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周平王只是迁了一下都,周天子就开始被诸侯吊打?

萧晓四姑娘


其实周平王迁不迁都,都会开始被诸侯吊打了。

西周在刚建立之初,周天子控制的土地是天下最大的,从周原(周发源地,今陕西宝鸡市的岐山县)到丰镐(今西安附近)再到洛邑(今洛阳)广大土地,都是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土地,而且当时的周王室养着周六师、殷八师这样强大的军队,包括后来组建的新三建,周天子在当时是吊打诸候的,哪个诸侯不听话,周天子随时带领军队讨伐。



西周经成康之治、昭王南征、穆王周游实力开始削弱,但仍然对诸侯有着绝对控制力。周夷王时期,还将不听话的齐哀公当着诸侯的面活活煮死,而齐国一点也不敢怨恨周天子,再接下来周厉王时期的国人暴动,周宣王时期的穷兵黩武,周幽王时期的峰火戏诸侯和废长立幼,周天子的实力已经衰弱到同大的诸侯国一般的实力,但仍然对部分较小的诸侯国有着控制力。

周平王是周幽王的长子,因为被父亲所废除太子之位,结果周平王的外公申候联合犬戎把周幽王杀了,硬是立周平王为天子。周平王的外公是申候,也是当时的一个小诸侯,在周幽王时代,就敢联合外族犬戎来攻打周天子,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大的叛乱事件,是诸侯明目张胆反叛周天子的明证。



而且周平王涉嫌弑父。周朝是有礼制的,弑父绝对是人神共愤的,当时天下的诸侯马上就分裂了,虢公在携地拥立王子余臣为周携王,而申候、鲁候、许文公立周平王为天子,周朝出现了二个天子共存的现象,这对周王室又是一大打击,周携王直到公元前750年才被晋文侯杀死。

周平王上位后,周王室的土地已经缩小到洛阳到崤山以东一块,已经不到周初的十分之一了,而直辖军队也由于土地的急剧减少而减少,此时周平王的实力,已经只能和一个小诸侯国一般了,像齐、晋这样的大诸侯国,周王室的实力已经不如了。



周天子被诸侯吊打的原因有以下:

1、西周以来,周王室的实力一直处于下降周期,到周平王时期,已经衰弱不堪了,周平王无力阻止这一趋势。

2、周平王涉嫌弑父,导致诸侯分裂,实力进一步下降。

3、周平王时期的土地和军队实力急剧下降,已经不如诸侯国了。

4、周平王上位是其外公借助了犬戎的外军,周王室直辖军队在犬戎之乱中,被消灭殆尽,就连迁都是靠秦国护送的,而重新组建军队由于土地太小,不够供养。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周天子是一家500强公司的老板,诸侯如同分公司。有一年,公司因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件事情,受到了沉重打击,于是周天子决定把公司的总部进行搬迁,企图摆脱这一情况。

这一搬过后,周天子发现刚开始诸侯挺尊重自己,行事就肆无忌惮。培养权臣、放任兼并、赏罚不明……

几番折腾下来,西周规模、财富、军队都不如分公司了。这样被吊打,并不是迁都的锅。

八百里分麾下炙

周朝的衰落是一个持续地过程,致命一击便是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了。周幽王废嫡立庶,废黜申后的王后之位、姬宜臼的太子之位;改立褒姒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为太子。

申候自然不服,便联合犬戎攻破了西周国都镐京。

此战,最大的影响便是西周王室威严扫地,其次才是财富、领土、士兵相关的损失了。

《周礼·夏官·司马》记载:“凡军制,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西周灭亡过后,这条制度名存实亡:一方面周天子无力维持这样的军力,另一方面诸侯兼并战争的需要借着各种名义扩充军队。

东周建立之初,王室势力大损,无力去压制诸侯,只有依靠诸侯的势力来帮助自己维持统治。

在周平王即位的时候,虢公翰也在携地拥立王子余臣(或余)为王,称携王。周王室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而周平王自己却无力去讨伐他,这种情况持续了十年才被晋文侯给打破,周朝再次归于统一。

迁都雒邑

周平王是个很没有主见,也缺乏能力的人。

如果说周平王迁都对周朝的影响有多大的话,用两张图片说明。

西周:

东周:

洛阳是西周强盛时期为了展示周王朝的强大实力,方便诸侯来朝而建立,它虽在天下的中心,却也让东周的国土面积大减。东迁之后,它东不过荥阳,西不跨潼关,南不越汝水,北只到沁水南岸,方圆只有六百余里,地窄人寡,在诸侯之中也勉强算中等规格。

东周依靠诸侯统治的后果便是秦、晋、郑等国家不断吞并、扩张,周王的威望势力已经逐渐跌落。

在周郑交质和射王中肩这件事后,周天子在诸侯心目中名存实亡,诸侯不断挑衅周天子的底线。

周天子的灭亡是一件件事情的综合,而非迁都一事的原因,周平王放纵诸侯,终于导致了诸侯对周天子的敬畏逐渐丢失。

每日一篇历史故事,故事有温度,历史有诗意,百般滋味,全在心间。

期待您的关注。


脑洞趣味历史


把周平王东迁看作是周王室衰落原因,这属于典型的因果倒置。因为周王室从西周中后期就已经衰落了,所以平王东迁应该是周王室衰落的结果,而不是衰落的原因。另一方面,周平王东迁之后,周天子也没有立刻沦落到被诸侯吊打的地步,这中间还存在一个逐渐被吊打的过程。


周朝不同于后世的大一统王朝,由于周天子实力不强,所以周天子的统治必须要靠两点:宗法制和相对最强的实力。

首先是宗法制,也就是封建制度的基础。因为周王室本身的实力不足以控制整个中原,所以周天子大封姬姓诸侯,让自己的叔伯子侄去外地建国,替周王室控制那些中央控制不到的地方。周天子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等于天下大部分都在姬姓手里。有道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姬姓为了自己的利益,一般都不会去触犯天子的。即使触犯了,天下也还在姬姓手里,不会便宜给外人。

