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门事件后,基辛格眼中的尼克松

水门事件后,基辛格眼中的尼克松

尼克松和基辛格在一起

基辛格眼中的尼克松:水门事件之后

摘自|基辛格回忆录 第二部《动乱年代》

译|吴继淦、张维、梁于华等 译

即将出版

我自己对尼克松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他的一些粗鲁言行使我退避三舍。我因经常受摆布而感到忿恨。如果他的话不那么模棱两可,或是他的做法比较直截了当,我会感到舒服些。然而我十分感激他给了我为国家效劳的机会,我起初担任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后来又担任了国务卿。当局外人看到尼克松咆哮如雷时,我认为他是怕遭到抵制。他说话似乎经常隐晦曲折,而按我的理解,这是他对自己的判断心存怀疑,为保留回旋余地而采用的手段。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如此渴望得到人们的钟爱,但对爱的基本原理又如此存有戒心。复杂的心理使他常怀戒备。他自感能力不足而在内心深处觉得羞愧。这种心理状态终于成了他的第二性格,并使他变得最为怕事。我看过他孤寂地决策的过程:同自我怀疑作斗争,往往得出大胆的结论。我在《白宫岁月》一书中概括了我在尼克松宣布越南停火的当晚对他的看法。而十八个月之后,当尼克松任期临近结束之时,我对这些话的感受就更为深切:

命运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选择了多么奇怪的手段!这位成功时如此孤寂,在有些事情上动机又如此褊狭的人,领导我们国家度过了历史上一个最令人痛苦的时刻。他生性并不勇敢,但是他硬逼着自己表现出卓越而罕见的英勇行为。他通常并不外向,但他强迫自己把人民团结起来对付挑战。他努力变革美国的外交政策,使其免于在过多承担义务和孤立主义之间灾难性地摇摆。他被权势集团所鄙视,他对人的看法暧昧模糊,然而他却牢固地怀有一种国家荣誉和责任感,决心证明美国这个最强大的自由国家无权放弃自己的领导地位。如果他既爱又恨的权势集团对他表示一些爱戴的话,事情会是怎样呢?事到如今,这已经无所谓了。他现在已陷于难以排解的孤独之中,又处在国内严重分裂的末期,但他仍然看到了展现在他面前的光明前景,政治家中很少人能有福分如此企望。他能够设想一种减少积怨、加强友谊并给新兴国家带来希望的新型的国际秩序。这对美国和整个人类都是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在胜利的时刻,他孤独地站在峰巅,而这个峰巅很快就要变成峭壁。但是,尽管他心猿意马,并且有许多瑕疵,他却以巨大的毅力给我们带来了使理想和可能性相结合的非凡的时代。

原来总统并不想直接去洛杉矶。他一心想让雷博佐和我去看看他在约巴林达镇的出生地。我们坐上一辆没有标志的浅棕色林肯牌汽车,司机是一个特工人员。我们就出发前往那所并不引人注目的尼克松故居。一路上我们百感交集,很像在平日旅行时一样。对于尼克松的旅伴来说,这次旅行的意义在于有幸受到了邀请;我们不可能有他那样显然十分激动的情绪。当我们在他故居周围走动时,尼克松突然注意到有两辆汽车接踵而至。一辆坐满了特工人员,另一辆坐着执行任务的记者联营组成员。

这一整套——特工和新闻——是总统任何时候外出活动的标准安排;这确实是总统最低限度的随行队伍。但尼克松却沉不住气了,在此以前和以后我都没有见过他发这样大的火。他执意要跟来的汽车立即离开;他的车队里要是有特工人员和记者,他就不走了。他不要别人陪同。他是总统,他要为自己图个清静的环境。他放大嗓门下达命令——这本身就是一件没有先例的事,结果特工人员的汽车违反了一切明文规定开走了,记者联营组也随之离去。

这是尼克松在总统府之外单独同一位朋友、一位同事和唯一的一名特工人员兼司机在一起,这是他在担任总统期内一个绝无仅有的时刻。我相信,如果恐怖分子知道那个星期六下午在他们面前出现了那么容易击中的目标,一定会垂涎三尺。美国总统和他的国家安全事务顾问正在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四处游荡。他们掌握着几乎全部有价值的国家安全机密,但只带了一名兼任司机的随身警卫。

