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日本摩托車比中國摩托車好?

新說文解字


八幾年的時候,上海的海員有機會把日本人丟棄的摩托車從日本帶到上海(如本田c70,是南京金城的前身),那質量不是一般的好,聲音輕還省油,那麼舊,國人還把它當寶貝一樣。後來中國也進口了不少日本小排量摩托車,印象最深的幾種型號有:鈴木ax100(金城100的前身),鈴木tr125,雅馬哈dx100(林海100的前身),本田cg125(幸福XF125的前身),本田cb125雙缸(春風125的前身),鈴木gs125(濟南輕騎125的前身),本田gl145,本田cbx125等等。和生產汽車一樣,中國在消化並吸收日本的技術以後,先是合資後是全資,比如說生產幸福125的時候,早期的產品,發動機總成,都是本田cg125的,包括化油器。

記得93年的時候,一個工地老闆外出,把一輛老幸福125(發動機是本田CG125),丟在露天工地上三年,回來以後,擦試一下車子的灰塵,油箱裡加點汽油,幾腳就踹著車了,此事千真萬確,車子的鋼圈輻條,前擋泥板都鏽得一塌糊塗,不得不承認本田發動機性能的優秀,後來幸福125,全部國產化,發動機自主生產,但說心裡話,品質和本田cg125還是有差距的。

直到現在,我們目前市場上賣的摩托車,如雅馬哈125,五羊本田125,新大洲本田125等一些民用的小排量摩托車,價格還是居高不下,都在1萬左右,究其原因不外乎:1.掌握核心技術。2.裝配嚴謹,嚴絲合縫。3.材質精益求精。所以日本的車子基本上做到了三不漏:不漏氣,不漏油,不漏水(水冷卻的車子),爆發力大,動力強,經久耐用。

我並不崇洋媚外,在這裡請網友們不要誤解,這是我所親身經歷過的,耳聞目睹的,喜歡我的朋友請關注北京人在紐約adong,並參與討論,互相私信,我一定會一一作答。





北京人在紐約adong


不是有人說日本摩托車比中國摩托車好,而且事實是日本牌子的摩托車,或者是日本在國內合資的摩托車,也比純國產牌子的摩托車質量好好很多。90年代初期,我老爸買了一部二手的的本田125,當時花了8000多買的,再騎了2年,市場價格反而漲到1萬多了,後來給我舅舅繼續騎到本世紀初,還可以賣5000多。而同時期買的一些國產新車,騎了兩三年,基本上都騎不動了,二手的也沒有人願意接手,請關注:容濟點火器

禁摩的確影響到中國的整體摩托車市場,每年都很多人退出摩托車行業了,但是市場困難是所有在中國市場的摩托車企業都會面臨的,日系的摩托車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並沒有下滑多少,有些反而上升了。客觀環境對於做企業的人而言都是公平的,主要還是我們的製造業水平跟不上了。

已經開始走入電噴摩托車的時代了,目前國內也有幾家像樣點的電噴系統公司,但是傳統的化油器似乎沒有一套完整的原始圖紙。電子類的東西也許我們可以很快跟著趕上來,但是機械的東西,似乎非常困難了。一般摩托車發動機也有100多個零件,看起來並不是很複雜,但是如果要做好,還要創新,就非常不容易了。

發動機等部件因為高溫高壓高頻狀態下工作,對基礎材料的要求非常高,很多工藝數據是需要很多年積累的,我們的熱處理等技術並不過關,也許表面上你能看到是一樣的,實際上耐用性和可靠性都差異非常大,產品做出來了明顯不耐磨不耐用。配件把握不好,整機當然也會受到嚴重影響,有些甚至發生摩托車斷頭散架的情況了。

發動機對加工和裝配也是要求非常嚴謹的。目前國內的摩托車發動機,大多數還是停留在手工裝配的場景上,這樣人的情緒會造成產品質量的不穩定。裝配不好,燃燒不好,動力不好,油耗高,震動也大,嚴重的可能會出現一些漏油身子自燃的情況發生。如果在摩托車領域引入了工業4.0智能製造的體系,也許會有所改善。但是目前國產摩托車本身定位比較低下,產品都屬於低端,幾乎用不起這類型的自動化管控系統。

現在整體制造業都面臨人工貴,租金貴和環保問題,摩托車這種小型的製造業更加困難,沒有幾個年輕人願意選擇摩托車產業去發展,在很多人眼裡,這種行業完全是夕陽產業,沒有什麼出路。因此整個摩托車行業裡邊,真正能潛心來做研發的恐怕是寥寥無幾,即使要研發也是模仿日本人的東西,這種心態下想趕上日本人似乎是和中國足球衝去亞洲一樣困難的。日本人也不可能把真正的研發中心放到國內的,他們會全球佈局,核心的東西你是山寨不到的。

