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江:創新“3個3”走出“鄉村振興”發展新路

近年來,碧江區創新“三種力量”帶活鄉村產業、“三類增收”鞏固脫貧成果、“三大機制”塑造美麗風貌,走出一條“百姓富、生態美”鄉村振興發展新路。2018年10月,碧江區被評為“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

三種力量帶活鄉村產業。建強“戰鬥堡壘”提振組織力量。深入實施“民心黨建”工程,紮實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選優配強支部班子,啟動“全區最優支部書記”“創業帶富之星”能人培訓工程和村(社區)幹部學歷提升計劃,每年選派30人到省外進行培訓,聯合銅仁職院、銅仁電大等院校對45週歲以下村幹部進行專項培訓教育,整合貧困相對集中的相鄰行政村組建聯村黨委,統籌開展區域黨建扶貧、村務決策、“三資”管理、產業項目等工作,整合利用聯村區域資源、優勢互補。充分發揮碧江經濟開發區商圈黨委輻射帶動功能,聯引25家實力派企業和商會簽約結對幫扶34個貧困村。全區實現所有貧困村集體經濟資金積累達50萬元以上。築牢“三社品牌”激活市場力量。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層供銷社、基層信用社融合發展,強抓“精扶貸”金融扶貧政策,推動一產擴面升級發展。2018年,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14.36億元,同比增長6.6%,增速全市第8位。建立“三社”聯動機制,在區級設供銷聯社+供銷集團,鄉級設基層供銷社+聯合社,村級設供銷社服務站點+農村電商站點,採用“農村農戶+電商網絡+城市居民”模式,實現6217戶農戶的農產品點對點銷售。目前,實現農產品銷售1.5億元,直接帶動3.4萬戶農戶增收致富,實現平均戶增收1100元。三是用好“春暉平臺”凝聚社會力量。圍繞“同心戰貧困·赤子報春暉”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力量參與美麗鄉村建設,成立“春暉社”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立區級春暉行動發展中心,配備專人主抓春暉產業助推脫貧攻堅工作。各鄉鎮(街道)村(社區)因地制宜建立“春暉社”,禮聘各領域的優秀人才為會員,建立春暉人才數據庫,設立“春暉互助金”,集中人財物等優勢資源,在全區打造春暉產業園。創新開展網上造林模式,開展“我為家鄉捐棵樹·同心共建春暉林”等活動。目前, 募集社會資金35.7萬元發展了壩黃社區發展春暉產業,打造枇杷基地280畝11000株,產業利益鏈接3個村民組600餘人。全區90個村(社區)實現“春暉社”全覆蓋,禮聘春暉使者670人,吸納春暉社社員1483人,建成“春暉”產業園3個,募集資金460萬元,幫扶貧困人口1029人。

三類增收鞏固脫貧成果。家庭經營增收鞏固脫貧增收“點”。大力發展農村新業態,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抓好宏暢果蔬、華聯瑪客等特色優勢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大中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及生鮮農產品超市建設銷售。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60家,新增家庭農場25家,農產品加工企業2家。充分利用農業的多功能性和農村閒置房產,發展鄉村養老、鄉村養生、鄉村旅遊等綠色康養產業,建設碧江九龍洞康體養生度假區。合理佈局生產、加工、包裝、品牌,打造完整農村電商產業。強化農村電商服務站(點)功能配套,實現本地農產品網上交易額0.2億元以上。二是創業就業增收鞏固脫貧增收“線”。加快碧江經濟開發區(銅仁·蘇州產業園)發展,引進更多優質企業落戶,做好2563戶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工作,為5573戶農民進城務工創造良好環境;加大1365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提高6589名農民工素質和技能,全年組織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0.2萬人(次)以上,完成170餘名農村建築工匠帶頭人培訓,轉移農村勞動力3000人以上。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引導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建立完善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100%的貧困村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100%的貧困人口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社、100%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技術團隊覆蓋。三是資源資產增收鞏固脫貧增收“面”。紮實推進房地一體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以明晰農村集體產權歸屬、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為目的,開展清產核資、制定頒發組織社會統一信用代碼證書、推進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發展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的合作。目前,全區共流轉土地14.65萬畝、辦理抵押貸款258戶2430.4萬元。

三大機制塑造美麗風貌。探索村民自治機制,豐富鄉村“軟約束”內涵。緊密結合法律法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治安、新農村建設、公益事業等鄉村振興要素,制定村規民約,構建村民自治機制。依託新時代農民講習所陣地,邀請春暉使者宣傳村規民約現實意義,利用宣傳欄、院壩會、家庭會等形式向農民普及宣傳,提高農民對村規民約的知曉率和認同感。由黨員模範帶頭遵守村規民約,圍繞鄉村振興重點工作,承諾並完成1至2項實事,引導村民支持、維護公約。加強鄉村法治建設,增強鄉村“硬約束”底蘊。紮實推進“法律進農村”法治宣傳活動,將《法律援助條例》《婚姻法》等法律法規向群眾宣傳普及。建立健全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充分發揮人民司法駐村和村級調解組織在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第一道防線”作用。在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工業園區服務大廳、廣場社區臨街門店等區域,分別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暢通“12348”法律援助專線,實現法律援助熱線服務零障礙、無死角。在各鄉鎮(街道)、村(社區)打造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法治文化長廊、法治文化牆,舉辦法律明白人培訓班,提高村民自我保護和依法維權意識。全區創建民主法治示範村22個,漾頭鎮九龍村、川硐街道涼灣村均被授牌為“省級民主法治示範村”。推行垃圾兌換機制,提升鄉村“生態美”品位。積極推行農村環保銀行建設,推進可再生資源循環利用,促進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綠色環保處理。按照“政府統籌、鄉鎮統管、村組運行”原則,鼓勵政府與各村組尋找交通便利、物品齊全的小賣部、小超市合作,在全區12個鄉鎮(街道)設立“環保銀行”64個,引導村民將日常生產生活垃圾,進行分類收集,定期到村民組環保銀行網點兌換。全區農村“環保銀行”已回收利用垃圾80餘噸,初步形成了垃圾回收利用的綠色生活方式。對不可回收的6000餘噸鄉村生活垃圾全部運輸至焚燒發電廠進行無害化、有效化處理,向國家電網輸送“綠色電力”8000萬千瓦時,產生經濟效益3000餘萬元。目前,全區鄉村生活垃圾智能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6%,在全省率先全面實現鄉村“智慧環衛”全覆蓋,獲省、市主要領導肯定批示。(劉源泉 王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