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對文化領域做了什麼貢獻?

蘇秦平


秦始皇對中國文化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可以說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礎,簡單一句話,叫大破而大立。

首先說大破。

傳統儒教國家體系被秦始皇摧殘殆盡,一是滅儒教教主周天子;二是焚盡儒教之書,造成《道經》、《樂經》失傳;三是坑殺了儒教的領導層道家人員(方士、術士或道士),造成《易經》無人看懂,而事實上失傳。

然後說大立。

秦始皇的主觀目的,應該說有可能是要建立一個“法教國家”,其實質,是因為秦國作為中國古代唯一建立王朝的“工”人階層(秦之得國是因為祖上為周王室養馬🐴技術好,屬於典型的“工”人),對世界的認識觀起到了決定作用。

1.統一文字,只有重於工匠精神的秦國聚焦點首先是標準化,標準化的第一要務是表達工具的統一。

2.統一度量衡,這是標準化的應有之義,解決具體問題還是其根源的目的。

3.統一道路體系,皇帝和軍隊走的叫馳道,老百姓走的叫路,“大路朝天,各走半邊”,現在我們使用的道路概念實際上根源在秦朝。

4.修建萬里長城,讓我們第一次感受到古代軍事上修築的“軍事高速公路”是怎麼回事。

5.修都江堰,鄭國渠,其實秦國知道當時建議他們修這些水利工程是要消耗其國力,延緩其統一天下的時間,但由於其根深蒂固的“工”人精神,秦國還是去做了這件事情。

6.修靈渠,表面直接意圖是運兵及供給後勤物資,但根源目的是開發南越。

“法教國家”與傳統“儒教國家”最大的不同,是道家人物的待遇不同,傳統“儒教國家”道家人物相當於祭司階層,同時兼管宗教事務及世俗管理事務,而現在的“法教國家”,是道家人物放棄宗教事務管理職責,由帝王專享,而專注於世俗管理事務,成為“法家”,“三公”之一的道家“太師”被變更為法家的“御史大夫”(以前的御史大夫是太師的直接下級,輔助太師開展世俗管理事務的,太師還可以在宗教管理事務中訓御帝王),這就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道教國家”,而拋棄了正統的儒教思想。

與之相對應,嬴政把自己命名為“皇帝”,自己把自己造成了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最大的空前絕後的神。

說到這裡,還要再說一下中國文化領域兩個學派的命運,也與秦始皇脫不了關係。

首先是儒家思想,在秦始皇滅儒教的過程中得以保留,為什麼得以保留?是因為秦始皇那時還看不上儒家,認為其並非儒教的核心學說,重點是方士們掌握的道家學說,方士是“士”,是負責領導“生”的,儒生僅僅只是“生”,是被“士”領導的。

其次是墨家思想,在秦王朝被滅了之後,很快就退出歷史舞臺了,為什麼?

墨子被今人稱為“科聖”,是熱衷於發明創造的,其實深得秦人的喜愛,秦人很多老百姓都是墨家的忠實信徒,因為墨家就像“工”人當中的“技師”,墨家是信鬼神的,秦始皇就是有史以來最大的神,所以秦始皇已經成為了那個比鉅子還鉅子的人,秦始皇以上的文化建設,大家是不是覺得與墨家的追求似曾相識!所以秦始皇的骨子裡面的“工匠精神”與墨家的思想內核有太多的重合,所以後世的王朝要擺脫“暴秦”的嫌疑,相類似的墨家學說被束之高閣,也就不難理解了。


河東來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做出的文化貢獻很多,也影響深遠!

第一、書同文

統一文字。李斯受命以秦國的文字為基礎,參照六國文字,制定小篆作為標準文字,在全國推行。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官方統一文字,保證一份文件,全國各地都能看懂,理解不出偏差。另外為了方便實際工作中的需求,靈活地默認了更為簡單的隸書。算是第二官方文字。

另外還發明瞭御璽,蓋在發往各地的文件上,代表中央文件,代表最高指示!

第二、中央集權

中央設立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地方實行郡縣制。結束了諸侯混戰的思想,開創了統一的思維。自秦始皇后,一直到今天,雖出現過分裂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主流思想。 在世界上也影響十分深遠。



第三、築長城、修靈渠

築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保國泰民安。

鑿靈渠,打通湘水和離水,連接長江、珠江兩大水系。 水利工程自然是農田灌溉,防旱防澇,及水運船業,有利民生。

第四、車同軌

通俗話說,就是修統一標準的國道。以咸陽為中心,向全國各地輻射,對交通運輸、民族融合的發展作用不言而喻。例如:著名的秦棧道,分佈秦嶺、巴山、岷山之間,一直使用到清代。

第五、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規定了統一的教學大綱,確定了統一的教師資格。如今世界上教育如此做法也是主流,只是補充了私人辦學。

第六、秦刻石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巡各地,為歌頌秦始皇一統天下的功德、昭示萬代的刻石。《史記》記載共有七處,故史稱“秦七刻石”、“秦七碑”。

至今,秦七刻石原石大多毀損,現僅存“泰山刻石”和“琅邪刻石”殘石。字體自然是秦官方文字小篆。用筆勁秀,似虯龍飛舞,若出水芙蓉,雖歷經兩千年風雨滄桑,依然風韻猶存。



第七、終始五德

是皇帝為說明自己朝代統治天下的合法性。(如今已廢棄)

第八、封禪大典

是顯示與皇帝地位相匹配的莊重大型的祭典活動。表示皇帝在人間的權力是上天賦予。也就是為彰顯自己是“真龍天子”。(如今已廢棄)

至於“焚書坑儒”,許多人認為的是“鉗制思想,摧殘文化”,表面看,這種說法也沒錯。可一個剛剛統一的國家,不用雷霆手段,怎麼改變天下人幾千年的“分封諸侯”的舊思想?



事實也是齊人淳于越極力支持恢愎分封制,才引起“焚書”。 “坑儒”,則是方士盧生等人求仙失敗,逃跑後,與一群方士儒生說秦始皇的壞話後,秦始皇才下令抓捕方士儒生而坑殺。即使到今天,像盧生這騙了別人的錢,還罵受害者的行為,也招人恨。即使是今天,世界上的國家,也不會寬容開歷史倒車的人。

“焚書坑儒”是為國家政權安定的前提下發生的,就算單說摧殘文化,也遠不及漢代的“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故而,沒有必要對秦始皇吹毛求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