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呂布是什麼樣的?

無盡悲涼是夜


來捋一遍《三國演義》中呂布主要事蹟的真實性。

叛殺丁原是真的,依附董卓是真的。

赤兔馬是真的。

《三國志》:布有良馬曰赤兔。一常與其親近成廉、魏越等陷鋒突陳,遂破燕軍。

貂蟬是假的。

三英戰呂布是假的。

誅殺董卓是真的。

《三國志》:時允與僕射士孫瑞密謀誅卓,是以告布使為內應。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呂,本非骨肉。今憂死不暇,何謂父子?”布遂許之,手刃刺卓。

單挑擊敗郭汜是真的。

《英雄記》:郭汜在城北。布開城門,將兵就汜,言“且卻兵,但身決勝負”。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後騎遂前救汜,汜、布遂各兩罷。

轅門射戟是真的。

《三國志》:布令門候於營門中舉一隻戟,布言:“諸君觀布射戟小支,一發中者諸君當解去,不中可留決鬥。”布舉弓射戟,正中小支。諸將皆驚,言“將軍天威也”!明日復歡會,然後各罷。

白門樓被手下捆綁獻城是假的,其實是自己投降的。

《後漢書》:布與麾下登白門樓。兵圍之急,令左右取其首詣操。左右不忍,乃下降。

劉備煽風點火使曹操下決心殺呂布是真的。

《三國志》:布請曰:“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劉備進曰:“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太祖頷之。布因指備曰:“是兒最叵信者。”於是縊殺布。

這些真真假假一捋,呂布的真實形象差不多就出來了。

呂布相當驍勇。

呂布的勇武,世所公認,這是他發跡的資本,是丁原、董卓重用他的原因。

《後漢書》:呂布字奉先,五原九原人也。以弓馬驍武給幷州。

《三國志》: 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稍遷至中郎將,封都亭侯。

《三國志》:布走河內,與張楊合。紹令眾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

呂布單挑郭汜,是古代史書中極其少見的記載武將單挑的內容。

呂布有一些小聰明,卻沒有什麼大的謀略。

他曾經看破了袁紹想要刺殺自己的心思,偷偷溜走,逃過一劫。

《英雄記》:布使止於帳側,偽使人於帳中鼓箏。紹兵臥,布無何出帳去,而兵不覺。夜半兵起,亂斫布床被,謂為已死。明日,紹訊問,知布尚在,乃閉城門。布遂引去。

在對陣曹操時,也有過出彩表現,曹操幾乎喪命。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遂進軍攻之。布出兵戰,先以騎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陳亂,馳突火出,墜馬,燒左手掌。

不過小聰明終究敵不過大謀略,最終兵敗實屬正常。

呂布反覆無常,情商不高。

《三國演義》中,呂布被稱為三姓家奴,事實上,呂布依附過的勢力,遠遠不止三家,王允被殺後,他先後投靠過袁術、袁紹、張邈、劉備等等,除了張邈,最後都跟呂布翻臉,互相攻殺,曾經的盟友都變成了敵人,情商顯然不及格。

呂布性情多猜忌,無法控制部下。

呂布手下,也有張遼、高順這樣的大將之材,尤其高順非常忠誠,願意陪呂布一起被殺,呂布卻不懂得使用。看看張遼在曹操手下發揮了多大作用,這就是領導藝術,呂布無疑不是個好領導。

在呂布手下,將領多懷異心,所以作戰失敗居多,最後手下侯成、宋憲、魏續綁了陳宮率眾投降,徹底摧毀了呂布的鬥志。

簡單來說,呂布是個一勇之夫,有一顆諸侯心卻沒有諸侯命,如果打個比方的話,他比較類似於五代時期名將李存孝。


小院之觀


“轅門射戟”“養鷹颺去”等成語都與漢末三國時的呂布有關。

世人又稱“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可見呂布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絕不是庸庸之輩,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呂布是什麼樣的呢?

有書君閱讀《三國志》等歷史著作,發現呂布“轅門射戟”絕非浪得虛名,他是一個驍勇善戰的武夫。

後人又稱培養呂布如“養鷹颺去”,翅膀一硬便反過來咬主人一口,是個出爾反爾、反覆無常、背信棄義的小人。

一、呂布是一個驍勇善戰的武夫。

據《三國志》記載,呂布持一枝方天戟,騎一匹赤兔馬,馳騁天下,殺敵無數,世稱“飛將軍”。

說呂布是一個驍勇善戰的武夫從“轅門射戟”“三英戰呂布”兩個典故便能得到印證。

“轅門射戟”

