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碧新作《纪元1800》叛逃epic,上架steam即停售,对此你怎么看?

MiddleT.


碧新作《纪元1800》4月16日发售

经过一轮跳票,育碧的策略新作《纪元1800》将会在本周4月16日正式发售。

《纪元1800》将聚焦于工业革命时期,玩家可以创造巨大的都市,规划高效的物流网络,定居于一片异域格调的新大陆,派遣全球探险队,并通过外交、贸易或战争等方式来统治他们的对手。

此外还有机会探索充满独特资源与机会的南美洲,但也要面临随之而来的风险与挑战。

本作结合了20多年来《纪元》游戏特色,例如独特的电脑对手、随机产生的地图、多段式游戏玩法等等。此外,还有丰富的城市建造体验,包括有故事的战役、自订自由度高的沙盒模式,以及经典的《纪元》多人游戏体验。

只不过想要在Steam上体验这款游戏的玩家们可要抓点紧了,这款游戏在4月16日(也就是发售日)就会在Steam停售,转而跳槽到Epic去。

不过在Steam上预购了游戏的玩家依然可以在4月16日正常玩到游戏,并且享受到未来所有的更新或DLC,不过想要在4月16日之后再买的国内玩家可能就得去育碧的Uplay买了。


17173游戏网


大家可以发现一个规律,但凡这类讨论都是围绕某一些知名游戏,到底在哪个平台发布,哪个平台独占而已。很多人借此唱衰steam,但多少人想过steam在中国真的算火吗?2018年,中国steam注册用户首次超越美国,但G胖一个算法剔除网吧用户,美国又上来了。你可以说中国玩家群扩大了,但只有一款游戏的人大有人在。

所以,EPIC没有考虑中国区,不见得是不做,而是不急。它要和steam竞争海外占比,价格战只是一个手段,而结果如何还真不好说。以前枫叔曾多次提到,拥有用户基础,和拥有用户习惯是两个概念。EPIC两亿用户的池子多依托堡垒之夜手游积累,手游消费理念能否转化为单机游戏买断,需要促销的同时,更需要时间。所以EPIC现在才又打折又送。

对于玩家来说,只要可以玩游戏,在谁家获得的游戏实际并不重要。EPIC面临最大的问题,不是独占产品多不多,而是玩家库里到底有多少存活。相反steam拥有庞大的游戏库,大作的离开或者被EPIC独占一年,只会降低其新用户的获取竞争力,但老用户影响不大。我不信steam库里躺着十多代的刺客信条,你会突然跑EPIC买续作。

最后说下《纪元1800》这个所谓“叛逃”,我个人觉得更多是育碧给EPIC面子而已。要知道想玩的人,早就在预售期已经买了这款游戏了,买过的和之前地铁、全境封锁2一样,根本不受限制,照样还能在steam里玩。可能苦了的就是那些平时找不到游戏,突然发现有人推荐,却不能买了的人。


枫评游戏


Epic掀起的这场平台战争,从商业的角度,无论做什么都是竞争的一种手段。至于玩家在Steam平台的权益,作为敌对方的Epic没有理由考虑。事实就是如此赤裸裸,商场如战场,在战争面前,平民只是可以牺牲的棋子而已。


《纪元》系列从玩法到名气和《刺客信条》、《孤岛惊魂》系列没有可比性,把《纪元1800》放到Epic平台上,算是育碧在双方面做的一种小试探,一方面测试下Epic平台的效果如何,讨好下腾讯和Epic,另一方面向Steam表明态度,希望倒逼Steam让出更多利益。


作为玩家肯定不希望自己被迫的转向其他平台,这里也有着几种不同的心态,有些在Steam上已经拥有了一定数量的游戏,再增加或者转移平台等于给自己添加很多麻烦,假如Steam因为竞争而倒下,更是无法追回损失。另外一些是觉得Epic属于腾讯阵营,看不得腾讯阵营的扩大,因为游戏对腾讯来说,一开始就只是维持公司运营的赚钱手段,即使是后面转变策略,也很难逃脱固有的印象。


这里说下小编的看法,腾讯在其中很难说有没有起到作用,腾讯拥有育碧5%的股份,拥有Epic48.4%的股份。即使官方表明的态度是具体事务不会干涉,但是从利益的角度,从情感的角度,做点偏向性的小动作肯定是会的。


当然,公司要生存发展,不渴求资本是不现实的。Epic和Steam的区别就是起家手段,Steam是靠自己研发的游戏以及将价格降低到底线值或者捆绑销售等营销手段来发展的,Epic则是看中了市场的利益所在,用在Steam分成的基础上,更多的给予厂商利益来竞争的,这点就不得不让人担心会不会是最后又走回前期给你个甜头,后期慢慢收割的中国网游套路。


总结:

1、《纪元1800》转移到Epic,叛逃二字无从说起,育碧是独立公司,又不是Steam的制作小组,游戏要放哪里,是育碧的自由,但是利用steam平台宣传完又不把游戏放进来,就显得十分的小人了。

2、《纪元1800》不是非玩不可的游戏,可以替代的游戏还很多,爱去哪去哪,不影响玩家的去向。

3、这次是育碧试探性的举动,最后还要看《纪元1800》的销量如何才会让育碧决定如何操作,一切都是为了利益而已。


爱游隐修会




开宗明义吧,首先我认为用“叛逃”形容育碧在《纪元1800》上与epic的合作并不恰当,育碧的忠诚只属于自家的平台uplay,所谓叛逃epic只是育碧作为一家商业公司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销售策略罢了;其次,《纪元1800》叛逃epic对国内的steam玩家影响不大,毕竟uplay永远向国内玩家敞开怀抱,还会附赠优秀的本土化服务。其具体理由如下



