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鬧饑荒,為什麼不捕魚打獵呢?

命中註定4711


我是方圓,文史專欄作者,歡迎關注我;

說起古代的“災難”,除了戰爭以外,那恐怕就得是災荒了,而災荒有洪災也有旱災,當然了,還有疾病帶來的災害。但是後者一般只是在於救治上的問題,如果能救治得當,那麼自然也能緩過來。但是每當遇到旱災或者是洪災,那老百姓們面對的就是吃飯問題。

而在古代時候的饑荒,只要一出現,就會死很多人。

那麼你可能會問了,所謂的饑荒,那不就是吃不飽肚子嘛,既然目的是為了填滿肚子,那什麼不可以吃?沒有糧食,可以上山打獵,可以下水捉魚啊!不至於死這麼多人吧?

我們來舉幾個例子,你就知道了!

第一個例子:“人相食”事件

這個事件發生在漢武帝時期,事件發生於建元三年,起因是由於黃河決堤引起的,恰好這一年還是青黃不接的時候,結果便造成了大規模的“饑荒”。而大規模的饑荒,所導致的便是“人相食”的結果。但其實,當時的西漢王朝實際上還是屬於巔峰期,並且剛剛經歷了文景之治,所以國庫裡面還是很豐盈的,但是因為漢武帝未動用國家儲備賑災,而是以運輸困難,糧食沒法送達的理由給搪塞了。

即便是在24年後的一次冰災中,導致了“關東郡國十餘飢”,在這樣的條件下,百姓們自然沒有多少存糧,可是漢武帝仍舊沒有撥款賑濟。也許,現在的他,正在準備搞自己的“窮兵黷武”吧!

第二個例子:“易子而食”

大家應該對這個詞不會感到陌生,所以作者也就不再過多解釋,畢竟這個詞有點殘忍。這個詞從何而來呢?它其實來源於明末時期。

據《明史》記載:

“(崇禎)六年,陝西、山西大飢。淮、揚洊飢,有夫妻雉經於樹及投河者。鹽城教官王明佐至自縊於官署。七年,京師飢,御史龔廷獻繪《饑民圖》以進。太原大飢,人相食。九年,南陽大飢,有母烹其女者。江西亦飢。十年,浙江大飢,父子、兄弟、夫妻相食。”

這其中,甚至有人把已腐爛的屍體從墓中盜出來食用,有些人家不忍殺害自己家的孩子,便和別人交換。可見其饑荒如此之嚴重。

那麼,我們回到我們前面說的那個問題,為何這些人不打獵或捕魚而食呢?實際上不是不想,而是沒有這樣的條件。既然是饑荒,那麼肯定周邊能吃的東西也都吃完了,所以哪裡還有什麼可以使用的東西呢?如果真的有,那麼就不至於啃樹皮,嚼菜根了。

而導致饑荒的原因,除了天災以外,實際上很大原因是因為統治者的腐敗無能。苛捐雜稅我們尚且不說,如果一個地方真的發生了饑荒,那麼如果朝廷能撥款幫扶的話,那麼也不會產生什麼嚴重的後果。但是就因為朝廷的腐敗,官員的腐敗,才最終導致這樣的慘狀。

所以說,災荒不可怕 ,可怕的是朝廷視而不見,官員的中飽私囊......


方圓文史


這問題我還真有點發言權,我家鄉鹽城水網密佈,氣候溫和,可以說是魚米之鄉。不過即使如此,光靠漁獵真養不活多少人口。我父親十幾歲時(七十年代末),曾經和我一個堂叔兩個人,光靠很簡單的漁網之類工具,把全村的野魚幾乎一掃而光。至於打獵,我們那最大的野生動物就是兔子和黃鼠狼。能養活上千人的村落,正常年景時自然界的食物也就夠幾家人打打牙祭。如果發生災荒,自然界動植物也要遭殃,野外能提供的食物更為稀少。


