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中医的“号脉”是否有科学依据?

锢辘


“号脉”其实不是中医的专利,西医医生在学习《诊断学》的时候,也会详细地介绍对脉搏的检查。

从科学的角度讲,“号脉”确实是可以发现一些人体疾病的,一般是以心血管系统疾病为主。

1 比如说,患者如果有心律失常,(房颤、早搏)等,脉搏就会不整齐。任何一个医生都能很有把握地诊断出来。

2 如果一个急性创伤的患者被送入急诊室,我们很快地看看神志,摸一下脉搏,就能初步判断病情是轻还是重。如果脉搏细弱,频率却非常快,常常说明患者可能存在着失血性休克。

3 脉搏的强弱能够反映心脏的搏出量,脉压、和外周血管的阻力。如果患者有心衰、主动脉狭窄、主动脉关闭不全、缩窄性心包炎等各种心血管系统疾病,在脉搏上都有可能表现出相应的变化。虽然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并不是很高,但是协助我们快速监测病情的变化却是很有用的。

4 脉搏紧张度有助于我们粗略估计血压的高低(主要是收缩压)。检查时用两个手指置于脉搏之上,近心端手指用力按压,阻断血流,使远心端触摸不到脉搏。通过施加压力的大小及感觉血管壁的弹性状态判断脉搏紧张度。

5 如果血管硬而缺乏弹性似条索状、迂曲或结节状,提示动脉硬化。两侧手臂脉搏强弱差别很大,可能是其中一侧的血管有闭塞。

6 有一些全身性的疾病,也可能表现为脉搏的加快或减慢,但是缺乏特异性。只能提示需要进一步检查,不能直接指向特定的疾病。比如甲亢、发热、焦虑症,心率都可能加快。高钾血症,心率会明显减慢。

其实“号脉”并没有那么的神秘,以上举的例子都可以用基本的物理学和生理学原理合理解释。有些人故意把“号脉”的作用神话,这其实是为了掩饰中医在诊断方法上的局限性。

检查脉搏无非是感知血管压力的变化,如果设计专用的压力传感器来代替人的手指,精度一定会更高,而且也更容易量化。像心电图一样,可以得到非常漂亮的压力曲线图。拿这些图来教学,什么样的图形对应什么病是不是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监护仪上其实就有脉搏波的显示,你能看出是哪个颜色的曲线吗?


郑医生百嗑


先搞清楚什么是科学依据,简单来说,一是有理论依据,二是有实践依据。

什么是理论依据?就是有科学合理的解释。现代医学是基于科学的,这是因为现代医学是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这些基础科学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多少现代医学的理论可以游离在基础科学之外。而号脉的解释很难找到科学的解释。号脉所触摸的就是人体的桡动脉,这一点连中医都不能否认,摸到也只能是血液经桡动脉流动产生的搏动。如果说一点价值都没有当然也不是,比如号脉就能准确判断心脏早搏和房颤,也能为休克、甲亢、心脏瓣膜病等提供一定线索。但中医的号脉很多描述和内容过度主观和玄幻,所联系的疾病和身体状况很多是不可能的,很不准确的。

实践依据就是暂时不管理论如何,只要能够在实践中证明有效就可以了。这方面号脉的实践依据几乎没有。要被当成科学依据,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通过实验,将结果写成论文发表,接受同行的检验和评价,如果别人照同样的方法得出一样的结果,那就是证据,别人不接受也得接受。号脉的大多数所谓依据都是道听途说,或者来自影视剧、武侠小说。这种东西再多也算不上证据。国内曾经对号脉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做过严肃的科学检验,结果很令人失望。也许从那以后,大多数中医就再也不接受正规的科学检验了。

综上所述,中医的号脉,大多数是不科学的。在当前临床医学现状中,能提供的医学价值非常有限。很多神奇的号脉技巧大多是不存在的。


长青医生


题主您好!您提的问题是“中医的号脉是否有科学依据”,这是个对中医存在疑惑的代表性问题。号脉也叫“切脉”、“把脉”。我个人从事中医工作十余年,对“号脉”是这么认识的:


1、摸哪儿的脉:看过影视剧或看过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号脉在手腕桡动脉搏动处,中医术语是“寸口”这个地方。有少数人手腕处摸不到脉搏跳动,手背处才有,称为“反关脉”、“斜飞脉”,这是桡动脉走向异常,不属于病脉。此外,“人迎”也就是颈动脉处可以号脉,“跗阳”也就是足背动脉也可以号脉。于是乎,颈部的人迎(颈动脉)、腕部的寸口(桡动脉)和足部的跗阳(足背动脉),头、手、足,上中下都有了。一说人迎是“颞动脉”。我们不去追究人迎到底在哪儿,其思想就是全身可扪及动脉搏动的地方都可以号脉。只是如今手腕桡动脉最方便,撸起袖子加油号就可以。

2、脉象有哪些:我不去引经据典说《黄帝内经》里有近百种脉象,比如典型的脉名就有:浮、沉、大、小、滑、涩、细、疾、迟、代、钩、盛、躁、喘、数、弦、濡、软、弱、轻、虚、长、实、强、微、衰、急、散、毛、坚、营、石、搏、静、紧、结、动、短、缓、绝、横、瘦、徐、少、平、揣、鼓、革、促、劲、洪、满、疏、格关等等,这还只是典型脉,加上非典型的就相当复杂了。复杂的工作交给专科医师去做。

综上,回答题主“中医的号脉是否有科学依据”的问题。首先从西医解剖的循环系统看,量血压是在手臂上吧?这是脉搏跳动反映在水银柱上,通过水银柱告诉我们患者血压情况。血压太高太低都要紧急处理。如果能认可西医的“血压计”,认为量血压是科学的,那么中医摸桡动脉也就是科学的。中西医都是从血液循环入手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咱们从生活常识出发,摸摸桡动脉,我们可以知道脉搏快慢、有力无力、是否规律,这就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了,比如:脉搏很快,是有“热”;脉博跳动没力气,是有“虚”;脉搏跳动不规律,出现结代,是“心”出了问题。我们不夸大号脉的作用,因为中医讲究“四诊合参”,望、闻、问、切,有四大金刚,可以收集到患者更多的信息,再做出诊断。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供图。如有侵权,请来信告知,予以删除,谢谢!同时也欢迎大家在评论中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关注“杏林学子周”,我们一起探讨健康问题。)


杏林学子周


中医的“号脉”是经历几千年的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中医诊断方法,因而是真理。所谓科学它仅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某个范围内真理,它是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因而是有局限性的。所以中医“号脉”的科学依据还需人们不断去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道生蒲有杰


脉相和身体的状态实时相关,并且每个人脉相都不同,有些和指纹类似。身体内的任何变化,在脉相上都有相应的反应。有经验的大夫,完全可以闭眼,通过号脉诊断出大多数症状。现代有些高人,更是有远超古人的水平,比如金伟,许跃远等。西医仪器能诊断出来的,他们也大都能诊断,仪器不能诊断出来的,他们更能。但到现在,不光大多数人没见过体会过,就是中医本身,不会号脉的都占大多数。这在过去全都得没饭吃。关于号脉,西方过去也做过很多研究。但有一个问题他们没法面对,就是脉相形成的原理,气是主要的。可他们又没这个概念,更别说以此为依据指导治病了。所以就停滞了。但未来的医学,必将再重新研究,因为这是治病的关键。出来的成果也必将大部分否定西医的治疗模式。


西医很低级


西医里常以动脉搏动情况间接了解心脏的跳动和血流情况,常用的有桡动脉、颈动脉、股动脉、腘动脉和足背动脉,这和中医里的号脉是两码事。

中医号脉使用的是桡动脉,三根手指搭上去,分为寸、关、尺三脉,代表不同的脏腑脉象。但在西医解剖学上,这段桡动脉的结构、走形、口径、动脉壁构造是没有什么差别的,这样一段三四厘米长的动脉博动,真的能诊断那么多的病症吗?

