末年期間,天下群雄並起為了成就自己的一番霸業,從此天下大亂。在這個亂世中,一下子湧現出無數令人敬佩的英雄,也發生了太多太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在其中不免被關羽對劉備的義而敬佩,對於禁的愛兵如子而感動,對張遼的驍勇善戰而震撼等等。曹操軍團的五子良將於禁為曹魏建功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曹操更是對他讚賞有加非常信任。那為何在樊城之戰中甘心丟盔卸甲投降關羽?如果張遼先於于禁救援樊城,是否會和于禁一樣的結果呢?

張遼先於于禁救援樊城,是否會重蹈覆轍?

關羽,字雲長,一生參加無數戰役,立下了戰功累累。他的驍勇,可以說在三國名將中最為出彩,他能於萬軍之中輕取敵軍首級,無人可擋。論軍事才謀,關羽把守荊州此時遇曹軍大舉舉兵南下,幸虧關羽有先見之明緊急駕船解救下了主公劉備。那在樊城之戰中,于禁是否到達馳援樊城面對關羽的強兵悍馬,懼怕關羽從而怯戰投降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于禁乃是曹操軍團的五子良將之一,他也是久經善戰,有非常豐富的作戰經驗,關羽雖然威名赫赫,但于禁帶領的精兵也是完全有能力與關羽帶領的蜀軍一戰的。

關羽北伐,帶領軍對從南郡出兵,對曹魏佔據的樊城揮師攻打,出兵非常迅猛,當時諸葛孔明用兵出神入化。讓五虎上將關羽帶兵進攻樊城非常迅速,曹魏軍團還未來的及為樊城防守作出防守。很快,關羽就一路揮師而上,樊城告急。曹操緊急命令部下於禁即刻起兵馳援樊城確保樊城不容有失。于禁接到命令便駕馬日夜奔襲緊急馳援阻擋關羽北伐,阻擋關羽繼續攻打樊城。奈何當時秋水連綿不斷,當於禁趕到之時,卻發現此時秋水還是未有停歇之意,導致漢水暴漲。水高至五丈以上,于禁將士全都浸入水中,曹軍極不善水,雖然于禁久經善戰,見到雨水暴漲士兵完全喪失了作戰能力也是束手無策。關羽見此情景便刻不容緩駕船準備進攻之勢,于禁在看到蜀軍準備船隻充足,作戰及其勇猛,便進過激烈的心理鬥爭帶著自己的將士投降了關羽。汗水暴漲,導致于禁軍隊沒有了作戰能力,于禁又及其的愛兵如子不忍他們就這樣損失了自己的生命,這便是為何于禁還未與關羽交戰便投降了。當時曹操非常重視樊城的戰略據點,所以聽聞關羽緊急揮師進攻,便立即派了大將於禁前往支援,如果曹操派另一位五子良將張遼前去支援是否會解救樊城之危呢?

張遼先於于禁救援樊城,是否會重蹈覆轍?

張遼何許人也?是曹操的帳下的左前將軍,曹操軍團的五子良將之一。張遼一生戰功顯著,如趙雲一般有獨自率領800餘騎鐵騎悍然衝入孫權十萬大軍把守的營地直逼孫權主帥帳下,如魚得水般,在孫權十萬大軍的重重包圍下毅然突出包圍,令孫權孫權聞風喪膽,吳軍在之後潰不成軍。更甚的是在之後張遼帶領幾千之眾鐵騎一舉攻破孫權數萬大軍,差點將首領活捉。經過這一戰從此聲名赫起,曹操聽聞更是喜出望外,認為為其良將也,對張遼更加委以重任。

張遼先於于禁救援樊城,是否會重蹈覆轍?

于禁雖然久經善戰,可能在特殊的情況下如遇漢水猛漲阻礙作戰也未能作出很好的對敵之策。而曹操派張遼面馳援此次樊城之危會不會死死守護樊城不讓其丟失呢?張遼雖然帶領少數精兵悍將攻打孫權將十萬大軍擊破而克之,但是在當時張遼對於合肥之戰地形要塞十分熟悉,製作詳細的作戰計劃,天氣也不是非常惡劣,才取得了非常大的戰果。張遼緊急馳援樊城,雖然是曹軍營地,但是對地形瞭解還不是很詳盡,倉促支援還來不及製作詳細的作戰計劃。又遇到了秋雨連綿漢水暴漲,地形地勢更不利於曹軍作戰。即使張遼再有軍事才謀,面對關羽這樣的五虎上將也是討不了巧的。關羽一人智勇雙全又生性傲然,被劉備及諸葛孔明委以重任,帶領的將士作戰能力肯定是不弱的,所以說張遼即使曾經帶少數鐵騎打破吳軍那樣阻擋關羽北伐的攻勢是不現實的,所以張遼雖然會和于禁一樣率七軍馳援,有能力與關羽一戰,但遇到漢水高漲,士兵喪失作戰能力還頑強抵抗關羽的虎狼之師也是沒有效果的,所以說即使張遼先於于禁救援樊城,也會迫於天氣原因保護士兵選擇投降於關羽,重蹈覆轍。

《三國志 臧霸傳》有相關記載“霸從討孫權於濡須口,與張遼為前鋒,行遇霖雨,大軍先及,水遂長,賊船稍進,將士皆不安。遼欲去。”張遼在遇到大雨帶領將士作戰也是束手無策的,可是這場大雨遠遠不及樊城那場秋雨可以比擬的,樊城秋水連綿不斷不曾停歇,水高五丈以上,讓極不善水性的曹軍也是毫無作戰能力的,所以更佐證了于禁當時的做法是正確的,張遼是一位名將遇到這樣惡劣的天氣也是會作出像于禁的選擇的。

張遼先於于禁救援樊城,是否會重蹈覆轍?

《孫臏兵法 月戰》“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可見作戰時的自然環境條件是多麼的重要,曹操的智謀軍事司馬懿也曾說過,于禁軍隊被水所困,不是于禁的過錯。于禁當時投降關羽也是被形勢所迫不願跟隨自己的將士身消命隕,換成張遼也會作出明智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