清風知水


我經歷過饑荒,60年代。

為什麼″饑荒",首先是由於″自然災害"。那時的人們的生產水平、生產資料和生產力,和現在沒法比。60年代三年自然災害,前蘇聯又讓我們還貸。國家經歷了生死存亡的考驗。

那時東北還好,大批關內人開始跑到東北(那時叫他們:氓流,我們村只有百分之二十是有戶口的,其餘都是關裡跑來的)。

因為遇上災年,而且是一連三年。那就是″赤地千里"。莊稼、樹木、草連小河都乾枯了,人們沒有了賴以生存的糧食,於是就以樹皮草根來充飢,這就叫″饑荒"。

古代人類的生產水平很落後,遇上災年(旱災、水災、戰爭),就難以生存下去。遇水災,大水一衝,什麼都沒了。遇旱災,赤地千里,草都枯死了。還有蝗災,那蝗蟲埔天蓋地,一走一過綠色全無。遇到戰爭,更是流離失所,能活下來以是命大。

農耕民族,以前是靠天吃飯的。收成好能免強吃飽肚子,遇到災荒,寸草不生,河水乾枯那來的魚?動物都遠遠的逃走了,何以獵?只有草根、樹皮。

現在國家領導的好,科技發達了,有災也不怕了。人人有飯吃、有衣穿,所以該滿足了。


眸子8552


你這問題問的有一種何不食肉糜的感覺!

雖然我沒有受過饑荒,但是我聽過饑荒。

不說遠了,就幾十年前

據說連老鼠都被吃沒有了,河裡的魚都撈光了,連麻雀都要絕種了,那還有什麼獵打?


成都人湯師傅活著的時候和我們小輩吹牛。

他弟弟,那時還小,他媽沒有奶水。

實在沒辦法,他跳的大河裡面去撈魚,幾次差點沒命。

小河溝已沒有魚了,成都那地方到處都是河和水溝,別的地方就別提了。

人都不是傻的,餓了會去找吃的。

能打獵,能撈魚,何必餓肚子呢!


五胡亂華十六國時,戰亂吃人肉己成家常菜!

晉史尤其五胡亂華時,記錄吃人的就有十多處,各民族都在吃!燒烤的,水煮的,孜然的,紅燒的,換著方法的吃,那時的人還不如一頭豬。


而侯景做亂時,連高大尚的南朝也吃上人肉了!

唐朝這麼炫的朝代,卻有黃巢用人肉當軍糧。

在我記憶裡,幾乎所有朝代都出現過饑荒。

但,達到人吃人的程度,往往伴隨著戰爭!

所以,天災引起的饑荒並不可怕

而,往往人禍才是最可怕的!


蓉兒總結一下。

中國歷史上每一個正常的王朝,糧食都是有儲備的。遇上災荒,會拿出來用。

中國對糧食,自古以來看的都比較重。

各地方都有不同的儲備。

連每個縣都有,有些大家族都有儲備。

今年遇上災,明年總會好的,不可能年年都有災。

但是遇上了戰爭,生產力被破壞。人口凋零,大面積死人,還會發生瘟疫。這個時候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所以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千古名言!


蓉兒是妹紙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題主這個問題問的非常有意思,有點像以前那個說“為何不食肉糜”的昏庸皇帝。

鬧饑荒了,為什麼不去捕魚打獵?

首先請問,饑荒只鬧人類嗎?那些飛禽走獸有什麼特異功能嗎?可以在人類要餓死的時候,獨善其身?