育碧是体量不小的发行商,他们的uplay有自立门户的潜质

粗略地统计一下,自1986年育碧诞生以来,这家公司已经有了《波斯王子》《刺客信条》《纪元》《工人物语》《雷曼》《魔法门》《看门狗》《彩虹六号》《细胞分裂》《孤岛惊魂》《飙酷车神》等等等等多个热门,经典IP(虽然有些已经凉透了,有些口碑并不理想),又有《STEEP》《幽灵行动荒野》这样质量不俗,有开创新IP潜质的准3A大作,《荣耀战魂》《全境封锁》这样的网游,《太空镖客》这样的VR试水作品,《光之子》《勇敢的心伟大战争》这样艺术气质浓厚的小品级休闲游戏,以及《超越善恶2》这样紧随游戏圈文艺复兴浪潮的老IP回归作品,这些数量巨大,几乎涵盖所有游戏类型的游戏正是uplay可以和steam这样的大店更平等地合作,甚至有朝一日像Origin一样真正自立门户的资本和希望。因此推广自家的uplay是育碧与各大平台合作的重要目的之一。



育碧与各大平台合作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推广自家的uplay


这个说法并非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断,熟悉育碧的玩家应该会知道,一般情况下,任何平台的育碧作品都无法跳过uplay直接运行,当玩家第一次在steam上运行育碧游戏时,uplay会被自动安装到玩家电脑上,待玩家注册成为uplay用户后方能继续游戏。相信不少玩家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认识了uplay这个似乎必须和加速器搭配使用,一年有三百多天在打折,逢年过节总找各种理由免费送游戏的奇葩平台。

多平台游戏并不符合多数玩家的使用习惯,但既然玩家选择了育碧游戏,uplay就成了必须要接受的小小代价。不过随着玩家对uplay了的解不断加深,所谓代价也会越来越名不副实,正如前文所说,这个平台福利惊人,玩家在此动辄便能免费领取原价几百元的游戏,白菜价的折扣更是频繁,在此预购的游戏还能比其他平台提前一天, 如此福利让包括我在内的众多steam玩家接受了uplay这个平台,在育碧发布新作后选择绕开steam直接在uplay上进行预购。不过在育碧与steam多年合作后,可以说uplay已经成功吸引了大部分愿意接受uplay(和加速器)的玩家,此时对育碧来说,epic这个有着和steam高度不重合的用户群体的平台就成了颇有吸引力的,有待uplay开垦的处女地,在那儿uplay可以更好的完成吸引新用户的任务。因此,无论是epic重金邀请育的结果,还是育碧与epic合作达成的共识,离开steam,入驻epic都是很符合育碧利益的选择。


育碧是一家对国内玩家很友好的游戏公司


众所周知,《纪元1800》并非第一个叛逃epic的育碧游戏,不久前发行的《全境封锁2》同样选择抛弃了steam,投入了epic的怀抱。但在国内,育碧的《全境封锁2》并没有像Gearbox的《无主之地3》或是4A的《地铁:离去》那样被玩家的口水淹没,最主要的原因很可能是这些本该给《全境封锁》刷差评的,愤怒的steam玩家同时也是育碧游戏的老玩家了,他们知道如何在uplay上购买《全境封锁2》并享受差不多,甚至更好的服务。同理,这些对《纪元1800》感兴趣的玩家也随时可以在uplay上购买这款游戏,不必因epic的锁区而大动肝火。


不仅如此,在中国多年的苦心经营让育碧成了最了解中国玩家的游戏公司之一,它愿意与国内游戏文化圈的人们合作,并积极展现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比如著名UP主,被戏称为“育碧大舅子”的“神奇的陆夫人”就以彩蛋的方式出现在了这部《纪元1800》中,相信会引得不少国内玩家会心一笑。


不过尽管uplay有诸多优点,但它远非完美,育碧糟糕的服务器决定了不少国内玩家几乎不存在裸连uplay的可能,我觉得这也是在国内uplay不温不火的原因之一,毕竟再诱人的折扣在uplay服务暂不可用面前也只是一纸空文。若育碧真在epic身上小赚了一笔,用笔资金摆脱土豆服务器的“爱称”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艾渴echo


steam上的抽成百分之三十导致了育碧想要讲将国内玩家直接引流到uplay平台上

epic对发行商的奖励优惠蛮多的,为什么我国玩家骂epic?主要是epic锁国区运行与购买。但是育碧游戏还可以在uplay上买对国区玩家影响不是很大。希望steam做成利润让利让其他厂商可以回归steam


隐没在暮色苍茫


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般这种操作和游戏本身品质无关,说穿了游戏本身是商品 商品就必须赚钱,不赚钱怎么继续做高品质游戏. 既然要赚钱,那就设计到方方面面了. 撇开游戏本身质量及玩家的选择,那渠道就变的重要了. 谁的玩家基数高 技术强 硬件本身都是参考值,其次 厂商与发行公司的利益谈判也是主要原因,说白了就是各自能拿到多少,只要比例合适 换来换去其实都是一样的。对于玩家来说 影响其实不是很大. 游戏是商品 那终究离不开商业法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