……

我总是把这次在加利福尼亚南部的汽车旅行看作是揭破尼克松之谜的一个线索。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立足之地,我就可以搬动地球。”尼克松企图搬动全世界,但他缺乏稳固的立足点。我想,这就是他为何始终有些糊涂的原因。他那近乎伤感的真正温和的性格有沦为感情脆弱的危险。人们称他崇拜硬汉,这不仅过于夸大,而且是风马牛不相及,要找出这一品质,无异于要从石头中榨出油来。尼克松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他自己从来没有肯定是否确已获得这些成就。

我们驱车前往洛杉矶途中,尼克松突然有个想法,认为雷博佐和我不仅应该看他的出生地,而且应该看看他有怎样的一段经历。他要车子拐一下去看一幢住宅。一九六〇年他竞选总统失败之后曾在哪里住过两年,并且就在那里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他给司机指路,以为离开大路不消几分钟工夫就能到达。

但很快就能看出来,尼克松对那幢住宅的确切位置并不很清楚。他记得这所住宅位于贝弗利希尔斯旅馆附近一条峡谷中一片规模很大的新开辟地区。我们寻遍了每一条峡谷以及周围街道,足足找了一个多小时。尽管我们作了最大的努力,仍未能找到那幢房子。在寻找过程中,这位怡然自得、几乎和蔼可亲的尼克松又变成了我所熟悉的神情紧张、焦躁不安的尼克松。他对自己的青年时代感到宽慰,他可以追述他所经历的斗争,但他找不到他获得成就的轨迹。

尼克松给自己确定的目标是超出凡人的能力所及的:彻底改造自己,创造一个新人,仿佛全人类中唯独他可以战胜自己的命运。但是,神迫使他为这种狂妄付出了惊人的代价。尼克松首先付出了生来心神不定的代价。最后,他终于学到了希腊人早已懂得的东西:最严厉的惩罚可能使一个人的愿望过分圆满地付诸实现。尼克松有三个目标:在大选中赢得历史上最大的压倒多数的胜利;让人们记得他是一位和平的缔造者;作为一个平等的人为“权势集团”所接受。在一九七二年底和一九七三年初,这三个目标他全部达到了。但是两个月以后,他却丧失殆尽——部分原因是他的理想已成为他思想上摆脱不了的烦恼。在通往成功的征程中,他历尽千山万水,但没有找到立足之地和安身之处,得不到慰藉和安宁。他从不知道何处是他的归宿。

(完)

相关图书推荐

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

White House Years

水门事件后,基辛格眼中的尼克松

点击封面可跳转阅读书摘

作者|[美] 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

译者|方辉盛 赵仲强等

《白宫岁月》详细记录了基辛格作为总统国家安全助理在尼克松政府任职的头四年(1969—1973)。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来自尼克松政府最重要的书籍之一。

基辛格这部不朽的回忆录,记载了当时众多国际大事件,包括他本人赴巴黎与北越进行秘密谈判,直至越南战争结束;1970 年约旦危机爆发;1971 年印度-巴基斯坦战争打响;通过秘密渠道与苏联领导人进行面对面谈判,以限制核武器竞赛;秘密访华,并于1972 年在莫斯科与北京召开了历史性的首脑会谈。书中基辛格同样记录了该时期具有重大争议的事件,包括老挝与柬埔寨事件,“和平在望”记者招待会,以及与北越的会谈崩溃,最终导致了1972 年的圣诞节轰炸等等。

纵览全书,基辛格细致地描绘了众多世界领导人的形象,包括尼克松、安瓦尔·萨达特、戈尔达·梅厄、约旦国王侯赛因、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毛泽东与周恩来、维利·勃兰特、夏尔·戴高乐等等,也留下了颇具分量、极具个性的评论,时而微妙,时而坦率到近乎无情,精彩纷呈。《白宫岁月》是1980 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著作,也是基辛格对这一重大历史时期恒久而宝贵的贡献。

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当代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1969年起在白宫工作,曾任尼克松政府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国务卿、福特政府国务卿,总统情报委员会委员、国防政策顾问等职位。1971年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的先遣代表秘密访华,为中美建交作出卓越贡献。著有多部外交和国际关系论著,《重建的世界》《美国外交政策》《大外交》《论中国》《世界秩序》及回忆录《白宫岁月》《动乱年代》《复兴岁月》等。

如您对这本《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里》感兴趣,

试试长按下图二维码或戳文末“阅读原文”吧

海译文

文学|社科|学术

名家|名作|名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