可能有人会说中医博大精深,几千年积累的经验,谁谁号脉真的很准,但是,大家也不要忘了中医的诊断的四大方法是“望闻问切”,切,也就是号脉,是放在最后一位的,有了望闻问这三项,在没有其他检查手段的古代,切,就成了最后唯一定论望闻问得出的病情结论的手段了。

所以,一直认为号脉的作用被过于夸大了,并且逐渐演变成号脉诊断一切病症,唯会号脉才是真正好中医的怪论,号脉的局限性必须正视,过于夸大,其实是在害中医。


一路随风66


中医的号脉有科学依据。摸脉三部九侯,左右手,桡动脉。摸脉体现血液流动情况,心脏的搏动,血液的粗细深浅快慢有无力。寸关尺脉。对应的病症位置。有仪器用仪器,没仪器怎么查病。摸脉还要配合望闻问。大小便的情况,脸色舍头耳闻呼呼的气味。全面联系所观察情况。有医生几千年的行医实践检验。


喇叭与利剑


中医号脉那是经过上下五千年多少的实践者总结出来的经验,比如舌诊,脉诊,望闻问切等,蕴含着古人很多的智慧和经验,虽然很多没有现代的数字化依据,但实用性毋庸置疑,因为多少个例病西医无法治愈的中医成功了,因为中医,针灸,穴位等都属于边缘科学,需要探讨,因为中西文化,差异在于西方文化是以数字化来找依据为理论基础,而中国文化是以模糊化来确立基础,比如易经就是典心的中国文化的代表,总之能流传几千年的文化一定是最好的依据,神农尝百草就是最好的例子!!!