東漢末年,袁術手下大將紀靈攻打劉皇叔,劉備立刻寫信向呂布求助,呂布滿口答應。

可不久紀靈發現呂布有援助劉備的跡象,趕緊送糧送物要呂布坐山觀虎鬥,保持中立。

呂布得了好處,左思右想:救劉備吧,這紀靈袁紹不會放過自己;不救劉備,任由袁紹做大做強,唇亡齒寒,自己將來也會被袁吃掉。

最後想了個兩全之策:請兩個人來吃飯喝酒。

呂布見了紀靈、劉備,一塊喝酒吃肉。

呂布在酒宴上提了個要求:你們兩家和我打個賭,我如果用箭射中轅門外畫戟上的枝尖,你們兩家就別打了,如果射不中,你們兩家請自便。

劉備一看,直叫苦,這離轅門外至少一百五十步,那枝尖細得看都看不清。

這不明擺著要讓紀靈攻打自己,呂布坐壁上觀,坐視不管嘛。但又不敢不同意,只好苦笑著答應。

紀靈一看,這呂布果真拿了好處,向著自個兒,便爽快地答應了。

結果呂布拉弓搭箭,只聽嗖的一聲,箭應聲而岀,直朝畫戟射去,不偏不倚,正射在了枝尖上,呂布用自己精湛的箭術免去了一場廝殺。

這便是“轅門射戟”的典故,從這典故可見呂布確實有百步穿楊的真功夫!

“三英戰呂布”

話說當年虎牢關下呂布戰八路諸候,無一能敵,最後張飛、關羽、劉備三人齊上陣,呂布以一抵三,酣戰八十多個回合。

張飛來勢洶洶酣戰呂布,卻打得難解難分,五十多回合仍不分勝負。

關雲長急了,揮舞著82斤重青龍偃月刀向呂布砍將過來,頓時,三匹馬呈丁字形混戰在一起,來回戰鬥三十多個回合,呂布仍然金槍不倒。

劉備騎上黃鬢馬,持雙劍,也來助一臂之力,他斜刺向呂布,三個把呂布團團圍住,向轉盤一樣向中間廝殺。

呂布漸漸地招架不住了,趕忙向劉備面上一晃,虛刺過去,劉備一閃,呂布忙轉身,拖著戟兒回到自己陣地,忙收了兵。

這以一敵眾之後,還能以一敵三,確實是個驍勇善戰的武夫。

呂布的英勇戰績不僅僅這兩個小故事,在《三國志》裡面記載十分清晰:

虎牢關前呂布三回合被刺死方悅,一回合刺死穆順,潘鳳。

王匡、武安國、公孫瓚、于禁、樂進、夏侯惇、典韋等皆為手下敗將。

曹操破呂布時,呂布已打敗數十人,曹操趁呂布打得精疲力盡,又派夏侯淵、許褚、典韋等六將一起群攻,呂布還與他們打20回合,這才抓住呂布。

這足見呂布被稱為三國時有天下第一猛將,是實至名歸。

二、呂布是一個背信棄義的小人。

呂布驍勇善戰,人人都想得而為己用,諸侯丁原見呂布年少勇武。射箭本領超強,手臂的力量驚人,趕緊認他為義子,做自己的左臂右臂。

然而,卻上演了一部“養鷹颺去”的雷人狗血劇,當呂布漸漸強大,便有了更大的野心。

當董卓給呂布送去金銀和赤兔馬,呂布見利忘義,殺了義父,獻上丁原頭顱,換取更大利益,當上了騎都尉。董卓還認了呂布為義子。

跟了董卓以後,當呂布和董卓的婢女有染,董卓大動肝火,向他扔戟痛罵,有一個叫王允的待呂布不錯,勸說呂布殺董卓,勉得受氣。

呂布認為父子不可以互殺,王允勸道,他向你扔戟時,絕對沒有把你認作兒子,現在不殺他,將來他會殺你。而且許以更大的官職,呂布便行動起來。

呂布於是刺殺董卓,任職奮武將軍,封溫侯,與王允共同把持朝政。

因為呂布忘義殺丁原,背恩誅董卓,出爾反爾,反覆無常,袁術袁紹不敢和他合作。

當初為了討好袁術,獲得利益,願意結為兒女親家,女兒已上了花轎,送出了城。

當他聽了手下謀士之言,又改變了初衷,連忙快馬加鞭,把女兒給接回來,當被圍邳下。

又準備把女兒送去袁術,以換取袁術的助力,一個出爾反爾,反覆無常的小人形象昭然若揭。

呂布投靠劉備,卻趁劉備攻城掠地之際,又搶了劉備的地盤。

這種人只講利益,不留情面,毫無誠信可言,在各方勢力拼鬥中,人人皆對其失去信任,不但不接納他,而且群起而攻之。

最後當曹操水淹邳下,呂布的部下陳登、張弘叛變,曹操抓住呂布後,他又故技重演,想投靠曹操,好話說了一籮筐,說到動情處,聲淚俱下。

天下就我倆是能人,現在我服了你,只要我們兩人共謀大計,那天下便是你的了!

曹操有些遲疑不絕,被劉備一句:“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與董太師乎”點醒,於是立即處死呂布。

可嘆一個驍勇善戰的武夫,因為自己為人背信棄義要了命!

殺呂布者,呂布也!是不講信用,反覆無常要了呂布的命!

