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醫看病號脈嗎?

東梅9632


古代中醫看病號脈嗎?答案是肯定的,當然。

脈學起源[史記]有記載,公元前就開始號脈診病了,延續至今。四診望聞問切,切脈居尾。

有人把切脈吹得神乎其神,什麼走弦號脈,反而使切脈飽受爭議。

晃晃悠悠的時候認為,在望聞問切中,切脈居後,28脈對應無窮無盡的病症,絕不可以僅憑脈象,走弦號脈更是荒唐。切脈應該是望聞問後的驗證。

老中醫往往是微閉雙眼,一手捻鬍鬚,一手三指搭在寸關尺上,然後一語中的,君巨佐使,妙手回春。其實望聞在不經意中,問在閒言碎語,那一脈半是功夫半是術。


晃晃悠悠的時候


古代中醫診察疾病的時候,經常用的就是望、聞、問、切等四種方法,來觀察和收集患者的體徵及症狀,作為判斷疾病的資料,這就是四診。四診之間,必須緊密的配合起來,要作多方面的觀察和了解,同時,運用八綱、五行、經絡等理論來進行分析,以便做出正確的,全面的診斷。

首先說望診。

望診,就是醫生運用視覺觀察病人的神、色、形、態,以測定病情的變化。神,就是指精神活動的表現。色,是五臟氣血的外榮。形,是行體。態,是動態。

第二,聞診

聞診,不僅限於耳聞,還應包括鼻嗅。所以聞診要分,聽聲音和嗅氣味。

第三問診

問診是醫生與病人或者病人家屬的談話,介於瞭解疾病的演變情況,以及病人的生活居住,周圍環境等,從而為認識疾病提供更多的資料。不過,在某些方面也有一定的限制性,比如小兒或者神志昏迷患者就不能敘述或敘述不清。還有各人對疾病痛苦的忍受程度也不一致。所以臨症診斷,不但要正確的運用問疹,還要與望、聞、切等方法密切結合起來,才能獲得正確的診斷。

四是切診

切診就是醫生用手在病人軀體上的一定部位進行切案或觸扣。藉以瞭解疾病的內在變化或體表反應。如脈氣的盛衰,胸腹的有形與無形,柔軟與堅實,手足的溫良等等,這種診察方法與望、聞、問三診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切診操作技術的熟練與否,每每可以影響到診斷的正確程度。

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請您關注,點贊加評論。如果沒幫到您,也請您批評指正。謝謝!


三垚佔偉幸福在你右手


神醫扁鵲,號稱號脈的祖師爺是不號脈的,他有了透視眼,能看到五臟六腑的病症,只是借號脈之名而已,否則多此一舉。以後的中醫生就沒有透視眼的記載了,所以要號脈,而當今有x光機,所以好多中醫師都不號脈了,直接去照片子。

一代神醫扁鵲,先秦諸子就有提及,到了漢朝司馬遷就為他列傳了。《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比較詳細,他被認為是診脈的祖師。

話說一個叫“秦越人”的人,齊國渤海人,家住在鄭(今河南省新鄭市)。生死年月無載,大概春秋戰國人。

“扁鵲”本是上古神醫,大概在黃帝那個時期,大概5000年前吧,反正也無考。這位秦越人童鞋冒用了扁鵲的名號,反正就是搞神秘,做了好事不留名,別人問你叫什麼!回答叫“雷鋒”。

他年輕的時候在一家賓館做經理(舍長)。有一位客人叫“長桑君”,秦越人認為他不是凡胎,對他非常恭敬,而長桑君也知道秦越人不是常人。

這樣就打了十幾年的交道,(原文‘出入十餘年’似乎是住了十幾年的賓館,長桑君果然是土豪!)。有一天長桑君把秦越人叫過來神秘的說:“俺有秘方,俺老了,想傳給你,你不要告訴別人!”秦越人說:“好”。

於是長桑君就從懷中取出一包藥給他,說:“用‘上池’之水服下這藥,三十天就可以開天眼了!”(上池之水不知道是什麼水),並把秘方醫書都給了秦越人。忽然就不見了,果然不是人!

秦越人得了寶貝,二話不說,磕了三十天神藥。見證奇蹟的時刻來到了,眼睛竟然可以看到牆的另一邊了(變透視眼了,比X光機早了兩千多年)。

看到的美女都是骨頭內臟什麼的,一眼就可以看出病症在哪裡,直接找到病因,只是太神奇了,說了別人不信啊,就想了一個辦法——以診脈之名為人看病。

中醫神奇就神奇在這裡,號脈的祖師爺自己不號脈,只是假裝號脈,而中醫師都是要通過號脈這一關的!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以其言飲藥三十日,視見垣一方人。以此視病盡見五藏癥結,特以診脈為名耳


豬豬大師


中國古代中醫最典型的一個看病特點是望、聞、問、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切脈。從扁鵲到華佗和李時珍,每個醫聖都是切脈的高手。

每一個患者對疾病的理解,還有對疾病症狀的敘述都不完善,有很多患者甚至都謊話連篇,唯獨脈象騙不了人。所以一個好的中醫必須會切脈。 現代中醫學經過了執業醫師考試之後。很多優秀的傳統中醫都失傳了。現在很多院校畢業的中醫學生,都不是純中醫,因為中醫院校都沒有會切脈的老師了。而且經過西醫學的打壓和中國上層建築的一些人在損毀中醫。中國中醫已經是千瘡百孔,病入膏肓了。所以呼籲一下救救中國中醫吧,給中國中醫一個好的政策吧。


郎中62


不一定,今人也不一定,只不過一般人認為這是中醫看病必的,你不給他診脈,他會認為你沒給他看病。《難經-六十一難》雲:“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可知中醫診病,最主要的是望診。

據《針灸甲乙經-序》:“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湯藥而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藥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湯藥之診,君何輕命也!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

這個醫案過於神奇,今人讀了也許不信,但據學者考證,此書作者皇甫謐距王仲宣僅幾十年,而且寫此書時正在王仲宣之孫手下為官,若非此事完全真實,沒有絲毫誇張,並得到王仲宣之孫的認可,是不可能寫到書上的。



經典太極拳


古代中醫號脈嗎?這個問題首先問下你,脈診是現代人發明的嗎?誰呢?