不僅是日本摩托車遠比中國摩托車質量好,甚至印度的摩托車也已經趕超我們了。如果我們的行業依然是這種狀況,恐怕像泰國越南和印尼這些國家,也用不了多久都會比我們強的。


容濟點火器


同樣是摩托車國內的始終無法和日系摩托車相比較,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如此的差距呢?其實無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1.技術,在技術方面的差距非常大有的車友表示可能相差了一個世紀,這雖然有點誇張但保守估計二三十年的差距還是有的。別說大排量小小的一個踏板車差距就非常巨大。

2.材料,好的技術也需要好材料支撐,國內的摩托車廠家雖然組裝能力非常強,但相應部件始終無法實現自給自足,要想產品質量好就必須依靠進口部件。


3.態度,國人很聰明任何事情不可能做到事無鉅細,差不多就可以不可能將一件產品當成藝術品去製造,而日系車則不同他們會精益求精將產品做到幾乎完美,從合資品牌中的聯合標和獨立標就可以很好的將這一點展現出來。

除了以上三大原因其實還有歷史背景,當下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但沒技術,沒態度,就算有好的材料也是做不出好的產品。但比較可喜的是現在的這種現象已經慢慢的發生了變化,自主品牌的摩托車已經從粗製濫造慢慢向精品製造開始看起,但雖然是這樣差距還是非常明顯的。所以自主品牌摩托車要走的路還很長。


騎士分享


不是有人說,而是事實勝於雄辯!清末民初當中國以走農業興國的道路時日本就已成為東方獨一無二的工業國,人家一個彈丸之國為什麼敢侵犯我們的大中國?道理很簡單,我窮並落後,他富並先進。鄧爺爺的一句話落後是要捱打的就是完好的總結!當今中國雖與往不可同日而語,但是仍處於發展過程中,說白了在傳統的科技方面仍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摩托車汽車家電雖然我國引進很多外部產能,但是核心技術仍然在人家那兒,同樣的品牌為什麼我們的產品不及原產的?所以我們千萬不能自滿疏忽,雖然袋子裡有了幾個子兒了,充其量還是個粗魯無知的土豪,玩弄你小菜一碟。人貴有自知之明,知恥方能後勇!


三劉子20801


只能說這是個現實,中國摩托車企業發展,速度很慢,也許是中國社會發展太快,國人有幾十萬寧願買奔馳寶馬,或者是合資車,也絕對不會買輛幾十萬的摩托,路上騎幾十萬的絕對是有錢人,國內摩托只是有錢人的玩具,炫耀的資本,大眾需求的,都是馬路上跑的什麼125啊,彎梁啊,,國內摩托企業就算研發出來了,國人未必會買賬,起步晚,產品可比性太多。中國摩托企業,不是中國紅旗,能有幾百億的研發資金,還有國內禁摩,只能說,國情,限制了中國摩托的發展,只能在低端市場活著,我有個朋友去日本打工,他是乾電氣焊的,在日本發了雙勞保鞋,帶回國了,到現在穿了八年了,當然鞋子也分冬夏,他不可能,天天工作穿著,做工好,耐用,這是對日本產品的認知。說了這麼多,中國摩托真比不上日本摩托。說了這麼多隻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我沒有愛國情操


花臉紅臉


說到中日摩托車的差距,人們往往就會說技術、材料、工藝、設計、態度等等。純屬正確的廢話,技術、工藝、態度方面的差距僅僅只是表面現象、淺層次的原因。那麼,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我們來慢慢分析:

首先,兩國的社會產業狀況完全不同,日本的產業界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行業協會的力量非常強大,往往是行業協會牽頭去進攻一個市場(例如越南),日本摩托車產業協會對越南等東南亞市場有非常縝密的佈局,對協會成員有極為嚴格的行為規範(比如嚴禁價格戰,長時間的品牌培育期,不允許粗製濫造,短期內不以賺錢為目的)。反觀中國摩企,基本上就各自為戰,民營企業必須在短期內賺錢,這樣一來,價格戰就在所難免,粗製濫造,偷工減料,質量很差,陷入“質量越差,價格越低,價格越低質量越差”的惡性循環,中國摩企屬於“賣產品”,日本摩企屬於“做市場”。