呂布英勇善戰本堪稱亂世梟雄,但背信棄義的為人卻讓後人所不齒。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歷史中的呂布要比演義中厲害許多,當然也更好色。

一、能文能武。

演義中的呂布氣宇軒昂,威風凜凜。手持方天畫戟,胯下赤兔追風,人稱“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不過卻是個有勇無謀之輩,沒啥文化。

但歷史中的呂布不僅武力過人,因弓馬嫻熟被稱為“飛將”,他還在丁原帳下做過文職主簿,可見呂布的文化水平並不差。在歷史中,呂布也習慣用書信的形式對敵方進行“攻心”,以文制勝,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史書中僅收錄了呂布的三封親筆信,分別為《與楊奉、韓暹書》、《與袁術書》和《與蕭建書》。這第一封信讓追隨袁術的楊奉、韓暹兩人倒戈來降,扭轉了戰局。第二封信對袁術進行了一番嘲諷,使其軍心大亂。第三封信讓堅守莒縣的蕭建動搖,主動遣使送來禮物和良馬五匹。如果蕭建不是被臧霸所阻攔,恐怕呂布就可以不費一兵一卒便拿下莒縣了。

呂布的文采到底怎樣,大家看看便可:

《與楊奉、韓暹書》:“二將軍拔大駕來東,有元功於國,當書勳竹帛,萬世不朽。今袁術造逆,當共誅討,奈何與賊臣還共伐布?布有殺董卓之功,與二將軍俱為功臣,可因今共擊破術,建功於天下。此時不可失也!”

文采還是可以的。

二、並非三姓家奴,而是中興漢室的功臣。

演義中的呂布因認丁原、董卓為義父,所以被張飛譏諷為三姓家奴。其實呂布只認了董卓為義父,和丁原沒有這層關係,所以呂布並不是什麼三姓家奴。

更重要的是呂布與王允聯合誅殺董卓,救漢室於水火,呂布因此被封為奮武將軍,假節,儀比三司,進封溫侯,與王允同掌朝政。如果呂布能把握好這個機會,和王允一同妥善處理好董卓殘部,進而恢復朝綱,重振皇室威嚴,袁紹、曹操等關東諸將不敢不從。

這樣一來,呂布將以中興漢室功臣的名譽留名青史。但機會和平臺都給了呂布了,但他卻沒有抓住。數月之後,呂布便敗給了郭汜、李傕等人,從長安突圍的他不斷改換門庭,寄人籬下,最終被曹操擒殺於下邳,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三、極度好色之徒

男人好色是正常的,但像呂布這樣好色的還真不多。

呂布是有妻子的,演義中為嚴氏,不過正史中並沒有記載,但根據呂布和部將魏續有“內外之親”來看,呂布的妻子很可能就是魏續的姐妹魏氏。

但一個魏氏遠遠滿足不了呂布。

大家熟知的呂布和貂蟬的故事是演義虛構的,歷史中的呂布是和董卓的婢女私通。因為這事,氣的董卓拿起隨身的手戟扔向他,這也直接導致兩人關係的破裂,呂布被王允策反。

這次在女人身上吃過虧後呂布並沒有收手,後來甚至發展到和部將的妻妾有染,因此喪命。據《英雄記》記載,呂布被曹操擒拿後對曹操說,“我待部將不薄,這次敗在你手裡是因為手下叛變所至。”曹操聽後呵呵一笑,說到“你揹著自己的妻子和部將的妻妾有染,還敢說對待他們不薄?

呂布聽後一言不發,想必是默認了此事。

呂布好色到這種程度,連自己手下的妻妾都不放過,焉有不敗之理?


石頭說歷史


歷史上真實的呂布與小說、傳說和民間對呂布的評價略有出入,後者突出的是呂布英勇、威猛的一面,而前者正反兩方面的評價都有,並且反面的評價似乎更多。

早在呂布的同時代,已經有不少人對他進行過評價。如:陳宮評價“壯士,善戰無前”,曹性評價“大將有神,不可擊也”,曹操評價“狼子野心,誠難久養”,荀攸評價“驍猛”“勇而無謀”,程昱評價“粗中少親,剛而無禮,匹夫之雄耳”,陳琳評價“跨州連郡,有威有名”。

史書對呂布的評價也基本沿用了這種“五五開”或“四六開”,如:《曹瞞傳》評價“梟勇”“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三國志》評價“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覆,唯利是視”,《後漢書》評價為人“翻覆”,《資治通鑑》評價“反覆亂人,非能輔佐漢室,而又強暴無謀”。

站在現在的視角看,呂布這個人可以做以下幾點總結:

是一員猛將,但算不上帥才

作為將領,呂布的個人素質極強,他擅長弓馬,武力超群,而且會帶兵,手下的陷陣營非常厲害,但呂布自己打仗可以,指揮大兵團作戰水平欠佳,敗走長安、敗走冀州、敗走兗州,最後敗於下邳城,顯示其還難以算作漢末三國的一位軍事家。

一生有很多機遇,但政治目光短淺

呂布活躍在歷史舞臺上的時間史書有明確記載,從189年開始,至199年結束,10年間呂布縱橫馳騁,先後與丁原、董卓、袁術、張楊、袁紹、曹操、劉備等人都打過交道,但他只重短線操作,缺乏信譽,結果路越走越窄。

身上有許多缺點,但算不上惡貫滿盈

呂布殺丁原、殺董卓,被稱為“三姓家奴”,品德上有許多缺陷,但與董卓這樣的人相比,呂布還不是一個故意去做惡的人,他也沒幹過什麼觸犯人倫或被天下人一致譴責討伐的事,談不上惡貫滿盈。