別鬧了,一個地區鬧起饑荒來,人獸都逃不過。

要相信,在吃飽的原始本能方面,不用任何人教,每個人都會竭盡所能去完成。

餓到極點的時候,吃人在歷史上都是時有發生,難道會放過魚和走獸。

遠的不說,就說1942年那場河南大饑荒。

田地幾乎絕收,於是,樹葉、雜菜等平時給牲畜吃的東西,眼下也成了饑民們的美味;蒺藜、柿餅這些平時覺得難吃的東西,價格也在不斷飛漲;榆樹皮能扒的,也被扒得精光用來填肚,對此,當時熬過了光緒三年(1877)大饑荒的老人們有經驗,他們說,吃了草根樹皮,即使熬過了這個年景,也是要病死的。
實在沒有吃的了,大雁屎也開始走香起來。
熬過了1942年這場大饑荒的河南偃師老人韓雷松回憶說,大人們告訴他,大雁的糞便是可以吃的,因為大雁吃的是糧食,拉的屎,裡面有不少還沒消化完的糧食籽,這種說法,在1942年的河南非常流行,無數已然餓得兩眼發昏的人們,已經顧不得髒和臭,只要有,就敢吃。

看到了嗎,連屎都開始吃,難道不知道要去打獵抓魚嗎?

再說回古代,除了飛禽走獸的日子也不好過外,在很多的朝代,很多的山澤都是屬於國家或者皇室的。

也就是說百姓是不能進入上述區域活動的。

沒有飯吃,活不下去了,百姓就會起來造反。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就是饑民在張角的鼓動下發起的。

人都不傻,只要日子能過下去,百姓是絕對不會去造反的。

但是沒有飯吃,早晚要餓死,這時候任何的鼓動都是一條導火索,餓的嗷嗷叫的饑民隨時會被點燃。

一旦發生饑荒,首先要從沒有饑荒的地區調動糧食,進行賑災。

歷史總是相似,往往王朝末期,政權搖搖欲墜之時,自然災害便伴隨而來。

災害進一步暴露政府在統治政策上的無能和問題,進一步打擊政府的權威。

比如明末,關外已經打的一塌糊塗,關內又饑荒四起,可是朝廷卻無力賑災。一方面無力安撫百姓,一方面為了應付軍費開支又繼續橫徵暴斂。

最終大明朝飲鴆止渴,千瘡百孔,帝國大廈轟然倒塌。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這個問題與一千八百年前晉惠帝司馬衷的那“驚天一問”有異曲同工之妙!


司馬衷是西晉第二個皇帝,也是歷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根據《晉書》記載,某一年國內發生饑荒,大量百姓被活活餓死,當有官員將此消息上奏朝廷後,司馬衷很不理解為什麼會有人餓死,雖然沒有糧食了,但還有肉啊,所以他非常不解的問周圍的官員:“何不食肉糜”?

那麼“何不食肉糜”?是啊,糧食沒了,可以捕魚打獵啊,就像很多影視劇中演繹的那樣,水中的魚山上的獵物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為什麼不下河捕魚不上山打獵呢?事實究竟是怎樣的呢?我們有記載的幾千年歷史中,曾發生過無數次大小災荒,也曾餓死過無數人,難道餓死的那些人都不知道去捕魚打獵嗎?面對飢餓與死亡,難道災民就從沒想到過捕魚打獵嗎?

事實上,很多人所認知的古代生活環境僅僅只是影視劇中所呈現出來的趨向於理想狀態的環境,而真實的古代社會,百姓的生存條件是很艱苦的,張養浩曾寫下:“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就是最好的歷史寫照。


我們可以看看一些史書中關於饑荒的記載,“寧州頻歲飢疫,死者以十萬計…城中糧盡,炙鼠拔草而食之”,“幽、並、司、冀、秦、雍六州大蝗,食草木、牛馬毛皆盡”,“自淮而北至畿南,樹皮食盡,發瘞肉以食”,“關內大飢,人相食”,“此地深入尺餘,其土可食”……

從上面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發生饑荒,百姓想要活命就是吃老鼠,家畜,草樹皮,觀音土甚至是“易子而食”,至於所謂的捕魚打獵幾乎不見於史書,其實不是他們不想捕魚打獵,而是真的做不到!