其次,兩國摩企面臨的金融環境不同,在中國真正搞摩企的大多都是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成本高是常態。如此一來,哪有錢去投入週期長、見效慢的技術研發?只能賺一個是一個,貪圖眼前利益,這些都純屬無奈之舉。銀行有錢為啥不貸給國有企業?憑什麼不貸給房地產?偏偏貸給你幾個要死不活的摩企?~~~反觀日本摩企,他們從銀行、股市、發債等多個渠道可以大量融資, 他們當然願意做長線投資,加大技術研發力度,深度市場佈局,樹立品牌形象,因為這樣收益更大。

再者,中日摩企面臨的市場環境不同,日本摩企主要依賴歐美市場(尤其是美加澳),這使得他們在這些發達國家市場賺了不少錢,積累了相當深厚的技術和市場經驗,當他們回過頭來做東南亞市場的時候,就顯得小兒科了。而中國摩企,由於在國內都屬於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產業(很多大城市都禁摩),走出去是不得已而為之,真是夾縫中生存的產業!

綜合以上的各種原因,難道中國摩企不如日本不是必然嗎?


朱哥哥168425860


大力發展汽車產業的必然結果。試想一下連摩托車單缸造不好。還談汽車。經過多年的打拼中國汽車在國際上有一之地嗎?得到哪些國家的認可?

摩托車產業在90年發展是有前景的。一道禁摩令。導至了僧多粥少。摩托車行業不斷的血拼。價格一降再降。質量一降再降。轉戰國外,敗北,死掉一部分

國內的某些品牌,血戰之後,現在質量還是可以的。許多車騎了幾年,沒有大修是很正常的一件事。現在摩托車廠家應該不會跟風做當年血拼的傻事。

電動車行,製造難度遠小於摩托車。國家沒出臺任何大的政策,已經在打價格戰。更何況國家出臺的某些政策。雖然國家沒有一刀砌。實行過渡期。必然加速電動車行業的重新洗牌。恐怕在國內也會上演比摩托車更慘的血拼。

要知道剛開騎電動車主要是年青女子。因為方便,但是容易壞。經過多年的發展,電動車的速度,續行里程慢慢提上來。國家強行制止。必然會導致電動車產業停止不前。我認為應該從整車質量,剎車安全係數入手,加大監管力度。提高電動車的稅收,也會減少群眾的購買力度。


手機用戶6354509962


我在1996年因為經濟上的原因,沒買日本產的本田車,而買了春蘭貌。就差了六千元的差價,實際使下來不光是隻有電發動而沒有腳發動那麼簡單!雖說同是雙缸的,但在二年後發現春蘭的油耗已經超過了三升多,而日本的本田車一直穩定在1.6升。可想而知的差距有多大,反映到使用成本上更是驚人!現在我的想法很簡單,國人中有很大的群體在使用著國產品牌的小車,本人在賣了摩托後就買了法國的標緻車。一則車價相對還可以,二則外觀並不華麗但厚實!從車重上就能反映出來,而且全系配置電子穩定裝置,也就是說給路況複雜時又多了一個安全保險因素!

我知道中國的製造業底子不好,各行各業的心態也很浮躁,實際上光面子好看是沒用的!因為一個好的外表就像一個顏值高的女性一樣,不能當飯吃。實用耐用是真理!


夏明8234


這的確是事實,沒得說,先說發動機差距,如圖,人家本田60年代GP250CC級別都玩六缸了四氣門的發動機,七檔變速,112KG的車重,最高時速兩百多,六十年代那時候我們在鬧饑荒,而人家本田宗一郎從一片廢墟的日本建立本田株式會社才五年多就說要參加曼島TT,六十年代初去參加那最高級別之一的motoGP賽事,這 在60年代,膨脹宗一郎說∶我們玩F1和造飛機,好,就去搞了,普通人都已經很驚訝了,更別說其他國家的摩托車製造商,我和小夥伴們都驚呆了,這樣的起步差距,使我們的摩托車製造業落後日本很多










china老王945


滿大街日本摩托車時,沒人禁摩,剛剛普及中國製造,內奸國賊就瘋狂查禁,中國的摩托車能活著就不錯了,還能有好的希望,現在又無視民生需求,以新國標扼殺中國電動摩托產業,國賊不除,真的會冷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心,整天以霸王法規查扣勞動人民的血汗,蓄意製造警民衝突,甚至人為製造罪犯,破壞國家維穩大計,一定是居心不良的惡霸團伙或者是蓄謀搞亂搞垮中國的內奸國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