其次是相对最强的实力。周在建国之初,虽然大封诸侯,但当时开发程度最高的两块地,关中平原和洛阳盆地,周王室留给了自己。因此周王室虽然没有占尽中原之地,但凭借关中和洛阳两块富饶之地,还是能号令诸侯。并且周。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保证了周天子对各诸侯国的土地、人口、兵力优势。

但是,由于是封建制。所以各个诸侯国都享有军事、外交、法制等特权,诸侯和周天子的关系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君臣关系,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地方和中央的关系。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周天子其实也是一个诸侯,只不过他是最大的那个,诸侯要向他朝贡而已。

由此可以看得出来,周天子的权威,主要取决于它自己的品行和实力。它自己的实力强,行的端坐的正,诸侯国就服从它;它自己的实力弱,品行不端正,各国君主也就不拿他当根葱了。

那么,周天子是从何时开始作死,导致自身实力严重下降,诸侯开始对他心怀不轨的呢?最早应该可以追溯到周懿王时代。由于他生性懦弱,导致继位后西周朝廷政治日趋腐败,国势不断衰落,在与西戎的交战中屡屡吃亏,后来不得不把都城都迁走了。(迁到了现在的陕西兴平)

周懿王死后,他的儿子周夷王更作死,由于他听信谗言,烹杀了齐国国君齐哀公(就是用大锅把人煮熟),搞的周天子与诸侯的矛盾严重激化。一些异姓诸侯国,比如楚国就开始不听周天子的号令了(齐国也是异姓诸侯国),明目张胆的跟周天子对着干。

周夷王死后,他的儿子可不得了,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昏君兼暴君——周厉王。

很多人说周厉王是个改革者,他上台之后想改变西周的权力结构,扭转西周的颓势。他在位期间,打败了噩国,平定淮夷,大振军威,增强了周朝的军力,周朝国威也有所振作。但是从结果上来说,周厉王的改革很失败。因为西周的权力结构不仅一点没变,他自己也因为国人暴动,被赶下了王位。


而且最要命的是,周厉王被赶走后,西周有十四年的王位空档期,也就是没有国王,是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历史上称为共和时代。这个时期,西周的主力军团,也就是西六师,被畿内领主纷纷给瓜分了。不仅如此,畿内领主们还趁机各自形成诸侯政权,这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周幽王、周平王时代的周朝重臣、大祸害郑武公。

周宣王继位后,宗周(关中平原)地区已经被畿内领主们瓜分完毕。因此,周天子其实从周宣王开始,就是已经丧失了对宗周地区的实际控制权。宣王想重新组建西六师,但问题是宗周之地都已经被诸侯瓜分了,他想重新招募西六师,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很不现实。于是周宣王重新整编东八师,振兴周王室。但是周宣王晚年战事不利,导致军队损伤大半,于是很多机动部队补充了戎人。宣王后期,他派兵杀了鲁国的鲁懿公。自此,诸侯们的心都凉了一截,多叛王命。

振兴失败的周宣王死后,继位的又是一个大名鼎鼎的昏君——周幽王。

关于周幽王,历史上对他的记载,最有名的就是烽火戏诸侯。有一些人认为,烽火戏诸侯是后世虚构的,不存在。但是,不管有没有这件事,周幽王被犬戎杀掉,这是不能改变的历史事实。


周幽王死后,西周的历史结束。从周懿王到周幽王这一百多年中可以发现:周王室是不断在衰落的,周天子的统治根本,也就是宗周地区不断被自己的亲戚蚕食。这些人是周天子关系最亲密的人,结果亲人坑亲人,一个劲的薅周天子的羊毛,愣是把周天子薅成了秃子,诸国各个肥的流油。

所以周平王继位的时候,西周的宗周地区已经完全失控了。一方面,有犬戎的威胁;另一方面,常年的战争,关中平原从富饶之地变成了残山剩水,不适合再待了。所以周平王才要东迁到洛阳,企图依靠成周的力量振兴周王室!

但是周平王想要振兴王业是很难的,因为他有两个先天不足!第一个是得位不正,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极坏的影响,诸侯们都不甩他(周平王是杀了爹才上位的,而且是被他姥爷一个侯爵的诸侯杀了周天子上位的);第二就是平王能力不够,他东迁之后,还是要依靠诸侯国的支持才行。问题是诸侯已经不甩他了,凭什么帮他振兴?

这里要讲清楚一个概念:诸侯国中,与周天子关系密切的国君,比如郑国的国君,就是长期担任周王室卿士一职。也就是说,郑国的国君有双重身份,他既是郑国的国君,同时还兼任周朝的宰相。这种权力分配,就特么的活见鬼了!郑国首任国君郑桓公就利用自己卿士的身份使劲的把周天子的财产往自己家里搬,他儿子郑武公更狠,直接把周天子在宗周的武装力量给瓜分了。值得一提的是,平王东迁并不仅仅是周王室东迁,郑国也跟着周王室一起东迁到河南了。

但是郑武公仗着自己的实力,抢先一步的把现在的郑州地区给抢去了。武公死后,郑国的第三任国君郑庄公也是一个狠角色,他继承了老爸留给他的国君和周卿士的身份,但却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主持郑国的国事上。他一面利用自己是周王室大臣的角色,继续把周王室的财产往自己家里搬,另一方面又不愿恪守卿士的本分,属于吃着公家的饭,但却不愿意为公家做事。

这就等于说,周平王东迁之前,姬姓诸侯跟周天子在关中抢地盘。东迁之后,姬姓诸侯继续跟周天子在河南抢地盘。模式没有变,只不过是地点变了。这样一来,周王根本就没有复兴的可能性。

备注,周王室和郑国国君的关系如下:

周宣王——郑桓公——亲兄弟关系

周幽王——郑武公——堂兄弟关系

周平王——郑庄公——族兄弟关系




周平王死后,周王室控制的机动部队,也就是东八师失去了周王朝的庇护,纷纷依附于周围的诸侯,或者直接自己就变成了诸侯,维持生存。这样一来,周王室就完全丧失了原本的军事力量。没有军队了,周天子还怎么振兴?

