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视课程指导委员会作用强化人才培养知识结构的建议

温家宝总理曾在2010年5月“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说明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给了许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祖国各行各业的建设事业成就了成千上万的精英。然而,直面已故科学家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剖析中国当前教育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已成为当今亟待深邃思考、研讨的重大课题。其中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成功的教育并不在于学校安排了多少课程,教学设施如何先进,而在于安排了什么课程,是否以学生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和未来乃至终生发展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求知欲,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家课程指导委员会以及各级分委员会对高等院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学时分配的制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面对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对教育规律的挑战,课程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形同虚设,关键是课指委只有建议权,没有行政执行权,致使同一专业,在不同学校课程设置各具“特色”,学时分配也五花八门,有的学校甚至存在“因人设课、无人不设课或有课无深度”等不符合育人规律的现象,致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缺陷、知识的系统性受到影响,缺乏发展后劲。因此高度重视课程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从学科发展角度,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强化人才成长的过程培养,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由此建议:

1、根据各学科特点,分学科成立省级课程指导委员会,直属教育厅,明确隶属关系。同时要求各校成立校级课程指导委员会,贯彻落实国家或省级课指委的决议。

2、课程指导委员会由各学科带头人或教授组成,根据国家或省级课指委的意见,研究制定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特别对必修课及其课时要有明确的要求。

3、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招聘提前、第七学期学生到课率非常低这一现状,建议教育厅积极反映,要求政府出台有关政策,引导企事业单位招聘会全部在春季进行,严禁年前招聘;其次,在四年的课程安排过程中,将易于自学、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比如两课、体育课、军事理论课、课程设计等。

陕西省人民政府交办意见

<table> <tbody> 主办单位:陕西省教育厅 协办单位: 交办日期:
2011-01-27 复函时限:2011-04-27/<tbody>/<table>

承办单位复函

<table> <tbody> 类别:B 陕西省教育厅签发人:杨希文 陕教函〔2011〕186号 对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156号
提案的复函/<tbody>/<table>

姚秉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重视课程指导委员会作用强化人才培养知识结构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事关实现我省“教育强省”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大事。近年来,省教育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关要求,以“推动教育科学发展、努力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以质量为本”的理念,紧密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创新管理理念,统筹管理,分类指导,进一步推动了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保持了我省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势头。

2010年12月,我省召开了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会前印发了《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陕发〔2010〕10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根据《实施意见》精神和您的建议,结合我省实际,在人才培养工作方面,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省级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建设与领导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促进管办评分离”等列为主要任务,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目前,省教育厅已经组建成立了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指导委员”和“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两个省级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教育厅工作安排和您的建议,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组建更多的省级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完善政府、高校和社会齐抓共管的多元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二是充分发挥省级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研究、咨询作用。积极组织委员会专家开展对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制定相关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导性文件,并最终以教育厅文件下发,指导高校进一步做好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强化省级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评估和服务职能,发挥其在高校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广泛邀请省级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积极参与到省上组织的各类教学检查与评估工作中,发挥其在学科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基本建设等方面的专家作用,督促高校严格执行好教育部和省级各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有关要求,进一步规范课程教学内容和标准,优化课程结构,合理制定相关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前不久,省教育厅面向全省高校印发了《陕西省教育厅关于推荐全省高校“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专家库候选人的通知》(陕教高〔2011〕2号),并特别规定各级各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可以优先推荐。

二、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创新。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紧密结合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途径,使其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促进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一是深入推进“质量工程”建设。新增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十二五”期间,将支持建设100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10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二是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把创新精神培养贯穿到各类型各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之中。鼓励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提高为核心,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CDIO工程教育模式”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三是改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重视高职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深化校企合作,推行多样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按照“统筹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引导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确定自身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发挥已有的学科专业优势,办出自身的学科专业特色。按照您的建议,省教育厅将把教育部各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有关指导性文件作为重要依据,认真做好以下各项工作:一是遴选建设一批省级特色专业和专业群,加大专业建设经费支持力度,促进不同高校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十二五”期间,将建设省级特色专业750个。二是加强高校学科专业调整。通过“撤、并、停、调”等方式,改造原有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体系。三是严格新办专业准入制度。在新办专业审批过程中着重加强对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以及学时分配的审查,提高课程结构布局是否合理的权重系数。四是稳妥推进已办专业的“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认证”试点工作。通过评估和认证,促使高校进一步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内涵建设,优化人才培养知识结构,提高人才在国内外的竞争力。五是加强专业建设的检查与督查力度,尤其是加强对新办专业和国家、省、校级特色专业的检查与督查。2015年底前,完成对省属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的全面评估检查。省教育厅将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办法,对学校专业建设工作进行评估检查,对专业建设工作改革力度大、办学水平高、社会声誉好的高校,给予政策上的倾斜,重点扶持;对于专业建设工作落后、改革力度小、办学条件差、社会声誉不好的高校,将给予“黄牌”警告,限期整改、调整、直至撤消高校的相关专业。

四、加强课程建设。以适应学生终身发展为宗旨,不断优化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培养,启迪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是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强化通识教育,增加选修课比例,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二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大学体育等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指导高校合理安排课程,科学设置课程学时,并着力在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上下功夫。三是加强课程结构体系优化研究,在每两年一次的省级教改项目立项中,结合不同专业,增加课程设置方面的教学研究项目数量。

五、深化教学改革。牢固树立教学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一是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十二五”期间将建设省级精品课程750门。二是深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注重个性培养和课程效果,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氛围。三是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计划,开展创新技能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四是加强教学名师的表彰工作,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五是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发挥教学名师和老教授传帮带作用。六是加快高职院校“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此外,您在建议中还提到:由于就业压力,学生在第七和第八学期普遍忙于找工作,致使学生到课率不高。这几乎是全国所有高校都存在的普遍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除了教育部门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管理外,还需要其它政府部门大力协作,引导企业合理安排招聘时间。我们将把您的建议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感谢您对我省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二O一一年四月十一日

<table> 浏览教育厅官方微博: /<tabl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