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看病号脉吗?

东梅9632


古代中医看病号脉吗?答案是肯定的,当然。

脉学起源[史记]有记载,公元前就开始号脉诊病了,延续至今。四诊望闻问切,切脉居尾。

有人把切脉吹得神乎其神,什么走弦号脉,反而使切脉饱受争议。

晃晃悠悠的时候认为,在望闻问切中,切脉居后,28脉对应无穷无尽的病症,绝不可以仅凭脉象,走弦号脉更是荒唐。切脉应该是望闻问后的验证。

老中医往往是微闭双眼,一手捻胡须,一手三指搭在寸关尺上,然后一语中的,君巨佐使,妙手回春。其实望闻在不经意中,问在闲言碎语,那一脉半是功夫半是术。


晃晃悠悠的时候


古代中医诊察疾病的时候,经常用的就是望、闻、问、切等四种方法,来观察和收集患者的体征及症状,作为判断疾病的资料,这就是四诊。四诊之间,必须紧密的配合起来,要作多方面的观察和了解,同时,运用八纲、五行、经络等理论来进行分析,以便做出正确的,全面的诊断。

首先说望诊。

望诊,就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以测定病情的变化。神,就是指精神活动的表现。色,是五脏气血的外荣。形,是行体。态,是动态。

第二,闻诊

闻诊,不仅限于耳闻,还应包括鼻嗅。所以闻诊要分,听声音和嗅气味。

第三问诊

问诊是医生与病人或者病人家属的谈话,介于了解疾病的演变情况,以及病人的生活居住,周围环境等,从而为认识疾病提供更多的资料。不过,在某些方面也有一定的限制性,比如小儿或者神志昏迷患者就不能叙述或叙述不清。还有各人对疾病痛苦的忍受程度也不一致。所以临症诊断,不但要正确的运用问疹,还要与望、闻、切等方法密切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正确的诊断。

四是切诊

切诊就是医生用手在病人躯体上的一定部位进行切案或触扣。借以了解疾病的内在变化或体表反应。如脉气的盛衰,胸腹的有形与无形,柔软与坚实,手足的温良等等,这种诊察方法与望、闻、问三诊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切诊操作技术的熟练与否,每每可以影响到诊断的正确程度。

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请您关注,点赞加评论。如果没帮到您,也请您批评指正。谢谢!


三垚占伟幸福在你右手


神医扁鹊,号称号脉的祖师爷是不号脉的,他有了透视眼,能看到五脏六腑的病症,只是借号脉之名而已,否则多此一举。以后的中医生就没有透视眼的记载了,所以要号脉,而当今有x光机,所以好多中医师都不号脉了,直接去照片子。

一代神医扁鹊,先秦诸子就有提及,到了汉朝司马迁就为他列传了。《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比较详细,他被认为是诊脉的祖师。

话说一个叫“秦越人”的人,齐国渤海人,家住在郑(今河南省新郑市)。生死年月无载,大概春秋战国人。

“扁鹊”本是上古神医,大概在黄帝那个时期,大概5000年前吧,反正也无考。这位秦越人童鞋冒用了扁鹊的名号,反正就是搞神秘,做了好事不留名,别人问你叫什么!回答叫“雷锋”。

他年轻的时候在一家宾馆做经理(舍长)。有一位客人叫“长桑君”,秦越人认为他不是凡胎,对他非常恭敬,而长桑君也知道秦越人不是常人。

这样就打了十几年的交道,(原文‘出入十余年’似乎是住了十几年的宾馆,长桑君果然是土豪!)。有一天长桑君把秦越人叫过来神秘的说:“俺有秘方,俺老了,想传给你,你不要告诉别人!”秦越人说:“好”。

于是长桑君就从怀中取出一包药给他,说:“用‘上池’之水服下这药,三十天就可以开天眼了!”(上池之水不知道是什么水),并把秘方医书都给了秦越人。忽然就不见了,果然不是人!

秦越人得了宝贝,二话不说,磕了三十天神药。见证奇迹的时刻来到了,眼睛竟然可以看到墙的另一边了(变透视眼了,比X光机早了两千多年)。

看到的美女都是骨头内脏什么的,一眼就可以看出病症在哪里,直接找到病因,只是太神奇了,说了别人不信啊,就想了一个办法——以诊脉之名为人看病。

中医神奇就神奇在这里,号脉的祖师爷自己不号脉,只是假装号脉,而中医师都是要通过号脉这一关的!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


猪猪大师


中国古代中医最典型的一个看病特点是望、闻、问、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切脉。从扁鹊到华佗和李时珍,每个医圣都是切脉的高手。

每一个患者对疾病的理解,还有对疾病症状的叙述都不完善,有很多患者甚至都谎话连篇,唯独脉象骗不了人。所以一个好的中医必须会切脉。 现代中医学经过了执业医师考试之后。很多优秀的传统中医都失传了。现在很多院校毕业的中医学生,都不是纯中医,因为中医院校都没有会切脉的老师了。而且经过西医学的打压和中国上层建筑的一些人在损毁中医。中国中医已经是千疮百孔,病入膏肓了。所以呼吁一下救救中国中医吧,给中国中医一个好的政策吧。


郎中62


不一定,今人也不一定,只不过一般人认为这是中医看病必的,你不给他诊脉,他会认为你没给他看病。《难经-六十一难》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可知中医诊病,最主要的是望诊。

据《针灸甲乙经-序》:“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二十馀,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药而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汤药之诊,君何轻命也!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

这个医案过于神奇,今人读了也许不信,但据学者考证,此书作者皇甫谧距王仲宣仅几十年,而且写此书时正在王仲宣之孙手下为官,若非此事完全真实,没有絲毫夸张,并得到王仲宣之孙的认可,是不可能写到书上的。



经典太极拳


古代中医号脉吗?这个问题首先问下你,脉诊是现代人发明的吗?谁呢?