更为致命的是,由于周天子没有军力了,而像郑国这种新兴诸侯又没有能力取代周天子,于是原本的几十个姬姓诸侯小国,就陆续被异姓诸侯给吞并了。这些同姓诸侯,本来是拱卫周天子的重要力量。周天子为了维持统治,把他们的力量分的很散,单独一家对周天子没有威胁,当周天子需要人力支持的时候,这些小诸侯国又能出兵出力。但是由于这些诸侯国都很小,如果一旦失去了周太子的庇护,很容易就被大国给兼并了。

周宣王的时候,分封在汉江一带的姬姓诸侯就有很多被楚国吞并。到了周平王之后,礼崩乐坏,姬姓同宗中的大国使劲薅羊毛,小国就混吃等死,周天子无能为力,只能继续衰落。一直到周桓王时期,周王室为了生存,号召同姓诸侯(陈、蔡、虢等国),一同出征,先教训不服管的郑庄公,结果被打的大败,桓王还中了一箭,威严扫地。

备注:周桓王是周厉王的五世孙,郑庄公是周厉王的四世孙。这是姬家的内战,小宗打败了大宗。


周桓王之后,周王室的国力越来越弱,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小。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形同虚设。它是既不能号令诸侯,也不能保护诸侯小国。但是作为一个封建制的王朝,天下不能没有大靠山。于是,春秋时期的第一霸,齐桓公横空出世。

公元前667 年,平王东迁一百多年后,周太子赐齐桓公为方伯,承认了他的霸主地位,代替自己保护诸国。从此之后,除了一些周太子的死党还给周王室上贡。大多数国家都听霸主的话,给霸主朝贡。周天子的权威也就彻底的沦丧了,虽然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但实际上只是一个二等诸侯国的国君。

总的来说,周王室很早就开始衰落了。从周懿王开始,后来的夷王、厉王、幽王,基本上都是操蛋玩意。唯一的中兴之主,周宣王也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周王室的弊政。而且也正是从周宣王开始,与周天子关系亲近的同姓诸侯们纷纷开始薅羊毛。这些人仗着自己卿士身份的便利,把周王室在宗周地区的财产一刮而光。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宗周之地完全被周平王的政敌所控制。而支持平王的申国、许国等诸侯国都在东方。所以,并不是平王东迁导致了周朝的衰落,而是周朝的衰落,倒逼着周平王不得不东迁。


至于平王东迁之后,东周因何没有振兴,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第一,周天子人心尽失。周天子的统治,一靠实力二靠法统。但是从周懿王之后,天子的形象非常烂。国人暴动的时候,参与暴动的人里面,既有老百姓,也有公务员,还有军队的参与,基本上就是全民参与驱逐周厉王。到了周平王时代,他以为东迁洛阳会好一点,结果发现还是没人支持他。周平王驾崩时,鲁国的国君都不去洛阳吊丧。周天子的人心,可见有多差了。(鲁国是周王室的铁杆拥护者)

第二,洛阳的资源条件不如关中。实事求是的说,洛阳的经济基础是不如长安的。当然,如果周天子能完全控制成周之地,复兴周王室也还有希望。但问题就在于,日防夜防,家贼难防。某些诸侯国提早一步抢占了成周的有利资源,后来又利用卿士的身份给自己捞好处。一面扒周王室的皮,一面壮大自己,最后都没有做大做强,沦为了晋楚争霸的板上肉。

第三,核心军事力量的损耗。培养一支精锐之师,首先要有人,其次要有财力支持。这两样对于东迁之后的周王室来说,一样都没有。而周王室的直属军队,早在周宣王的时候就被诸侯瓜分了,逼着宣王不得不调东八师作战。后来这股军事力量也在战争中被消磨干净,周天子也就失去了所有的机动兵力。后来再想去恢复武装力量时,既没人也没钱,办不到了。

第四,周天子的懦弱无能。前三项都是客观不利因素,周王室最大的问题是周天子的水平不行。当年宗周荒废时,周平王把岐山以西的土地送给了秦国,交换条件是借助秦人的力量驱逐西戎。结果同样一块地,放到周天子的手里就被弄的一团糟,交到秦人的手里就变成了后来秦穆公称霸的资本。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是周王室始终不能振兴的关键。


Mer86


周平王东迁,如果放在正常的周王室本来就没什么大不了。

王室东迁,早在西周初就在筹划中了。周人第一次东征倒商之后,就想着东迁中原。但是,由于商人和天下其它方国大多对周人没有心服,因此周人东迁的心愿在周武王生前一直没能达成。

成周洛邑,是周武王亲自规划选址,周公旦亲自营建起来的一座都城。按照周公旦的说法:“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洛邑在伊水和洛水之间,东边有嵩山作为屏障来抵御商人,北有黄河,西有秦岭余脉崤山,西南有熊耳山、伏牛山、嵩山等等环绕,形成了一个极佳的防御型的盆地——洛阳平原。

但是,西周初虽然营建好了成周,但是由于南方淮夷的强大威胁,周王室始终未能放弃镐京而迁都洛邑。成周大多数时候,都被当作周王国的陪都。

虽然是陪都性质,但是哪位周王如果能解除淮夷威胁,正式迁都洛邑,就是实现了周武王、周公旦等人的遗愿,周王国内的各诸侯国应该要普天同庆才是,绝不敢出现所谓的“吊打”周天子事件。