在部下眼裡有一定魅力,但不會用人

呂布奮鬥一生,手下始終有一批人緊緊追隨,有人稱之為呂布的“八大將”或“十大將”,如張遼、高順、魏續、宋憲、侯成等人,說明呂布的身上也有許多人格魅力,只是這方面的事除《英雄記》等個別史書外其它均已沒有太多記載。呂布最大的問題是不會用人,不知道“疑人不用”的道理,重用陳登、陳宮,結果吃了大虧。

不怯死戰,但兒女情長、臉皮較薄

在戰場上呂布十分英勇,是一員虎將,但在生活中他卻顯得兒女情長,除了不敢當面批評部下,他也比較聽夫人的話,是個“妻管嚴”,這說明他是個率真而不世故的人。

總結:呂布是一個難得的猛將,但他的能力不足以使自己成為逐鹿群雄中的最終勝出者,他只是一個歷史的過客或攪局者。


南門太守


現代人一提到呂布首先就是想象到一個威猛的美少年形象,因為畢竟“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但歷史上呂布真實的相貌如何卻無從知曉,因為《三國志》等史書對呂布究竟長得什麼樣根本沒有記載。最多的記載就是呂布“善弓馬騎射”,“臂力過人”,據說堪比前漢名將李廣,所以也有“飛將”美譽。但是關於呂布相貌年齡卻隻字未提。只是有過呂布曾經認劉先主做自己的弟弟的記載,由此可知呂布的年紀比劉備要大不少。也就是說呂布在縱橫天下時就已經是一位大叔,其實不僅僅是呂布,三國時另一位被後人視為美少年的常山趙子龍也是一位年紀比劉關張都要年長的老將。



何潤東版呂布,儼然是一位青年才俊的形象

那歷史上的呂布究竟是怎樣的人呢?

呂布首先是一位出類拔萃的騎士,這一點《三國志》本傳中記載,呂布被擒後,對曹操說:“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也就是說呂布對自己武藝是非常自信的。身為階下之囚的他這時候說出這種話,頗有西楚霸王那句:“天亡我也,非戰之罪”的意思。曹操在聽了此番話後也並不是毫不動容,而是“有疑色”,有些動心,這說明曹操對於呂布所統領軍隊的戰鬥力也是很欣賞的。曹操用兵自不必多說,那是歷史上少有鬼才,對呂布也是相當瞭解,所以說呂布作為武將,確實有其過人之處。

其次呂布也絕非演義中有勇無謀之輩,而是智勇雙全。據王粲《英雄記》中記載:“紹假布領司隸校尉。外言當遣,內欲殺布。明日當發,紹遣甲士三十人,辭以送布。布使止於帳側,偽使人於帳中鼓箏。紹兵臥,布無何出帳去,而兵不覺。夜半兵起,亂斫布床被,謂為已死”。可見呂布不僅勇敢也頗能識人。實際上呂布聯合王允誅殺董卓;與陳宮張邈襲取兗州;夜襲徐州;日後幫助劉玄德攻打袁紹;這些事件說明呂布的政治敏感度可以說相當之高。


但是呂布最終還是一敗塗地。原因便是陳壽在《三國志》指出的“輕狡反覆,唯利是視”。比如弒丁原這件事給了呂布相當大的好處,但是也給了很壞的影響。東漢末年重視氣節忠義,雖然是個亂世,但英雄人物大多底線都未打破,尤其是因為利益原因而殺君弒主,這是很令人無法原諒的事。中國從來講究臣可以擇君,君臣不是同路人,那就各自走開,對此古人一直都很寬容,但是主公沒有得罪之處臣子就叛變造反,而且還弒君邀賞,這構成了對公序良俗的挑戰,呂布一生至少幹了兩次半類似的事,丁建陽、董太師各一次,偷襲收留自己的劉玄德霸佔徐州算半次。這使得他在天下人面前難以得到尊重,比如雖然他殺了董卓,但是與董卓有著不共戴天之仇的袁術袁紹都鄙視其為人,惡其反覆,拒絕與之聯手;也正是有如此劣跡,一向寬厚的劉玄德和待人也不算苛刻的曹操才會因為董卓、丁原的前車之鑑而決意將其除掉。

在人類歷史上,像呂布這樣的人不絕於史,比如像近代的馮玉祥、石友三,這些人借亂世之力成為一時的贏家,又被亂世迅速的碾壓,是他們的存在使本已經混亂世道進一步淪為修羅世界,也正是這些人最終會被自己一手養大的怪獸所吞噬。因為——“亂世,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亂世”(沖田總司語)

京戲中呂布的人設,突出了惡之花的特點和溫侯的身份


陳大舍


呂布在小說裡和史書裡形象基本一致,不過有一些事件和人物有些出入。

(1)出身。呂布家鄉是幷州五原郡九原縣。五原郡在今內蒙古包頭地區,東漢時期經常遭到匈奴和胡羌的騷擾,所以呂布勇武彪悍。(《三國志》)

