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華:建立銀行服務中小微企業“敢貸、願貸、能貸”的長效機制 | 銀行家論道

张健华:建立银行服务中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的长效机制 | 银行家论道

文/華夏銀行黨委副書記、董事、行長張健華

4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的措施,指出要確保小微企業融資規模增加、成本下降,促進就業擴大和新動能成長。包括靈活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建立對中小銀行實行較低存款準備金率的政策框架,推廣債券融資支持工具,推動銀行健全“敢貸、願貸、能貸”的考核激勵機制,通過政府性融資擔保降低企業融資費用,引導銀行提高信用貸款比重等。華夏銀行黨委副書記、董事、行長張健華日前在《清華金融評論》撰文,認為在目前的政策引導下,商業銀行應該分步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應從政策引導轉向市場主導,認準行政攤派背後的巨大市場藍海和機會,從四個方面建立“敢貸、願貸、能貸”的長效機制。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凝聚共識、抓住當前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中國經濟平穩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必要準備。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對於全國金融工作者而言,打好三大攻堅戰,做好服務實體經濟、防範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的三大工作,是經濟轉型過程中兼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和實現“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必要基礎保障。尤其是對於商業銀行而言,在經濟新舊動能轉換和利率市場化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如何實現自身轉型,增強核心競爭力,做到服務創新型經濟和服務傳統實體經濟如何並行不悖,則需要轉變傳統服務模式和管理理念,當前重點加大力度支持有“五六七八九”(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特徵的中小微企業,破解這些佔據市場90%數量的主體面臨的“融資貴、融資難”的世界性難題,這對當前經濟抵住下行風險,盤活經濟活力,激發經濟創造力至關重要。

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多次開會部署併發布相關政策,各級金融監管部門自2018年以來也不斷出臺各種措施,多措並舉促進金融支持小微企業,一方面著力打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實施普惠定向降準,創設TMLF(定向中期借貸便利)、推動銀行永續債和CBS(央行票據互換工具)等工具建立激勵機制,解決商業銀行不敢貸、不願貸的問題,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機制,推出科創板並引入註冊制,促進新三板成為創新型民營中小微企業融資的重要平臺等;同時以財政減稅降費政策優化政策支持環境。在目前間接融資依然佔據主導地位的當下,商業銀行已然扛起了支持小微企業融資主力軍的大旗。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也強調,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要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體系,端正發展理念,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開發個性化、差異化、定製化的金融產品,增加中小金融機構數量和業務比重,改進小微企業和“三農”金融服務。但目前現狀來看,從政策敦促和引導,到商業銀行真正建立起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內生動力和激勵相容的體制機制,還有待“幾家抬”真正形成合力,以及商業銀行自身的內部績效考核機制、風險管理體系與業務條線體系的深層次改革,真正建立起“敢貸、願貸、能貸”的長效機制,同時,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國有大行和中小銀行在服務小微企業方面有所差異和互補。

“不願貸、不敢貸”的深層次原因分析

對於商業銀行而言,以往服務傳統產業的押品模式、風控模式與思維慣性下,小微企業生命週期短,盈利水平不穩定,信息難掌握、不對稱導致信用水平不高,是銀行靠賺取存貸差實現穩健運營的劣質客戶群。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中,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為2.75%,比大型企業高1.7個百分點,單戶授信500萬以下貸款不良率更高,5月末不良貸款率為4.1%,這也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根本原因。因此,2017年末單戶授信500萬以下的小微企業借款戶數佔到58%,但貸款餘額佔比不足7%,這種數字上體現出來的差別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具體而言,以往商業銀行風險管控和服務中小微企業融資之間的矛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銀行主要依靠存貸息差穩健運營模式與小微企業多元化融資需求不匹配。截至2017年末,全國小微企業法人約2800萬戶,個體工商戶超過6500萬戶,合計佔全部市場主體的比重超過90%。小微企業千差萬別,處在不同生命週期、不同行業和產業鏈,因此其不同階段、不同行業、不同模式的風險是不同的,融資需求也不盡相同,因此總體而言小微企業融資問題應該是一個綜合性的融資問題,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是一個系統性工程。而銀行的表內商業模式有其自身經營邏輯,也存在各類資本風險考核等,主要依靠存貸款利差,且提供給企業的多以短期流動性週轉或者經營性貸款為主。因此銀行放貸需要現金流、押品資質等多方面評判標準作為風險保障措施。放大到整個金融體系來看,這體現為以商業銀行貸款間接融資為主體的金融體系與大規模支持創新創業所需更多直接融資需求的不匹配。因此,做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需要“幾家抬”,即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解決其不同階段、不同性質的企業融資。