然而,周平王的东迁,却事实上意味着周王室的衰落,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周平王虽然是周幽王之子,但是他被西申国立为天子与周幽王对抗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被天下诸侯视为叛逆了。虽然周王室此时因为周宣王改革的后遗症,得不到天下诸侯的鼎力相助,但是周平王政权的合法性显然得不到天下诸侯国的公认。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申国联合犬戎、鄫国攻杀于骊山脚下,镐京被彻底焚毁,犬戎从此能自由进出渭河平原。这一事件,意味着叛逆的平王政权战胜了合法的幽王政权,西周正式覆灭。

为维系周王室的存在,周王国诸侯在中原拥立周幽王弟姬余臣为王,是为携惠王,与平王“伪”政权对抗。这意味着,平王政权根本得不到天下诸侯的公认。

<strong>

后来,因为携王政权失去人心,两个重要的诸侯国先后投靠了平王政权,这就是郑国和晋国。在这两大诸侯国的扶持下,洛阳平原周边荥阳-新密-新郑-长葛-郾城一线西北,成为周平王势力范围;这一线东南,则成为

传统周王室政权势力范围。之所以说“传统周王室”而不说携王,是因为携王政权得不到天下诸侯的真心拥戴。

但是,叛逆的平王政权也得不到天下诸侯的普遍认同。


这样的前提下,平王政权虽然能够东迁,但所谓的“周王室”实力却已是大大地削弱:渭河平原被戎人占领;中原诸侯国大多不认可平王政权;认可平王政权的晋国、郑国虽然土地大大增加,但是利益却是归这两个国家所有,王室沾不了半点光。

因而,平王于公元前759年东迁后,即便后来携王政权被晋文侯彻底摧毁,周王室的实际控制土地也不过是洛阳周边及黄河北岸的河内地区,只比郑国东迁以后的国土稍大一些。

如此羸弱的周王室,怎么能不被诸侯“吊打”?


欲云谈史论今


东周地理位置,辖地600里,一落千丈

西周时期,打西边的陕西宝鸡凤翔县,到东边的河南郑州,以及渭、泾、河、洛地区,数千里之地,都是西周王城的地盘。而且西周初期为统治天下,分封近百个诸侯国,姬姓之国就占了一大半,所以实际掌控的区域非常之广。

到了东周周平王的时候,别说掌控诸侯国了,就连老祖宗留下的宗周之地都丢了,东迁洛阳的能力都没有了,全靠秦国、晋国、郑国等国家合力勤王才完成东迁!

东迁之后,东周的地盘实际上就只有河南洛阳周边的弹丸之地!东边的荥阳(河南郑州)是郑国的地盘,旁边一堆小国;西边的三门峡(河南省西部)一带,后来是晋国的地盘,潼关(陕西渭南市)一带,后来都是秦国的地盘;北边的沁水(山西晋城)一带,也是晋国的地盘;南边汝州(河南平顶山)一带,是霍国地盘,再后来就是楚国的地盘了。

也就是说,东周的辖地也就只有洛阳周边地区,方圆最多600里地!这在诸侯国当中,也只能算一个小国,况且身处诸侯国之间,四周外围都是占地数千里的超级诸侯国,想咸鱼翻身都没可能!

周平王弑父上位,东迁洛阳,建立东周

西周末期,政局动荡,内部矛盾重重。末任君王周幽王荒淫无道,宠幸褒姒,生下儿子伯服。公元前775年左右,为讨褒姒欢心,周幽王就废掉原配王后申后、原太子宜臼,立了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

这下麻烦就大了,申后、宜臼母子俩可不像褒姒般毫无娘家背景,申后的老爸是申国国君!申国于公元前823年,就被封于今天的河南南阳市附近,大小也有点势力。太子宜臼被废后,就逃回申国找外公庇护。申候一看周幽王这德性就火冒三丈,这女婿自己天天花天酒地、烽火戏诸侯也就算了,现在废掉自己的女儿、外孙的王后、太子之位,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申候就联络同盟去攻打周幽王,东边联系了今天的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附近的鄫国;西边联系了活动在陕甘周边的野蛮犬戎,也就是后来跟秦国打的不可开交的犬戎族。可怜周幽王,平常不理朝政直属辖地没什么实力,自己偏偏又作死烽火戏诸侯,诸侯也都不搭理他了!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并占领了西周都城镐京,杀死周幽王,掳走了褒姒,西周正式灭亡!随后,申候、鄫候等人就拥立宜臼为周平王。都城镐京(西安市与咸阳市之间)已经天天被犬戎骚扰,周王室无力抵抗,那就东迁洛邑(河南洛阳),于是东周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当然,这也标志着轰轰烈烈的春秋时代也拉开了序幕!

虽然周幽王荒淫无道,但周平王仍然摆脱不了一个恶名,那就是弑父上位!在讲究贵族礼仪的东周时期,弑父上位的恶名对周平王后续的政治生涯影响是很大的。

东周2王,周平王,周携王,并立20年

正史上只记载有周平王,并没有记载周携王。但根据《清华简系年》对周携王却有明确记载,《清华简系年》记载的都是秦朝以前的历史竹简,应该在秦朝以前就被埋入地下,只到西晋时期才被发现,后流散境外,只到2008年被清华校友在境外拍卖所得后,才捐赠于清华大学收藏。

公元前770年,西周灭亡后,宜臼被拥立诸侯拥立为周平王。而周幽王还有一个弟弟叫余臣,周幽王的宠臣虢石父等人便在携地拥立了余臣为周携王。2王并立一直到公元前750年,足足有20年!

按照嫡长子的继承制度,周平王继位没毛病。但毕竟周平王与外公申候联合犬戎攻打镐京,杀死周幽王,多少也有弑君父上位的嫌疑,所以兄终弟及,周携王继位也没啥大毛病。

很明显,周平王年龄继位时年龄应该不大,估计最多也就十几岁,而周携王是周幽王的弟弟,肯定是成年人。西周末期时,诸侯都蠢蠢欲动,现在西周灭亡了,怀有异心的大多数诸侯更乐意推举哪位做君王?脚指头都想得到!

虢石父等人为什么拥立周携王?