首先,中原地區歷來就是以農耕農業為主的,農民對捕魚打獵根本沒有經驗,更沒有相關的技術,所以成功的幾率非常小,有限的捕魚打獵無法滿足龐大的受災群眾。

其次,受災地區往往都是赤地千里的不毛之地,如果發生蝗災,蝗蟲過後更是一片荒涼,這種情況下,哪裡還會有動物留下來任憑災民抓捕?

還有就是,捕魚打獵需要消耗的體力太多,這種體力上的消耗與最終獲得的回報不成比例,這個道理與獅子老虎等食肉動物時常對幼小和年老的獵物下手而一般不會對成年的體格健壯的獵物下手是一個道理,自然法則告訴我們,如果你消耗過多體力最終還是一無所獲,那麼你的生命將終結的更快,獅子等猛獸如此,人類亦是如此。



最後就是,某些時期,魚類資源和森林資源都是朝廷的,私自捕魚打獵是違法的,是不允許的,所以饑荒時期,人們實在餓的不行了也只能晚上偷偷去捕魚打獵,這種情況下成功率是很低的,也很難維持一個正常家庭的基本生存。

其實我們也可以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在魚類和森林資源非常豐富的前提下,假如今天發生饑荒了,僅憑我們現在的生活經驗去捕魚打獵維持生存靠譜嗎?


鹹魚閒聊


各位達人回答得非常全面了!我將各位說的總結為兩點:

1、古代捕魚打獵的工具非常簡陋,往往消耗大量體力也得不到什麼成果,根本無法解決大面積的饑荒問題。下面給大家po一張古代捕魚圖: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老百姓還是用原始的

竹筐木叉捕魚,用這種工具捕魚效率是非常低的。

2、當下的人完全不能想象古代饑荒有多嚴重,那是“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所有能吃的都會被啃得一乾二淨”,也許在一開始鬧饑荒,老百姓會去捕魚打獵,但到了後來是所有能吃的都被吃光了,老百姓只能啃草根、吃樹皮甚至大雁的糞便(根據無月文化館的回答)!甚至發生“易子而食”的慘況!下面是僅漢朝一朝關於“人相食”的描寫。

漢高祖二年六月,“關中大飢,人相食。

漢武帝建元三年,“河水溢於平原,大飢,人相食。

漢武帝建元六年,河南父子相食。

漢武帝鼎元三年,關東郡國十餘,飢,人相食。

漢元帝初元元年,關東郡國十一,大水,飢,或人相食。

我們永遠想象不到史書短短數字包含了多少血淚心酸

——我太奶奶在世的時候還跟我講,“沒東西吃的時候就去扒

草籽,可是越吃越餓(因為找草籽消耗的體力大於草籽能給人體提供的熱量),但不吃死得更快!”


然後我再給大家補充兩點原因吧!

1、在古代很多大山湖泊都被世家豪族把持,一遇到災荒,世家豪族就會讓自家養的家丁壯僕攜帶兵器日夜看守自己的領地,防止災民靠近。災民不能上山,又何談打獵?災民不能下湖,又何談捕魚?<strong>

2、古代的饑荒很多要麼是水災,要麼是旱災。在水災的時候大水滔天,人逃命都來不及還去水裡撈魚?如果是旱災,人沒有水會死,那山上的野獸、水裡的魚沒有水一樣會死吧!


最後再給大家補充古代是如何賑災的——

首先皇帝發佈詔令,從附近的州縣調集糧食前去賑災,然後中央再派欽差大臣攜帶大量糧草到達災區,主持賑災工作。

ps:1、電視劇裡富豪開粥鋪救濟災民的做法在古代基本沒有,因為會落得一個“收買人心”的罪名。

2、古代皇帝對於賑災也非常謹慎,因為下面的官員會打著賑災的名義搜刮民脂民膏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大家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在下面評論哦!我會積極給大家回覆的。

