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扶贫,标准助力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其中强调,我国将加快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鼓励贫困地区制定特色农产品地方标准,开展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农产品供给水平和质量。

刚刚过去的2018年,隆重纪念了改革开放40周年。我,一个普通老百姓,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亲身体验了百姓生活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40年,业绩千千万,成就万万千。若一定要比较,其中最大的业绩和成就是什么,我会说,是近8亿老百姓脱了贫。这40年,我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对全世界的减贫贡献率更超过了70%。

世界银行行长金墉表示:中国扶贫解决了8亿人口的贫困问题,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一份报告指出:“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在扶贫工作中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国扶贫成就,足以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也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是扶贫取得伟大成就的前提。同时我国对扶贫事业进行了呕心沥血的探索: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从“区域性扶贫”到瞄准贫困县、“整村推进”、再到“扶贫入户”,直到现在建档立卡,一户一策的“精准扶贫”。

2018年全国又有125个贫困县通过验收脱贫,1000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完成了扶贫脱贫的既定任务。然而需要清醒的是,越是到最后,越是难啃的硬骨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彻底摆脱绝对贫困,依然是一场艰难的攻坚战。需要上下同心,四方协力,攻克彻底脱贫的最后堡垒。

《意见》指出,消费扶贫是社会各界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与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消费扶贫,无疑是扶贫工作的又一新思路。应当点赞、必须支持。

消费扶贫,须标准助力

《意见》明确,要动员社会各界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推动各级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带头参与消费扶贫,推动东西部地区建立消费扶贫协作机制,动员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消费扶贫。要大力拓宽贫困地区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渠道,打通供应链条,拓展销售途径,加快流通服务网点建设。

中央政府倡导的消费扶贫,与日常民间自发的消费助弱,属于同一种伦理精神,同一种情感渊源。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譬如,雨夜街头,看到老人还有一些菜蔬水果,就顺手买下一些,反正到超市菜场买,也是买,今晚家中不需要,明天会需要。网络上群体自发的帮助特殊困难者的烤山芋、烧饼馒头、布鞋,也是属于消费慈善、消费助弱。可以想见,政府倡导消费扶贫,会得到热烈广泛的社会响应。

不过,政府倡导与民间自发,还是有一些区别。民间自发的消费助弱,因为是自愿自主的,倘若购买了劣质品,不能使用,也是后果自负,怨不得别人,至多到网上吐槽一番便作罢。而政府倡导的消费扶贫,涉及面广,启动量大,消费品的质量与安全,必须得到充分的保障。否则将招来怨怪,倡导者不得不为之背书,甚至陷入两头不讨好的尴尬境地。

好心做好事,要防止好事做不好。消费扶贫是大好事,若要做得好,仔细思量,颇需标准助力。否则,一不留神,消费扶贫就会成为半拉子工程。

要保证消费扶贫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固然未必要优质,但不能劣质,要能说得过去。其实贫困地区一般没有什么工业,土壤、水源、空气等污染相对较轻,农产品总体上能够让人放心。但是,人天生有惰性。若没有生存压力,常常就懒得把事情做到最好。

即便没有工业污染,农产品也未必能保证质量。如果消费扶贫农产品被包销,不愁出手,生产者久而久之难免会松弛下来,马虎起来,懈怠下去。农业种植不规范,操作流程不把关,就会出纰漏。譬如化肥使用过量,农药使用过度,生长调节素、激素药之类使用不当,都会导致任何农产品质量低劣,甚至不安全。

因此,《意见》强调要加快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鼓励贫困地区制定特色农产品地方标准,开展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农产品供给水平和质量,极其重要。令人担忧的,是“鼓励”,而不是“强制”。“鼓励”类似于“推荐性标准”,相关方可以执行,可以不执行。尽管是政府出面倡导的消费扶贫,如果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没有地方标准,如果不开展标准化管理和生产,贫困地区农产品的质量依然很难得到保障。到时候,供给者说,消费扶贫农产品是合格;消费扶贫农产品购买者说,这是劣质农产品。各执一词,却没有标准作为根据进行参照对比,谁也不会服谁。

消费扶贫须周密筹划

固然,如若为了保障消费扶贫农产品的质量而制定标准、按照标准进行管理,监督标准的执行落实,及时纠正偏离标准的行为与现象,无疑会增加消费扶贫供给方的生产成本。加上消费扶贫农产品的供给方与购买方,两者之间多有较远的物理距离,运输成本又增加了一点。结果导致消费扶贫农产品丧失价格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如果是协商价格,供给方也会处于协商的弱势。