要知道,虢石父是周幽王宠信的上卿,这哥们贪得无厌又好溜须拍马,据说烽火戏诸侯就是他怂恿周幽王干的,褒姒开怀大笑后周幽王还赏赐他了千金。当初周幽王宠爱褒姒,废除甚至迫害申后以及太子宜臼时,显然虢石父是站在周幽王以及褒姒这一边的,甚至很有可能参与了迫害申后以及太子宜臼的具体行动当中!得罪了周平王宜臼,如果再在周平王手下办事,会有好果子吃吗?

所以虢石父等人另外拥立余臣为周携王,居于镐京一带,与居于洛阳的周平王割据对立!当然,这一对周王都没什么大实力。直到公元前750年,晋文侯出兵杀死了周携王,东周王室内部才算统一,结束了近20年2王并立的尴尬局面!

尊王攘夷,各谋己利。东周初立,就成为傀儡政权

其实从东周王室2王并立的局面,持续20年就能看出,没有那个诸侯是真正关心东周政权的,各自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在春秋时期,贵族礼仪还是多少要讲究点的,虽然东周王室没什么实权了,但名号、师出有名等等自己说了其他诸侯不信服啊,找个名存实亡的周天子做做这种面子工程还勉强说得过去。所以,从周平王开始,各个势力稍微大点的诸侯,都表面上象征性的扶持一下周王室,讨个名号什么的,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看谁不爽就借周天子名义打谁!实际上就是典型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周平王继位东迁时,秦国、晋国、郑国合力勤王,立了大功。于是就封秦国为诸侯,秦国这才有了正儿八经的名号。周平王又把犬戎攻占了的岐山以西(陕西凤翔县)都封给了秦国,并告诉秦国,犬戎野蛮攻占了我周朝不少土地,你要是能夺回来都归你!这也直接刺激了后来秦国的崛起!

周平王赏赐晋国晋文侯一堆东西,据说赏赐力度在周王朝历史上是极其少有的!当然晋文侯也帮助周平王杀死了周携王,这也是很大的功劳。所以周平王甚至把晋文侯比作西周初期的周公,晋文侯也因此获得辅佐周天子的名号,掌握了代王征伐的权力,晋文侯趁机开疆拓土,一跃成为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如果不是后来三家分晋,晋国也是有一统天下的能力!

而郑武公、郑庄公这父子俩先后都成为周平王仰仗的卿士,也就是三公六卿的职位。郑国位于河郑州一带,跟东周是邻居,辖区比东周大不了多少,地理位置也不好,处于一堆诸侯国之间。郑庄公时期,他发现这年头讲什么贵族礼仪没用,关键得自己有实力才行,所以也是借着周王室卿士的职位,一门心思发展自己的势力。

周平王一看东边的邻居郑国实力慢慢强大,就担心出什么岔子,干脆就撤掉郑庄公卿士的职位,换虢公上位。这时的郑庄公翅膀早都硬了,跑到洛阳去找周平王评理施压,最终周平王竟然跟郑庄公赔礼道歉,还派王子姬狐到郑国做人质!这让周平王颜面扫地!后来,郑庄公在一系列运作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让一个弹丸小国,一跃成为春秋三小霸之首!

东周王室自建立起,就已经有名无实,沦为傀儡政权了,处处得看其他势力强大的诸侯的脸色。而周平王,作为东周的第一任国君,在位51年,于公元前720年去世,结束了傀儡的一生。

然而,这对于有500余年历史的东周王室来说,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西楼青门外一笑谈文史


周平王只是从丰镐迁都到洛阳为何东周被诸侯吊打?原因不在《史记》,而在清华简《系年》

《史记 周本纪》中简单的记录是导致很多认为周幽王死后周平王就能顺利即位并迁都洛阳的原因,也是题主产生只不过迁都而已为何原本强大的西周就变成被诸侯吊打的东周的原因。

《史记》是这样记载的:

“遂杀幽王骊山下,於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清华简《系年》则记录了《史记》中忽略的二王并立历史:

“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

《史记》中周幽王战死后,周平王就即位了。

但清华简《系年》中周幽王战死后:西周大臣立的是周幽王弟弟余臣为周携王、宜臼是申、缯立为周天王,但诸侯们承认合法的是周携王而非周天王宜臼;周携王即位21年,晋文侯在虢国杀死周携王,之后9年的时间里并不存在周天子;9年后,晋文侯才在京师立宜臼为周平王;周平王被立三年后,才被晋文侯、秦襄公、郑武公、卫武公四人护送到洛阳。

《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里前771年周幽王战死,前770年就是周平王即位。但事实是21年过后,即前750年诸侯承认的诸侯周携王才被晋文侯所杀;之后9年没有周天子;即前741年宜臼才被晋文侯立为周平王,3年后即前738年周平王才从京师迁去洛阳。


简单一句话,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和西戎战死后,30年后宜臼才成为周平王。30年的时间,西周贵族都在干什么呢?只能做一件事情:内斗。

周平王能够即位并不轻松,一等30年才被各诸侯承认。哪怕是在周携王被杀后的9年时间里,宁可没有周天子,也没有一个诸侯想要拥立他即位——可见宜臼在当时有多么的不得人心。

东周被吊打的根本原因是周弱诸侯强

1、申、缯联合西戎(秦襄公应该是西戎的其中一员),击败了周幽王,拥立因为弑君、弑父而被东方诸侯拒绝承认宜臼的周天王,东方诸侯承认西周大臣拥立的周携王余臣。

于是周天王宜臼和周携王余臣双方又为了争夺丰镐而进行内战,这才是丰镐成为废墟的原因,而非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雇佣军——西戎洗劫造成的。

2、在《系年》中周携王被杀时丰镐已经成为废墟。周携王是在虢被拥立,更是在虢被杀。这说明丰镐在周携王和宜臼21内战中成为了废墟。晋文侯拥立前宜臼是在少鄂,拥立时是在晋国的京师而非丰镐。晋文侯在晋国内立宜臼而不是在丰镐拥立,在事实上说明丰镐成为废墟,不能住人。