答案無疑置否是古代發明延用至今,六部候診且從古以來隨臨床經驗不斷驗證更正,古人沒有現代的儀器檢測故診斷治病完全靠望、問、切、診,而切(號脈)佔診斷中最大且為主之標準論斷,診雙手六部之候便可從中瞭解人體內的五臟六腑,大體以三十六脈象為診斷出各種病機,準確率極高,且知未病,而治未病唯最高效果,惜今西醫引各儀器機械入我華,而棄之此理學問,遺憾也!亦因此理較複雜且經長久經驗才得真諦,所現代人易棄之,嗚呼!中華之此一絕學真的可會失傳!惋惜感慨令同道者傷感!況國人常以抹黑中醫中藥,此國寶精粹何以見日!


李始漢1


在古代《易經》和中醫是一套非常完整的高效診療技術,都是以陰陽,五行,八卦等為理論基礎的,一脈相乘的自然科學。古代中醫看病是號脈的,不過按診療水平分為兩個層次:(一)以望,聞,問,切為為診病手段者,也就是現代中醫所採用的診病方法,是以病人的症狀進行診斷的,是不懂易經者。(二)除了用望,聞,問,切診病外,還會用看風水的方法診病,也就是看到病人的居住環境,就知道病人得了什麼病,病在哪個臟腑,並且能通過調整環境而治癒疾病,是精通《易經》者。在這裡我還想給大家說一下古代的懸絲診脈,懸絲診脈是不能診斷疾病的,是精通《易經》者為了顯示醫術高超而採取的一種外在形式,是故弄玄虛的,其診斷結果是通過看病人的居住環境得來的,不是懸絲號脈的診斷結果,精通《易經》者都會看風水診斷!


趙泉淋風水


望聞問切前三個是必然會出現的。病人進門抬看望去是面黃肌瘦還是又白又胖,準會看見。病人坐下準向大夫訴說哪裡難受。大夫會核對一下是否胸悶?這三樣是必然的。切脈是經驗十分豐富,廢寢忘食鑽研多年,總結出的實踐經驗。誰的血管都會博動,用三個手指摸出與常人不同的博動規律?這不塌下心來凝神靜氣的反覆比較,怎麼能用手一挨就開方子了?浮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如水中漂木,如手捻蔥葉,你不仔細怎有此體會?沉脈手觸不到,必須用力剎入筋骨方得。這是苦學苦練的經驗總結。


咱誰的都不欠


現代中醫是遵循四診八綱為依據進行施治。但在切脈方面《難經》八十一難在一般考證認為在漢代以前,因為張仲景《傷寒論雜病論》中已提到八十一難這一說法。將一至二十四難為經脈證候,二十五、六難為經絡大數;二十七至二十九難為奇經八脈;三十至三十一難為營衛三焦;三十二至三十七難為臟腑配象;三十八至四十七難臟腑度數;四十八至五十二難為虛實、邪正;五十三、四難為臟腑傳病;五十五、六難為臟腑積聚;五十七至六十難為五洩傷寒;六十一難為神聖工巧;六十二至六十八難為臟腑經俞;六十九至八十一難為用針補瀉。以上似乎繁瑣,後經吳澄改正分章為:一至二十二難為脈學;二十三至二十九難為經絡;三十至四十七難為臟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難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難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難為針法。所以古代真正的中醫都是以脈學(診)為首的,其餘分為表裡。這是我個人對中醫號脈的一點看法,不代表任何人的觀點,還敬請醫學行家行們批評指正,謝謝!


創維維修中心


誰也沒有見過古代中醫怎麼看病,只能從文字記載上了解一二。古代中醫講究望聞問切,望排在第一位,說明望的重要性。

扁鵲見蔡恆公就說到扁鵲一眼就看蔡恆公有病,有經驗的中醫因為經常接觸病人,知道什麼病會有什麼表象,看到表象就知道個大概。

聞就是聽聲音,可以從病人講話喘氣的聲音以及心跳的聲音來了解病情。電視裡曾經演過古代醫生用錐形筒放在女病人背上聽聲音,如果是男病人估計就不需要工具了,直接耳朵貼上去。

問就是問病人哪裡不舒服,還有吃過什麼東西,以及生活習慣等等,進一步判斷病因。

切排在最後,說明沒那麼重要。經過望聞問,病情已經瞭解得差不多了。號個脈,通過脈動的力度和快慢以及規律可以瞭解一下病人的體質以及血液循環情況,可以為使用藥方的力度坐參考,避免體質虛弱的人用虎狼藥。號脈還可以故弄玄虛,顯得很神秘的樣子,唬一下病人比較好做生意。

現在電視劇演古代醫生看病只號脈就開藥方,顯然是把號脈神話了,因為導演不懂中醫,說不出所以然,只好故弄玄虛,號一下脈就糊弄過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