(2)相貌。《三國演義》裡呂布長得很帥,“器宇軒昂,威風凜凜”,在《三國志》裡則並無特別描寫。在《三國志》裡,對一些名人武將有大量的外貌描寫,例如說關羽“羽美鬚髯”,太史慈“長七尺七寸,美鬚髯”,劉備“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長得醜的例如管輅“容貌粗醜”,長的帥的例如孫策“美姿顏”,長得矮如樂進“容貌短小”,長得特別的如孫權“形貌奇偉”,但是對呂布並無特別描寫。所以,呂布歷史上可能是一般武將的相貌,不帥也不特別。

(3)武器。在《三國演義》裡說他“手執方天畫戟”,但是《三國志》裡呂布持矛,例如呂布殺董卓“布應聲持矛刺卓,趣兵斬之”,《英雄記》裡寫呂布單挑郭汜“布以矛刺中汜”,都是記載呂布用矛。

(4)坐騎。在史書和小說裡一致,都是赤兔馬。“時人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裴松之注《三國志》)“布得走投袁紹,紹與布擊張燕於常山。燕精兵萬餘,騎數千匹。布常御良馬,號曰赤菟,能馳城飛塹,與其健將成廉、魏越等數十騎馳突燕陣,一日或至三四,皆斬首而出。連戰十餘日,遂破燕軍。 ”(《後漢書呂布傳》)

(5)美人計。《三國演義》裡王允把貂蟬獻給董卓,貂蟬私通呂布,引董卓呂布不和,呂布殺董卓。《三國志》裡沒有貂蟬這個人,但是“卓常使布守中閣,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呂布確實和董卓侍婢私通,這個侍婢是不是叫貂蟬呢?是不是王允獻的呢?沒有說明。有古書《漢書通志》寫的是曹操獻貂蟬給董卓:“曹操未得志,先誘董卓,進刁蟬以惑其君”,但是此書原本已經失傳。

(6)三姓家奴,為人反覆無常。小說和史書基本形象一致。

①背叛丁原。“卓以布見信於原,誘布令殺原。布斬原首詣卓”。

②背叛董卓。《三國志》裡寫董卓因為小事情拿戟丟呂布,呂布心裡怨恨,又因為和董卓侍婢私通,怕被董卓發覺,王允和孫瑞於是勸他殺董卓。在史書中呂布和董卓也是義父子。

③《三國志》裡袁術讓呂布的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呂布先是同意,被人勸說後,半路又把女兒追回來,等袁術封他官做,呂布又表示同意嫁女,這樣的反反覆覆,沒有主見。

④投奔劉備,又奪劉備。“備東擊術,布襲取下邳,備還歸布。布遣備屯小沛。布自稱徐州刺史。”(《三國志》)

(7)好色。《三國志》裡,呂布和曹操對話說:“我對待手下將士們很好的,他們危急的時候卻都背叛了我。”曹操說:“你啊,有老婆了,還喜歡手下大將的老婆,你這也叫對將士好?”於是呂布默然不語。

(8)轅門射戟。《三國志》記載:“”布令門候於營門中舉一隻戟,布言:“諸君觀布射戟小支,一發中者諸君當解去,不中可留決鬥。”布舉弓射戟,正中小支。諸將皆驚,言“將軍天威也”!

(9)呂布之死。在《三國演義》和《三國志》裡基本一致,都是被曹操殺了,也有劉備在旁邊。《三國志》裡,呂布被綁起來之後,跟曹操說:“綁得太緊了,給我鬆鬆。”曹操說:“綁老虎不能不綁緊點。”呂布就說啦;“曹公所患,不過就是我呂布了。如今我已經服你啦,要是曹公讓我呂布給您開路,何愁天下不定呢!”曹操聽完之後有點動搖了。劉備就說:“曹公難道忘記了丁原和董卓嗎?”呂布就罵劉備:“是兒最叵信者!”

綜合起來說,小說《三國演義》裡刻畫的呂布的藝術形象是非常成功的,在原有史實的基礎上加進去許多有滋有味的料,例如美女貂蟬,三英戰呂布等,時至今日,呂布仍然是猛將的代名詞,不管是在遊戲裡還是文學作品裡,呂布一出,無人爭鋒!


師明禮閒聊中國歷史


歷史上的呂布有多垃圾就有多垃圾,在呂布身上似乎找不到一絲可以宣揚的東西。或許唯一可以宣揚的就是他的武力,當年殺董卓的時候,他把董卓殺了,董卓的親兵就不敢靠近他說明他的威名,他還善於騎射,是一個騎將。除此之外呂布身上沒有任何優點。


論指揮打仗他佔有很好的開局結果卻敗給了曹操,最後被迫投靠了劉備,他統率天下的軍隊,李傕帶過來的部隊只不過是自動歸集的涼州士兵,可以說是紀律渙散,戰鬥力不強,但就是這樣的部隊沒幾天就能攻下長安城。更搞笑的是,他帶著部隊去攻打乘縣,居然被一個叫李進的人帶著自己家族的部隊打敗,也就是正規部隊被土著打敗,這是天大的恥辱。