3、周平王迁都洛阳,是得到了晋文侯、秦襄公、郑武公、卫武公四人的护卫,但同时周平王也因此付出了相对的代价:秦襄公建国封侯,合法获取岐山以西的土地;晋文侯的汾水地区得到合法承认;郑武公得以担任东周卿士,控制东周,并因此首先称霸;卫武公被晋封为公爵。

秦国、晋国在春秋时期的崛起,都是因为得到周平王的合法性承认扩张的土地作为称霸的基础。

顺便说一句:秦襄公被认为是西戎,晋文侯杀叔即位,卫武公杀兄即位,这是他们支持周平王的身份背景——乱臣贼子联盟。

4、楚国在周夷王时期就敢称王,原因只有一个——西周衰落。后来周厉王进行改革,振兴了西周,楚国立马去掉王号不敢称王。前704年,楚武王看见东周率领,于是就邀请江汉平原上的各个诸侯国进行会盟,自封为王。东周的衰落,连和东周来往不多的楚国都看见了。

5、西戎崛起而西周衰落。《国语 郑语》中史伯如此说:

“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偪也。”
“申、缯、西戎方强,王室方骚,将以纵欲,不亦难乎?王欲杀太子以成伯服,愁求之申,申人弗畀,愁伐之。若伐申而缯与西戎会以伐周,周不守矣!缯于西戎方将德申,申、吕方强,其隩爱太子亦必可知也,王师若在,其救之亦必然矣。”

综述

西周在周幽王战死后,经历30年的内斗,才轮到周平王即位。西周在周夷王时有过衰落,但在周厉王的改革下,再次振兴,这才有周宣王、周幽王对戎狄用兵的战功。

申、缯为了支持宜臼为太子,不惜结盟西戎,共同击杀周幽王。周幽王死后,周携王余臣和周天王宜臼为了争夺合法性和丰镐继续十几年的内战,导致丰镐成为了废墟。

丰镐成为了废墟,就意味着即便周平王即便能够在洛阳继续周王室,但无力控制关中。而秦襄公逼让周平王割让岐山以西为秦国土地,为秦国以关中为基地扩充提供了前沿阵地。

同时晋国得到了被周平王合法承认的汾水之地,成为了让晋国成为春秋双霸的基地。

周失去了关中的控制,只有洛阳一带,周边又都是周天子所封的诸侯国,不能像秦、晋、楚、齐四国可以击败周围的戎狄扩张土地。

更加上郑国以周王室的近亲而称霸,更是让东周想要复兴的机会给扼杀了。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平王东迁导致诸侯吊打周王的说法并不确切。

周王室衰落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从昭王、穆王之后王室就开始衰弱了。在西周末年,经历了国人暴动,厉王外逃,共伯执政,宣王千亩之战丧南国之师等一系列事件后,周王室已经是外强中干,徒有其表了。



周幽王执政后,试图重振天子权威,但用力过猛,反而激化了王室与诸侯的矛盾。其中幽王与申侯矛盾尤为突出,幽王废黜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起兵伐申,申侯联合鄫国,勾结犬戎击败了幽王,并于公元前771年劫掠了镐京。

公元前770年,以虢国为首的诸侯拥立了幽王之弟莫国国君余臣为周天子,史称周携王,公元前768年,郑、秦、鲁、许等诸侯在洛阳拥立幽王废太子宜臼为周天子,史称周平王。至此周朝出现了“两王并立”的局面。



从时间先后上看,周携王即位在先,平王是携王在位已经三年后,由部分诸侯另行拥立的。从合法性上看,携王是宣王之子,幽王之弟,幽王及太子伯服战死后,携王是当然的继承人,反观平王宜臼,已经被幽王废黜,又是申侯勾结犬戎攻陷镐京后送回来的傀儡天子,背负勾引外族弑君杀父的原罪,先天不具备合法性。从年龄上看,携王已经成年,可以独立治国理政,平王年仅十岁上下,显然只是诸侯掌握的小傀儡。

明确了平王是诸侯另行拥立之傀儡这一点,就可以弄清下一步平王一系列近乎自残的举动的缘由。平王任由郑国吞并极其重要的近畿诸侯东虢国,把太子交给郑庄公做人质,列秦人为诸侯,把岐山以西的起家之地一股脑划给秦国,并且坐视秦国蚕食关中的诸侯。

周朝“二王并立”的局面持续了近二十年,漫长的时间里,多数诸侯持观望态度,不朝于周,本就遭受重创的天子权威荡然无存。

公元前750年,原本中立的晋文侯倒向周平王一方,袭杀周携王,顺便吞并了大片天子辖地,“二王并立”局面结束,只留下“讳莫如深”这个神秘的成语。并不合法的周平王傀儡集团再次靠出卖国家利益,获得了暂时的胜利。

至此,周天子的大半领土被郑、秦、晋等国瓜分,在位的天子又是软弱无能的傀儡,道义上背负原罪,再也无法号令诸侯了。

周平王之孙周桓王继位后,力图扭转局势,通过与晋国翼城大宗、虢国等诸侯联合,一改周平王时期的无所作为。周桓王二年,周伐晋,击败晋曲沃小宗,周桓王十二年,周成功讨伐芮国,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伐郑失败,繻葛之战,桓王中肩,周天子再次威风扫地,但周桓王十六年,周再次讨伐曲沃成功,立晋君缗,周桓王十八年,周伐虢成功,保证了虢国的继续服从。周桓王并不是只在繻葛之战中败北的废物,总体上看,他某种程度上扭转了周天子作为郑国等诸侯傀儡的局面,扳回了些许局势。

但周桓王之后,周庄王在位爆发王子克周公黑肩之乱,周惠王在位爆发王子颓之乱,两次内乱,周天子都不得不借助诸侯的协助才得以平息,并向郑、晋等诸侯割让大量领土,周朝最后一点元气被掏空。