其次,相比成熟大企業,小微企業自身風險較高。為了促進創業創新,國家放寬企業註冊資本金實繳要求,這雖然減輕小企業初始資本的壓力,但在其申請貸款的時候卻帶來一定難題,一般而言,小微企業若沒有50%~60%的自有資本金,就不能判斷一個創業者是否一心一意做企業,這對於銀行貸款而言風險是極高的。對於技術創新性小微企業,銀行對其技術與高級技術人才有相應的評估手段,但是這類企業在初創時若沒有商業化,沒有將技術轉換為現實的生產力,則其風險也是極高的,這種不確定性的風險需要的是天使、VC等直接資本的支持,銀行貸款有著天然的劣勢。因此,商業銀行普惠部門做小微企業貸款,首先需要解決“融資難”問題,即以各種科技手段來提高小微企業的信貸可得性,也需要提升容忍度,還需要較高的利率來覆蓋風險,以符合經濟規律來達到商業可持續。

再次,商業銀行息差收窄,是經濟轉型最直觀的感受者。商業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資金均來源於負債,隨著銀行利潤增長率不斷下探,利率市場化不斷推進,銀行利潤增幅已經不能支撐不良高速雙升的局面了,上市銀行的市淨率也均低於1,這說明資本市場上已經不太看好銀行的盈利狀況。從這一點而言,銀行業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具有直接的感受,已不再具備承受大額損失的能力,需要市場化的機制和安排,也需要銀行自身提高對小企業的鑑識能力。

應從政策引導轉向市場主導需改變兩大觀念

第一,“融資貴”和“融資難”是兩個不同的難題,應當分步擊破,當下應重點解決覆蓋面的問題,不能攪合在一起。2018年以來,央行多次定向降準使得銀行間市場的資金充裕,但是從“寬貨幣”到“寬信用”,尤其是定向給予小微企業信貸支持,不可操之過急。整體而言,商業銀行大量介入小企業貸款的時候,就會對民間借貸形成擠出效應,相比年利率20%以上近乎高利貸的民間利率,本就可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通過人民銀行流動性支持,引導資金價格下移,截至2019年1月底商業銀行新發放的1000萬以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平均水平為6.16%,比2018年同期下降0.21個百分點,並保持下降趨勢。但是要加大力量支持小微企業融資,當務之急是擴大貸款覆蓋面,隨著貸款額度下遷,商業銀行服務的小微企業範圍更加廣泛,小微企業信貸規模將有一定比例提升。但隨之而來的必然是風險也隨之加大,因此貸款利率應該更加市場化,根據實際風險水平而定,即優先解決“融資難”的問題。目前,在增值稅減免的政策基礎上,《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有效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基金作用切實支持小微企業和“三農”發展的指導意見》也從頂層設計的角度提出有效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基金作用著力緩解小微企業、“三農”等普惠領域融資難、融資貴,隨著各級政府性融資擔保、再擔保機構確保支小支農擔保業務量逐漸達標,銀擔合作機制逐漸完善,“融資貴”的問題則會從根本上迎刃而解。因此,對小微企業的優惠政策,需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自然協調。

二是商業銀行要認準行政攤派背後的巨大市場藍海和機會。在銀保監會“三個不低於”政策指導下,各家銀行小微企業貸款規模逐漸增長。而目前主要依靠政策推力,其背景則為央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結構性轉變,以往基礎貨幣在銀行層面通過國企央企、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等大企業實現信用創造,這在經濟高速增長的階段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經濟轉型階段就遇到瓶頸,傳統大企業受到國內外經濟下行影響利潤下滑效率更低,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下,穩健的商業銀行需要兼顧安全性、流動性、營利性三個經營目標的均衡,而大型國企議價能力高,對於銀行而言,尤其是中小銀行而言,或許只能實現安全性。這種情況下,若貸款集中度太高,反而制約了銀行盈利能力。因此從競爭性角度看,商業銀行就必須要更多支持經濟活力和市場效率的中堅力量中小企業,而未來創新帶來的紅利,也會屬於中小企業。這是商業銀行面對經濟壓力必須要做出的選擇,也是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簡而言之,即將主要客戶群下沉到更廣大的長尾客戶,踐行普惠金融,抓住以往沒有很好地接受全方位金融服務的中小微企業客群,相信這未來是巨大的藍海。很多銀行已經在小微、個人、大零售板塊紛紛開始積極佈局,在此過程中,要藉助政策的東風,找準與自身優勢相結合的客戶群進行深耕,利用好金融科技的手段,以更廣泛的獲客途徑、更穩健的風控機制來尋找好的小微企業,並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這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蘊藏著巨大的機會。