<strong>


大銅鼓


天災之時不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十分稀少,能吃的都吃了,更不要說河裡的魚,林裡的獸,天上的鳥了。河裡沒有魚了,所以捕獲不到魚充飢;樹皮都吃光了,才開始吃觀音土。饑荒之時,想進山捕獸,下河網魚來充飢是不現實的,因為魚獸都死絕了;農業區不是原始森林,人們在豐年都捕魚捉獸改善生活,因此魚獸的數量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多。大饑荒爆發後,最主要還是靠朝廷從饑荒區外圍調糧接濟災民,要百姓捕魚捉獸過日子一點不現實。



饑荒發生後,朝廷通常都會採取救災措施,包括開倉放糧,鼓勵大戶人家捐獻糧食。朝廷給災民的糧食分兩種,一種是要還的,另一種是不用還的。災民沒有離開戶籍所在地,則朝廷給他們按戶籍人口發口糧,這些糧食需要災民們在豐收後分批還給國家,這種方式秦國採用得多。另一種是朝廷直接給災民發放稀粥,一日兩餐保證餓不死,這種不需要災民們還,漢朝之後的朝代多數採用第二種方法。

有借有還,故第一種方式餓死的人少,也十分有用。儒家批判秦朝的救災政策,認為秦朝暴虐,糧食應該免費分給災民,不需要還,更不能收利息。秦法認為國民有交稅的義務,災年受國恩,就當借多少還多少,否則災民們都會變成疲民,不再勞動而是等著朝廷救濟,百姓認為朝廷救濟理所當然,就不再勞動,坐等朝廷救濟。秦昭襄王時期,秦國爆發大饑荒,秦昭襄王最開始不救濟災民;後來開倉給百姓借糧,又開放王室禁苑讓有功有爵百姓進入採摘度災。無功百姓不救濟,只借糧,還加收利息還糧。


後世受儒家思想影響,國家救濟災民是理所當然,不但不能收利息,連借的本錢都不能收回,以此彰顯朝廷皇恩浩蕩。於是災民大批量餓死,官吏中飽私囊,下撥的糧食被各級官吏高價出售,極少一部分做成清湯給災民吃。朝廷不會追問糧食那裡去了,因為官員們會說都給災民了,查也查不到。救濟災民本是辛苦勞累的事,最終卻成了官員們的肥差,誰去救濟災民,誰就能名利雙收,苦了的只是百姓!

天災的目的就是要消滅過多的人口,人禍的目的就是要在天災中大賺一筆橫財。天災人禍之下,饑民們不得不揭竿而起,攻城拔寨,開倉自救。饑民們起義後,又是軍旅世家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朝廷撥軍糧派大軍剿滅各處起義,在戰爭中無數人被殺,嚴重的還會改朝換代。所以治理大饑荒最關鍵的在於吏治,天災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借天災而起的人禍。天災僅僅殺人數千,人禍則屠城過萬!



大秦鐵鷹劍士


烏蘇里江水長又長,

藍藍的江水起波浪,

赫哲人撒開千張網,

船兒滿江魚滿倉。

這首歌唱的的是我國現存仍然以漁獵為生的民族——赫哲族的生活場景,很多人嚮往這種美好的生活,不過你知道以漁獵為生的赫哲人目前才幾千人,在我國少數民族人數中排行倒數第二位。(赫哲人節日圖)

不要小看遠古時期人類的智商,遠古人類最早以捕魚、打獵、採摘植物的果實、種子為食品,但是人口一直不能壯大,究其原因是因為漁獵養活的人口是非常有限度的,古代部落以漁獵為生的人,所要控制的區域要特別大,才能維持本部落的生存,部落人口一般都維持在幾十人到200人左右,再多人就要分開部落了,尋找食物至關重要的。

中國曾經的大型動物到哪裡去了?