此时齐桓晋文先后登上历史舞台,春秋五霸的时代开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天子就只是象征意义的吉祥物了。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国都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化,是国家之根本,从风水上讲,乃一国之龙脉,随便迁都,就会破坏了国家的风水,对整个国家将会不利?所以,迁都乃国之大事,不到迫又得意万万不可迁都。



古人对定都问题非常重视,考虑比较周详。从军事上讲要易守难攻,确保安全和稳定;从政治上讲要便于号令全国,能做到上达下行;从经济上讲,要自然经济发达,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做保障;从交通上讲要四通八达,便于兵员和物资运输;从风水上讲,要环山抱水,山水秀丽,有充足的、可供人畜和生产、生活饮用的水源。



古人认为,国都风水的好坏,事关一个国家的命运。风水好,国运昌盛,风水不好,短命王朝,尽管认识上太过偏激,但反映了古人对定都问题的重视程度。



一旦一国之都定好,就不能轻易迁都,否则会动了根本,破坏了水土,给不甘人下之辈有机可乘,对国家长治久安十分有害。

周平王东迁,破坏了周朝的风水,动了国之根本,故周朝天子从此陷入被吊打的境地,更主要的是,各诸侯国势力的不断崛起,让周天子失去了对这些诸侯王的控制,特别是周天子连自己的立足之地都没有了,还拿什么来号令诸侯国?


这就是周朝分封制的弊端,容易造成诸侯坐大,不听招呼和国家分裂,不利于国家安全和稳定,也彰显了秦始皇封建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的在制度上的先进性和可靠性。


知未是也


国都在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方面占据重要地位,无论哪个时代,迁都都涉及到大量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再分配,说成是一次政治改革也不为过。历史上有名的迁都有秦国迁都咸阳、北魏迁都洛阳,是在社会经济改革后的和平年代,为避免改革受到在旧都盘根错节的守旧势力,力推新政而迁都的。

周平王东迁洛阳的情况却有不同,是周王室遭遇了惨重的失败后被迫迁都的。

周王朝是一个联邦共主制的国家,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亲亲善恩”使得周人的势力在200年的时间里得到快速发展,各地的封国逐渐从一个个孤立的城池发展为连片的领土。虽然周王室也在发展,但是由于周王室作为联邦共主,需要不停地率兵攻打四周的蛮夷,并且巡边,以示周王威仪,使得周王室的实力在战争中受到很大损耗。

此消彼长之下,发展到周懿王时,已有很多诸侯国逐渐不朝宗周,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周厉王即位后,淮夷和东夷交相攻打成周,兵锋到达伊、洛之间,周厉王调来西六师,并且从北方调来殷八师,这才击败了戎族发起的攻势。

(改革失败的周厉王:周王室已经受制于贵族势力)

深感于周王室势力衰弱的周厉王,最终决定在经济和军事方面进行改革。然而,经济领域的改革并不成功,周厉王的“山林专卖”政策使得很多百姓没有了生路,“卖官鬻爵”的做法使得“世为卿士”的贵族失去了把持朝政的权柄,周厉王的统治基础动摇了,于是发生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命令调兵镇压,却被告知“我们周朝寓兵于国人,国人就是兵,兵就是国人。国人都暴动了,还能调集谁呢?”周厉王带领亲信逃离镐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过上了流亡生活。

十四年后,周厉王去世,周宣王即位,在前期尚能举贤任能,国势复振。然而周宣王穷兵黩武,屡次为恢复逐渐没落的王权发动战争,极大损耗了国力。在公元前817年鲁国“废长立幼”的事件中,没有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祖法维持周制,使得周王室在诸侯心目中的威望大损。

在周宣王后期,周王朝已经已经开始衰败了。继承周宣王事业的,是“性暴戾,少思维,耽声色”的周幽王。关于这位周王,历史上有“千金买笑”、“烽火戏诸侯”的典故,成为昏君的代名词。

(烽火戏诸侯:周幽王爱美人不爱江山)

周幽王当政时,周王室力量已大不如前,正当励精图治,然而此君却喜好美色,亲近佞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些佞臣逢迎周幽王,献上了一个绝色美女,唇红齿白,发挽乌云,仪容娇媚,周幽王喜不自胜,赐名褒姒。周幽王不理大臣女色祸国的劝谏,当夜便与之同寝,在后来的日子里,更是坐则叠股,食则同器,如胶似漆。

申后认为褒姒受宠,自身地位难保,在太子宜臼的设计下,教训了褒姒。美人受辱,周幽王自然愤怒,于是将申后囚入冷宫,并派人追铺在逃的太子宜臼,废掉了他的太子之位。

太子逃到了娘舅那里,将实情告知舅公,申候大怒。不久就听说周幽王将派兵来攻打申国,申候是弱国,抵御周军力有不逮,因此申候历数周幽王的罪过,号召诸侯共讨,并联络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三川多次地震,民众生活艰难,城墙多有坍塌,宗周势力处于历史最低点,为了防备异族攻击,周幽王决定迁都于向地。然而还未成行,犬戎五万大军攻来。宗周重臣安排抵御,结果失败城破,周幽王被杀,褒姒不知所踪。此即西周版本的“靖康之耻”。

(西周版靖康之变:平王东迁)

西周在异族攻破都城的情况下亡国,犬戎在镐京大肆抢掠数月之久。诸侯见到镐京城破,发兵勤王,在众多诸侯的合力下,击退了犬戎。

外患平靖后,申侯等诸侯在申国共尊废太子姬宜臼为王,即周平王。但姬宜臼太子位早已被废,其交通敌国犬戎、弑父杀弟、灭亡西周王朝的恶行,已经丧失继承王位资格,所以九年之内诸侯们都不来朝贡他。以虢公翰为首的十多家诸侯共同拥立周宣王次子、周幽王之弟姬望为周王,史称周携王。从此二周并立,时间长达10年。在东周刚刚开始,周王室就因王位之争发生了动乱,最后要靠着晋文侯袭杀了周携王才使得二周统一。