宝斋言论


中国还在讨论中医是否科学,号脉是否骗人,来看看日本……

日本某地汉方药店,各种汤剂各种丸……惊呆了。 像不像你家小区门口的中药店? 汉方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而在日本东京银座购物街头,众多大超市的店铺外都挂着一块醒目牌子,上面一个斗大的“药”字,这是日本的药店。据不完全目测,大多数药店里处方药占店面的1/5,汉方药占近3/5····· 更为可气的是,据人民法院公布,目前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草药项目被日本、韩国等国企业抢先在海外申请了专利,国内汉方市场近30%、国际市场90%以上的份额被国外企业占领,以至于有在国外看中医竟比大陆还方便的流言。这让十三四亿的中华同胞情何以堪? 汉方强调整体观念,注重系统调节,整体论体现在生命的精神层面、整体层面、动态层面,其朴素的系统论源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这本是被誉为中国国粹的宝贝,却因国人的忽视被他国一度想要抢占为己有。 日本的中医发展令人震惊! 不信?有图有真相 你以为你是在苏州的观前街,这其实是在日本银座的购物街。 这家日本汉方药馆名字叫《惠信堂》,是不是让你默默想起同仁堂、方回春堂这些各种的堂? 汉方药馆和水果店、便利店一样普遍,看中医比在大陆还要方便,这样真的好吗! 日本某一汉方药馆的调剂室,忽略上面的日语,和我大陆的药剂室一模一样有木有! 日本汉方馆里的汤药标价,中国人买中药一看便知,简直了! 文化的传承需要创新,但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却被他人唾手可得,我们不会心痛吗?看日本某一汉方药馆的调剂室,忽略上面的日语,竟然和我大中国的药剂室一模一样有木有! 日本汉方药局视中国的汉方药为【秘药】,本土化的老中医,真是他乡遇故知。 那么,我们的宝贝究竟是怎样流传到日本发展起来的呢?中医在中国的发展又有怎样的历史渊源呢?今天就来为大家普及一下。 中国中医在日本被称为“汉方医学”,中药被称为“汉方药”,简称“汉方”。中医在日本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500多年前。 中医始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最早的资料是甲骨文中有关疾病的记载,《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是现知我国最古的医学方书。 1500年前,零星东传 中医是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据史书记载公元414年朝鲜新罗的金武氏携医术来到日本,这是中医传到日本的最早的记录。 隋朝时代,正式东传 当时的日本推古天皇为学习中国文化,曾4次向中国隋朝派遣使团。 江户中期,迅速发展 江户中期,日本古方派和后世方派互相对立,学术争鸣十分活跃,汉方医学得到迅速发展。 明治时期,遭取缔 日本医学主流从汉方医学转向西方医学,汉方医学甚至遭到取缔。 一战后,复兴 日本重新评价汉方医学的形势,汉方医学得到某种程度的复兴。 20世及70年代后,一派兴旺 汉方医学出现了一派兴旺景象,地位愈高,官方给予愈来愈多的关注,公众在保健、医疗方面对其持信任态度,临床使用汉方药日益增加…… 汉方医学出现了一派兴旺景象,地位愈高,官方给予愈来愈多的关注,公众在保健、医疗方面对其持信任态度,临床使用汉方药日益增加…… 叮咚!在这里插播一个小故事: 有个中国人在日本出差得了感冒咽痛,去多家医院药店都买不到抗生素。日本的一位教授对她的行为表示惊讶,从包里拿出一小袋貌似速溶咖啡的东东(汉方),说”我们日本人感冒咽痛发热都是吃这个的!” 听到这个故事,小编有一丝丝的小惭愧,你呢?有资料显示,日本人早就把我们东汉时期《伤寒论》《金匮要略》的一百多方制成药剂且申请了专利!!! 更有趣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曾公布对191个国家进行的“健康寿命”调查结果显示,日本人平均健康寿命为74.5岁(其中男性71.9岁,女性77.2岁),是世界上拥有最长健康寿命的国家。 日本连续十年保持世界长寿的记录,除了重视体育锻炼和有先进医疗条件外,最主要是讲究中医治未病,未病先防和饮食调养。所以说日本民众热爱中医药并非没有道理。 10年后中国将向日本人学习中医 在中国每隔三个月就会掀起取缔之声的中医,在日本却如此人见人爱。你可知道我国的著名中医人数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中医药正陷入传承危机。 你可知道日本生产的中药已经占据了全世界中药产量的90%,而我们只有2%的份额!日本医学权威大眆敬节弥留之际嘱其弟子:现在我们向中国学习中医,10年后让中国向我们学习。 中医药泰斗邓铁涛老先生曾警告:用不了10年,中医药将毁在我们这一代手上。 德国慕尼黑大学波克特教授早在1980年代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医药在中国至今没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诚对待,没有确定其科学传统地位而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学探讨,所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这样做的不是外人,而是中国的医务人员。他们不承认在中国本土上的宝藏,为了追求时髦,用西方的术语胡乱消灭和模糊中医的信息,是中国的医生自己消灭了中医。” 国医大师陆广莘曾说:“百年来中医是被阉割和扭曲了的。” 墙里开花墙外香。中医不是被日本人偷走的,中医是被我们拱手递给别人的! 身怀“宝玉”而不自知,更不懂珍惜,这难道不是我们自己的悲哀吗? 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担起重铸中华医魂的重任。复兴中医中药,人人有责!亡国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灭亡!


爱我中华我爱中华


西方是概念思维,如先有血管这个概念,血上的病用血管这个概念为基点,在进逻辑推理,如血压高就扩张血管降压。而我们中医看中的不是血管而是血本身,治高血压是祛血中瘀积,瘀血消除后血压自然平稳,而不是扩张血管。

表面看来,西医降压有依据,血管扩张了,血压就降下来了,逻辑讲得过去。但长此以往,血管就损伤了,造成新的风险,扩张血管同样是双刃剑。

同理,五藏功能的失调,会从脉象反映出来,这是不需要证明的。每一个人都可"号脉"学习,也可统计对比,并不难,然后对照脉,久而久之就会了。什么是科学,先有经验,而后总结,最后形成医理,再指导实践,这就是科学。

中医是象思维,符合思维科科学。不知有象思维,就不要乱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