建立“敢貸、願貸、能貸”的長效機制

數據顯示,中國的小微企業平均存活週期為3年,對於商業銀行而言,在成立初期就給小微企業提供貸款,無異於大海撈針,很多銀行選擇企業成立滿4年才提供貸款。但研究顯示真正成熟的企業需要7年以上的發展。因此銀行如果要給7年以下的企業提供貸款,首先需要強擔保,或者抵押資產要求。這也從側面說明小微企業金融支持需要“幾家抬”。目前,在政策引導的背景下,更多銀行將通過發行永續債等多種渠道來補充資本,從而增強信貸提供的能力。同時,隨著政府強化政府性融資擔保基金作用,完善銀擔合作機制為中小企業提供增信服務;以及整合政府大數據進行合法使用,降低銀行服務中小企業信息不對稱。從供給層面來看,政策舉措與商業銀行共識已經基本完備,但落實政策與商業銀行自身能力建設依然任重道遠。目前更主要的在於需求層面,需要滿足中小微實體自身的成長與經營發展相匹配的信貸需求。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要求,相關部門要認真分析研究今年以來實體經濟和中小微企業實際貸款的變化情況,要吃準“問題”,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相關金融機構要齊心協力,讓更多貸款更便捷流向實體經濟和中小微企業,特別是要向中長期貸款方向加大力度,以此引導宏觀經濟平穩運行、長期向好。

首先,政策引導還需要加大信用生態環境建設,著力解決“不敢貸”問題。信用缺失和信息不對稱是目前最主要的障礙。僅靠銀行自身依託銀行賬戶掌握的小微數據和央行徵信數據很難完成小微客戶的精準畫像,藉助大數據等金融科技手段來構建完善的社會徵信體系,嚴懲“老賴”,形成良好的社會約束機制,是金融服務小微企業的根本保障。2月1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金融服務民營企業的若干意見》,提出從戰略高度抓緊抓好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依法開放相關信息資源,在確保信息安全前提下,推動數據共享。地方政府依託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臺體系,抓緊構建完善金融、稅務、市場監管、社保、海關、司法等大數據服務平臺,實現跨層級跨部門跨地域互聯互通。也支持徵信機構、信用評級機構利用公共信息為民營企業提供信用產品及服務。加大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力度。此舉將從根本上解決銀行因信息不透明而“不敢貸”的問題。在此之前,政府性融資擔保基金機制的全面建立和實施也是這個問題的重要保障。在強化政府性融資擔保基金作用的同時,強化財稅正向激勵,加大獎補支持力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監管部門在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時應著力推動市場化機制的建立,著力化解“不能貸”問題。金融系統在認識到小微企業融資本身是一片藍海的同時也更多地共識到,現代信用貨幣制度下,銀行的信用擴張是貨幣體系運行的中樞。因此2018年底以來,央行著力於引入市場化的正向激勵機制改善貨幣政策傳導,鼓勵商業銀行主動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商業銀行服務小微企業的規模和深度都在加大,尤其是央行推動商業銀行發行永續債,並以市場一級交易商CBS互換來提高其流動性的舉措,銀保監會允許保險資金投資銀行二級資本債券和永續債的措施出臺之後,財稅部門也明確了永續債的會計處理,還將明確永續債的稅收處理。這些舉措完善了商業銀行資本補充機制,為商業銀行夯實資本中長期資本,支持實體經濟提供了政策保障。隨著監管層推動轉股永續債、二級資本債等債券市場產品和工具創新來補充商業銀行資本,並進一步擴寬資本補充債券投資者範圍,支持銀行通過資產證券化、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等方式來降低其分母的風險加權資產等。這些政策也將進一步推動行業自發市場化機制的建立,解決商業銀行以往因為資本制約而“不能貸”的問題。