論人品那麼就更加不用說了,簡直垃圾到透頂。為了升官,殺了丁建陽,為了升官殺了董卓,為了地盤就搶了劉備的徐州。有些人說呂布不是救了劉備嗎?轅門射箭,你錯了,如果你翻開三國志,你就會發現前面還有一段話,呂布跟自己的手下人說,他很想殺掉劉備,但現在劉備還是可以作為它的屏障,所以必須得救。後來被打散的部隊都回來的時候有一萬多人,呂布就覺得他勢力有點大,就把他給打跑掉了。前面救他後面又把他打跑,不過這一段三國演義裡面沒有寫,所以劉備就背上了罵名。



論義氣,呂布是一個無情無義的人,兩個義父全部殺,掉投靠劉備搶了劉備的地盤,投靠袁紹的時候,袁紹都派人要暗殺他,投靠袁術的時候,幾個月之後就容不下他。所以人見人討厭。曹操對他的評價是狼子野心。其實我也弄不懂三國演義裡面為什麼把他描寫的那麼的英武。


知常容


歷史上的呂布與《三國演義》中最大不同在於勇武上,絕非書中描述的天下無敵的樣子。

呂布擅長的是騎射,號稱“飛將”,也就是小李廣的意思,由此可見是個神射手。歷史上“轅門射戟”是真實存在的。

布令門候於營門中舉一隻戟,布言:“諸君觀布射戟小支,一發中者諸君當解去,不中可留決戰。”布舉弓射戟,正中小支。諸將皆驚,言“將軍天威也”!

而演義中,三英戰呂布之類的單挑都是假的。史書中只有《英雄記》有和郭汜有過單挑行為。

郭汜在城北。布開城門,將兵就汜,言“且卻兵,但身決勝負”。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後騎遂前救汜,汜、布遂各兩罷。

另外還有次是跟成廉、魏越等二十多騎,衝黑山賊張燕的萬眾而出。

勇武是有的,但跟三國無雙差距太大,跟正史中關二爺和文鴛單騎衝陣,大勝而還根本沒法比。比典韋、張飛也要差點。


五嶽掩赤城


三國時期,恰逢亂世,遍地兵燹,殺伐不斷,因此英雄輩出。

有一位武功蓋世、心地單純的人,似乎當得起英雄的稱號 。但他卻被世人誤讀了將近1800年之久 。這人就是驍勇無敵、騎一匹赤兔馬、握一枝方天戟縱橫天下的悲情英雄——溫侯呂布。

也許有人會質疑說:呂布是英雄?一個兩次誅殺自己的乾爹,跪地認過三次乾親,被張飛罵作“三姓家奴”的反覆小人,居然是個無敵英雄?有沒搞錯!

所謂英雄,能救民於水火,解民於倒懸,拯民於苦難之中者 ,才可以獲此光榮稱謂。而被視作“牆頭草”、“三姓家奴”、立場搖擺不定的呂布,其實真正做到了上述幾點。

呂布除掉了獨持權柄、禍亂朝綱的民賊董卓,結束了董卓的恐怖黑暗統治,以實際行動證實自己才是真英雄。呂布在其他人都無能為力、噤口不言、或退避三舍之時,義無反顧的挺身而出,果斷殺掉了奸賊董卓 。呂布的義舉,使東漢末期動盪混亂的政局暫時結束,也在一定程度上解脫了百姓的無盡苦難。曹操想幹而辦不到的事情,呂布三下五除二就幹成了 。他不是英雄是什麼? 至於他是中了王允、貂蟬設下的美人計,與義父董卓爭風吃醋,這才殺了董卓,不過是後世演義小說無中生有、牽強附會罷了。

呂布勇冠三軍,是三國群英譜中一等一的虎賁 。但他最為人所詬病之處是其一貫不忠、不義。 在影響甚大的三國故事裡,呂布有勇無謀,而且這廝似乎立場模糊、沒有定見、再三背主,乃見利忘義之徒,誰有勢力就幫誰賣命。

在小說中,猛張飛一句喝罵“三姓家奴”就將他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細看三國,發現呂布的經歷確實有些不清不白。他先跟隨幷州刺史丁原,並認丁原為義父。丁原受何進邀請率兵入京誅殺禍亂朝綱的“十常侍” 。誰料謀劃不周,陰計外洩,何進反遭“十常侍”殺害。後來,董卓率西涼軍入京,開始獨霸朝堂。丁原和董卓為各自利益起了衝突,董看重丁原義子呂布勇猛絕倫,又忌憚他的驍勇難敵,因此遲遲不敢動手。後又聽說呂布這廝重利輕義,於是設計拉攏呂布,誘使呂布殺了義父丁原 。呂布改換門庭,投了董卓。

呂布改認董卓為義父,被人斥為“認賊作父”。而後司徒王允為除掉奸雄董卓,用金錢美色引誘呂布,後利用董、呂”重色輕義“之爭愈演愈烈 ,以及雙方難以調和的矛盾,再次唆使呂布除掉了董卓。