因此,《意见》明确要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创新机制,十分重要。要着力激发全社会参与消费扶贫的积极性,着力拓宽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着力提升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水平和质量,着力推动贫困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打通制约消费扶贫的痛点、难点和堵点,推动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融入全国大市场。市场运作是必须的。只有通过市场运作,才能保障商品的价格接近价值、反映价值、表现价值。

但在市场运作的原则下,为了降低消费扶贫农产品生产和运输成本,非常需要税务部门、工商部门、质量检验监督部门、标准管理机构、交通管理等单位创新服务,帮助消费扶贫农产品供给方降低成本,以便提升其价格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其实,标准化也是重要的竞争力。在农产品质量难以鉴别、购买放心农产品难以把握的背景下,如果市场上有了标准化生产的消费扶贫农产品,即使价格稍微贵一点,消费者也会乐意为其解囊的。买放心,买安全,对于食品来说,更具吸引力。所以消费扶贫农产品,如果标准化生产,并且贴上防伪标签,小票上再有追溯码,那么一定会大受欢迎的。关键是做到这一点,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机构组织倾力相助,勉力作为。

更为重要的是,扶贫区域毕竟是少数不大的区域,对消费扶贫农产品进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探索与试点的成本较低。然后将成功的经验向其他地区全面推广,可以更好地纾解中国人餐桌上“不知道吃什么能放心”的困惑。

农产品,须标准化生产

我家曾经常吃花菜。花菜炒肉丝,花菜炒肉片,花菜红烧肉,单纯炒花菜,都是饭桌常见的菜品。后来花菜块头越来越大,越来越难烧烂,味道越来越差,自然就不买花菜了。结果发现,大家买花菜的也越来越少了。虽然不知内情,但可以料想,一定是种植上出了问题,或是化肥过度使用,或是生长激素不当使用。消费者的口感,是很难被长期欺骗的。

有时,在电视新闻频道上也看到某某农户种植了某农作物大量滞销的报道。我想,有可能是农户产销信息不对称造成供需失衡,还有可能是种植户没有按照标准进行种植,导致质量低劣,导致需求方过度萎缩,供给方虚假性过剩。既然不好吃,就忍住不吃了呗;卖不掉也是很自然的了。

2018年6月27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的《销不动的菠萝》,给我留下深刻记忆,因其印证了我的猜想。广东湛江徐闻县是我国菠萝最大产区,国产菠萝三分之一来自徐闻。该地果农陈中贵种植菠萝时用有机肥,不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让菠萝自然成熟,3元钱1斤,供不应求,赚了不少钱。其邻居果农陈福才种菠萝时施磷肥、尿素、复合肥三种化肥,还要喷920,使水果大一点、壮一点,0.2元1斤无人问津,亏本几十万元(0.7元1斤可保本)。由此我也明白了,为什么爱吃菠萝的我,现在不吃菠萝了,因为我无法区别,哪个菠萝是“陈中贵”种的,哪个菠萝是“陈福才”种的。

餐桌上聊天常听有人说,农民种地,有一小块是种给自己吃的。小块种给自己吃和大片种了卖出去的,种法完全不一样。前者施农家肥、人工拔草,尽量不用农药。后者大量施化肥、使用农药,包括除草剂,甚至还有生长调节剂。两种方法收获的粮食,表面上看没有什么不同,但吃到嘴里后,味蕾会明明白白告诉你,大不一样。

所以,农业生产,不但从效率和效益上考虑,而且从安全和质量上考虑,也必须走大规模种植、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种植的道路。大规模种植,操作程序监督成本低;千百万农家小规模种植,根本无法监督。大规模种植的粮食质量,检验成本也低。千百万农家种植的粮食,质量检验成本也太高。

不难想见,要想有效保障从田头到餐桌的农产品安全,必须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管理。

2019年1月10日召开的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定调2019年为标准体系建设年。我期待,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的时代,尽快到来。不仅是鼓励贫困地区制定特色农产品地方标准,而且是强制所有地区制定农产品地方标准,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开展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包括包装袋上贴防伪标签,销售票上提供追溯码,让老百姓吃得放心。(文/柏文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