此时的周王室,虽然失去了宗周的关中平原,但是在伊、洛地区尚有方圆600里土地,在春秋初年也堪为一流大国。然而由于周平王王位的合法性得不到诸侯的一致认可,周平王不得不分封土地的手段来巩固他的王位。在西周时周王室能够获得单边霸权,是因为其具有碾压的实力。如今的周王室被异族击败,同时自身内部发生的分裂和动乱,也需借助其他诸侯国才能摆平,这动摇了周王室“宗法制”、“礼仪制”的政治基础。人心思乱,各地诸侯从此打破了周王室王权神圣的心理迷信,理解了实力代表话语权的政治语境。

(周王室最后的救亡之举:繻葛之战)

因此就爆发了周桓王在位时的繻葛之战。

郑武公、郑庄公父子因为郑国在护送平王东迁时立下大功,因此被周平王任为“卿士”,以诸侯国的身份掌管全国政事。为避免郑国利用职权变得更为强大,周桓王在郑庄公回国时,罢免了郑庄公的职位,将国事委任给另一个诸侯。郑庄公气愤地质问周桓王何敢有贰心,气的周桓王牙痒痒。随后又发生了郑庄公抢收周国的麦子的事件,周桓王被郑庄公欺负到头上,不得不有所表示。

因此周桓王拉上了几个小诸侯国以壮声势,带领周师兴兵问罪于郑庄公。郑庄公倒也不怵,双方在繻葛发生了战斗。此战周桓王失利,胳膊上还中了一箭,狼狈逃回洛阳。此战后,周王室连维护自己的威信都已做不到,诸侯自此轻之。由此,拉开了春秋五霸的序幕,也开启了周王室被各种吊打的历史。

(王子克之乱:周王室的沉沦不可挽回)

此时的周王室,如果能够振作,也未必没有起死回生的机会,毕竟后世统一六国的秦国此时还在宗主秦开的带领下在关中平原上与戎人打游击战呢。然而,正当有所作为时,往往容易出问题。周桓王之后,由于嫡长子继承制早已被破坏,周王室内部争权夺利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最终又爆发了严重的三次内乱。这些内乱严重损害了周王室的国力,同时让周王室原本不多的威望再次降到谷底。由于这些内乱都是在各个诸侯国的帮助下才得以平定,因此周王室还不得不继续分封本已不多的土地用以酬谢。结果,到了战国后期,周王室已经泯然众人,以至于最后分封的两个封国因国土面积太过狭小,自降封国爵位为侯爵——东周君、西周君。


而知而行


平王迁都是周朝标志性的事件之一,也是史学上划分东西周的依据。从史料记载来看,周朝从平王之前,包括他那作死的父亲周幽王,对诸侯的势力还有很大的制约,自身的实力(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天子的直辖地和统治人口)也比较雄厚,周天子是名副其实的天下共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平王及以后,天子之名,不过仅仅是一个代表罢了,权威更是无从谈起。如此大的反差,估计后代的周王,也是十分郁闷的吧。

周平王

如此的局面,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平王的父亲,周幽王所造成的。周幽王一生荒淫无道,他自己犯下两个最根本的错误,直接就断送了西周王朝:其一,他破坏嫡长子继承制,废除了申后所生的太子宜臼,改立褒姒所生的儿子为太子。嫡长子继承制是周朝及以后历朝历代权力交接所必须遵循的铁则,除了在特殊的情况下(比如皇帝无子),才会发生改变,否则基本都会爆发动乱;其二,他违背了天子与诸侯之间的义务关系。我们知道,周朝最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是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给诸侯,而诸侯则承认周天子的权威并且在战时听从周天子的调派。但是,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不惜下令点燃烽火,戏耍诸侯,诸侯遵从义务,前来营救支援,却不想这只是周幽王的一个玩笑,如此行为,诸侯怎能忍受。而更为严重的是,天子的权威因此受到削弱,诸侯再也不认为遵循周天子的号令是理所当然的了,周朝的统治基础因此而逐渐瓦解了。

镐京

第二个原因,则是申侯,也就是申王后的父亲,勾结犬戎,攻破了镐京,直接破坏了周朝对西部边界的防御。周朝的丰镐两京直接便处在游牧民族的威胁之下,而丰镐之地又是周天子的直接辖地,这便削弱了了天子的实力。

平王东迁

第三个原因,则是因为迁都确实是一个相当糟糕的决定。大家看周朝的地图可以发现,周平王东迁,实际上是直接走进了大小诸侯的包围圈之中。当时的周公就说了,洛邑虽然居于天下之中,但是四面受敌,而镐京左边有崤山、函谷关,右边有陇国、蜀国,而且沃野千里,这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天府之国,防御也有很大的保障。一旦周王室离开关中,就等于猛虎离开了他赖以生存的山林,而跑到一片荒原之中,早晚必定受人欺压的。而且,更为失策的是,平王东迁,并没有将丰镐等地的居民一同迁入洛邑,反而任由其留在原地。我们知道,在古代,判断大国的标准,首当其冲的便是人口,其次才是疆域以及经济等方面的。因为古代人口死亡率很高,人口多,意味着可以生产更多的粮食,可以有更多的后备兵源。而之后呢,平王更是把这片土地(岐山以西)赐给了秦国,彻底断了自己的后路,周室的天下,已彻底沦为洛邑的一隅陋室。

东迁后的周王室

当然,历史有历史的规律,自古以来,创新者生,守旧者亡。周王东迁之后,不思进取,反而要讨好大国以求得自己的苟延残喘,周朝近八百年的江山,至少有一半时间,是虚有其名的。不过,从周朝废墟上成长起来的秦国,却在不久的将来走向了一个崭新的未来,从此掀开了另一个不同的世界,历史,总是让人匪夷所思。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