答案无疑置否是古代发明延用至今,六部候诊且从古以来随临床经验不断验证更正,古人没有现代的仪器检测故诊断治病完全靠望、问、切、诊,而切(号脉)占诊断中最大且为主之标准论断,诊双手六部之候便可从中了解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大体以三十六脉象为诊断出各种病机,准确率极高,且知未病,而治未病唯最高效果,惜今西医引各仪器机械入我华,而弃之此理学问,遗憾也!亦因此理较复杂且经长久经验才得真谛,所现代人易弃之,呜呼!中华之此一绝学真的可会失传!惋惜感慨令同道者伤感!况国人常以抹黑中医中药,此国宝精粹何以见日!


李始汉1


在古代《易经》和中医是一套非常完整的高效诊疗技术,都是以阴阳,五行,八卦等为理论基础的,一脉相乘的自然科学。古代中医看病是号脉的,不过按诊疗水平分为两个层次:(一)以望,闻,问,切为为诊病手段者,也就是现代中医所采用的诊病方法,是以病人的症状进行诊断的,是不懂易经者。(二)除了用望,闻,问,切诊病外,还会用看风水的方法诊病,也就是看到病人的居住环境,就知道病人得了什么病,病在哪个脏腑,并且能通过调整环境而治愈疾病,是精通《易经》者。在这里我还想给大家说一下古代的悬丝诊脉,悬丝诊脉是不能诊断疾病的,是精通《易经》者为了显示医术高超而采取的一种外在形式,是故弄玄虚的,其诊断结果是通过看病人的居住环境得来的,不是悬丝号脉的诊断结果,精通《易经》者都会看风水诊断!


赵泉淋风水


望闻问切前三个是必然会出现的。病人进门抬看望去是面黄肌瘦还是又白又胖,准会看见。病人坐下准向大夫诉说哪里难受。大夫会核对一下是否胸闷?这三样是必然的。切脉是经验十分丰富,废寝忘食钻研多年,总结出的实践经验。谁的血管都会博动,用三个手指摸出与常人不同的博动规律?这不塌下心來凝神静气的反复比较,怎么能用手一挨就开方子了?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水中漂木,如手捻葱叶,你不仔细怎有此体会?沉脉手触不到,必须用力刹入筋骨方得。这是苦学苦练的经验总结。


咱谁的都不欠


现代中医是遵循四诊八纲为依据进行施治。但在切脉方面《难经》八十一难在一般考证认为在汉代以前,因为张仲景《伤寒论杂病论》中已提到八十一难这一说法。将一至二十四难为经脉证候,二十五、六难为经络大数;二十七至二十九难为奇经八脉;三十至三十一难为营卫三焦;三十二至三十七难为脏腑配象;三十八至四十七难脏腑度数;四十八至五十二难为虚实、邪正;五十三、四难为脏腑傳病;五十五、六难为脏腑积聚;五十七至六十难为五泄伤寒;六十一难为神圣工巧;六十二至六十八难为脏腑经俞;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用针补泻。以上似乎繁琐,后经吴澄改正分章为: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所以古代真正的中医都是以脉学(诊)为首的,其余分为表里。这是我个人对中医号脉的一点看法,不代表任何人的观点,还敬请医学行家行们批评指正,谢谢!


创维维修中心


谁也没有见过古代中医怎么看病,只能从文字记载上了解一二。古代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望排在第一位,说明望的重要性。

扁鹊见蔡恒公就说到扁鹊一眼就看蔡恒公有病,有经验的中医因为经常接触病人,知道什么病会有什么表象,看到表象就知道个大概。

闻就是听声音,可以从病人讲话喘气的声音以及心跳的声音来了解病情。电视里曾经演过古代医生用锥形筒放在女病人背上听声音,如果是男病人估计就不需要工具了,直接耳朵贴上去。

问就是问病人哪里不舒服,还有吃过什么东西,以及生活习惯等等,进一步判断病因。

切排在最后,说明没那么重要。经过望闻问,病情已经了解得差不多了。号个脉,通过脉动的力度和快慢以及规律可以了解一下病人的体质以及血液循环情况,可以为使用药方的力度坐参考,避免体质虚弱的人用虎狼药。号脉还可以故弄玄虚,显得很神秘的样子,唬一下病人比较好做生意。

现在电视剧演古代医生看病只号脉就开药方,显然是把号脉神话了,因为导演不懂中医,说不出所以然,只好故弄玄虚,号一下脉就糊弄过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