再次,不同商業銀行應根據自身規模和優勢與科技化程度差異化選擇小微客群,著力解決“不願貸”問題。對於商業銀行而言,還需要轉變抵押貸款模式向信用貸款模式轉變,這涉及到銀行傳統經營模式、重物質輕價值的思維理念的轉變,也因而是目前服務小微的一大瓶頸。同時,對於不同銀行而言,自身規模和優勢定位等不同,服務的小微企業也應該有所差異。比如大型國有銀行本身信貸成本低、信譽高、規模大,小微企業對大行更為認可,無論在信貸規模的普惠性、與金融定價的普惠性等方面,提供金融服務時的作用應更加突出。因此,優質的小微企業會選擇成本最低的大型銀行進行借貸,而中小銀行服務小微,則基本上是被篩選過一輪的,因此其定價可以根據其風險水平相對高一些。而目前農信社、農商行有其固定的渠道,資本成本也會因此而降低。而加在中間的股份行、城商行群體則其壓力相對較大,其資金市場化程度較高,也要兼顧自身轉型和盈利之間的平衡。因此商業銀行服務小微企業不能一概而論,信貸需要市場化定價。在此過程中,商業銀行在選擇小微客戶的時候,藉助自身核心科技力量或風控經驗豐富的互聯網公司、電商平臺的數據積累建立合作機制也是非常重要的,抱著開放共贏的合作心態,根據合作伙伴提供的數據,商業銀行做好風險分析,實現線上放款也是完全可行的,一方面降低了獲客成本,另一方面完善了風控手段。以華夏銀行為例,和多家大型消費平臺都有合作,目前和螞蟻借唄、騰訊微粒貸已經建立了很好的合作關係。隨著銀行業逐漸佈局,提升小微企業信貸覆蓋面,“融資難”問題得以解決,信貸金融服務“梯隊”的市場化分工機制和有效競爭機制完全建立的同時,小微企業信貸從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融資成本也會進一步降低,進一步解決“融資貴”的問題。因此,當政府的宏觀戰略目標與商業銀行的微觀經營目標一致的時候,真正形成合力,解決銀行“不願貸”的問題。

最後,實體成長是最關鍵的根本性問題,支持好的小微企業發展,提供綜合金融服務。當前,制約小微企業信貸融資還存在需求側的問題,即貸款需求萎縮。一方面傳統的中小企業面對經濟下行盈利下降的情況,生產意願有所減弱,因而貸款成本在盈利中佔比超過一定比例後,企業會因無利可圖而不願意貸款;另一方面,在新舊動能轉化階段,一些科技創新型小企業已經完全不依靠銀行信貸就可以獲得直接融資,將銀行拋擲腦後。這對於商業銀行而言是非常危險的,因此一旦商業銀行通過獲客和風控手段,轉變觀念以價值增長為主,找到有潛在價值的小微企業客戶,就需要圍繞其做金融綜合服務商,不僅提供信貸資金,還要提供資金結算和管理、員工工資代發、財務顧問以及財富管理等服務。在此過程中,商業銀行應時刻謹記小微企業的特點,著力完善自身風控機制,這在任何時候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對於傳統行業,要找到具有核心競爭優勢和一定市場佔有率的小微企業,可以以供應鏈金融的模式提供金融服務,提供種信貸產品增強其在產業鏈上的地位。在風控方面,除了傳統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還需要重視水錶、電錶、工資表等所謂的“新三表”,或可加上煤氣表、燃氣表,也包括工業用水用電、交通運輸、出庫等類似的指標,這些能看到其真實生產經營情況。尤其是對於科技創新型企業的金融支持,給商業銀行傳統經營模式帶來挑戰,商業銀行需要培養專業人士,對其未來價值進行科學估值,並有所為有所不為。在科創類小微企業實現有一定的現金流,需要流動性資金支持的同時,商業銀行可以與其主管部門、戰略投資基金等進行合作,對其進行外部考核,開發基於技術的專利質押貸款、應收賬款質押貸款等,或者為其提供商業票據的貼現或者融資等。

在政策推動和行業共識下,目前針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多家銀行也都進行了積極的有意義的嘗試。我們看到,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以及監管政策已經逐漸形成合力,引導市場機制的形成。總而言之,要讓政策能夠覆蓋,風險與收益相匹配,同時需要在商業銀行的轉型過程中不能急於求成,要給時間窗口,讓銀行意識到機遇並主動轉型。而這個問題也不宜搞得過於複雜,應先著力促進“融資難”的解決,因為多目標有時候很難實現,運籌學裡面,多目標優化很難達到最優,只能相互折中取得一個平衡而已。

文刊發於《清華金融評論》2019年3月刊,2019年3月5日出刊,編輯:王蕾

我們期待您的來稿

歡 迎 訂 閱

深刻|思想|前瞻|實踐

專注於經濟金融政策解讀與建言的

智庫型全媒體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