根據古代的記載,中國所處大陸地區有很多大型的野生動物,文獻記載也都有的。現在在中國都很少見到他們的蹤跡了,為什麼呢?一部分作為觀賞抓了起來,大部分的大型動物都被遠古和古代的人抓住做食物了,也有一部分被人類馴化,如雞、牛、羊、馬、驢、豬等。古代鬧饑荒早就把注意打到了野生動物的身上了,經歷這麼多年代,這些大型動物逐步被人類獵殺食用了,也逐漸消亡在中國大陸。

最典型的例子是猛獁(長毛象),大概在一萬年前突然絕跡,古代人瞭解長毛象的生活規律後,一個或者幾個部落聯合埋伏在長毛象必經之路射殺長毛象,一頭成年的長毛象的肉足夠一個部落大半年的食品了。長毛象滅絕有氣候變暖導致的原因,人類的捕獵加速了長毛象的滅絕。(猛獁象圖)

主要是為了解決人類的口糧問題。

中國餐桌上為什麼有這麼多奇葩食品?

在我們國家的各地幾乎都有自己獨特的食品,可以想見古代的人為了吃飯做了些什麼事情,先看看這幾個獨特食品:(聲明一點,注意保護動物)

一、螞蚱(蚱蜢)食品。

二、蟾蜍食品(有毒注意保護,上海古鎮有)。

三、河豚(有劇毒)。

四、蛇(南方飲食之一)。(注意保護野生動物)

五、竹鼠(以竹子等的莖葉為食,也是美食之一)。

六、蟬和幼蟲。

其實中國餐桌上的奇葩食品還很多,大部分這些產品都是我國古代的人嚐鮮嚐出來的,解決吃飯問題的,以備不時之需。

古代饑荒的規模有多大?漁獵能解決多少人的饑荒問題?

隨著畜牧業和農業的發展,人類的人口數量激增,農業才是人類實現人口爆發式增長的主因。古代的饑荒少則幾千到幾萬人,多則幾十萬到數百萬人,人們在饑荒中尋找各種各樣的食品解決吃飯問題,漁獵只能解決極少一部分的吃飯問題,等同於杯水車薪了。到了饑荒厲害的時候,很多人家“易子而食”,這在史書記載中屢見不鮮。大的饑荒往往伴隨著農民起義,靠起義佔領有糧食的地方,解決吃飯問題。中國歷史上的王朝很多是滅亡在饑荒問題上。

比較殘忍的時東晉時期,北方的羯族人作戰時往往帶著很多年輕的女性,他們戲稱為“兩腳羊”,滿足慾望,解決軍隊吃飯問題。這個民族的殘忍也導致了這個民族在中國歷史上銷聲匿跡,被滅亡了。


穿越再現彼岸


1. 捕魚打獵不足以滿足饑荒年代人充飢需要的。如果叫作“饑荒”,那說明就是大區域的遭災的,不是幾家幾戶,或者幾十、幾百戶的問題,如果連片區域都遭災,沒有糧食吃,成千上萬的民眾如果僅僅靠捕魚打獵來活下來,這個幾乎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是數量有限,一方面也不是說隨時捕魚打獵都有的,這種方式只是在已經有解決饑荒的辦法外,可以作為輔助手段而已。

2. 如果遭遇水災或旱災,此種辦法更是沒有辦法實現。遭遇水災,河口氾濫,大片土地被淹,放眼望去遍地是水,這種災情逃跑還來不急,哪有時間去釣魚捕獵的,何況去哪釣魚捕獵呢?如果是旱災,顧名思義,旱災老天爺不下雨,那就會導致禾苗枯死,糧食絕收,江河湖泊都會乾涸,水源的缺乏,魚兒如何多呢!野生動物也需要水來維持生命,一旦缺水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動物數量的極具減少,他們不像人類也許還有點存儲,他們完完全全是純屬靠天活著的,所以,一旦水災旱災,這種情況更不能實現。

所以,在我們查閱古籍以及歷史資料時,對於如何解決饑荒的記錄大多是吃野菜、樹皮、觀音土,以及凡是能吃的都吃了,最慘的就是吃人,易子而食,很少提到捕魚打獵的,因為這個對於解決饑荒真的是太微乎其微了。

這就是我對此問題的一點理解,如有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蟈蟈的文史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