一個兩次殺掉自己乾爹的人,在講究三綱五常的中國古代社會意味著大逆不道,實乃人人必欲除之而後快的忤逆之輩 。因此,呂布的歷史定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真實的呂布究竟啥樣?他真的如演義小說中描寫的那樣齷齪嗎?檢閱史書,隱隱覺得他似乎是一位被後世有意無意誤讀、被妖魔化的東漢末、三國早期的大英雄。

從當時風雲激盪的社會大背景來看,呂布的所作所為似乎並不出格。在東漢末年以及三國時期,戰亂頻仍,社會失序,人們為土地、為官位、為錢財、為理念、為美女、甚至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而陡起殺機 。部下擊殺上司的案例也屢見不鮮。比如:張翼殺劉璝,甘寧殺黃祖,都是以下犯上之事件,卻並未引起任何爭議。或許是呂布的名頭太過響亮,才引得後世惡評如潮,至今餘波未平。

呂布殺丁原,似乎有見利忘義之嫌,可視為不義之舉,亦是他人生最大的汙點;然而,他殺董卓,則是大快人心之舉。他襲殺董卓,既有個人恩怨所致,也有道義與底線之爭。在當時的情形下,呂布也算勇於擔當,敢愛敢恨了。他一舉除掉殺人如麻、天怒人怨的董卓,是歷史大事一件,亦是好事一樁。

《三國志·魏書·呂布傳》中說,當初司徒王允策反呂布之時,呂布也曾經猶豫遲疑 。兩人之間的對話十分耐人尋味。布曰:“奈如父子何”!意思是我倆畢竟是父子,怎忍心下手弒父。允曰:“君自姓呂,本非骨肉。今憂死不暇,何謂父子”?王允說,你姓呂,他姓董,又沒有一絲血緣關係。何況你現在最該考慮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還談什麼本就不存在的父子情誼啊!

通過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呂布並非滅絕人性,毫無底線、喪盡天良之人。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呂布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史載, 呂布武藝精熟,力大驚人,是個亂軍之中可直取上將首級的絕世勇將 。他在三國英雄譜中堪稱數一數二,是憑自身真本事混飯吃, 可以隨意縱橫疆場的豪傑之人。關於呂布之勇,史料中不乏記載,演義小說中更是將之吹得神乎其神。

三國人物中誰的武功與戰績最強 ?民間一直有這樣的說法:“一呂、二關、三典韋,四趙、五馬、六張飛”。意思是呂布、關羽、典韋、趙雲、馬超、張飛戰力穩居三國英雄譜前六位。

《三國志》中並無“虎牢關三英戰呂布”的記載,想是小說中的藝術加工與渲染 。但史書對呂布之勇屢有記載,說他“弓馬嫻熟,膂力過人,號為飛將”。將他和西漢名將、威震匈奴的“飛將軍”李廣相提並論,可見其悍勇無匹,名頭響亮。

由此可見,那句從古至今民間流傳甚廣的諺語“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可真不是吹的。

長期以來,人們已經形成“呂布這廝外形看似高大威猛、濃眉大眼,實則是個奴顏媚骨、認賊作父的無恥小人”之類的固定印象 。

然而,呂布的無奈又有誰懂?

其實,那形象一貫正面的劉備在沒發跡前又何嘗不是如此?他今天投奔這個,明日依附那個,惶惶然如喪家之犬,誰給口飯吃、給塊喘息之地就幫誰賣命 。其實,這也是非常形勢下迫不得已之事,一切只為生存,卻無人論其長短。試想想,呂布雖有一身驚人的本領,但畢竟長久屈居人下,替人打工,屬於依人成事的那一類人 。如果他的領導丁原、董卓禮賢下士,主動要認他為乾兒子,他敢不答應這門乾親嗎?所以說,呂布不是牆頭草,也不是搞人身依附、利用別人成自己的事的狡黠之輩。而是他為人簡單,因此被丁原、董卓利用了。

呂布不是文人,自然不如文人那般精於算計,意思深狠,而是整日打熬力氣,操練武藝 。他沉溺於弓馬騎射中並樂此不疲,陶醉於“轅門射戟”這般經典遊戲中不可自拔,崇尚以力服人而非以智取人,於是給人留下了“匹夫一枚”之印象。

說呂布乃失敗的英雄,其實並無言過其實。細究起來,呂布的敗亡是早已註定了的。呂布是一員難得的虎將,卻不是一位知己知彼、眼光如炬的好元帥。他本有擊敗群雄的實力與機會,可惜因謀略與眼光稍遜,最終功虧一簣,將本可取得的勝利果實拱手讓出。他的失敗,體現在幾個方面:外交上狐疑不決,分不清孰敵孰友;對內則不聽陳宮的善言,分辨不出陳珪、陳登的內奸與臥底身份;最後是不得天時地利之便,致使身首異處。

足智多謀且死心塌地效力於呂布的陳宮,一直不被呂布重視 。呂布被曹操擒殺,和聽不進陳宮的正確意見有莫大的關係。而陳珪、陳登父子卻”身在呂營心在曹“,是如假包換的奸細 。呂布卻對他二人 深信不疑,幾乎言聽計從。呂布在外交上表現得首鼠兩端,猶豫不決,面對袁術拋來的橄欖枝,他卻該接未接,還口出惡言,從而貽誤了天賜良機。袁術一直有和呂布結盟的打算,這本是抱團應對危機四伏局勢之正解 。呂布心中並無長遠佈局,而是打哪算哪,對袁術提出的建議並不採納,在與之結盟與否的問題上舉棋不定、猶猶豫豫。

呂布最終未與袁術達成協議,結盟之事不了了之,導致最終均被對手各個擊破,錯過了徹底翻盤的可能。

曹操之所以殺呂布留張遼,其實還有更深層次的考慮,這或許涉及到曹操與王允間的勾心鬥角與勢力之爭。

王允在朝中所擔任的職務是司徒。所謂司徒,相當於今天的組織部長,官員的升遷、任免都是他的職權範圍。王允在這個職位上深耕多年,在朝廷上下積累了豐富的資源與人脈。后王允雖被郭汜所殺,但他的影響仍在,被他提拔過的人遍佈朝野。呂布因協助他殺了董卓,因此也被視作王氏集團的骨幹。呂布與王允感情甚篤,恩同父子,這種感情似乎和他對丁原、董卓的不同,顯然更為真摯。曹操或許擔心,假若放過呂布,如同縱虎歸山,有朝一日他振臂一呼,憑他的赫赫威名與出眾的武力,恐怕會應者如雲,特別是王允的徒子徒孫們定會群起響應。因此,呂布必須死!其實,呂布勇則勇矣,但智慮不足,他恐怕想不到這一層,然而,曹操是何等樣人,他最擔心的恐怕不是呂布的勇猛無人能敵,而是擔心呂布被朝中反對自己的人當作一面旗幟。 假如呂布與各種或明或暗的反對勢力沆瀣一氣,憑他曾經剷除董卓積累起的超強人氣與威望,自己恐怕就會死無葬身之地了。

呂布曾經殺掉兩位乾爹,不料卻遭自己部下暗算,被他們綁送曹操,也算命中有此一劫,抑或有此一報。假如他有所防備,區區幾個菜鳥如何近得他身?曹操怎會如此輕易得手?

呂布是個失敗的英雄,這點似乎無可爭議。人們只能記得住勝利者,卻容易忘記那些失敗者中也有大英雄。誰能否定呂布是一位身上籠罩著悲情色彩、同時閃耀著人性光輝、也有各種各樣人性弱點的不完美的大英雄呢? 至於《三國志》中所記載的劉備攛掇曹操除掉呂布的那句話:“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與董太師乎”!誰又曾親耳聽他如此說過這句挑唆之詞?那或許不過是後世史家為烘托呂布的不忠不義,為劉備的推波助瀾以及曹操的權謀手段叫好,從而對歷史事實進行一些修飾與潤色罷了。

插圖源於網絡


鐵馬冰河wu


在《三國演義》當中,呂布這個小說人物和歷史上真實的呂布很貼近,人物的性格,人物發展的脈絡幾乎一樣。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這是對呂布的一個評價,“三姓家奴”是對呂布的另一個評價。“白門樓”是呂布的命運標籤。

呂布的形象基本上也就是這三個要素。

武藝高強,蓋世無雙,這是呂布。

在三國時期,能和他單打獨鬥的高手幾乎沒有,也是武功蓋世的關羽和張飛,兩個人合到一塊都不是呂布的對手,

“三英戰呂布”幾成佳話,面對張飛,關羽,加上劉備,呂布絲毫不懼,劉關張也佔不到多大便宜。當然,劉備加入也就是湊個人數。

“轅門射戟”,顯現呂布騎射功夫十分了得,百步之外一箭射中方天畫戟小枝,令人讚歎。

“三姓家奴”是呂布的另一個標籤;武藝高強的呂布,卻是一個人格和人品上的矮子。

“三姓家奴”是張飛給呂布起的外號,這個外號還挺貼切。

所謂三姓家奴,是指呂布有三個爹,一個親爹,兩個乾爹。

兩個乾爹都被呂布殺了。

呂布的第一個乾爹是丁原,這個事,在三國志裡說的和三國演義一點出入,三國志裡面說丁原對呂布很欣賞,視為義子,但不是呂布乾爹,實際上也差不多。這個丁原是董卓的死對頭,董卓給呂布許以重利,呂布殺了丁原,投靠呂布,成了董卓的乾兒子——這和三國志當中的記載是一致的。

司徒王允,利用美色誘惑呂布,呂布為了美女貂蟬又殺了董卓。

照此看來,誰給呂布當乾爹,誰倒黴。

之後呂布投靠袁紹,合不來,投靠劉備,把人家徐州給佔了。劉備聯合曹操攻下了徐州,曹操得了徐州,劉備報了仇,呂布被曹操所擒。

此時的呂布,基本上沒有了一點威武勇猛的影子,連聲哀求曹操饒他一命,還想故技重演,聲稱只要曹操饒他一命,他可以給曹操當“乾兒子”。

就在曹操猶豫之際,劉備在曹操耳邊嘟囔了一句:你忘了丁原,董卓了?

曹操大笑,呂布的死期到了,殞命白門樓。

這就是呂布。武功本領的巨人,人品德行的矮子。政治軍事的白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